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想、华为相继发布AI终端新品,将智能体与PC进一步融合。
其中,联想发布了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以及搭载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的AI PC、AI手机和AI平板等。华为首款鸿蒙电脑,也接入了小艺智能体,这是华为AI助手小艺智能体首次登陆电脑端。
自2023年起,从芯片厂商到终端品牌均积极布局AI PC赛道。产业端动作频频,AI PC 正迎来“iPhone”时刻。不过,消费者对现有产品的接受度仍显平淡。
多名业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表示, AI PC主要挑战在于内存、芯片等上游供应链,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方面仍需要优化,产业链估计需要2-3年时间来逐步成熟。
▍供应链存在现实挑战
联想中国消费PC及平板事业部总经理李伟昌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微软主导的海外标准化路径不同,国内AI PC生态呈现碎片化特征,导致了AI PC的概念较为淡化。
李伟昌认为,市场存在明显的概念混淆问题。“部分厂商以搭载NPU芯片为卖点,但很多消费者买了所谓的AI PC后,却发现没有什么AI的功能,没有得到效率的提升。”
产业链也存在不少现实瓶颈,导致AI PC没有真正达到“水到渠成”的阶段。“比如,上游供应链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优化方面还没有到位,无法实现用更小的内存来保障良好的使用体验。此外,当前所有厂商所采用的芯片,基本都是高端芯片,价格较高,且具备AI加速能力的NPU模块。”李伟昌谈到。
李伟昌以内存为例,“7B这样的大模型占用较高的内存,而现在主流采用的是16GB内存机器。一般用户的需求主要是简单的AI问答功能,如果在设备端安装7B模型,可能会影响设备的速度。”
不过,李伟昌对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随着产业的规模化和技术升级,比如32GB内存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时,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模型蒸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致力于让模型变得更小、能力更强。
▍市场渗透率低但增速较快
谈及AI PC的现状,IDC中国分析师许悦认为, AI PC正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较低但增长迅速。
许悦表示,早期的AI PC主要是在传统的CPU和GPU基础上进行优化,以支持一些基本的AI任务。如今,PC供应商已经引入了专门用于AI的神经处理单元(NPU),并且其算力开始迅速向40TOPS以上升级,这些NPU能够更高效地运行AI任务。
而联想内部的数据显示,目前高端机型AI功能激活率为20-30%,部分机型可以超过30%,并且还在上升。这表明中高端用户接受度正提升。此外,联想也在面向大学生开展AIGC校园创作大赛等,并提供大学生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年轻人拥抱AI时代。
李伟昌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高度重视AI业务。“他每周都会亲自查看中国区AI PC的整体活跃情况,监测周活跃率的变化趋势。一旦发现活跃度出现下滑,比如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就会要求我们去分析具体原因。”
▍原生智能体设备何时诞生?
智能体与PC的融合正成为科技厂商重点探索的方向。
近日,联想发布天禧超级个人智能体、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等多款超级智能体。IBM也在同日推出了五分钟内构建AI智能体的工具平台。
随后,华为宣布小艺智能体首次登录鸿蒙电脑,并整合盘古大模型与DeepSeek能力。
李伟昌判断,智能体作为人机交互入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未来,可能我们在一台设备上搭载多个功能各异的智能体,每个智能体负责不同的任务,就像OpenAI鼓励开发者构建各种‘小机器人’或者‘小智能体’,它们可以在平台上自由组合、协作运行。”
这一转变或将重塑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从以应用为中心,转向以智能体为中心。
李伟昌表示,用户可能不再需要下载大量APP,而是通过调用不同的功能智能体来完成任务。而硬件厂商将不再是单纯的设备提供者,而是成为这些智能体运行的最佳载体。
眼下,AI落地的探索已从PC、手机延伸至智能手表、眼镜等轻型设备。但李伟昌坦言:"这些设备尚存先天的局限,如通信距离、算力瓶颈、重量体积等问题。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智能体设备"仍处于探索期,尚未形成清晰的产品形态。这更像是一个新物种的进化过程,需要行业共同探索。"
▍2-3年内AI PC产业链有望成熟
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AI PC出货量已达580万台,占据整体PC市场15%的份额。Canalys认为,这一趋势预计将加速,到2025年,预计大中华区PC出货量中,AI PC将占34%。
"参照以往产品升级周期规律,大概在2-3年内,整个产业链将趋于成熟。"他进一步解释道,"随着上游成本优化,特别是芯片价格的下降,MP级别芯片将展现出更优的性价比,这将为AI PC的全面普及创造有利条件。"
许悦也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AI PC的市场渗透率有望持续快速提升。芯片技术将不断突破,NPU的性能将不断提升,随着40 TOPS以上算力的AI PC越来越多,将进一步满足本地大模型部署和更复杂AI应用的需求。
现阶段,AI PC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内容创作、智能办公等,未来则有望拓展至教育、出行、娱乐、健康等多元化场景。
此外,本地化部署是未来方向。“由于云端AI部署面临着高运营成本、数据隐私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将人工智能技术从云端向本地化PC端部署成为重要趋势。” 许悦说。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近日,联想、华为相继发布AI终端新品,将智能体与PC进一步融合。
