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四川有2000多个建制镇,因为区位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不同,镇域发展独具特点、各美其美,“镇”有看头。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共同开展镇域经济样本调查,在行走中近距离发现一个个小镇所蕴藏的强劲发展动能。
本期一起走进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
川观新闻记者 王攀 阿坝观察 刘文佳 汶川融媒 邵理燕 赵琼 制图 甘翠
【小镇名片】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映秀镇全镇90%以上房屋倒塌。震后,在全国人民无私援助和自身不懈奋斗下,映秀迅速恢复。如今,映秀镇已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村镇、天府旅游名镇等金字招牌。
【小镇故事】
汶川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汶川县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7.97万人次,同比增长4.37%。这一接待量,已超过汶川全县接待总量的55%。而映秀镇,正是红色旅游景区中的“主力”。
俯瞰映秀镇。杜杰 摄
“映秀镇一直牢记嘱托,把地震遗址保护好,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汶川县委副书记、映秀镇党委书记李春说,全镇以“红色+”为核心,推动红色文化、绿色底蕴、特色优势深度融合。
“五一”假期,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客流高峰,众多游客前去追寻红色足迹,传承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力量。
漩口中学遗址是红色研学的重要区域。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漩口中学遗址是家长带孩子进行红色研学的重点区域。“通过讲解员阿姨的讲述,让我明白灾难来临时,不能盲目逃生,要科学避险。现在的映秀镇好漂亮,我要努力学习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来自成都的小游客李姊佩说。
王群就是映秀镇70余名红色讲解员中的一位,“单是5月2日这天,就接了10次左右讲解。4月接了七八个学生研学团。”王群告诉记者,香港等外地研学团通常是40至50人,而周边的成都、眉山等地的学生研学团,普遍在100人左右。如研学团有餐饮、住宿等需求,王群等讲解员也会介绍周边的店铺供选择。
据统计,映秀镇年游客接待量已从2022年的214.63万人次上升到2024年的315万人次。人流量的攀升也让映秀镇的餐饮、住宿迎来发展良机。
映秀街景。汶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胡良兵是老地方餐馆的负责人,他将门店扩大到3家。“今年‘五一’假期,日接待量在1700人左右。”胡良兵说,游客排长队时,他除了向自家门店引流外,还会分流到镇上其它餐馆,“尽量不让游客有不好的旅游体验。”
胡良兵也是映秀镇餐饮协会会长。他观察到,最近几年游客迅速增长,镇上咖啡、奶茶、小吃、烧烤等业态逐渐兴起,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红色以外,映秀的“绿”,也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支撑。茶祥子入驻以来,山上的野生金银花和老茶树,为耕地很少的村民带来了收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博士工作站,已公益接待9800余名孩子走进大自然学习。
“我们更多是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欲。”博士工作站副站长何小清告诉记者,研学的学生会多次前往映秀探索自然奥秘。来自成都的学生陈梓煜痴迷土壤研究,曾一年7次前往映秀。
采访中,记者看到,穿镇而过的岷江中,挖掘机和货车正在清理河道,为汛期到来做准备。“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自然灾害多发。”但在李春看来,这也为应急装备测试、应急研学提供了实战化的环境。
事实上,除了这一特色优势外,映秀还有人造晶体、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低空经济、生物经济也在陆续壮大。
映秀向低空经济进军。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不久的将来,这里还将聚集另一特色优势产业——阿坝州非遗主题博览园将落地映秀。
李春透露,正在建设中的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映秀站,将通过300多米的廊道与博览园连通。承载旅游集散、非遗展示、沉浸体验、文创开发、综合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博览园,将有望留住更多游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编者按
四川有2000多个建制镇,因为区位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不同,镇域发展独具特点、各美其美,“镇”有看头。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共同开展镇域经济样本调查,在行走中近距离发现一个个小镇所蕴藏的强劲发展动能。
本期一起走进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
川观新闻记者 王攀 阿坝观察 刘文佳 汶川融媒 邵理燕 赵琼 制图 甘翠
【小镇名片】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映秀镇全镇90%以上房屋倒塌。震后,在全国人民无私援助和自身不懈奋斗下,映秀迅速恢复。如今,映秀镇已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村镇、天府旅游名镇等金字招牌。
【小镇故事】
汶川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汶川县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7.97万人次,同比增长4.37%。这一接待量,已超过汶川全县接待总量的55%。而映秀镇,正是红色旅游景区中的“主力”。
俯瞰映秀镇。杜杰 摄
“映秀镇一直牢记嘱托,把地震遗址保护好,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好。”汶川县委副书记、映秀镇党委书记李春说,全镇以“红色+”为核心,推动红色文化、绿色底蕴、特色优势深度融合。
“五一”假期,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客流高峰,众多游客前去追寻红色足迹,传承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力量。
漩口中学遗址是红色研学的重要区域。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漩口中学遗址是家长带孩子进行红色研学的重点区域。“通过讲解员阿姨的讲述,让我明白灾难来临时,不能盲目逃生,要科学避险。现在的映秀镇好漂亮,我要努力学习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来自成都的小游客李姊佩说。
王群就是映秀镇70余名红色讲解员中的一位,“单是5月2日这天,就接了10次左右讲解。4月接了七八个学生研学团。”王群告诉记者,香港等外地研学团通常是40至50人,而周边的成都、眉山等地的学生研学团,普遍在100人左右。如研学团有餐饮、住宿等需求,王群等讲解员也会介绍周边的店铺供选择。
据统计,映秀镇年游客接待量已从2022年的214.63万人次上升到2024年的315万人次。人流量的攀升也让映秀镇的餐饮、住宿迎来发展良机。
映秀街景。汶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胡良兵是老地方餐馆的负责人,他将门店扩大到3家。“今年‘五一’假期,日接待量在1700人左右。”胡良兵说,游客排长队时,他除了向自家门店引流外,还会分流到镇上其它餐馆,“尽量不让游客有不好的旅游体验。”
胡良兵也是映秀镇餐饮协会会长。他观察到,最近几年游客迅速增长,镇上咖啡、奶茶、小吃、烧烤等业态逐渐兴起,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红色以外,映秀的“绿”,也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支撑。茶祥子入驻以来,山上的野生金银花和老茶树,为耕地很少的村民带来了收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博士工作站,已公益接待9800余名孩子走进大自然学习。
“我们更多是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欲。”博士工作站副站长何小清告诉记者,研学的学生会多次前往映秀探索自然奥秘。来自成都的学生陈梓煜痴迷土壤研究,曾一年7次前往映秀。
采访中,记者看到,穿镇而过的岷江中,挖掘机和货车正在清理河道,为汛期到来做准备。“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自然灾害多发。”但在李春看来,这也为应急装备测试、应急研学提供了实战化的环境。
事实上,除了这一特色优势外,映秀还有人造晶体、绿色建材等特色产业,低空经济、生物经济也在陆续壮大。
映秀向低空经济进军。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不久的将来,这里还将聚集另一特色优势产业——阿坝州非遗主题博览园将落地映秀。
李春透露,正在建设中的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映秀站,将通过300多米的廊道与博览园连通。承载旅游集散、非遗展示、沉浸体验、文创开发、综合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博览园,将有望留住更多游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