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政策客观上加速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其中非美区域成为关键变量,并有望成为有效应对中美关税战的重要抓手。东盟、欧盟、日韩、俄罗斯及其他区域,凭借各自优势参与供应链转移,如东盟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欧盟聚焦中高端技术合作。面对美国施压限制与中国贸易往来,各区域或将呈现差异化反应,东盟以经济利益优先,借区域协作对冲风险,因美国胁迫而对华增设较高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可能性较低;欧盟关键领域管控与供应链多元深化并行;日韩在战略领域妥协但维持部分合作;俄罗斯在能源资源与经贸领域深化对华合作。未来不同情景下,中国出口市场转移趋势不同,新兴市场承接潜力大,同时面临地缘政治、贸易规则差异等挑战。
摘要
在全球贸易政策深度调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大背景下,非美区域在全球供应链重塑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且关键角色。
东盟凭借低成本劳动力与贸易优惠政策,吸引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成为供应链转移枢纽。欧盟在中高端技术领域与中国协作,同时谋求战略自主、降低对美依赖。日韩与中国构建新型跨境产业链,平衡美国技术管制与对华贸易。俄罗斯与中国基于地缘政治,形成资源技术互补模式。此外,拉美、中东、澳洲、非洲等区域也凭借自身优势,在资源供应、转口贸易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各非美区域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供应链关联及消费需求偏好差异明显。东盟与中国贸易关系高度互补;欧盟部分关键原材料和机电产品依赖中国;日韩对中国市场依赖度高,在半导体、化工等中间产品贸易往来频繁;俄罗斯在能源出口和轻工业品进口上与中国联系紧密。
面对美国施压,各区域反应不同。东盟以经济利益优先,借助RCEP深化区域合作,通过“迂回式”供应链和转口贸易规避关税,因美国胁迫而对华设高额贸易壁垒概率较低。欧盟在关键领域限制中国投资,但同时吸引中国绿色技术企业设厂,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日韩在战略领域配合美国,但传统产业维持对华供应链合作,以“技术中立”保留合作空间。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在能源资源与经贸领域深化对华合作,能源和农产品贸易增长,本币结算规模扩大。
展望未来,在加速区域化、多极贸易集团、全球经济放缓等不同情景下,中国出口市场转移趋势各有不同,新兴市场承接潜力巨大。然而,地缘政治冲突、贸易规则差异等问题也将给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带来诸多新的挑战。
【正文】
一、非美区域的产供链重塑
在全球贸易政策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促使全球产供链格局发生显著变化。非美区域凭借各自独特优势,在产供链转移进程中崭露头角。东盟因低成本劳动力、贸易优惠政策,吸引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还融入美国“友岸外包”战略;欧盟在中高端技术领域与中国协作又寻求战略自主、降低对美依赖;日韩在高技术产业与中国构建新型分工,同时平衡美技术管制与对华贸易;俄罗斯与中国基于地缘政治形成资源技术互补。其他区域如拉美、中东、澳洲、非洲也各有其产供链转移特色与发展潜力,这些非美区域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供链版图。
(一)重点区域
1.东盟:全球供应链转移的核心枢纽
东盟凭借多重优势成中国产业外迁与全球供应链转移关键地。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自1967年成立以来,已成为全球供应链转移的重要枢纽,深度参与中美供应链重构进程。东盟共有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这些国家具备低成本劳动力、税收优惠和贸易便利等优势,因而成为中国产业外迁的首选地。目前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加剧及产业结构升级,纺织、电子组装、汽车零部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大量外迁至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形成“中国研发—东盟制造”的分工模式。2024年中国仍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达6.9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9.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其中,出口5865.2亿美元,增长12.0%;进口3958.1亿美元,增长2.0%。
美对东盟贸易投资升温,推动其融入“友岸外包”与迂回出口模式。美国从东盟进口在快速上升,2024年美国从东盟进口达到3523亿美元,在美国总进口中占比超过10%,2024年美国对东盟投资增长12%。美国“友岸外包”战略将东盟纳入其供应链多元化布局,通过《印太经济框架》引导半导体封装、电子终端制造等产业向越南、马来西亚转移。东盟国家既承接美国订单,又保持与中国中间品供应联系,形成“迂回出口”模式。
