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招行如何“对望”交行

财经早餐

方苗

23小时前

从2024年年报与2025年一季报来看,招商银行与交通银行正以不同的战略路径、经营节奏与盈利结构,展开一场无声却深刻的“周期对望”。这场对望,并非短期输赢的较量,而是两种银行范式在周期拐点下的“对话”。

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利率下行,正在改变银行业的增长逻辑。从重规模到重质量,从抢速度到拼结构,银行竞争的焦点逐步回归体系建设与风险控制。在这一转向过程中,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同一周期命题下给出两种答案,各自代表一类银行在未来路径中的增长可能。

当行业步入穿越周期的中段平台期,“周期对望”所呈现的,不是对抗,而是启发。其揭示出在复杂金融环境下,比规模更重要的,是节奏;比速度更关键的,是系统。而战略的分化,正是银行能否在新周期中稳住根基、构建未来的关键分水岭。

同在“拐点”的表现各异

招商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招商银行净利润为1483.91亿元,同比增长1.22%;营业收入3374.88亿元。同期,交通银行实现净利润935.86亿元,同比增长0.93%;营业收入2598.26亿元。

乍看之下,招商银行在盈利表现上占据优势,但如果将两者置于不同背景下对比,则可发现交通银行“厚重体量下的增长”。

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总资产达到1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9%。而交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4.9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8%。

在更大体量、复杂架构的背景下,交通银行能实现盈利增长、资产质量优化,亦属不易。

2025年一季度,招商银行实现净利润372.86亿元,同比下降2.08%。而交通银行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53.72亿元,同比增长1.54%。

这是两家银行的分化体现,一家步入高位调整期,另一家处于底部修复期。这个阶段的“态势错位”或可能预示接下来的价值重构主线,也进一步佐证了“周期对望”的内涵。

资产质量方面,招商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95%,拨备覆盖率达411.98%,可谓是风控“优等生”。但正因风险控制到位,其信贷扩张与风险收益之间的博弈空间较小。

交通银行则不断优化自身结构,2024年不良贷款率为1.31%,较上年末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同时,其拨备覆盖率为201.94%,较上年末上升了6.73个百分点。

进一步看,招商银行在面对周期回调时,维持相对稳健的基本面,但同时也显现“高增长换挡”的特征,业绩端出现小幅回落。

而交通银行则表现出一定的“抗周期性”,其净利润连续增长。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周期策略,一家是价值锚定型的确定路径,一家是结构修复型的弹性路径。

二者的“对望”不只是财务表现的强弱对比,更是一场关于周期姿态与长期方向的深层博弈。

快慢之间的“节奏对望”

银行之间的竞争,不仅是规模与利润的“静态比较”,更重要的是其经营节奏、调整机制与结构韧性的“动态演进”。

招商银行与交通银行的“周期对望”,在节奏层面体现出鲜明的张力。一家以快打快,抢先布局、先发制人;一家步调沉稳,以慢制动、积蓄势能。

在2024年到2025年一季度的演进中,这组“快与慢”的关系,正悄然发生“趋势拐点”。2024年,招商银行的净息差达到1.98%,在行业息差普遍收窄的背景下维持高位,显示出其零售资产配置能力与低成本负债获取能力双强的结构优势。同期,交通银行的净息差为1.27%。

然而,进入2025年一季度,节奏悄然变化。招商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2.08%。交通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则同比增长1.54%。

业务线来看,招商银行以零售为主导、财富管理驱动,具备较高的AUM与客户粘性,但同时对客户结构的依赖程度也更高。

交通银行虽也在积极进行零售转型,但通过其公司、零售、普惠、区域金融等业务的多维度布局,形成一定的分散抗压能力。

作为两种银行范式的代表,从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的数据来看,两家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层面也基本保持高位、稳步的两种战略姿态,体现出各自对资本管理的不同取向。

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86%,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7.48%,资本充足率则高达19.05%。

到2025年一季度,招商银行三项指标分别小幅波动至14.86%、17.43%和19.06%,保持在行业较高水平。

交通银行在2024年末的资本指标则具“稳步回升”特征,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24%,一级资本充足率12.11%,资本充足率16.02%。

