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了,轻资产团队为何还是混不下去?

联商网

5天前

轻资产市场最多的是瑕疵项目,资产方自己没把握,想着谁能把项目先运作起来再说。...所以资产运作越成功,轻资产团队想要继续在项目干,必须不断自降提成比例,或者维持温饱水平,把大部分收入上贡给资产方。

陈宁辉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王国平

编辑/娜娜

2025年了,商业地产轻资产生意如何?还好做吗?

一般来说,一份资产通过轻资产运作成功,会让资产要素快速涨价。作为资产方会选择自己最能赚钱的方式,或跟最舍得与资产方分钱的人合作。所以资产运作越成功,轻资产团队想要继续在项目干,必须不断自降提成比例,或者维持温饱水平,把大部分收入上贡给资产方。

这种反向激励资产方的逻辑,又让轻资产方极度难受,或者“跪”不下来。作为弱话语权的一方,轻资产方基本不可能有动力运作出好项目,项目运作太好,很可能就是要“跪”下来的时候。除非轻资产方是具有极强议价能力的玩家。

一份资产通过轻资产运作失败,轻资产方出局,属于正常。

而优秀的轻资产运营方总是能够把项目运作得不温不火,每一步漫不经心都那么恰到好处,“愉快”地存活着。能够玩得这么溜的轻资产运营方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轻资产运营方都在苦苦挣扎或已经出局。

从源头开始,在变现上,资产与资产运营方就处于利益分配的两端,属于此消彼长的态势。双方最佳状态是都赚取相对合理的回报,而不是追求超额收益。在市场稳定状态,游戏可以友好玩下去。遇到极端行情,招商困境、运营困境、资金困境等等,稳定就会被破坏,双方相互抱怨。这几年,这种状态特别明显。

从项目端看,会进入轻资产市场的基本都不是什么好项目,真的好做的项目资产方会自己做。轻资产市场最多的是瑕疵项目,资产方自己没把握,想着谁能把项目先运作起来再说。

而瑕疵项目通常存在下述问题或情况:

·项目偏,流量不支撑;

·造价高,区域租金低,回报率不符合资产方预期;

·建筑怪异,或者说极具艺术特性,与商业需求脱节;

·烂项目改造。

引入轻资产团队很大程度是为了解决信息差问题,觉得轻资产团队手握大量商户资源,可以快速进行转化。这是非常纯粹的空间租赁思维。空间租赁思维适合开房屋中介,用在运营商业项目上力道不够,商户端也不认可,或者说这几年唯恐避之不及。空间租赁思维问题在于可以找到信息触点,但无法控制信息流向,无法实现有效转化。

特别是这两年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韭菜”生长速度过慢,普通的降价都难以吸引商户进场。有些项目直接打出不收租金只收梦想,试图捕捉阅历不深的新“韭菜”和薅羊毛客群。让那些下不了降价决心的项目更加招不到商。

租金价格降不下来很大程度在于资产方的收益测算模式,比如有的资产方想要3%、5%,甚至8%的惊人收益,他们对于市场收益率假装看不见,希望有人能够帮他们达成。真实收益率其实跟银行利率差不多,或者前三年先交学费为主。

另一方面在于资产造价成本过高,满足资产方个人喜好的无效支出太多,整一些没用的建筑概念。在地周边租金水平过低,行情租金无法覆盖建设成本,需要有人来拔高租金覆盖成本。这基本也是一厢情愿。遇到这种项目轻资产方接,很难受;后期退,更难受,出局是必然的。

至于烂项目或造型怪异项目,资产方没有拿出足够的资金来烧和听劝,结局基本可以预见,非一般人可以操盘。最好碰都别碰,省得惹得一身“骚”。做这类型的轻资产项目玩家,名声基本都被搞臭了,洗都很难洗干净。

目前在运营项目碰到的问题基本是过度依赖固定管理费+业绩分成。市场下行时,商户销售下滑,产生退租或联营扣点收入减少,而工资、水电等固定成本无法降低,就会产生不和谐现象。轻资产方很容易被踢出局,资产方通常喜欢看财报,不喜欢看市场,觉得市场是轻资产要负责的事情。轻资产方需要有效解决流量数量和流量质量问题,以及在供应链端快速调整引入更加适配的业态和商户。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每一项都是“难啃的骨头”。

如果不依赖固定管理费+业绩分成,意味着收入结构要进行重构,通过第三方的利润来支撑项目运营。第三方愿意给项目贡献利润,一定是项目能够为第三方提供他们想要的。好的商业项目可以获得多种经营收入,项目一般的,能够获得的多种经营收入也一般,这是一环套一环的。

当前轻资产模式存在低效运营等特点,没有做强势,并不是一门好生意。叠加消费景气度影响,很难做大做强。个别项目实现高效率运营,也难逃议价能力弱,被动出局的命运。如果不具备强运营能力与资本整合能力,难有护城河,被清理出市场是很多轻资产团队的宿命。

登录 | 注册

东百集团加码兰州,承接新投时代中心项目

购物中心轻资产管理,该收多少管理费?

开年连进两城,旭辉商业凭何跃升为轻资产黑马?

凯德落子雄安新区,轻资产业务还有哪些叙事?

龙湖商业与中房合肥公司合作,打造合肥首座轻资产项目

“轻资产管理”何时不灵了?

净销售额同比暴跌65%,醉象拖累资生堂?