区域合作深化强化东盟枢纽地位,机遇挑战并存蕴新发展范式。东盟的供应链枢纽地位将随区域一体化深化而强化。RCEP的全面实施与东盟内部产业协作网络的完善,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向东南亚加速集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越南凭借低成本劳动力与政策优惠,吸引了三星、英特尔等巨头将手机组装、芯片封装等环节布局于此;马来西亚则依托成熟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基础,成为半导体封装测试的重要基地。这些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区域内零部件与成品的高效流通,更使东盟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设施联通与产业协作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了东盟作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转站的枢纽功能。中老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和印尼雅万高铁等标志性基建项目,大幅降低了制造业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与运输时间。老挝通过铁路将本土生产的橡胶、木材等原材料高效输送至中国市场,而中国的机械装备、电子零部件也得以快速进入东南亚腹地,形成“原材料—中间品—成品”的完整供应链闭环。然而,区域内制造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国家产业配套能力薄弱等结构性矛盾,仍是东盟迈向更高层次供应链枢纽的阻碍。部分欠发达国家在承接中高端制造业转移时,面临技术工人短缺、配套产业缺失等问题,制约了区域供应链的整体升级。
未来,东盟若能在中国技术赋能与美国市场准入间保持战略平衡,同时通过区域产业政策协调,推动制造业供应链的标准化、协同化发展,或将推动形成全球供应链协同发展、区域优势互补融合的新态势。这种模式下,中国凭借完整工业体系与先进制造技术持续巩固全球供应链核心地位,同时通过与东盟在电子、机械等产业的深度协作,将自身技术优势、产能优势与东盟的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实现双方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衔接与协同升级。
2.欧盟:中高端技术链重塑与供应链战略自主构建
欧盟在应对中国产业升级与地缘政治压力的过程中,正成为中高端技术链转移的重要承接方。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迁移,中欧供应链协作更多聚焦于绿色能源、数字技术等战略领域。例如,在积极开拓欧洲市场的进程中,中国新能源车企借助多种合作形式,实现了与欧洲车企的优势互补。以比亚迪与戴姆勒的合作为例,中国车企通过技术授权,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戴姆勒的品牌影响力、市场渠道优势深度融合;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在匈牙利落地的电池工厂,同样是以合作的方式,推动先进电池技术在欧洲本土的应用,促进了双方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协同发展。此外,恩捷股份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湿法隔膜生产线,保障电池关键材料供应;华友钴业则布局钴资源回收及前驱体生产项目,为欧洲电池产业提供稳定的钴原料来源,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与此同时,欧盟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推动对华稀土加工依赖的“去风险化”,但在光伏组件、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仍维持深度合作,双方在产业合作上呈现出调整与深化并行的复杂态势。
欧盟谋求战略自主,构建多极供应链网络对冲美市场风险。2024年欧盟和美国贸易总额达14595.70亿美元,同比增加3.94%,但贸易逆差扩大至创纪录的1611.30亿美元。美国“友岸外包”战略虽试图将半导体、医药等产业向欧盟转移,但欧盟的供应链调整更倾向于战略自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近期表示,欧盟将进一步转向亚洲,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关系,反映了欧盟对多元化贸易伙伴的迫切需求。事实上,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欧盟已经加强了与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贸易谈判,并积极寻求与加拿大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这些努力旨在扩大欧盟的贸易网络,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维护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在转向亚洲的同时,欧盟也在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众多欧洲官员及议员接连访华,积极寻求深化双边合作与协调。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中欧双方已经同意尽快启动磋商,深入讨论市场准入相关问题,并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4月8日,王文涛部长与欧委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后,中欧技术团队一直就电动汽车价格承诺和贸易投资合作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并加紧推动磋商进程,充分反映中欧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合作意愿和共同利益。
3.日韩:技术竞争与供应链平衡
