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亿元!多家券商筹划回购

东方财富网

14小时前

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则表示,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活跃度也在不断攀升,仅统计以回购为目的的再贷款申请额,今年2月至4月分别为48.08亿元、56.27亿元、225.74亿元,分别为月度总回购金额的0.56倍、0.69倍、1.62倍,贷款期限在12-36个月不等,体现了政策扶持下上市公司对自身经营状况的信心改善。

5月9日晚间,红塔证券公告称,公司收到董事长景峰的函件,提议进行股份回购注销,以优化资本结构并提升股东价值。今年以来,A股证券板块已有多家公司提出回购计划。

此前在4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全力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不断加大增持回购力度。随后,以央企国企为主的证券公司开始陆续酝酿回购方案。据券商中国统计,目前公布回购计划的6家券商(含券商母公司,下同)中,已有4家进行了回购操作,其中国泰海通已累计回购近3亿元。

已有6家推出回购方案

根据公告,红塔证券5月9日收到董事长景峰提交的《关于提议红塔证券进行股份回购注销的函》,提议以自有资金在上交所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回购金额在1亿元至2亿元,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减少注册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股东价值。

景峰称,此举是基于对公司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为积极响应监管机构号召,维护公司市场价值及股东权益,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同时促进公司稳定健康发展。这一想法同多家券商不谋而合。

在红塔证券之前,今年已有6家券商公布了回购方案。行动最早的国金证券,其在4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声后,第一时间公告的新一轮回购股份方案——此前在2024年,国金证券已经进行过两轮回购,分别用于股权激励和注销。

此后一个月时间内,还有国泰海通国投资本(国投证券母公司)、财通证券中泰证券东方证券扎堆推出回购计划。山西证券分析师孙田田表示,股份回购一方面是在波动市场中稳定股价,提升投资者体验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管理层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近期市场在调整后逐步企稳,随着未来长期资金入市及资本市场政策进一步出台,券商估值有望进一步修复。

整体而言,几乎所有券商均计划以自有资金进行回购,并未使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工具。且多数券商回购的目的都是“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计划在回购完成后3年内进行出售。仅中泰证券拟全部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国投资本计划用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转股。

回购金额最高20亿元

整体而言,按回购上限测算,上述6家券商回购金额合计高达38亿元,若算上尚在筹划阶段的红塔证券,则回购规模最高可达40亿元。哪怕是按回购下限测算,现有6家券商的回购规模也有近20亿元。

其中,回购规模最大的是国泰海通证券,此次计划以自有资金,进行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含),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含)的股份回购。或许是出于积极把握当前的低价区间的考虑,国泰海通于4月10日发布回购方案,目前已累计回购2.84亿元。

中泰证券东方证券的回购规模也不算小,分别为3亿元至5亿元、2.5亿元至5亿元。但显然东方证券更加雷厉风行,5月6日公布回购方案,5月7日便实施了首次回购,已支付的总金额约1561万元。

此外,财通证券目前已经回购1.69亿元,距离3亿元的回购上限也已经进度过半。此时距离其4月16日发布回购方案还不到一个月。而国金证券此次的回购规模最小,仅5000万元至1亿元,目前已回购1712万元。

中泰证券、国投资本目前尚未公告回购进展。

上市公司回购步伐加快

上市公司回购步伐正在加快。据申万宏源策略研究部统计,受市场波动影响以及国资委号召,4月上市公司积极发布回购公告,回购预案金额大幅增长近三倍。4月,实施回购的交易共有146笔,交易金额约262.9亿元,环比3月增长73%。

与此同时,A股发布回购预案的有262笔,按上限计算共计792.5亿元,环比3月大幅增长284%。资金层面,约有82%资金是自有或自筹资金。回购目的主要是注销、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转换公司可转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拟回购金额最大的三家公司为宁德时代徐工机械美的集团

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则表示,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活跃度也在不断攀升,仅统计以回购为目的的再贷款申请额,今年2月至4月分别为48.08亿元、56.27亿元、225.74亿元,分别为月度总回购金额的0.56倍、0.69倍、1.62倍,贷款期限在12-36个月不等,体现了政策扶持下上市公司对自身经营状况的信心改善。

券商中国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11日,今年共有359家上市公司开展回购增持再贷款,其中265家用于股票回购,回购贷款金额上限合计已达469亿元。