回到顶部

轻资产市场最多的是瑕疵项目,资产方自己没把握,想着谁能把项目先运作起来再说。...所以资产运作越成功,轻资产团队想要继续在项目干,必须不断自降提成比例,或者维持温饱水平,把大部分收入上贡给资产方。

陈宁辉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王国平

编辑/娜娜

2025年了,商业地产轻资产生意如何?还好做吗?

一般来说,一份资产通过轻资产运作成功,会让资产要素快速涨价。作为资产方会选择自己最能赚钱的方式,或跟最舍得与资产方分钱的人合作。所以资产运作越成功,轻资产团队想要继续在项目干,必须不断自降提成比例,或者维持温饱水平,把大部分收入上贡给资产方。

这种反向激励资产方的逻辑,又让轻资产方极度难受,或者“跪”不下来。作为弱话语权的一方,轻资产方基本不可能有动力运作出好项目,项目运作太好,很可能就是要“跪”下来的时候。除非轻资产方是具有极强议价能力的玩家。

一份资产通过轻资产运作失败,轻资产方出局,属于正常。

而优秀的轻资产运营方总是能够把项目运作得不温不火,每一步漫不经心都那么恰到好处,“愉快”地存活着。能够玩得这么溜的轻资产运营方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轻资产运营方都在苦苦挣扎或已经出局。

从源头开始,在变现上,资产与资产运营方就处于利益分配的两端,属于此消彼长的态势。双方最佳状态是都赚取相对合理的回报,而不是追求超额收益。在市场稳定状态,游戏可以友好玩下去。遇到极端行情,招商困境、运营困境、资金困境等等,稳定就会被破坏,双方相互抱怨。这几年,这种状态特别明显。

从项目端看,会进入轻资产市场的基本都不是什么好项目,真的好做的项目资产方会自己做。轻资产市场最多的是瑕疵项目,资产方自己没把握,想着谁能把项目先运作起来再说。

而瑕疵项目通常存在下述问题或情况:

·项目偏,流量不支撑;

·造价高,区域租金低,回报率不符合资产方预期;

·建筑怪异,或者说极具艺术特性,与商业需求脱节;

·烂项目改造。

引入轻资产团队很大程度是为了解决信息差问题,觉得轻资产团队手握大量商户资源,可以快速进行转化。这是非常纯粹的空间租赁思维。空间租赁思维适合开房屋中介,用在运营商业项目上力道不够,商户端也不认可,或者说这几年唯恐避之不及。空间租赁思维问题在于可以找到信息触点,但无法控制信息流向,无法实现有效转化。

特别是这两年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韭菜”生长速度过慢,普通的降价都难以吸引商户进场。有些项目直接打出不收租金只收梦想,试图捕捉阅历不深的新“韭菜”和薅羊毛客群。让那些下不了降价决心的项目更加招不到商。

租金价格降不下来很大程度在于资产方的收益测算模式,比如有的资产方想要3%、5%,甚至8%的惊人收益,他们对于市场收益率假装看不见,希望有人能够帮他们达成。真实收益率其实跟银行利率差不多,或者前三年先交学费为主。

另一方面在于资产造价成本过高,满足资产方个人喜好的无效支出太多,整一些没用的建筑概念。在地周边租金水平过低,行情租金无法覆盖建设成本,需要有人来拔高租金覆盖成本。这基本也是一厢情愿。遇到这种项目轻资产方接,很难受;后期退,更难受,出局是必然的。

至于烂项目或造型怪异项目,资产方没有拿出足够的资金来烧和听劝,结局基本可以预见,非一般人可以操盘。最好碰都别碰,省得惹得一身“骚”。做这类型的轻资产项目玩家,名声基本都被搞臭了,洗都很难洗干净。

目前在运营项目碰到的问题基本是过度依赖固定管理费+业绩分成。市场下行时,商户销售下滑,产生退租或联营扣点收入减少,而工资、水电等固定成本无法降低,就会产生不和谐现象。轻资产方很容易被踢出局,资产方通常喜欢看财报,不喜欢看市场,觉得市场是轻资产要负责的事情。轻资产方需要有效解决流量数量和流量质量问题,以及在供应链端快速调整引入更加适配的业态和商户。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每一项都是“难啃的骨头”。

如果不依赖固定管理费+业绩分成,意味着收入结构要进行重构,通过第三方的利润来支撑项目运营。第三方愿意给项目贡献利润,一定是项目能够为第三方提供他们想要的。好的商业项目可以获得多种经营收入,项目一般的,能够获得的多种经营收入也一般,这是一环套一环的。

当前轻资产模式存在低效运营等特点,没有做强势,并不是一门好生意。叠加消费景气度影响,很难做大做强。个别项目实现高效率运营,也难逃议价能力弱,被动出局的命运。如果不具备强运营能力与资本整合能力,难有护城河,被清理出市场是很多轻资产团队的宿命。

登录 | 注册

东百集团加码兰州,承接新投时代中心项目

购物中心轻资产管理,该收多少管理费?

开年连进两城,旭辉商业凭何跃升为轻资产黑马?

凯德落子雄安新区,轻资产业务还有哪些叙事?

龙湖商业与中房合肥公司合作,打造合肥首座轻资产项目

“轻资产管理”何时不灵了?

净销售额同比暴跌65%,醉象拖累资生堂?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