中日韩经贸合作深化,构建新型跨境产业链协作网络。中日韩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同处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数据显示,三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4%,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20%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韩国、日本分别是中国的第二、第四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在中日韩生产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弱于美国在北美生产网络中的主导性,具体表现为中日、中韩高技术贸易额仅占日韩两国高技术贸易总额的26.8%和28.8%,显著低于美墨(61.8%)和美加(59%)在对应国家贸易网络中的占比差距 。2025年3月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上三方一致同意深化经贸合作,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标志着中日韩合作正在重回正轨 。日韩在承接中国供应链转移中展现出垂直整合特征,不同于东盟的产能替代模式。中国在光伏面板、锂电池等绿色产业的技术突破,推动中日韩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立体分工体系。例如,韩国三星在西安的半导体基地持续扩产,利用中国在稀土加工和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同时将高精度芯片封装环节回迁本土,形成跨境的闭环产业链。这种转移并非简单产能外流,而是基于RCEP框架下原产地累积规则,构建“中国材料-日韩精工-全球市场”的新型协作网络。
日韩采用政经分离策略,平衡美技术管制与对华贸易关系。2022年2月,美国通过“印太战略”提出与伙伴共同推动韧性和安全的供应链,其中强调要加强与日韩“关键技术、供应链”领域进行合作。之后美国政府提议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建立“芯片四方联盟”(CHIP4),试图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联盟之外。日本半导体设备商应美国要求收缩在华业务,却同步扩大在亚利桑那州的投资,形成“美国设计-日韩设备-台湾代工”的半导体供应链闭环。韩国则巧妙利用规则,例如现代汽车在佐治亚州建设电动车工厂以获取美国补贴,同时通过烟台基地向北美出口关键零部件,利用美墨加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实现“曲线供美”。这种“政经分离”策略使日韩既能满足美国技术管制要求,又维持与中国中间品贸易的实质连接。
日韩高技术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亟需平衡内外发展。日韩两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虽已形成显著优势,但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其高技术产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与国际市场,本土劳动力短缺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了产业链外迁压力:日本总人口连续十年负增长,韩国2021年首次出现人口萎缩,劳动力缺口迫使企业依赖女性、老年人及短期外籍劳工等低效补充群体并加速海外产能布局。同时,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导致日韩制造业消费占比显著低于美国(日本低12.3%,韩国低22.7%) ,迫使企业深度绑定国际分工体系。尽管日韩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高端环节保持竞争力,但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正通过技术管制和供应链重构施压两国与中国脱钩,进一步压缩其战略自主空间。中长期看,日韩需在维护现有技术优势与深化区域合作间寻求平衡,尤其需借力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与产业链整合能力,通过强化中日韩在新能源、数字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协同创新突破发展天花板,但地缘政治博弈仍将是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4.俄罗斯:地缘政治下的战略协作
地缘驱动下中俄供应链深度绑定,形成资源技术互补模式。中国对俄供应链转移呈现地缘驱动特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俄贸易总额在近几年快速上升,2024年达2276.29亿美元,同比增加2.12%,其中俄罗斯向我国出口金额在俄罗斯总出口占比从2017年的10.94%飙升至2024年的25.63%。在西方制裁压力下,俄罗斯成为我国能源、农业及基建产能外溢的重要承接方,两国通过能源管道互联、跨境物流走廊(如中欧班列北线)及联合工业园(如莫斯科汽车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绑定。中国技术输出(如5G、新能源设备)填补俄西方技术缺口,但俄本土制造业基础薄弱,短期内依赖中国中低端产能输入,形成“资源换技术”的互补模式。
美制裁倒逼俄供应链东移,关键资源仍具全球博弈价值。美国对俄制裁彻底切断了其与西方技术链、资本链的衔接,迫使俄供应链加速“向东看”。尽管美国试图将部分盟友产能转移至墨西哥、东欧以替代俄资源供应,但俄能源及原材料难以被完全替代(如钛合金、钯金)。美俄供应链脱钩呈现单向性:美国主导的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领域对俄技术封锁持续加码,而俄在关键矿产、粮食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仍为中美欧博弈焦点。
俄供应链双轨分化,平衡向东合作与技术突围挑战重重。俄罗斯供应链格局呈现“双轨分化”:能源与初级产品深度绑定中国,而高附加值环节受制于西方技术壁垒。与日韩类似,俄试图在“向东开放”与“技术突围”间寻找平衡——依托资源禀赋吸引中国投资,同时推动进口替代计划(如本土芯片、航空制造)。然而,其产业链升级受限于国际孤立与研发投入不足,中长期或形成以能源—军工为支柱、民生制造业依附中国的“非对称供应链生态”,地缘政治风险仍是最大扰动项。
(二)其他区域
1.拉美:近岸外包与资源驱动
