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思必驰的二次尝试,是本土AI企业面临[技术投入-商业变现]平衡难题的一个缩影。若能凭借[垂域大模型+景闭环]成功登陆科创板,将为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公司提供[技术深耕+生态绑定]的突围范本;若再次失败,则可能反映出高研发投入企业在盈利周期上面临的资本市场信任挑战。
作者| 方文三图片来源|网 络 思必驰计划重启IPO征程
在科创板IPO失败两年后,AI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思必驰计划重启其IPO进程。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思必驰已于4月份与中信证券签订了辅导协议,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挑战。
思必驰成立于2007年,位于英国剑桥,自创立之初便专注于智能语音和语言处理领域。
创始人高始兴和俞凯均来自顶尖学府,加之当时人工智能正处于行业风口,即便尚未找到商业化的应用场景,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
据传,成立的第二年,思必驰便获得了联想之星和荷塘创投投资的数千万A轮融资。
在科创板IPO之前,思必驰共完成了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
投资者包括阿里巴巴、富士康、北汽集团、美的集团、深创投、元璟资本等知名市场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
此外,在2024年1月,思必驰完成了首期两亿元的融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具有产业投资和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
在今年1月份,思必驰又完成了5亿元的融资,本轮融资由知名产业基金、国资平台以及私募基金共同参与。
根据2022年冲刺科创板IPO时的计划,思必驰拟发行不超过4001万股,预计募资金额为10.33亿元。
根据2024年胡润中国独角兽榜单,思必驰的估值为100亿元。
在当前的行业和资本市场中,人工智能概念持续受到热烈追捧,甚至较以往几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现象无疑为思必驰重启上市计划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此外,自2024年下半年起,监管机构多次强调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巨大、科创属性显著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支持其在科创板上市的立场。
这为思必驰再次尝试在科创板上市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
鉴于行业热潮与资本政策的双重利好,当前时刻对于思必驰而言,无疑是重启IPO的绝佳时机。
对于思必驰这样一家科研创新能力突出,但过去几年中持续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来说,科创板IPO无疑是其尽快实现上市目标的优选途径。
首次在科创板IPO失败的成因
2023年5月,思必驰首次尝试在科创板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未获通过,此事随即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热议的焦点。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的审查直接触及了两个核心问题:技术的硬科技属性不足以及财务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在技术层面,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质疑成为思必驰首次IPO未获通过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问题在于与竞争对手相比,其技术优势并不显著。
以语音识别准确率为例,根据第三方机构Statista在2021年的行业报告数据,当时科大讯飞在中文语音识别准确率上已达到98%,而思必驰尚未公布可对比的详细数据,这导致市场对其技术实力产生疑虑。
财务压力同样不容小觑。从思必驰此前公开的招股说明书数据来看,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2019年至2022年,思必驰的营收分别为1.15亿、2.37亿、3.07亿、4.23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83亿、2.15亿、3.35亿、2.97亿元。
如此持续的大额亏损和高额的研发投入,让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担忧。
在AI大模型时代找到新的发力点
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不同应用场景对智能语音技术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智能语音行业的发展。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语音识别市场规模达到726.67亿元,预计到2029年,该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308.9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10%。
此外,中国智能语音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382亿元,2024年增长至469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563亿元。
在大模型时代背景下,思必驰于2023年7月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行业语言大模型DFM-2。
当前,思必驰正致力于实施[云+芯]战略,不断推进垂域大模型(DFM-2)与全链路对话技术在汽车、物联网(IoT)等智能终端领域以及会议办公、金融等行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转型当年,思必驰的营收同比增长50%,突破6亿元,智能汽车和家电业务贡献超过70%的收入;DFM-2大模型月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数字政企相关业务收入同比翻倍。
2025年1月,思必驰再次获得5亿元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大模型场景的落地。
今年2月,思必驰的1+N中枢大模型助力上汽通用五菱与DeepSeek实现深度融合,并首次在汽车上应用,宝骏享境成为行业内首个完成实车装载的车型。
得益于中枢大模型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和支持专业模型热插拔的特性,思必驰天琴语音助手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与DeepSeek的接入落地。
在智能汽车领域,截至目前,思必驰已与梅赛德斯-奔驰、奥迪、捷豹路虎、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全球60余家知名汽车品牌建立合作,推出200余款量产车型,累计搭载量超过1500万辆。
据数据显示,2024年销量排名前100的新能源车型中,思必驰在[车型覆盖]和[终端销量]两项指标上均居首位。
在智能IoT领域,思必驰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近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接近40%。截至目前,思必驰已与近200家客户建立合作,共同打造了450余个标杆案例。
在芯片领域,思必驰连续两年自研AI芯片的年均出货量均超过2000万颗,仅2024年,新增IoT类设备出货量就达到了1.6亿台。
结尾
尽管AI产业正处于风口,但能否开拓应用场景、具备实际落地价值,才是AI公司能否成功上市的关键。
如果仅凭算法和故事,显然不足以支撑IPO之路,资本市场更期待的是具有实际价值的人工智能。
部分资料参考:直通IPO:《AI独角兽思必驰重启IPO》,科创板日报:《思必驰拟重启IPO》,叩叩财经:《思必驰科创板上市受挫两年后再启IPO》,视觉物联:《重启IPO!这家AI独角兽再撬动千亿级商业蓝海》,中经e商圈:《大模型时代有了[新故事] AI语音厂商再战IPO》,铅笔道Pro:《100亿超级独角兽杀出:全国第四》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科创丨在大模型时代找到方向,思必驰计划重启IPO征程
