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缺席上海车展,现代起亚彻底摆烂了?

智车科技

10小时前

北京现代成立于2002年,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呈现两极割据:德日美系盘踞高端市场,自主品牌固守10万元以下阵地,而10-25万元的价格中间带成了战略真空。

中国工厂变出口基地,本地化诚意才是破局关键。

正文

现代、起亚,缺席了2025年的上海车展,这也是两家韩系车品牌自入华以来,首次缺席上海车展,该事件在业内也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大家对韩系车的未来表示担忧。

业内分析认为,这场缺席背后,是韩系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加速坠落,更是其面临在中国市场战略收缩与新能源转型滞后的双重困境。

从数据来看,2024年的现代起亚全球销量达723万辆,稳居全球第三;但在华销量仅40.2万辆,较2016年巅峰时期缩水近80%。

“全球卖爆,中国凉凉”,成了现代起亚最尴尬的注脚。

全球第三 vs 中国掉队

在现代起亚2024年723万辆的全球销量中,美国市场贡献了170万辆,增速超10%,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成增长引擎。

不过美国突然在当地时间4月3日对所有进口车加收25%的税,另外,针对汽车零部件的额外关税将不迟于5月3日开始征收。

这对现代汽车集团来说是重大冲击。汽车是韩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作为全球第三大车企、韩国最大车企的现代汽车集团,占据了韩国对美汽车出口的大头。尽管在美国建有工厂,但本土化生产比例不到35%,只能疯狂往美国运车囤货。

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也掀起一波汽车抢购潮,现代汽车集团的在美销售数据格外漂亮。今年一季度,现代、起亚双双刷新了在美季度销量纪录:现代售出20.3万辆,同比增长10.1%;起亚售出19.9万辆,同比增长10.7%。

想扛住关税压力还得靠本地造,现代汽车集团未来几年计划在美国砸210亿美元建厂搞技术。据悉,之前38年该集团在美国总共才投了205亿。

不过鸡蛋也不能全放美国篮子里,现代汽车集团去年在印度搞出当年全球第二大IPO募了33亿美元,同时还要在巴西砸11亿美元当老大,明显是想多抱几个大腿防风险。

与高歌猛进的全球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起亚在华的边缘化以及产能大撤退。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攀升至65.2%,而韩系车份额仅剩了1.6%。

今年一季度继续延续颓势,虽然北京现代销量突破了5万辆,同比环比均有回升,但从历史数据来看仍处于低位;悦达起亚靠着出口拉动销量增长13%,但国内依旧不见明显起色。曾经热销的伊兰特也遭遇了销量滑坡,今年3月仅售6790辆。

经销商退网也在加剧北京现代的市场困境,2019年的1018家经销商数量,如今在核心市场北京和上海分别仅剩11家和5家。

随着销量未达预期,北京现代不得不大幅削减产能。原本的五大生产基地中,北京第一工厂早在2019年停产,两年后以60亿元出售给理想汽车;同期北京第二工厂也被传挂牌出售,未有后文;2024年重庆工厂以16.2亿元的价格出售;沧州工厂也于2023年停产;仅剩的北京第三工厂的年产能力已从165万辆骤降至45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4成。

而悦达起亚则将盐城工厂改为全球出口基地,2024年出口整车17万辆,发动机超30万台。

除了销量下滑,更可怕的是品控问题带来的口碑下滑。

据多家媒体报道,北京现代多次因车辆异响、变速箱故障等问题被车主投诉。同时,北京现代在半年内发起了两度召回。

4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召回公告,北京现代召回121辆2024款索纳塔及231辆2025款全新途胜L。召回原因是部分车辆因高压燃油管端口制造问题,导致高压燃油泵、燃油输送管与高压燃油管连接处密封不良,汽油可能渗出,存在安全隐患和排放危害风险。

2024年12月,北京现代召回13.9万辆2013款胜达汽车及42.03万辆2010-2013款ix35汽车。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由于制动系统的液压电子控制单元(HECU)内部可能发生短路,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发动机舱起火,存在安全隐患。

一边是冲上全球第三的野心,一边是兵败中国的落寞。对于现代起亚来说,中国市场早已不是被动承接落后产能的待开发蓝海,而是需要真刀真枪拼创新、拼本土化的生死角斗场。

速成主义的代价

回溯现代在华的发展,可以说是“成也速成,败也速成”。

北京现代成立于2002年,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呈现两极割据:德日美系盘踞高端市场,自主品牌固守10万元以下阵地,而10-25 万元的价格中间带成了战略真空。面对空白市场,如何快速推出新车抢占市场将是决胜的关键,而现代以“全球同步车型+韩系高配低价”的组合拳闪电破局。

犹记得2003年索纳塔入市首年即斩获B级车10%份额;ix35巅峰期月销突破2万辆。这种策略在增量市场红利期无往不利,2016年现代起亚在华销量攀至184万辆巅峰。

但表面的繁荣掩盖着结构性危机。据有关统计2010-2016 年间现代在华推出的23款车型中,本土化改进占比不足30%。这种速成战略逐渐显现弊端,现代在华的产品竞争力持续衰减。2017 年北京现代 ix35 因技术平台落后两代,被市场戏称为“工业考古样本”;C-IASI碰撞测试成绩较北美版低两个等级,暴露技术标准的双标操作。