2025年一季度,交通银行三项指标亦呈小幅波动,分别上升至10.25%、12.07%与15.90%,呈现出结构性改善态势。

“节奏对望”的本质,不是“谁快谁慢”的静态排位,而是谁更懂得在不确定中控制节奏、平滑风险,并在新的增长点出现时及时切入。

锚定与重塑的“长期对话”

从“规模竞争”迈向“结构重塑”的过程中,战略选择成为决定一家银行穿越周期能力的关键分水岭。

招商银行坚持以“价值银行”为核心战略锚点,具体化为包括零售金融主导、科技驱动增长、精细风险控制、资源集约配置在内的战略体系。

而这种“锚定式”提升了其发展的稳定性和抗周期能力。在复杂市场环境下,通过布局大财富管理、自研大模型“一招”、深化AUM经营,进一步加固“价值底座”。

反观交通银行,其战略路径则具国有大行的特征,2024年,其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业务规模稳步提升,盈利能力保持韧性,资产质量持续夯实。

作为国有大行,以“五篇大文章”为例,截至2024年报告期末,交通银行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5.37%;境内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58%,投资绿色债券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7.55%;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9.10%和15.72%;累计上线适老化财富管理产品323款,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8.84%;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体系化,全年释放超1,000人力工作量。

整体来看,招商银行与交通银行的“周期对望”,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较量,而是两种策略范式在行业发展中的“长期对话”。二者的“周期对望”,也不只是股份大行与国有大行之间的“镜像样本”,还为更多银行提供了积极的战略参照。

在复杂周期中,银行的战略路径早已不再是激进式突围的逻辑。短期的规模扩张与表面增长不足以支撑长期稳健的竞争力。相反,真正走得远的银行,往往在周期深水期选择回归基本面,以“战略聚焦+结构重塑+价值重构”为核心,构建自身可持续经营的闭环体系。

这一闭环,不只是组织上的流程再造,更是一场银行自身“能力边界”的深度厘清。“聚焦”意味着资源向真正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业务倾斜,“重塑”体现为对条线协同、风控逻辑、客户结构的系统优化。而价值重构,则是一种经营观的转向,从以利润增量为主,向以资本效率、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为中心转型。、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从2024年年报与2025年一季报来看,招商银行与交通银行正以不同的战略路径、经营节奏与盈利结构,展开一场无声却深刻的“周期对望”。这场对望,并非短期输赢的较量,而是两种银行范式在周期拐点下的“对话”。

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利率下行,正在改变银行业的增长逻辑。从重规模到重质量,从抢速度到拼结构,银行竞争的焦点逐步回归体系建设与风险控制。在这一转向过程中,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同一周期命题下给出两种答案,各自代表一类银行在未来路径中的增长可能。

当行业步入穿越周期的中段平台期,“周期对望”所呈现的,不是对抗,而是启发。其揭示出在复杂金融环境下,比规模更重要的,是节奏;比速度更关键的,是系统。而战略的分化,正是银行能否在新周期中稳住根基、构建未来的关键分水岭。

同在“拐点”的表现各异

招商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招商银行净利润为1483.91亿元,同比增长1.22%;营业收入3374.88亿元。同期,交通银行实现净利润935.86亿元,同比增长0.93%;营业收入2598.26亿元。

乍看之下,招商银行在盈利表现上占据优势,但如果将两者置于不同背景下对比,则可发现交通银行“厚重体量下的增长”。

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总资产达到1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9%。而交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4.9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8%。

在更大体量、复杂架构的背景下,交通银行能实现盈利增长、资产质量优化,亦属不易。

2025年一季度,招商银行实现净利润372.86亿元,同比下降2.08%。而交通银行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53.72亿元,同比增长1.54%。

这是两家银行的分化体现,一家步入高位调整期,另一家处于底部修复期。这个阶段的“态势错位”或可能预示接下来的价值重构主线,也进一步佐证了“周期对望”的内涵。

资产质量方面,招商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95%,拨备覆盖率达411.98%,可谓是风控“优等生”。但正因风险控制到位,其信贷扩张与风险收益之间的博弈空间较小。

交通银行则不断优化自身结构,2024年不良贷款率为1.31%,较上年末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同时,其拨备覆盖率为201.94%,较上年末上升了6.73个百分点。

