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瞩目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达成重磅成果。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联合发布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标志着双方在经历了四个月的高强度关税博弈后首次达成实质性缓和。这份声明不仅意味着“加税潮”暂缓,更传递出两国在全球供应链稳定性上的底线共识。对于处于全球焦点的中国光伏和储能行业而言,此举无疑释放出一股“解压信号”,将在短期内缓解成本压力,也为中长期发展争取战略缓冲。声明最核心的内容是:双方在90天内暂停对彼此商品加征24%的附加关税,取消后续升级措施,并保留10%的基础关税。美国方面还取消了4月8日和9日的两项行政令,中国则同步取消了第5号与第6号公告的关税内容。这意味着此前高达125%的总税率将退回至约34%,对出口导向型的光储企业是实质利好。以光伏为例,中国光伏组件曾因高额叠加关税在美国市场价格大幅上升,市场份额遭到挤压。但事实上,即使在高压下,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仍占美国进口总量的35%,足见其产品优势。而本次关税缓和将令美国新能源项目成本下调15%-20%,进一步恢复中国光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储能企业而言,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商,此前面临高达80%以上的综合关税打击,使得部分企业不得不通过“越南—泰国—美国”的迂回路径出口。如今,恢复较为直接的出口通道,不仅节省中间环节成本,也有利于供应链效率提升。过去两年,美国不断加征关税并对东南亚“中资背景工厂”启动反规避调查,一度迫使大量中国企业转战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虽然此次日内瓦声明释放出一定的政策缓和信号,但以美国“原产国认定”机制和本土补贴法案为背景,未来对中国产能“再出口”的限制并不会全面松绑。因此,全球化布局对于中国光储企业来说仍是不可逆的趋势。从宁德时代在德国设厂到国轩高科在斯洛伐克投建电芯产线,都是这种趋势的体现。此次缓和窗口还意味着中国企业有了更大余地布局技术升级和高附加值产品。近年来,美国在发展本土光伏制造业、推出《通胀削减法案》(IRA)等方面频繁施压,虽然部分本地企业受益,但尚难以撼动中国产品的全球主导地位。此次中美回到谈判桌,也说明强制“脱钩”并不现实。对中国企业而言,应借此契机加快N型电池、钠离子储能、电力电子系统等前沿技术的全球化推广,延伸价值链条。受此影响,5月12日,光伏概念股午后震荡拉升,爱旭股份涨超8%,金博股份涨超7%,艾能聚、阿特斯、欧普泰拉升,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多家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中美经贸关系的阶段性缓和,也为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合作释放积极信号。当前,全球新能源发展亟需供应链稳定和技术共享,而中国作为全球光储核心制造国,其参与度决定了整个绿色转型的效率与成本。未来90天内,中美能否借此机会达成更多务实共识,将是全球能源治理能否继续多边协作的风向标。尽管“暂停键”已按下,但地缘博弈远未结束。中美之间仍存在产业链控制、科技封锁、本土补贴、规则主导权等深层较量。中国光伏和储能企业要真正建立全球话语权,必须走出“出口依赖型”路径,转向以技术、品牌和标准为核心的全球竞争战略。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关税缓和,而是一次战略节奏的调整窗口。机会难得,但窗口短暂,中国光储产业既需喘息,也需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