拉美地区凭借地缘优势和政策环境,快速成为承接产供链转移的新节点,成为新的转口贸易中心。例如,墨西哥凭借USMCA协定成为美国“近岸外包”首选,2020年后中国对墨西哥和拉美的出口增长显著超出了历史趋势水平,2024年中国对墨出口达到901.71亿美元,增长10.14%,主要为电子元件、机械,而同期美国从这些地区的进口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趋势,表明转口贸易在这些地区的活跃度有所提升。此外,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美国推动“近岸外包”政策,墨西哥成为美国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巴西、智利则依赖资源出口(如铁矿石、铜),但制造业承接能力有限。未来,拉美在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组装领域潜力较大,但需解决基础设施不足和政治不确定性,如墨西哥、智利锂矿国有化政策。
2.中东:能源转型与新兴市场
中东凭借自贸协定网络与能源转型红利,正崛起为亚欧非三大洲的转口枢纽。阿联酋哈利法工业区(KEZAD)通过零关税、无增值税政策吸引中国新能源及汽车制造企业入驻,其产品可借助阿联酋与土耳其、印度、以色列等国的自贸协定网络,以显著低于中国本土出口关税的优势进入欧亚市场。例如,文远知行在阿布扎比设立自动驾驶中心,获中东首个全域路测牌照,并借道阿联酋向欧洲出口智能交通设备。沙特则通过“区域总部计划”吸引超80家跨国企业迁入利雅得,推动中沙吉赞产业园成为石化、钢铁产能合作标杆,2024年中沙双边货物进出口额达到了1075.34亿美元。未来,中东在光伏组件、绿氢装备、电动汽车组装领域潜力显著,但需平衡沙特与阿联酋的区域竞争,并解决工业配套不足的短板。
3.澳洲:大宗商品与高附加值农产品
澳洲依托资源禀赋与亚太自贸协定,成为大宗商品与高附加值农产品转口枢纽。中澳续签的货币互换协议推动铁矿石、锂精矿贸易本币结算,宁德时代通过西澳锂矿直供协议规避美国对华电池原材料限制。农业领域,澳洲凭借广袤的土地资源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地。中澳自贸协定促进了澳洲优质农产品如牛肉、乳制品、葡萄酒等对华出口的增长,中国已成为澳洲农产品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同时,澳洲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澳洲制造业受本土能源价格飙升冲击,Brickworks等企业计划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仅保留资源采掘环节。未来,澳洲或聚焦绿氢出口与关键矿产精炼,但需解决本土工业空心化与中美地缘博弈下的政策摇摆。
4.非洲:绿氨、电动车组装、数字基建领域
非洲凭借《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AGOA)与中非产能合作,成为“中国制造+非洲加工”的转口跳板。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通过“港口+产业园”模式,吸引传音控股建立智能手机组装中心,以“非洲制造”身份规避美国手机关税。刚果(金)卢阿拉巴商贸城依托钴、锂资源,吸引紫金矿业、宁德时代布局精炼厂,其电池材料通过AGOA零关税进入美国,较中国直供成本更低。埃塞俄比亚华坚工业园则承接中国纺织产能。未来,非洲在绿氨、电动车组装、数字基建领域潜力巨大,但仍面临电力短缺与地缘冲突风险等问题。
二、非美区域承接中国出口市场转移
(一)各大经济体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及供应链关联
1.东盟
(1)贸易依存度: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已形成高度互补的格局,双方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等制度框架,推动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目前中国已经连续16年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9750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15.9%。中国对东盟出口以机电产品、钢铁、电池等中高端制造品为主;而东盟向中国输出的农产品、矿产及中间产品。
(2)供应链关联:东盟已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者,例如越南的纺织业、印尼的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区域供应链仍呈现双向特征:一方面,东盟依赖中国提供关键零部件(如集成电路、机械设备);另一方面,中国通过中老铁路、中泰高铁等跨境基建项目,加速区域物流网络和产业链整合。
(3)消费需求与偏好:一是需求偏好方面,东盟各国年轻人口(Z世代占比高)偏好高性价比的电子产品、小家电和快时尚,健康食品(如有机农产品)需求上升。二是中国产品接受度方面,中国手机(如小米、OPPO)和新能源汽车(如比亚迪)在泰国、印尼增长迅猛。但高端市场仍被日韩品牌占据。
2.欧盟
(1)贸易依存度:中国是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占欧盟总进口量的的22% ,2024年贸易逆差近4000亿欧元,关键原材料(稀土、光伏)和机电产品依赖度极高。以德国为例,2024年德国出口金额中中国占比5.41%,而中国出口金额中德国占比2.99%,在外贸方面中国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性是德国作为中国出口伙伴重要性的近两倍。目前,欧盟正通过“供应链多元化”战略降低对华依赖,例如推动《关键原材料法案》和《净零产业法案》,旨在扩大本土矿产开采、回收和替代材料研发,同时加强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资源合作。然而,短期内中国在稀土加工和光伏组件生产的绝对优势难以替代。
(2)供应链关联:德国汽车产业的转型深刻体现了中欧供应链的共生关系。大众、宝马等企业依赖中国提供的电池和稀土永磁材料(电动汽车电机核心组件),而中国则通过欧洲车企的全球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光伏组件2024年在欧洲市场累计出货量约为94.4 GW,相比2023年同期的101.48 GW下降7% ,欧盟正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倒逼中国供应链绿色升级,同时加速本土光伏产能建设。
