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成都很“大”,但“还不够大”丨“城”势而上·“经济大省挑大梁”四川进行时

川观新闻

9小时前

无疑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压舱石”。...记者:外界一直说成都在四川“一城独大”,但近年又发生转变,认为成都“还不够大”,您怎么看这种变化。

川观新闻记者 李秋怡 薛维睿 蒋君芳

数据里的“硬核”成都

2025年一季度

●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38.9%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29.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4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39.0%

●进出口总额占全省80.0%

2024年

●成都全市经营主体增至395.7万户

●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产业

●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集成电路、高端软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成都,无疑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压舱石”。

省委明确,经济大省挑大梁,成都要担重任、强担当。成都之重,重在何处?成都“担当”,何处破题?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健,他从“大”和“不够大”两个视角,解读当下成都的发展策略。

成都“还不够大”

全国位势能级与区域辐射效能仍需提升

记者:外界一直说成都在四川“一城独大”,但近年又发生转变,认为成都“还不够大”,您怎么看这种变化。

陈健:GDP占全省比重超三分之一,成都很多经济指标在四川来看确实足够大。但在全国经济格局重塑与区域竞争加剧的当下,我们更要与其他等量城市比较。

对此,中央和省委也有明确要求:要站位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省委发展战略看成都,在全面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展现新作为、在主动参与区域竞合中扩大新影响、在引领带动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中创造新经验,加快打造带动全省乃至全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从全国来看,“三中心一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要求成都必须全面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位势能级。对标国家赋予成都的核心功能定位,对标沿海先发城市,成都在部分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人均类指标,如人均GDP、人均科技投入等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业经济能级总体有待提升。

举例来说,成都产业高端化发展不足,电子信息代工多研发少,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为上海的40%,发展能级不够高、辐射能力不够强。2024年成都尽管GDP总量居全国第7位,但人均GDP仅约为11万元、在GDP十强城市排名靠后。

从全省来看,成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也还不足,主要体现在工业支撑带动作用有待提升。2024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不足30%,大幅低于GDP占比,本土品牌不多不强,显示出成都工业经济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成都“如何够大”

发展不能仅以体量论英雄,结构和效益才是核心要素

记者:成都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大够强?

陈健:城市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以体量论英雄,结构和效益才是决定其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对成都而言,保持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更核心是在增长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底层逻辑转变,从而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提升的质变。

这种发展逻辑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其一是更强的创新驱动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过去成都经济增长多依赖大规模项目投资和规模扩张,现在迫切需要进一步放大成都科技创新优势,进而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其二是更强的辐射带动力。成都虽具备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战略咨询等高端环节存在短板,使得成都在区域经济协同中难以发挥引领作用,制约了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组织周边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一些产业从“外向内生型”转向“内生外向型”。

其三是更强的人才吸引力。干事创业平台、优质配套服务、城市文化是吸引人才的要素。成都近年来陆续涌现了一批文化爆款和产品爆款,是城市松弛感与创造性的正向反馈。成都近年来大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建设西部中试中心,鼓励创业创造,实施“蓉漂计划”等人才计划,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正是为了构建高质量的人才梯队,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为全省发展引才聚才。

成都“怎样更大”

优化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记者:大市展担当,需要成都继续做大做强。未来成都从哪些方面将进一步扛起重任?

陈健:落实中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我们从产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加快推进。

宏观上,优化产业体系。产业培育需要前瞻布局、久久为功,构建梯度递进、接力有序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成都优化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9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0大未来产业领域。

特色优势产业是成都的支柱产业,在稳就业、增税收、促增长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前沿科技与创新应用,具备爆发式增长潜力与广阔发展前景;未来产业经历3-10年的成长期,有望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跨越。如此梯次布局,让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同时通过综合施策应对更新旧动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短期经济波动,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中观上,建强产业园区。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成都深入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强化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对此,成都构建“3个国家级开发区、22个省级开发区、N个市级产业园区”的园区体系,创新管理运营、要素保障等机制,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推动16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为产业发展营造优质生态体系,推动主攻方向类似的园区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资源共享、跨区合作,让企业“抱团出征、集群作战”。

微观上,强化企业培育。培育“明日之星”“镇园之宝”企业,高质量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企业、产品、创新应用宣传推介和资源链接。在场景创新和平台对接方面,成都将持续统筹推动全市场景创新清单发布,持续探索创新民企会客厅、民企大讲堂等。

比如今年3月成立的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是成都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性的尝试,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缺乏资金和应用场景的痛点。

我们希望,成都能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发展土壤,让“慢生活”与“极客精神”共同生长,将慢节奏转化为对细节的极致打磨和创意的灵感源泉。