进一步看,招商银行在面对周期回调时,维持相对稳健的基本面,但同时也显现“高增长换挡”的特征,业绩端出现小幅回落。

而交通银行则表现出一定的“抗周期性”,其净利润连续增长。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周期策略,一家是价值锚定型的确定路径,一家是结构修复型的弹性路径。

二者的“对望”不只是财务表现的强弱对比,更是一场关于周期姿态与长期方向的深层博弈。

快慢之间的“节奏对望”

银行之间的竞争,不仅是规模与利润的“静态比较”,更重要的是其经营节奏、调整机制与结构韧性的“动态演进”。

招商银行与交通银行的“周期对望”,在节奏层面体现出鲜明的张力。一家以快打快,抢先布局、先发制人;一家步调沉稳,以慢制动、积蓄势能。

在2024年到2025年一季度的演进中,这组“快与慢”的关系,正悄然发生“趋势拐点”。2024年,招商银行的净息差达到1.98%,在行业息差普遍收窄的背景下维持高位,显示出其零售资产配置能力与低成本负债获取能力双强的结构优势。同期,交通银行的净息差为1.27%。

然而,进入2025年一季度,节奏悄然变化。招商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2.08%。交通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则同比增长1.54%。

业务线来看,招商银行以零售为主导、财富管理驱动,具备较高的AUM与客户粘性,但同时对客户结构的依赖程度也更高。

交通银行虽也在积极进行零售转型,但通过其公司、零售、普惠、区域金融等业务的多维度布局,形成一定的分散抗压能力。

作为两种银行范式的代表,从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的数据来看,两家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层面也基本保持高位、稳步的两种战略姿态,体现出各自对资本管理的不同取向。

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86%,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7.48%,资本充足率则高达19.05%。

到2025年一季度,招商银行三项指标分别小幅波动至14.86%、17.43%和19.06%,保持在行业较高水平。

交通银行在2024年末的资本指标则具“稳步回升”特征,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24%,一级资本充足率12.11%,资本充足率16.02%。

2025年一季度,交通银行三项指标亦呈小幅波动,分别上升至10.25%、12.07%与15.90%,呈现出结构性改善态势。

“节奏对望”的本质,不是“谁快谁慢”的静态排位,而是谁更懂得在不确定中控制节奏、平滑风险,并在新的增长点出现时及时切入。

锚定与重塑的“长期对话”

从“规模竞争”迈向“结构重塑”的过程中,战略选择成为决定一家银行穿越周期能力的关键分水岭。

招商银行坚持以“价值银行”为核心战略锚点,具体化为包括零售金融主导、科技驱动增长、精细风险控制、资源集约配置在内的战略体系。

而这种“锚定式”提升了其发展的稳定性和抗周期能力。在复杂市场环境下,通过布局大财富管理、自研大模型“一招”、深化AUM经营,进一步加固“价值底座”。

反观交通银行,其战略路径则具国有大行的特征,2024年,其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业务规模稳步提升,盈利能力保持韧性,资产质量持续夯实。

作为国有大行,以“五篇大文章”为例,截至2024年报告期末,交通银行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5.37%;境内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58%,投资绿色债券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7.55%;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9.10%和15.72%;累计上线适老化财富管理产品323款,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8.84%;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体系化,全年释放超1,000人力工作量。

整体来看,招商银行与交通银行的“周期对望”,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较量,而是两种策略范式在行业发展中的“长期对话”。二者的“周期对望”,也不只是股份大行与国有大行之间的“镜像样本”,还为更多银行提供了积极的战略参照。

在复杂周期中,银行的战略路径早已不再是激进式突围的逻辑。短期的规模扩张与表面增长不足以支撑长期稳健的竞争力。相反,真正走得远的银行,往往在周期深水期选择回归基本面,以“战略聚焦+结构重塑+价值重构”为核心,构建自身可持续经营的闭环体系。

这一闭环,不只是组织上的流程再造,更是一场银行自身“能力边界”的深度厘清。“聚焦”意味着资源向真正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业务倾斜,“重塑”体现为对条线协同、风控逻辑、客户结构的系统优化。而价值重构,则是一种经营观的转向,从以利润增量为主,向以资本效率、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为中心转型。、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