(3)消费需求与偏好:一是需求偏好方面,奢侈品和品牌溢价仍是核心优势(如2022年LVMH集团占全球奢侈品市场23% ),消费者对可降解包装、碳中和认证产品的支付意愿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智能家居(如节能温控系统)和健康产品(空气净化器、有机食品)需求增长。二是中国产品接受度方面,国产品牌新能源车在欧洲的市占率逐步提升,但仍需通过适配欧洲充电标准等本地化设计来突破。此外,传统制造业受限,纺织品等品类受欧盟环保法规(如REACH化学品限制)和碳关税冲击,2026年CBAM全面实施后,将使得中欧单位钢铁出口贸易成本增加10.2%,直接削弱我国钢铁产品成本优势 。
3.日韩
(1)贸易依存度:2024年,日本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9.5%,韩国对华出口占比达23.2%,表明两国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较高。日本对华进口份额降至6.1%,但关键中间品(如半导体材料、精密仪器)仍依赖中国供应链。此外,中日韩在RCEP框架下中间品贸易占比达66%。2024年,中国对日本存在303亿美元逆差,而对韩逆差高达2516亿美元,主要集中于半导体、化工等中间产品。例如,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照相设备占其全球进口的24%,从韩国进口的玻璃制品占17%。
(2)供应链关联:中日韩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垂直分工体系。日本掌握半导体材料(如光刻胶全球份额90%)和精密仪器技术,为韩国和中国提供关键零部件。但在机械、汽车零部件、稀土等原材料上依赖中国供应。韩国在存储芯片(DRAM全球产能70%)和动力电池领域优势突出,半导体对华出口占比超50%。中韩在动力电池、AI芯片等领域竞争加剧,中国技术评分已超越韩国。中国则承接全球38%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业务,在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超80%,并逐步向高端领域突破 。
(3)消费需求与偏好:一是需求偏好方面,日本消费者追求极致品质(如手工刀具)和本土化服务(如适老化家电),健康食品(如低糖产品)需求增长;韩国则注重时尚与科技融合(如可穿戴设备、美妆潮牌),社交媒体驱动消费决策,小米电视等中国电子产品和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较高,但高端市场仍被三星、现代等本土品牌主导。二是中国产品接受度方面,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接受度分化,高端市场仍偏好本土品牌,但中低端市场(如化妆品、电子产品)中国产品渗透率提升,新能源汽车在日韩加速渗透。
4.俄罗斯
(1)贸易依存度:根据中国海关总署于2025年1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俄贸易额再度刷新历史纪录,达到2448.19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其中,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实现4.1%的增长,总额攀升至1154.992亿美元;俄罗斯向中国出口额与上年基本持平,维持在1293.204亿美元的水平。能源(原油、天然气)占中国进口的60%,轻工业品(如家电、汽车)90%依赖中国。
(2)供应链关联:中俄供应链呈现深度垂直分工。一是能源-资源互补,中国进口俄原油、天然气、木材等支撑国内制造业;俄罗斯则依赖中国提供机电设备、汽车零部件及化工产品。例如,俄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使用中国极地钻机技术,而中国车企在俄建立本地化生产线(如长城汽车图拉工厂)。二是产业链韧性升级,西方制裁倒逼中俄建立独立支付体系,并通过中欧班列、远东港口扩建等物流网络强化区域联通。
(3)消费需求与偏好:一是需求偏好方面,价格敏感度高,偏好耐用消费品(如国产汽车、智能手机)和符合本土化需求产品(如冬季防冻家电)。二是中国产品接受度方面,大部分俄民众认可中国商品。以汽车行业为例,据俄罗斯汽车行业分析机构“Autostat”公司的数据,11个中国汽车品牌跻身2024年俄罗斯市场乘用车新车销量排行榜前15名,其中哈弗汽车在总排名中位列第二且在外国品牌中位列第一,市场份额为12%(销售量为19.06万辆,与2023年相比增长71%)。电动汽车方面,中国品牌极氪(Zeekr)连续两年成为俄罗斯单年销冠,2024年累计售出7623辆,约占俄当年电动汽车总销量的43% 。
5.其他地区
拉美地区与中国形成了“资源-制造”的垂直分工体系,中国进口大量矿产资源,而出口工业制成品支撑拉美制造业升级。然而,拉美部分国家的“去工业化”趋势也促使其限制低端商品进口,推动中企在当地投资本地化生产。数字经济领域,中国移动支付和电商平台正在重新塑造拉美消费生态,但数据主权和本土保护政策仍是中企布局的障碍。中东地区则呈现基建与技术的双向博弈,沙特和阿联酋的大型基建项目和消费品市场对中国技术产品需求激增,但能源合作正从传统的资源购买转向技术输出。非洲则依赖中国的矿产进口,且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但物流瓶颈仍限制了市场渗透。澳洲虽然依赖中国矿产出口,但中国通过资源多元化分散了风险,并且在澳洲新能源车市场取得了成功。
(二)面对美国施压限制与中国贸易往来的可能反应
1.东盟:经济利益优先,区域协作对冲风险
基于双边经贸深度依存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格局,东盟已与中国构建起稳固且富有韧性的产业合作与贸易网络,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东盟国家因美国关税讹诈而对华增设较高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可能性很低。东盟国家在应对美国施压时,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导向,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深化区域内贸易合作,形成“迂回式”供应链布局。越南、泰国等成员国通过转口贸易规避关税壁垒,将中国生产的零部件与本土加工结合,以“东盟制造”标签向美出口纺织品、电子产品。同时,东盟加速与中国产业链融合,例如马来西亚推动半导体产业与中国技术对接,形成“中国研发—东盟组装”模式。尽管面临美国关税压力,东盟通过联合声明明确“不采取报复措施”,转而寻求对话与市场多元化,如印尼扩大棕榈油对华出口、菲律宾推动镍矿合作,强化对区域一体化机制的依赖。