一句话总结就是,现代汽车在华发展靠着“三不”原则:不做深度本土化研发、不建立独立技术标准、甚至不适应消费升级趋势,一直也没建立起品牌认知度及溢价。

更讽刺的是,在新能源转型上,现代并非缺乏电动化技术储备。

早在2016年,IONIQ 5已在海外搭载800V超充平台,3.5秒破百的性能碾压同期竞品。但决策层误判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节奏,认为“充电桩覆盖率不足 30% 将制约高端电动车接受度”,将该技术引入时间推迟至2021年。

这种迟疑使其彻底错过2018-2021新能源爆发窗口。当现代起亚的EV5于2023年在中国市场首次推出,此时比亚迪已实现年销157万辆纯电动车的碾压优势。

中国市场溃败,倒逼着现代汽车集团战略转向。

在2023年6月的投资者会议上,现代汽车决意收缩其在中国的业务,大幅减少支出,聚焦高回报的核心业务,以提升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这项战略的直接后果是,现代汽车将其在华产品线从13款车型精简到8款。

但在地球另一端,“Hyundai Way”战略正高歌猛进:2030年全球555万辆销量目标中,电动车占比将达36%。

回想5个月前,在2024年广州车展上,北京现代携旗舰车型第五代胜达、新途胜 L、沐飒、新伊兰特以及 N Line 系列等亮相,传达在智能化、电动化等领域的新突破,及变革决心和战略布局。

随后2024年12月,北京汽车还发布公告,宣布北汽投与现代汽车各出资5.48亿美元,共同向北京现代注资10.95亿美元。并且在不久前,北京现代发布“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

可见在2024年停售了新能源汽车的北京现代仍没有放弃转型。但在集团的这种从华撤退的大方针调整下,北京现代、悦达起亚这两大合资品牌再难挽回上海车展的退场结局。

这一退,想再回中国汽车舞台中央怕是更难了。

写在最后

作为最早试水中国市场的韩系代表,现代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23年经历,从快速成功到边缘化,给全球车企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课。

当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遇到技术升级、消费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时,没有本土化投入的缺陷就暴露无遗。现代汽车集团在华的兴衰史,照明白了汽车行业的三条铁律:技术必须持续更新,品牌需要不断升级,全球化必须重视本地化。

希望前人踩过的坑能够为中国车企们发展提供多维借鉴。

原文标题 : 首次缺席上海车展,现代起亚彻底摆烂了?

北京现代成立于2002年,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呈现两极割据:德日美系盘踞高端市场,自主品牌固守10万元以下阵地,而10-25万元的价格中间带成了战略真空。

中国工厂变出口基地,本地化诚意才是破局关键。

正文

现代、起亚,缺席了2025年的上海车展,这也是两家韩系车品牌自入华以来,首次缺席上海车展,该事件在业内也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大家对韩系车的未来表示担忧。

业内分析认为,这场缺席背后,是韩系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加速坠落,更是其面临在中国市场战略收缩与新能源转型滞后的双重困境。

从数据来看,2024年的现代起亚全球销量达723万辆,稳居全球第三;但在华销量仅40.2万辆,较2016年巅峰时期缩水近80%。

“全球卖爆,中国凉凉”,成了现代起亚最尴尬的注脚。

全球第三 vs 中国掉队

在现代起亚2024年723万辆的全球销量中,美国市场贡献了170万辆,增速超10%,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成增长引擎。

不过美国突然在当地时间4月3日对所有进口车加收25%的税,另外,针对汽车零部件的额外关税将不迟于5月3日开始征收。

这对现代汽车集团来说是重大冲击。汽车是韩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作为全球第三大车企、韩国最大车企的现代汽车集团,占据了韩国对美汽车出口的大头。尽管在美国建有工厂,但本土化生产比例不到35%,只能疯狂往美国运车囤货。

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也掀起一波汽车抢购潮,现代汽车集团的在美销售数据格外漂亮。今年一季度,现代、起亚双双刷新了在美季度销量纪录:现代售出20.3万辆,同比增长10.1%;起亚售出19.9万辆,同比增长10.7%。

想扛住关税压力还得靠本地造,现代汽车集团未来几年计划在美国砸210亿美元建厂搞技术。据悉,之前38年该集团在美国总共才投了205亿。

不过鸡蛋也不能全放美国篮子里,现代汽车集团去年在印度搞出当年全球第二大IPO募了33亿美元,同时还要在巴西砸11亿美元当老大,明显是想多抱几个大腿防风险。

与高歌猛进的全球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起亚在华的边缘化以及产能大撤退。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攀升至65.2%,而韩系车份额仅剩了1.6%。

今年一季度继续延续颓势,虽然北京现代销量突破了5万辆,同比环比均有回升,但从历史数据来看仍处于低位;悦达起亚靠着出口拉动销量增长13%,但国内依旧不见明显起色。曾经热销的伊兰特也遭遇了销量滑坡,今年3月仅售6790辆。