其中,联想发布了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以及搭载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的AI PC、AI手机和AI平板等。华为首款鸿蒙电脑,也接入了小艺智能体,这是华为AI助手小艺智能体首次登陆电脑端。
自2023年起,从芯片厂商到终端品牌均积极布局AI PC赛道。产业端动作频频,AI PC 正迎来“iPhone”时刻。不过,消费者对现有产品的接受度仍显平淡。
多名业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表示, AI PC主要挑战在于内存、芯片等上游供应链,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方面仍需要优化,产业链估计需要2-3年时间来逐步成熟。
▍供应链存在现实挑战
联想中国消费PC及平板事业部总经理李伟昌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微软主导的海外标准化路径不同,国内AI PC生态呈现碎片化特征,导致了AI PC的概念较为淡化。
李伟昌认为,市场存在明显的概念混淆问题。“部分厂商以搭载NPU芯片为卖点,但很多消费者买了所谓的AI PC后,却发现没有什么AI的功能,没有得到效率的提升。”
产业链也存在不少现实瓶颈,导致AI PC没有真正达到“水到渠成”的阶段。“比如,上游供应链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优化方面还没有到位,无法实现用更小的内存来保障良好的使用体验。此外,当前所有厂商所采用的芯片,基本都是高端芯片,价格较高,且具备AI加速能力的NPU模块。”李伟昌谈到。
李伟昌以内存为例,“7B这样的大模型占用较高的内存,而现在主流采用的是16GB内存机器。一般用户的需求主要是简单的AI问答功能,如果在设备端安装7B模型,可能会影响设备的速度。”
不过,李伟昌对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随着产业的规模化和技术升级,比如32GB内存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时,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模型蒸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致力于让模型变得更小、能力更强。
▍市场渗透率低但增速较快
谈及AI PC的现状,IDC中国分析师许悦认为, AI PC正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较低但增长迅速。
许悦表示,早期的AI PC主要是在传统的CPU和GPU基础上进行优化,以支持一些基本的AI任务。如今,PC供应商已经引入了专门用于AI的神经处理单元(NPU),并且其算力开始迅速向40TOPS以上升级,这些NPU能够更高效地运行AI任务。
而联想内部的数据显示,目前高端机型AI功能激活率为20-30%,部分机型可以超过30%,并且还在上升。这表明中高端用户接受度正提升。此外,联想也在面向大学生开展AIGC校园创作大赛等,并提供大学生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年轻人拥抱AI时代。
李伟昌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高度重视AI业务。“他每周都会亲自查看中国区AI PC的整体活跃情况,监测周活跃率的变化趋势。一旦发现活跃度出现下滑,比如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就会要求我们去分析具体原因。”
▍原生智能体设备何时诞生?
智能体与PC的融合正成为科技厂商重点探索的方向。
近日,联想发布天禧超级个人智能体、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等多款超级智能体。IBM也在同日推出了五分钟内构建AI智能体的工具平台。
随后,华为宣布小艺智能体首次登录鸿蒙电脑,并整合盘古大模型与DeepSeek能力。
李伟昌判断,智能体作为人机交互入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未来,可能我们在一台设备上搭载多个功能各异的智能体,每个智能体负责不同的任务,就像OpenAI鼓励开发者构建各种‘小机器人’或者‘小智能体’,它们可以在平台上自由组合、协作运行。”
这一转变或将重塑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从以应用为中心,转向以智能体为中心。
李伟昌表示,用户可能不再需要下载大量APP,而是通过调用不同的功能智能体来完成任务。而硬件厂商将不再是单纯的设备提供者,而是成为这些智能体运行的最佳载体。
眼下,AI落地的探索已从PC、手机延伸至智能手表、眼镜等轻型设备。但李伟昌坦言:"这些设备尚存先天的局限,如通信距离、算力瓶颈、重量体积等问题。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智能体设备"仍处于探索期,尚未形成清晰的产品形态。这更像是一个新物种的进化过程,需要行业共同探索。"
▍2-3年内AI PC产业链有望成熟
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AI PC出货量已达580万台,占据整体PC市场15%的份额。Canalys认为,这一趋势预计将加速,到2025年,预计大中华区PC出货量中,AI PC将占34%。
"参照以往产品升级周期规律,大概在2-3年内,整个产业链将趋于成熟。"他进一步解释道,"随着上游成本优化,特别是芯片价格的下降,MP级别芯片将展现出更优的性价比,这将为AI PC的全面普及创造有利条件。"
许悦也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AI PC的市场渗透率有望持续快速提升。芯片技术将不断突破,NPU的性能将不断提升,随着40 TOPS以上算力的AI PC越来越多,将进一步满足本地大模型部署和更复杂AI应用的需求。
现阶段,AI PC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内容创作、智能办公等,未来则有望拓展至教育、出行、娱乐、健康等多元化场景。
此外,本地化部署是未来方向。“由于云端AI部署面临着高运营成本、数据隐私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将人工智能技术从云端向本地化PC端部署成为重要趋势。” 许悦说。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