2.欧盟:关键领域管控与供应链多元深化
欧盟在安全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或将更倾向于对华采取关键领域管控与供应链多元深化的策略。一方面,以“去风险”为由限制中国5G设备、新能源关键材料等“敏感领域”投资,并通过《外国补贴条例》审查中企并购;另一方面,通过《净零工业法案》吸引中国绿色技术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在欧设厂,以本土化生产满足清洁能源转型需求。欧盟内部存在分歧:法国主张强化反制工具(如数字税),而德国、意大利担忧过度脱钩损害汽车、机械等核心产业对华出口。此外,欧盟加速与印度、中亚的贸易谈判,试图构建替代性供应链,但其在光伏、电池等领域仍高度依赖中国中间品。
3.日韩:安全捆绑下的产业妥协
日韩在半导体等战略领域被迫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但传统产业仍深度依赖中国市场。日本限制高端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却通过墨西哥生产基地向美出口汽车,间接维持对华供应链,如丰田在华工厂供应关键零部件;韩国半导体企业受美国施压缩减对华投资,但通过SK On在华电池工厂维持新能源车供应链稳定性。两国均试图以“技术中立”名义保留部分合作空间,例如日本推动氢能技术对华输出,韩国扩大生物医药领域对华合作,以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4.俄罗斯:能源资源与经贸战略合作深化
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全面转向对华合作,能源与农产品成为供应链转移核心。中俄通过本币结算规避美元依赖,目前在双边贸易中的本币结算比例已超过95%,并推动跨境电商(如Wildberries)扩大中国消费品进口。能源领域,俄对华原油出口占比超出40%,同时联合开发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农业上,俄小麦、大豆通过中欧班列直供中国市场,部分替代美加供应链。此外,俄加速稀土、核能技术对华转移,试图构建“非西方技术联盟”,但其制造业短板仍限制合作深度。
若俄乌冲突缓和、和谈进程顺利推进,俄罗斯将释放更多资源用于深化对华经贸合作。一方面,俄罗斯将加快修复和升级交通、能源输送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中俄贸易物流效率与能源运输稳定性;另一方面,其有望依托中国的技术、资金与产业经验,针对性补强制造业短板,通过引入中企参与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本地化生产与技术改造,推动双方合作从资源导向型向技术、产业协同型升级,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经济融合。
5.其他区域
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在中美间保持“经济中立”,在全球经贸碎片化中起到缓冲作用,通过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强化内部协作,同时扩大大豆、锂矿对华出口。中东国家(如沙特、阿联酋)以能源合作为纽带,既满足美国安全需求,又通过推进石油人民币结算、绿氢项目深化对华合作。澳洲受政治因素驱动减少对华稀土、煤炭依赖,但作为其经济支柱的铁矿石产业,仍深度嵌入中国市场。资源收入下滑迫使澳加速开拓印度、东南亚市场,并寻求加入RCEP框架以对冲风险。
(三)承接中国出口市场转移的潜在空间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出口市场正经历从传统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向新兴市场(如东盟、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俄罗斯)的转移。这种转移既是中国应对贸易摩擦和寻求市场多元化的选择,也反映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区域合作深化趋势。以下是基于情景分析方法对不同区域承接中国各行业出口市场转移潜在空间的综合评估。
1.情景1:加速区域化(高概率)
加速区域化情景下,中国出口将越来越多地通过战略贸易走廊流向临近区域市场,转口贸易成为出口增长核心支点。东盟将继续作为主要目的地,其产业结构将深度整合中国价值链,尤其在电子、轻工和新能源领域;欧洲虽实施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但依然保持对中国高端制造和绿色技术产品的显著进口水平,特别是通过中欧班列等陆路运输通道;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西方制裁持续背景下,与中国经贸联系将进一步加深,特别体现在汽车、电子和工业设备领域;中东和非洲作为新兴市场,有望凭借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合作,迅速增长为中国出口的重要目的地。该情景的最显著特征是大量转口贸易的发展,东盟(越南、泰国)、墨西哥以及中东(阿联酋)等地的组装和完工业务将成为绕过直接贸易壁垒,通往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重要渠道。
2.情景2:多极贸易集团(中等概率)
多极贸易集团格局下,国际贸易将逐渐围绕美国、中国和欧盟三大影响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贸易集团,各自设立不同的技术标准、监管框架和市场准入规则。东盟国家将面临战略抉择,不同成员可能采取不同立场,菲律宾倾向美国体系,而柬埔寨和老挝更紧密连接中国网络,导致区域内部协调难度加大;墨西哥、中东国家凭借其独特地理位置和既有贸易协定,将成为连接竞争贸易集团的关键“桥梁市场”,其制造业基地既可服务美国市场又能维持与中国的供应链联系;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大型发展中国家则可能采取更为实用主义的平衡战略,在主要贸易伙伴间谨慎周旋以最大化自身利益。行业表现将高度分化,医疗设备、半导体和先进计算等高科技领域将因地缘政治考量和安全顾虑受到最严格的区隔,而消费品和基础制造业则维持较高流动性。这种贸易格局分化将增加跨境商业成本,迫使企业在不同市场建立冗余生产基地。