前言:思必驰的二次尝试,是本土AI企业面临[技术投入-商业变现]平衡难题的一个缩影。若能凭借[垂域大模型+景闭环]成功登陆科创板,将为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公司提供[技术深耕+生态绑定]的突围范本;若再次失败,则可能反映出高研发投入企业在盈利周期上面临的资本市场信任挑战。
作者| 方文三图片来源|网 络 思必驰计划重启IPO征程
在科创板IPO失败两年后,AI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思必驰计划重启其IPO进程。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思必驰已于4月份与中信证券签订了辅导协议,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挑战。
思必驰成立于2007年,位于英国剑桥,自创立之初便专注于智能语音和语言处理领域。
创始人高始兴和俞凯均来自顶尖学府,加之当时人工智能正处于行业风口,即便尚未找到商业化的应用场景,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
据传,成立的第二年,思必驰便获得了联想之星和荷塘创投投资的数千万A轮融资。
在科创板IPO之前,思必驰共完成了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
投资者包括阿里巴巴、富士康、北汽集团、美的集团、深创投、元璟资本等知名市场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
此外,在2024年1月,思必驰完成了首期两亿元的融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具有产业投资和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
在今年1月份,思必驰又完成了5亿元的融资,本轮融资由知名产业基金、国资平台以及私募基金共同参与。
根据2022年冲刺科创板IPO时的计划,思必驰拟发行不超过4001万股,预计募资金额为10.33亿元。
根据2024年胡润中国独角兽榜单,思必驰的估值为100亿元。
在当前的行业和资本市场中,人工智能概念持续受到热烈追捧,甚至较以往几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现象无疑为思必驰重启上市计划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此外,自2024年下半年起,监管机构多次强调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巨大、科创属性显著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支持其在科创板上市的立场。
这为思必驰再次尝试在科创板上市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
鉴于行业热潮与资本政策的双重利好,当前时刻对于思必驰而言,无疑是重启IPO的绝佳时机。
对于思必驰这样一家科研创新能力突出,但过去几年中持续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来说,科创板IPO无疑是其尽快实现上市目标的优选途径。
首次在科创板IPO失败的成因
2023年5月,思必驰首次尝试在科创板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未获通过,此事随即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热议的焦点。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的审查直接触及了两个核心问题:技术的硬科技属性不足以及财务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在技术层面,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质疑成为思必驰首次IPO未获通过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问题在于与竞争对手相比,其技术优势并不显著。
以语音识别准确率为例,根据第三方机构Statista在2021年的行业报告数据,当时科大讯飞在中文语音识别准确率上已达到98%,而思必驰尚未公布可对比的详细数据,这导致市场对其技术实力产生疑虑。
财务压力同样不容小觑。从思必驰此前公开的招股说明书数据来看,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2019年至2022年,思必驰的营收分别为1.15亿、2.37亿、3.07亿、4.23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83亿、2.15亿、3.35亿、2.97亿元。
如此持续的大额亏损和高额的研发投入,让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担忧。
在AI大模型时代找到新的发力点
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不同应用场景对智能语音技术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智能语音行业的发展。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语音识别市场规模达到726.67亿元,预计到2029年,该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308.9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10%。
此外,中国智能语音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382亿元,2024年增长至469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563亿元。
在大模型时代背景下,思必驰于2023年7月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行业语言大模型DFM-2。
当前,思必驰正致力于实施[云+芯]战略,不断推进垂域大模型(DFM-2)与全链路对话技术在汽车、物联网(IoT)等智能终端领域以及会议办公、金融等行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转型当年,思必驰的营收同比增长50%,突破6亿元,智能汽车和家电业务贡献超过70%的收入;DFM-2大模型月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数字政企相关业务收入同比翻倍。
2025年1月,思必驰再次获得5亿元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大模型场景的落地。
今年2月,思必驰的1+N中枢大模型助力上汽通用五菱与DeepSeek实现深度融合,并首次在汽车上应用,宝骏享境成为行业内首个完成实车装载的车型。
得益于中枢大模型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和支持专业模型热插拔的特性,思必驰天琴语音助手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与DeepSeek的接入落地。
在智能汽车领域,截至目前,思必驰已与梅赛德斯-奔驰、奥迪、捷豹路虎、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全球60余家知名汽车品牌建立合作,推出200余款量产车型,累计搭载量超过1500万辆。
据数据显示,2024年销量排名前100的新能源车型中,思必驰在[车型覆盖]和[终端销量]两项指标上均居首位。
在智能IoT领域,思必驰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近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接近40%。截至目前,思必驰已与近200家客户建立合作,共同打造了450余个标杆案例。
在芯片领域,思必驰连续两年自研AI芯片的年均出货量均超过2000万颗,仅2024年,新增IoT类设备出货量就达到了1.6亿台。
结尾
尽管AI产业正处于风口,但能否开拓应用场景、具备实际落地价值,才是AI公司能否成功上市的关键。
如果仅凭算法和故事,显然不足以支撑IPO之路,资本市场更期待的是具有实际价值的人工智能。
部分资料参考:直通IPO:《AI独角兽思必驰重启IPO》,科创板日报:《思必驰拟重启IPO》,叩叩财经:《思必驰科创板上市受挫两年后再启IPO》,视觉物联:《重启IPO!这家AI独角兽再撬动千亿级商业蓝海》,中经e商圈:《大模型时代有了[新故事] AI语音厂商再战IPO》,铅笔道Pro:《100亿超级独角兽杀出:全国第四》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科创丨在大模型时代找到方向,思必驰计划重启IPO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