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纤维:从工业废气到绿色材料的蜕变之路

纺织服装周刊

11小时前

作为纺织纤维领域的领军企业,盛虹化纤新材料母公司盛虹集团始终以“低碳绿色”为发展锚点,在行业转型浪潮中勇立潮头、示范先行。

在纺织业与环保科技深度交融的当下,一场静默却震撼的绿色变革正悄然上演。

2024年3月,当全国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团董事长缪汉根首次以“负碳纤维”之名叩响产业变革之门时,业界尚在揣测这一概念的未来图景;然而仅一个月后,盛虹集团旗下盛虹化纤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虹化纤新材料)便交出了一份震撼全球的答卷——2024年4月,全球首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乙二醇—功能性聚酯纤维”绿色产业链横空出世,研发出超细的碳捕集纤维——Reocoer芮控,将曾经被视为天方夜谭的“碳变丝”构想,淬炼成触手可及的产业现实。近日,记者采访了盛虹化纤新材料品牌战略部总监缪佳,带读者深入了解碳捕集纤维背后的研发故事。

CO₂变绿色纤维,填补行业空白

“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集团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机遇,将战略方向聚焦于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坚定推动绿色转型。”缪佳介绍道。2021年9月,盛虹集团启动了“15万吨二氧化碳捕集与综合利用项目”,并率先构建“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生态。通过与冰岛碳循环公司合作,盛虹以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为技术突破口,打造全球首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碳循环产业链,将温室气体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品。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碳捕集纤维研发项目应运而生。缪佳表示:“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绿色产品上做更多的创新,考虑到炼化行业有很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在想是否能直接把这些二氧化碳捕集来做成我们自己的产品。”

在项目启动前,江苏盛虹化纤新材料对国内外相关技术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尽管全球对碳减排高度关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但在纤维制造领域,将碳捕集与纤维生产结合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存在明显技术空白。

然而,这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机遇。经过不懈努力,公司成功攻克了技术难题,在2023年9月实现工业化量产,将二氧化碳捕集、液化、提纯,生产绿色甲醇,再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绿色乙二醇,和PTA聚合成负碳PET,建成了世界上首条全产业链的通过二氧化碳捕集来生产碳捕集涤纶的独特生产线。

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业内人士指出,碳捕集纤维为化纤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对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环保层面来看,据SGS测算数据,碳捕集纤维技术直接从源头上对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每吨纱线可消耗364千克二氧化碳,碳排放比传统工艺降低28.4%,相当于一件使用碳捕集纤维制成的T恤(300 g),大约能消耗100 g二氧化碳,将大大缓解行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是纺织行业向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步。在原材料供应方面,碳捕集纤维技术开辟了全新路径,变废为宝,将原本加剧温室效应的废气转化为宝贵资源,极大拓展了原材料来源。

鉴于其显著的社会意义,2024年9月,盛虹化纤新材料携手高校申报的“碳循环:从二氧化碳到聚酯纤维”项目,斩获“2024国际纺联可持续和创新奖”,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2025年3月,reocoer芮控碳捕集纤维成功入选桐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25/2026。

当前,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绿色、可持续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碳捕集纤维制成的纺织品,凭借其独特的环保属性,赢得了安踏等众多品牌的青睐。据了解,安踏使用碳捕集聚酯纤维生产的冰甲羽绒服获得了德国2024年ISPO AWARD全球设计大赛创新奖。更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会谈现场,中方给谢夫乔维奇准备了一件运动T恤作为礼物,这件衣服的原料纤维,正是盛虹化纤新材料的碳捕集纤维。

助力国内外品牌实现ESG目标

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制造业减碳则是这一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作为纺织纤维领域的领军企业,盛虹化纤新材料母公司盛虹集团始终以“低碳绿色”为发展锚点,在行业转型浪潮中勇立潮头、示范先行。

近年来,盛虹集团成功构建了两条具有全球首创意义的绿色产业链。其一为碳捕集纤维产业链,另一条则是利用废弃矿泉水瓶生产聚酯纤维,仅需8个矿泉水瓶便能制成一件T恤衫。目前,碳捕集纤维的年产能达3万吨,每年可捕集并利用近1万吨二氧化碳,这一成果相当于为地球“再造”1.5万亩森林;废弃矿泉水瓶生产聚酯纤维产业链的年产能高达60万吨,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可回收利用360多亿个废弃塑料瓶,其生产的再生纤维成为30多家国际品牌商的指定采购产品。

众所周知,开发新技术犹如攀登科技高峰,成本高昂。尤其是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碳捕集纤维,其生产成本必然更高。缪佳表示:“对于企业而言,生产成本确实有所增加,但从社会层面来看,此举有效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大幅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让地球的资源负担得以减轻,环境更加清洁。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消费规模的逐步扩大,成本也将持续下降,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展望未来,碳捕集纤维有望成为绿色领域的主力产品,为国内外品牌的ESG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作为纺织纤维领域的领军企业,盛虹化纤新材料母公司盛虹集团始终以“低碳绿色”为发展锚点,在行业转型浪潮中勇立潮头、示范先行。