3.情景3:全球经济放缓(较低概率)
在全球经济放缓情景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持续的通胀压力、金融市场波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以及各国紧缩货币政策的长期影响,全球消费需求将显著减弱,导致国际贸易整体萎缩,在此情形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将更多转向防御性布局。各主要经济体消费者信心下滑将直接冲击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需求,使所有目的地的中国出口量同步收缩;面对海外市场疲软,中国政府可能加大国内刺激措施力度,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提振内需,部分消化过剩产能,减轻出口压力;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激烈价格竞争将加剧,中国制造商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以保持市场份额,这将给东盟、拉美等新兴制造基地带来巨大压力,许多刚刚建立的制造能力可能难以维持;消费者行为也将转向注重质量和耐用性而非价格,使得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已建立品牌声誉的传统制造强国受益,而部分新兴市场制造商可能被迫退出。在此情境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将更多转向防御性布局,侧重维护核心市场份额而非扩张,产业升级步伐可能暂时放缓。
(1)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出现超预期大幅调整,如推行更高幅度“对等关税”,或出台其他对华贸易限制性政策,进一步冲击中美贸易,抑制中国对美出口。(2)中国国际经贸关系大幅恶化,除美国外,其他国家跟风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增加贸易壁垒,阻碍中国产品出口。(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抬头,部分国家以产业保护等为由,针对中国出口商品设置技术、环保等各类严苛标准,影响中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4)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干扰中国出口产业链正常运转,削弱出口竞争力。
特朗普关税政策客观上加速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其中非美区域成为关键变量,并有望成为有效应对中美关税战的重要抓手。东盟、欧盟、日韩、俄罗斯及其他区域,凭借各自优势参与供应链转移,如东盟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欧盟聚焦中高端技术合作。面对美国施压限制与中国贸易往来,各区域或将呈现差异化反应,东盟以经济利益优先,借区域协作对冲风险,因美国胁迫而对华增设较高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可能性较低;欧盟关键领域管控与供应链多元深化并行;日韩在战略领域妥协但维持部分合作;俄罗斯在能源资源与经贸领域深化对华合作。未来不同情景下,中国出口市场转移趋势不同,新兴市场承接潜力大,同时面临地缘政治、贸易规则差异等挑战。
摘要
在全球贸易政策深度调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大背景下,非美区域在全球供应链重塑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且关键角色。
东盟凭借低成本劳动力与贸易优惠政策,吸引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成为供应链转移枢纽。欧盟在中高端技术领域与中国协作,同时谋求战略自主、降低对美依赖。日韩与中国构建新型跨境产业链,平衡美国技术管制与对华贸易。俄罗斯与中国基于地缘政治,形成资源技术互补模式。此外,拉美、中东、澳洲、非洲等区域也凭借自身优势,在资源供应、转口贸易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各非美区域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供应链关联及消费需求偏好差异明显。东盟与中国贸易关系高度互补;欧盟部分关键原材料和机电产品依赖中国;日韩对中国市场依赖度高,在半导体、化工等中间产品贸易往来频繁;俄罗斯在能源出口和轻工业品进口上与中国联系紧密。
面对美国施压,各区域反应不同。东盟以经济利益优先,借助RCEP深化区域合作,通过“迂回式”供应链和转口贸易规避关税,因美国胁迫而对华设高额贸易壁垒概率较低。欧盟在关键领域限制中国投资,但同时吸引中国绿色技术企业设厂,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日韩在战略领域配合美国,但传统产业维持对华供应链合作,以“技术中立”保留合作空间。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在能源资源与经贸领域深化对华合作,能源和农产品贸易增长,本币结算规模扩大。
展望未来,在加速区域化、多极贸易集团、全球经济放缓等不同情景下,中国出口市场转移趋势各有不同,新兴市场承接潜力巨大。然而,地缘政治冲突、贸易规则差异等问题也将给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带来诸多新的挑战。
【正文】
一、非美区域的产供链重塑
