股权拍卖!产线停产!老牌光伏企业陷危局

智车科技

5天前

近日,老牌光伏企业亿晶光电(600537)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唯之能源有限公司持有的547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因司法扣划而减持,其持股比例从21.52%降至16.9%。

近日,老牌光伏企业亿晶光电(600537)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唯之能源有限公司持有的547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因司法扣划而减持,其持股比例从21.52%降至16.9%。

公告指出,此次权益变动不构成要约收购,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唯之能源的股份由2.55亿股减少至2亿股,变动比例为4.62%。此次权益变动通过司法拍卖平台进行,涉及的股份已被轮候冻结。若后续剩余股份被处置,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控制权及治理结构。

光伏第一股”陷入债务泥潭

资料显示,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亿晶光电”)成立于2003年,2011年通过借壳上市登陆资本市场,曾被誉为“A股光伏第一股”。

在业务方面,公司采用“光伏组件制造+智能电站开发”双轮驱动模式,拥有25GW的组件生产能力,以及丰富的电站建设与运营的经验。

公司自2023年起加速推进N型TOPCon电池技术,量产效率超过24.5%,但产业化进度滞后于行业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受压。

同时,因行业产能过剩,公司2022年启动的10GW高效组件扩产项目在2024年产能利用率不足60%,部分生产线已停工。

在股权方面,亿晶光电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历经多次更迭。2017年,地产商勤诚达集团入主亿晶光电。

然而,时至2024年,其控股股东唯之能源(勤诚达关联企业)却因债务违约而陷入困境,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部分股权于今年2月份被拍卖,后因无人出价已流拍。

激进投资反噬12.5GW电池产线停产

在项目投资方面,2022年时,光伏行业正处于景气周期,亿晶光电曾宣布斥资103亿元投建滁州10GW TOPCon电池项目,此举一度引发公司的股价大涨。

然而,到2024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供需失衡,P型电池价格下跌24%,N型TOPCon跌幅高达40%。亿晶光电则因激进扩产导致产能利用率骤降,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50%。加之存货跌价与资产减值计提的双重重压,公司全年陷入巨额亏损,亏损额高达20.9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单季亏损超过15亿元,刷新历史亏损纪录。

此外,受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及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的影响,亿晶光电常州基地5GW PERC电池产能与滁州基地7.5GW TOPCon电池产能均已全面停产。

尽管公司声称停产不影响组件业务正常运营,公司可通过外购电池维持生产,但其自产电池配套能力丧失,叠加组件产能利用率低迷,无疑会暴露出其产业链整合力度的薄弱。

业绩巨亏  国资或入主接盘

业绩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亿晶光电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9.50%,主要受光伏组件销量与价格双重下滑影响所致;归属净利润为-5314.27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额收窄74.81%。但公司盈利难题依旧严峻,扣非净利润亏损5699.06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也为负值,达-9531.51万元,凸显出公司自我造血能力依然孱弱。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10.49亿元,同比减少31.73%;有息负债增至25.52亿元,流动比率仅0.99,偿债压力凸显;资产负债率高达92.8%,短期偿债风险加剧。此外,公司涉及未披露诉讼22起,涉案金额约7500万元,进一步拖累经营稳定性。

面对危机,亿晶光电管理层近期“大换血”,三名具有呼和浩特国资背景人士被提名为董事,此举引发了市场对国资可能接盘的猜测。若呼和浩特城投等机构介入,将为公司注入急需的资金支持,并推动技术升级。

短期而言,亿晶光电亟需应对产能重启、债务重组以及控制权稳定等问题。而从长远来看,公司则需加速向N型技术转型的步伐,以彻底摆脱对落后产能的过度依赖,重回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光能量)

近日,老牌光伏企业亿晶光电(600537)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唯之能源有限公司持有的547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因司法扣划而减持,其持股比例从21.52%降至16.9%。

近日,老牌光伏企业亿晶光电(600537)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唯之能源有限公司持有的547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因司法扣划而减持,其持股比例从21.52%降至16.9%。

公告指出,此次权益变动不构成要约收购,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唯之能源的股份由2.55亿股减少至2亿股,变动比例为4.62%。此次权益变动通过司法拍卖平台进行,涉及的股份已被轮候冻结。若后续剩余股份被处置,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控制权及治理结构。

光伏第一股”陷入债务泥潭

资料显示,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亿晶光电”)成立于2003年,2011年通过借壳上市登陆资本市场,曾被誉为“A股光伏第一股”。

在业务方面,公司采用“光伏组件制造+智能电站开发”双轮驱动模式,拥有25GW的组件生产能力,以及丰富的电站建设与运营的经验。

公司自2023年起加速推进N型TOPCon电池技术,量产效率超过24.5%,但产业化进度滞后于行业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受压。

同时,因行业产能过剩,公司2022年启动的10GW高效组件扩产项目在2024年产能利用率不足60%,部分生产线已停工。

在股权方面,亿晶光电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历经多次更迭。2017年,地产商勤诚达集团入主亿晶光电。

然而,时至2024年,其控股股东唯之能源(勤诚达关联企业)却因债务违约而陷入困境,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部分股权于今年2月份被拍卖,后因无人出价已流拍。

激进投资反噬12.5GW电池产线停产

在项目投资方面,2022年时,光伏行业正处于景气周期,亿晶光电曾宣布斥资103亿元投建滁州10GW TOPCon电池项目,此举一度引发公司的股价大涨。

然而,到2024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供需失衡,P型电池价格下跌24%,N型TOPCon跌幅高达40%。亿晶光电则因激进扩产导致产能利用率骤降,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50%。加之存货跌价与资产减值计提的双重重压,公司全年陷入巨额亏损,亏损额高达20.9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单季亏损超过15亿元,刷新历史亏损纪录。

此外,受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及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的影响,亿晶光电常州基地5GW PERC电池产能与滁州基地7.5GW TOPCon电池产能均已全面停产。

尽管公司声称停产不影响组件业务正常运营,公司可通过外购电池维持生产,但其自产电池配套能力丧失,叠加组件产能利用率低迷,无疑会暴露出其产业链整合力度的薄弱。

业绩巨亏  国资或入主接盘

业绩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亿晶光电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9.50%,主要受光伏组件销量与价格双重下滑影响所致;归属净利润为-5314.27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额收窄74.81%。但公司盈利难题依旧严峻,扣非净利润亏损5699.06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也为负值,达-9531.51万元,凸显出公司自我造血能力依然孱弱。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10.49亿元,同比减少31.73%;有息负债增至25.52亿元,流动比率仅0.99,偿债压力凸显;资产负债率高达92.8%,短期偿债风险加剧。此外,公司涉及未披露诉讼22起,涉案金额约7500万元,进一步拖累经营稳定性。

面对危机,亿晶光电管理层近期“大换血”,三名具有呼和浩特国资背景人士被提名为董事,此举引发了市场对国资可能接盘的猜测。若呼和浩特城投等机构介入,将为公司注入急需的资金支持,并推动技术升级。

短期而言,亿晶光电亟需应对产能重启、债务重组以及控制权稳定等问题。而从长远来看,公司则需加速向N型技术转型的步伐,以彻底摆脱对落后产能的过度依赖,重回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光能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