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渐上升的慢性肠道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尤其是饮食习惯,在IB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饮食成分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免疫反应,进而改变肠道炎症状态,增加IBD发病风险。然而,目前对于饮食炎症潜力与IBD风险之间的关系仍缺乏明确的结论。
2025年3月,Alimentary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the Diet and Risk of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的文章,基于欧洲前瞻性癌症与营养研究(EPIC)队列,深入探讨了饮食炎症潜力与IB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饮食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未来饮食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02
▼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饮食炎症潜力与CD和UC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纳入了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394255名健康参与者,其中女性占比68.1%,平均年龄为52.1岁。参与者在基线时填写了经过验证的食物频率问卷(FFQ),用于计算饮食炎症评分(ISD)。ISD是基于饮食中28种食物参数的摄入量计算得出,这些参数包括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C等,其值越高表示饮食的促炎潜力越大。参与者被分为ISD的性别特异性四分位数组,分别计算各组的CD和UC发病风险。研究团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调整了吸烟状态、体质指数(BMI)、体力活动、能量摄入、教育水平和酒精摄入等混杂因素。在中位随访13.6年(4889910人年)后,共记录到184例CD和459例UC的发病病例。
03
▼
研究结果显示,饮食炎症潜力评分(ISD)与克罗恩病(CD)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在纳入的394,255名参与者中,经过中位随访13.6年,共记录到184例CD发病病例。与ISD评分最低的四分位数组(第一四分位数)相比,评分最高的四分位数组的CD发病风险增加了88%(HR=1.88,95%CI:1.14~3.10;P<0.01,表1)。这一结果表明,饮食的促炎潜力越高,个体患CD的风险也越高。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显著,女性中ISD评分最高的四分位数组的CD发病风险增加了114%(HR=2.14,95% CI:1.17~3.91;P<0.01),而在男性中未观察到显著关联(HR=1.41,95% CI:0.56~3.56)。可见,饮食干预可能对女性CD的预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表1 饮食炎症评分的性别特异性四分位数与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与克罗恩病不同,饮食炎症潜力评分(ISD)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风险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关联。在研究期间,共记录到459例UC发病病例。与ISD评分最低的四分位数组相比,评分最高的四分位数组的UC发病风险降低了15%(HR=0.85,95% CI:0.63~1.15;P=0.21,表1)。这一结果表明,饮食的促炎潜力对UC的发病风险影响较小。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ISD评分中各个饮食成分与C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低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C、镁、洋葱和酒精摄入量与CD发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例如,与纤维摄入量最高的四分位数组相比,摄入量最低的四分位数组的CD发病风险增加了85%(HR=1.85,95% CI:1.12~3.04,图1)。此外,低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CD发病风险增加95%相关(HR=1.95,95% CI:1.08~3.52),低维生素C摄入量与CD发病风险增加76%相关(HR=1.76,95% CI:1.09~2.85)。提示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CD的发病风险。
图1 饮食炎症评分(ISD)各成分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风险的关系
与CD不同,ISD评分中的各个饮食成分与UC发病风险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关联。例如,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C、镁、洋葱和酒精的摄入量与UC发病风险之间均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关联。这一结果表明,饮食成分对UC发病风险的影响可能较小,或者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他潜在的饮食因素。提示了UC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与CD相比,UC可能受到其他非饮食因素的更大影响,例如遗传因素、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或环境因素。
研究还探讨了性别差异对饮食炎症潜力与C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饮食炎症潜力与CD发病风险的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显著,而在男性中未观察到显著关联。这一结果提示,性别可能在饮食炎症潜力与CD发病风险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女性可能对饮食中的促炎成分更为敏感,或者女性的生理和代谢特征可能影响饮食炎症潜力的作用机制。
04
▼
本研究基于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有效降低回忆偏倚,并且通过详细的饮食数据收集和多种混杂因素的调整,提供了更为准确的饮食炎症潜力与IB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不仅进一步证实了饮食炎症潜力与CD发病风险的关联,还首次明确了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显著,并且详细列出了与CD发病风险增加相关的具体饮食成分。
此外,本研究还强调了饮食干预在IBD预防中的潜在作用。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CD的发病风险。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营养素在IBD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并设计针对性的饮食干预策略,为IB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MEYER A, CHAN SSM, TOUVIER M,et al. 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the diet and risk of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25, 61(6):1032-1042. DOI:10.1111/apt.18497 .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01