无疑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压舱石”。...记者:外界一直说成都在四川“一城独大”,但近年又发生转变,认为成都“还不够大”,您怎么看这种变化。

川观新闻记者 李秋怡 薛维睿 蒋君芳

数据里的“硬核”成都

2025年一季度

●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38.9%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29.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4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39.0%

●进出口总额占全省80.0%

2024年

●成都全市经营主体增至395.7万户

●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产业

●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集成电路、高端软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成都,无疑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压舱石”。

省委明确,经济大省挑大梁,成都要担重任、强担当。成都之重,重在何处?成都“担当”,何处破题?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健,他从“大”和“不够大”两个视角,解读当下成都的发展策略。

成都“还不够大”

全国位势能级与区域辐射效能仍需提升

记者:外界一直说成都在四川“一城独大”,但近年又发生转变,认为成都“还不够大”,您怎么看这种变化。

陈健:GDP占全省比重超三分之一,成都很多经济指标在四川来看确实足够大。但在全国经济格局重塑与区域竞争加剧的当下,我们更要与其他等量城市比较。

对此,中央和省委也有明确要求:要站位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省委发展战略看成都,在全面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展现新作为、在主动参与区域竞合中扩大新影响、在引领带动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中创造新经验,加快打造带动全省乃至全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从全国来看,“三中心一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要求成都必须全面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位势能级。对标国家赋予成都的核心功能定位,对标沿海先发城市,成都在部分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人均类指标,如人均GDP、人均科技投入等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业经济能级总体有待提升。

举例来说,成都产业高端化发展不足,电子信息代工多研发少,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为上海的40%,发展能级不够高、辐射能力不够强。2024年成都尽管GDP总量居全国第7位,但人均GDP仅约为11万元、在GDP十强城市排名靠后。

从全省来看,成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也还不足,主要体现在工业支撑带动作用有待提升。2024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不足30%,大幅低于GDP占比,本土品牌不多不强,显示出成都工业经济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成都“如何够大”

发展不能仅以体量论英雄,结构和效益才是核心要素

记者:成都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大够强?

陈健:城市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以体量论英雄,结构和效益才是决定其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对成都而言,保持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更核心是在增长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底层逻辑转变,从而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提升的质变。

这种发展逻辑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其一是更强的创新驱动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过去成都经济增长多依赖大规模项目投资和规模扩张,现在迫切需要进一步放大成都科技创新优势,进而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其二是更强的辐射带动力。成都虽具备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战略咨询等高端环节存在短板,使得成都在区域经济协同中难以发挥引领作用,制约了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组织周边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一些产业从“外向内生型”转向“内生外向型”。

其三是更强的人才吸引力。干事创业平台、优质配套服务、城市文化是吸引人才的要素。成都近年来陆续涌现了一批文化爆款和产品爆款,是城市松弛感与创造性的正向反馈。成都近年来大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建设西部中试中心,鼓励创业创造,实施“蓉漂计划”等人才计划,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正是为了构建高质量的人才梯队,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为全省发展引才聚才。

成都“怎样更大”

优化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记者:大市展担当,需要成都继续做大做强。未来成都从哪些方面将进一步扛起重任?

陈健:落实中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我们从产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加快推进。

宏观上,优化产业体系。产业培育需要前瞻布局、久久为功,构建梯度递进、接力有序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成都优化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9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0大未来产业领域。

特色优势产业是成都的支柱产业,在稳就业、增税收、促增长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前沿科技与创新应用,具备爆发式增长潜力与广阔发展前景;未来产业经历3-10年的成长期,有望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跨越。如此梯次布局,让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同时通过综合施策应对更新旧动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短期经济波动,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中观上,建强产业园区。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成都深入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强化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对此,成都构建“3个国家级开发区、22个省级开发区、N个市级产业园区”的园区体系,创新管理运营、要素保障等机制,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推动16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为产业发展营造优质生态体系,推动主攻方向类似的园区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资源共享、跨区合作,让企业“抱团出征、集群作战”。

微观上,强化企业培育。培育“明日之星”“镇园之宝”企业,高质量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企业、产品、创新应用宣传推介和资源链接。在场景创新和平台对接方面,成都将持续统筹推动全市场景创新清单发布,持续探索创新民企会客厅、民企大讲堂等。

比如今年3月成立的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是成都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性的尝试,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缺乏资金和应用场景的痛点。

我们希望,成都能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发展土壤,让“慢生活”与“极客精神”共同生长,将慢节奏转化为对细节的极致打磨和创意的灵感源泉。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