经销商退网也在加剧北京现代的市场困境,2019年的1018家经销商数量,如今在核心市场北京和上海分别仅剩11家和5家。

随着销量未达预期,北京现代不得不大幅削减产能。原本的五大生产基地中,北京第一工厂早在2019年停产,两年后以60亿元出售给理想汽车;同期北京第二工厂也被传挂牌出售,未有后文;2024年重庆工厂以16.2亿元的价格出售;沧州工厂也于2023年停产;仅剩的北京第三工厂的年产能力已从165万辆骤降至45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4成。

而悦达起亚则将盐城工厂改为全球出口基地,2024年出口整车17万辆,发动机超30万台。

除了销量下滑,更可怕的是品控问题带来的口碑下滑。

据多家媒体报道,北京现代多次因车辆异响、变速箱故障等问题被车主投诉。同时,北京现代在半年内发起了两度召回。

4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召回公告,北京现代召回121辆2024款索纳塔及231辆2025款全新途胜L。召回原因是部分车辆因高压燃油管端口制造问题,导致高压燃油泵、燃油输送管与高压燃油管连接处密封不良,汽油可能渗出,存在安全隐患和排放危害风险。

2024年12月,北京现代召回13.9万辆2013款胜达汽车及42.03万辆2010-2013款ix35汽车。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由于制动系统的液压电子控制单元(HECU)内部可能发生短路,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发动机舱起火,存在安全隐患。

一边是冲上全球第三的野心,一边是兵败中国的落寞。对于现代起亚来说,中国市场早已不是被动承接落后产能的待开发蓝海,而是需要真刀真枪拼创新、拼本土化的生死角斗场。

速成主义的代价

回溯现代在华的发展,可以说是“成也速成,败也速成”。

北京现代成立于2002年,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呈现两极割据:德日美系盘踞高端市场,自主品牌固守10万元以下阵地,而10-25 万元的价格中间带成了战略真空。面对空白市场,如何快速推出新车抢占市场将是决胜的关键,而现代以“全球同步车型+韩系高配低价”的组合拳闪电破局。

犹记得2003年索纳塔入市首年即斩获B级车10%份额;ix35巅峰期月销突破2万辆。这种策略在增量市场红利期无往不利,2016年现代起亚在华销量攀至184万辆巅峰。

但表面的繁荣掩盖着结构性危机。据有关统计2010-2016 年间现代在华推出的23款车型中,本土化改进占比不足30%。这种速成战略逐渐显现弊端,现代在华的产品竞争力持续衰减。2017 年北京现代 ix35 因技术平台落后两代,被市场戏称为“工业考古样本”;C-IASI碰撞测试成绩较北美版低两个等级,暴露技术标准的双标操作。

一句话总结就是,现代汽车在华发展靠着“三不”原则:不做深度本土化研发、不建立独立技术标准、甚至不适应消费升级趋势,一直也没建立起品牌认知度及溢价。

更讽刺的是,在新能源转型上,现代并非缺乏电动化技术储备。

早在2016年,IONIQ 5已在海外搭载800V超充平台,3.5秒破百的性能碾压同期竞品。但决策层误判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节奏,认为“充电桩覆盖率不足 30% 将制约高端电动车接受度”,将该技术引入时间推迟至2021年。

这种迟疑使其彻底错过2018-2021新能源爆发窗口。当现代起亚的EV5于2023年在中国市场首次推出,此时比亚迪已实现年销157万辆纯电动车的碾压优势。

中国市场溃败,倒逼着现代汽车集团战略转向。

在2023年6月的投资者会议上,现代汽车决意收缩其在中国的业务,大幅减少支出,聚焦高回报的核心业务,以提升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这项战略的直接后果是,现代汽车将其在华产品线从13款车型精简到8款。

但在地球另一端,“Hyundai Way”战略正高歌猛进:2030年全球555万辆销量目标中,电动车占比将达36%。

回想5个月前,在2024年广州车展上,北京现代携旗舰车型第五代胜达、新途胜 L、沐飒、新伊兰特以及 N Line 系列等亮相,传达在智能化、电动化等领域的新突破,及变革决心和战略布局。

随后2024年12月,北京汽车还发布公告,宣布北汽投与现代汽车各出资5.48亿美元,共同向北京现代注资10.95亿美元。并且在不久前,北京现代发布“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

可见在2024年停售了新能源汽车的北京现代仍没有放弃转型。但在集团的这种从华撤退的大方针调整下,北京现代、悦达起亚这两大合资品牌再难挽回上海车展的退场结局。

这一退,想再回中国汽车舞台中央怕是更难了。

写在最后

作为最早试水中国市场的韩系代表,现代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23年经历,从快速成功到边缘化,给全球车企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课。

当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遇到技术升级、消费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时,没有本土化投入的缺陷就暴露无遗。现代汽车集团在华的兴衰史,照明白了汽车行业的三条铁律:技术必须持续更新,品牌需要不断升级,全球化必须重视本地化。

希望前人踩过的坑能够为中国车企们发展提供多维借鉴。

原文标题 : 首次缺席上海车展,现代起亚彻底摆烂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