在纺织业与环保科技深度交融的当下,一场静默却震撼的绿色变革正悄然上演。

2024年3月,当全国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团董事长缪汉根首次以“负碳纤维”之名叩响产业变革之门时,业界尚在揣测这一概念的未来图景;然而仅一个月后,盛虹集团旗下盛虹化纤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虹化纤新材料)便交出了一份震撼全球的答卷——2024年4月,全球首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乙二醇—功能性聚酯纤维”绿色产业链横空出世,研发出超细的碳捕集纤维——Reocoer芮控,将曾经被视为天方夜谭的“碳变丝”构想,淬炼成触手可及的产业现实。近日,记者采访了盛虹化纤新材料品牌战略部总监缪佳,带读者深入了解碳捕集纤维背后的研发故事。

CO₂变绿色纤维,填补行业空白

“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集团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机遇,将战略方向聚焦于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坚定推动绿色转型。”缪佳介绍道。2021年9月,盛虹集团启动了“15万吨二氧化碳捕集与综合利用项目”,并率先构建“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生态。通过与冰岛碳循环公司合作,盛虹以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为技术突破口,打造全球首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碳循环产业链,将温室气体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品。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碳捕集纤维研发项目应运而生。缪佳表示:“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绿色产品上做更多的创新,考虑到炼化行业有很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在想是否能直接把这些二氧化碳捕集来做成我们自己的产品。”

在项目启动前,江苏盛虹化纤新材料对国内外相关技术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尽管全球对碳减排高度关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但在纤维制造领域,将碳捕集与纤维生产结合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存在明显技术空白。

然而,这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机遇。经过不懈努力,公司成功攻克了技术难题,在2023年9月实现工业化量产,将二氧化碳捕集、液化、提纯,生产绿色甲醇,再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绿色乙二醇,和PTA聚合成负碳PET,建成了世界上首条全产业链的通过二氧化碳捕集来生产碳捕集涤纶的独特生产线。

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业内人士指出,碳捕集纤维为化纤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对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环保层面来看,据SGS测算数据,碳捕集纤维技术直接从源头上对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每吨纱线可消耗364千克二氧化碳,碳排放比传统工艺降低28.4%,相当于一件使用碳捕集纤维制成的T恤(300 g),大约能消耗100 g二氧化碳,将大大缓解行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是纺织行业向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步。在原材料供应方面,碳捕集纤维技术开辟了全新路径,变废为宝,将原本加剧温室效应的废气转化为宝贵资源,极大拓展了原材料来源。

鉴于其显著的社会意义,2024年9月,盛虹化纤新材料携手高校申报的“碳循环:从二氧化碳到聚酯纤维”项目,斩获“2024国际纺联可持续和创新奖”,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2025年3月,reocoer芮控碳捕集纤维成功入选桐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25/2026。

当前,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绿色、可持续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碳捕集纤维制成的纺织品,凭借其独特的环保属性,赢得了安踏等众多品牌的青睐。据了解,安踏使用碳捕集聚酯纤维生产的冰甲羽绒服获得了德国2024年ISPO AWARD全球设计大赛创新奖。更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会谈现场,中方给谢夫乔维奇准备了一件运动T恤作为礼物,这件衣服的原料纤维,正是盛虹化纤新材料的碳捕集纤维。

助力国内外品牌实现ESG目标

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制造业减碳则是这一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作为纺织纤维领域的领军企业,盛虹化纤新材料母公司盛虹集团始终以“低碳绿色”为发展锚点,在行业转型浪潮中勇立潮头、示范先行。

近年来,盛虹集团成功构建了两条具有全球首创意义的绿色产业链。其一为碳捕集纤维产业链,另一条则是利用废弃矿泉水瓶生产聚酯纤维,仅需8个矿泉水瓶便能制成一件T恤衫。目前,碳捕集纤维的年产能达3万吨,每年可捕集并利用近1万吨二氧化碳,这一成果相当于为地球“再造”1.5万亩森林;废弃矿泉水瓶生产聚酯纤维产业链的年产能高达60万吨,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可回收利用360多亿个废弃塑料瓶,其生产的再生纤维成为30多家国际品牌商的指定采购产品。

众所周知,开发新技术犹如攀登科技高峰,成本高昂。尤其是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碳捕集纤维,其生产成本必然更高。缪佳表示:“对于企业而言,生产成本确实有所增加,但从社会层面来看,此举有效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大幅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让地球的资源负担得以减轻,环境更加清洁。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消费规模的逐步扩大,成本也将持续下降,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展望未来,碳捕集纤维有望成为绿色领域的主力产品,为国内外品牌的ESG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