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石化产业发展大会石化与煤化工论坛指出——一次能源利用从燃料转向材料

中国化工报

9小时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高金森介绍说,当前,我国传统炼油产能面临过剩压力,行业应聚焦“减油增化”战略,推动炼化一体化项目规模化发展,提升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产能,助力石油从燃料向材料属性转型。

中化新网讯 4月29日,2025石化产业发展大会——石化与煤化工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指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推进,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正逐步从燃料向材料属性转型,并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装备突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高金森介绍说,当前,我国传统炼油产能面临过剩压力,行业应聚焦“减油增化”战略,推动炼化一体化项目规模化发展,提升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产能,助力石油从燃料向材料属性转型。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柯晓明持相同看法。他指出,行业面临地缘冲突加剧、中东及北美成本优势挤压等外部压力和国内大宗化工品产能过剩风险。为应对挑战,应聚焦原料多元化与技术创新,推动轻烃裂解、原油直接制化学品等技术实现突破,并布局生物基材料、高性能聚烯烃等“新赛道”。

“煤化工产业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正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国家能源集团化工事业部主任王建立指出,国家能源集团目前已开发出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今后将加快推进一体化、示范性产业布局,通过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领煤炭资源绿色、低碳和高效利用。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事业部副总监张飞则认为,煤化工与新能源的深度耦合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望推动煤化工产业实现零碳排。一方面,通过耦合新能源绿电,取消燃煤锅炉,推动工艺装置电力驱动,可显著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耦合新能源绿氢,可优化合成气碳氢比,减少因碳氢转换带来的高碳排放。

行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装备制造领域的支撑。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姜妍介绍说,沈鼓集团深耕煤化工等领域,实现进口设备国产化替代,提升供应链安全,完成宁夏宝丰能源、中煤榆林等大型煤化工及炼化项目680余套机组交付。

面对新形势,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咨询评估中心首席专家雷强的建议是,行业应强化产业链协同,精准定位市场需求,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与差异化竞争策略,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并依托通用矩阵模型优选投资项目,重点布局高增长、高盈利领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高金森介绍说,当前,我国传统炼油产能面临过剩压力,行业应聚焦“减油增化”战略,推动炼化一体化项目规模化发展,提升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产能,助力石油从燃料向材料属性转型。

中化新网讯 4月29日,2025石化产业发展大会——石化与煤化工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指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持续推进,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正逐步从燃料向材料属性转型,并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装备突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高金森介绍说,当前,我国传统炼油产能面临过剩压力,行业应聚焦“减油增化”战略,推动炼化一体化项目规模化发展,提升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产能,助力石油从燃料向材料属性转型。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柯晓明持相同看法。他指出,行业面临地缘冲突加剧、中东及北美成本优势挤压等外部压力和国内大宗化工品产能过剩风险。为应对挑战,应聚焦原料多元化与技术创新,推动轻烃裂解、原油直接制化学品等技术实现突破,并布局生物基材料、高性能聚烯烃等“新赛道”。

“煤化工产业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正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国家能源集团化工事业部主任王建立指出,国家能源集团目前已开发出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今后将加快推进一体化、示范性产业布局,通过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领煤炭资源绿色、低碳和高效利用。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事业部副总监张飞则认为,煤化工与新能源的深度耦合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望推动煤化工产业实现零碳排。一方面,通过耦合新能源绿电,取消燃煤锅炉,推动工艺装置电力驱动,可显著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耦合新能源绿氢,可优化合成气碳氢比,减少因碳氢转换带来的高碳排放。

行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装备制造领域的支撑。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姜妍介绍说,沈鼓集团深耕煤化工等领域,实现进口设备国产化替代,提升供应链安全,完成宁夏宝丰能源、中煤榆林等大型煤化工及炼化项目680余套机组交付。

面对新形势,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咨询评估中心首席专家雷强的建议是,行业应强化产业链协同,精准定位市场需求,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与差异化竞争策略,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并依托通用矩阵模型优选投资项目,重点布局高增长、高盈利领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