▼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渐上升的慢性肠道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尤其是饮食习惯,在IB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饮食成分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免疫反应,进而改变肠道炎症状态,增加IBD发病风险。然而,目前对于饮食炎症潜力与IBD风险之间的关系仍缺乏明确的结论。
2025年3月,Alimentary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the Diet and Risk of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的文章,基于欧洲前瞻性癌症与营养研究(EPIC)队列,深入探讨了饮食炎症潜力与IB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饮食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未来饮食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02
▼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饮食炎症潜力与CD和UC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纳入了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394255名健康参与者,其中女性占比68.1%,平均年龄为52.1岁。参与者在基线时填写了经过验证的食物频率问卷(FFQ),用于计算饮食炎症评分(ISD)。ISD是基于饮食中28种食物参数的摄入量计算得出,这些参数包括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C等,其值越高表示饮食的促炎潜力越大。参与者被分为ISD的性别特异性四分位数组,分别计算各组的CD和UC发病风险。研究团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调整了吸烟状态、体质指数(BMI)、体力活动、能量摄入、教育水平和酒精摄入等混杂因素。在中位随访13.6年(4889910人年)后,共记录到184例CD和459例UC的发病病例。
03
▼
研究结果显示,饮食炎症潜力评分(ISD)与克罗恩病(CD)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在纳入的394,255名参与者中,经过中位随访13.6年,共记录到184例CD发病病例。与ISD评分最低的四分位数组(第一四分位数)相比,评分最高的四分位数组的CD发病风险增加了88%(HR=1.88,95%CI:1.14~3.10;P<0.01,表1)。这一结果表明,饮食的促炎潜力越高,个体患CD的风险也越高。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显著,女性中ISD评分最高的四分位数组的CD发病风险增加了114%(HR=2.14,95% CI:1.17~3.91;P<0.01),而在男性中未观察到显著关联(HR=1.41,95% CI:0.56~3.56)。可见,饮食干预可能对女性CD的预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表1 饮食炎症评分的性别特异性四分位数与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与克罗恩病不同,饮食炎症潜力评分(ISD)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风险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关联。在研究期间,共记录到459例UC发病病例。与ISD评分最低的四分位数组相比,评分最高的四分位数组的UC发病风险降低了15%(HR=0.85,95% CI:0.63~1.15;P=0.21,表1)。这一结果表明,饮食的促炎潜力对UC的发病风险影响较小。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ISD评分中各个饮食成分与C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低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C、镁、洋葱和酒精摄入量与CD发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例如,与纤维摄入量最高的四分位数组相比,摄入量最低的四分位数组的CD发病风险增加了85%(HR=1.85,95% CI:1.12~3.04,图1)。此外,低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CD发病风险增加95%相关(HR=1.95,95% CI:1.08~3.52),低维生素C摄入量与CD发病风险增加76%相关(HR=1.76,95% CI:1.09~2.85)。提示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CD的发病风险。
图1 饮食炎症评分(ISD)各成分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风险的关系
与CD不同,ISD评分中的各个饮食成分与UC发病风险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关联。例如,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C、镁、洋葱和酒精的摄入量与UC发病风险之间均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关联。这一结果表明,饮食成分对UC发病风险的影响可能较小,或者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他潜在的饮食因素。提示了UC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与CD相比,UC可能受到其他非饮食因素的更大影响,例如遗传因素、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或环境因素。
研究还探讨了性别差异对饮食炎症潜力与C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饮食炎症潜力与CD发病风险的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显著,而在男性中未观察到显著关联。这一结果提示,性别可能在饮食炎症潜力与CD发病风险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女性可能对饮食中的促炎成分更为敏感,或者女性的生理和代谢特征可能影响饮食炎症潜力的作用机制。
04
▼
本研究基于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有效降低回忆偏倚,并且通过详细的饮食数据收集和多种混杂因素的调整,提供了更为准确的饮食炎症潜力与IB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不仅进一步证实了饮食炎症潜力与CD发病风险的关联,还首次明确了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显著,并且详细列出了与CD发病风险增加相关的具体饮食成分。
此外,本研究还强调了饮食干预在IBD预防中的潜在作用。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CD的发病风险。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营养素在IBD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并设计针对性的饮食干预策略,为IB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MEYER A, CHAN SSM, TOUVIER M,et al. 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the diet and risk of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25, 61(6):1032-1042. DOI:10.1111/apt.18497 .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