5月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宣布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并优化申请细节。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工具使用便利性和灵活性。申万宏源策略研究部分析师牟瑾瑾对此表示,相关工具后续扩容的潜力巨大,有望重塑A股生态。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则表示,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活跃度也在不断攀升,仅统计以回购为目的的再贷款申请额,今年2月至4月分别为48.08亿元、56.27亿元、225.74亿元,分别为月度总回购金额的0.56倍、0.69倍、1.62倍,贷款期限在12-36个月不等,体现了政策扶持下上市公司对自身经营状况的信心改善。

5月9日晚间,红塔证券公告称,公司收到董事长景峰的函件,提议进行股份回购注销,以优化资本结构并提升股东价值。今年以来,A股证券板块已有多家公司提出回购计划。

此前在4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全力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不断加大增持回购力度。随后,以央企国企为主的证券公司开始陆续酝酿回购方案。据券商中国统计,目前公布回购计划的6家券商(含券商母公司,下同)中,已有4家进行了回购操作,其中国泰海通已累计回购近3亿元。

已有6家推出回购方案

根据公告,红塔证券5月9日收到董事长景峰提交的《关于提议红塔证券进行股份回购注销的函》,提议以自有资金在上交所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回购金额在1亿元至2亿元,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减少注册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股东价值。

景峰称,此举是基于对公司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为积极响应监管机构号召,维护公司市场价值及股东权益,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同时促进公司稳定健康发展。这一想法同多家券商不谋而合。

在红塔证券之前,今年已有6家券商公布了回购方案。行动最早的国金证券,其在4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声后,第一时间公告的新一轮回购股份方案——此前在2024年,国金证券已经进行过两轮回购,分别用于股权激励和注销。

此后一个月时间内,还有国泰海通国投资本(国投证券母公司)、财通证券中泰证券东方证券扎堆推出回购计划。山西证券分析师孙田田表示,股份回购一方面是在波动市场中稳定股价,提升投资者体验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管理层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近期市场在调整后逐步企稳,随着未来长期资金入市及资本市场政策进一步出台,券商估值有望进一步修复。

整体而言,几乎所有券商均计划以自有资金进行回购,并未使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工具。且多数券商回购的目的都是“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计划在回购完成后3年内进行出售。仅中泰证券拟全部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国投资本计划用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转股。

回购金额最高20亿元

整体而言,按回购上限测算,上述6家券商回购金额合计高达38亿元,若算上尚在筹划阶段的红塔证券,则回购规模最高可达40亿元。哪怕是按回购下限测算,现有6家券商的回购规模也有近20亿元。

其中,回购规模最大的是国泰海通证券,此次计划以自有资金,进行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含),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含)的股份回购。或许是出于积极把握当前的低价区间的考虑,国泰海通于4月10日发布回购方案,目前已累计回购2.84亿元。

中泰证券东方证券的回购规模也不算小,分别为3亿元至5亿元、2.5亿元至5亿元。但显然东方证券更加雷厉风行,5月6日公布回购方案,5月7日便实施了首次回购,已支付的总金额约1561万元。

此外,财通证券目前已经回购1.69亿元,距离3亿元的回购上限也已经进度过半。此时距离其4月16日发布回购方案还不到一个月。而国金证券此次的回购规模最小,仅5000万元至1亿元,目前已回购1712万元。

中泰证券、国投资本目前尚未公告回购进展。

上市公司回购步伐加快

上市公司回购步伐正在加快。据申万宏源策略研究部统计,受市场波动影响以及国资委号召,4月上市公司积极发布回购公告,回购预案金额大幅增长近三倍。4月,实施回购的交易共有146笔,交易金额约262.9亿元,环比3月增长73%。

与此同时,A股发布回购预案的有262笔,按上限计算共计792.5亿元,环比3月大幅增长284%。资金层面,约有82%资金是自有或自筹资金。回购目的主要是注销、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转换公司可转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拟回购金额最大的三家公司为宁德时代徐工机械美的集团

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则表示,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活跃度也在不断攀升,仅统计以回购为目的的再贷款申请额,今年2月至4月分别为48.08亿元、56.27亿元、225.74亿元,分别为月度总回购金额的0.56倍、0.69倍、1.62倍,贷款期限在12-36个月不等,体现了政策扶持下上市公司对自身经营状况的信心改善。

券商中国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11日,今年共有359家上市公司开展回购增持再贷款,其中265家用于股票回购,回购贷款金额上限合计已达469亿元。

5月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宣布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并优化申请细节。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工具使用便利性和灵活性。申万宏源策略研究部分析师牟瑾瑾对此表示,相关工具后续扩容的潜力巨大,有望重塑A股生态。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