在全球贸易政策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促使全球产供链格局发生显著变化。非美区域凭借各自独特优势,在产供链转移进程中崭露头角。东盟因低成本劳动力、贸易优惠政策,吸引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还融入美国“友岸外包”战略;欧盟在中高端技术领域与中国协作又寻求战略自主、降低对美依赖;日韩在高技术产业与中国构建新型分工,同时平衡美技术管制与对华贸易;俄罗斯与中国基于地缘政治形成资源技术互补。其他区域如拉美、中东、澳洲、非洲也各有其产供链转移特色与发展潜力,这些非美区域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供链版图。
(一)重点区域
1.东盟:全球供应链转移的核心枢纽
东盟凭借多重优势成中国产业外迁与全球供应链转移关键地。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自1967年成立以来,已成为全球供应链转移的重要枢纽,深度参与中美供应链重构进程。东盟共有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这些国家具备低成本劳动力、税收优惠和贸易便利等优势,因而成为中国产业外迁的首选地。目前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加剧及产业结构升级,纺织、电子组装、汽车零部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大量外迁至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形成“中国研发—东盟制造”的分工模式。2024年中国仍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达6.9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9.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其中,出口5865.2亿美元,增长12.0%;进口3958.1亿美元,增长2.0%。
美对东盟贸易投资升温,推动其融入“友岸外包”与迂回出口模式。美国从东盟进口在快速上升,2024年美国从东盟进口达到3523亿美元,在美国总进口中占比超过10%,2024年美国对东盟投资增长12%。美国“友岸外包”战略将东盟纳入其供应链多元化布局,通过《印太经济框架》引导半导体封装、电子终端制造等产业向越南、马来西亚转移。东盟国家既承接美国订单,又保持与中国中间品供应联系,形成“迂回出口”模式。
区域合作深化强化东盟枢纽地位,机遇挑战并存蕴新发展范式。东盟的供应链枢纽地位将随区域一体化深化而强化。RCEP的全面实施与东盟内部产业协作网络的完善,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向东南亚加速集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越南凭借低成本劳动力与政策优惠,吸引了三星、英特尔等巨头将手机组装、芯片封装等环节布局于此;马来西亚则依托成熟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基础,成为半导体封装测试的重要基地。这些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区域内零部件与成品的高效流通,更使东盟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设施联通与产业协作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了东盟作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转站的枢纽功能。中老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和印尼雅万高铁等标志性基建项目,大幅降低了制造业供应链的物流成本与运输时间。老挝通过铁路将本土生产的橡胶、木材等原材料高效输送至中国市场,而中国的机械装备、电子零部件也得以快速进入东南亚腹地,形成“原材料—中间品—成品”的完整供应链闭环。然而,区域内制造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国家产业配套能力薄弱等结构性矛盾,仍是东盟迈向更高层次供应链枢纽的阻碍。部分欠发达国家在承接中高端制造业转移时,面临技术工人短缺、配套产业缺失等问题,制约了区域供应链的整体升级。
未来,东盟若能在中国技术赋能与美国市场准入间保持战略平衡,同时通过区域产业政策协调,推动制造业供应链的标准化、协同化发展,或将推动形成全球供应链协同发展、区域优势互补融合的新态势。这种模式下,中国凭借完整工业体系与先进制造技术持续巩固全球供应链核心地位,同时通过与东盟在电子、机械等产业的深度协作,将自身技术优势、产能优势与东盟的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实现双方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衔接与协同升级。
2.欧盟:中高端技术链重塑与供应链战略自主构建
欧盟在应对中国产业升级与地缘政治压力的过程中,正成为中高端技术链转移的重要承接方。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迁移,中欧供应链协作更多聚焦于绿色能源、数字技术等战略领域。例如,在积极开拓欧洲市场的进程中,中国新能源车企借助多种合作形式,实现了与欧洲车企的优势互补。以比亚迪与戴姆勒的合作为例,中国车企通过技术授权,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戴姆勒的品牌影响力、市场渠道优势深度融合;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在匈牙利落地的电池工厂,同样是以合作的方式,推动先进电池技术在欧洲本土的应用,促进了双方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协同发展。此外,恩捷股份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湿法隔膜生产线,保障电池关键材料供应;华友钴业则布局钴资源回收及前驱体生产项目,为欧洲电池产业提供稳定的钴原料来源,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与此同时,欧盟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推动对华稀土加工依赖的“去风险化”,但在光伏组件、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仍维持深度合作,双方在产业合作上呈现出调整与深化并行的复杂态势。
欧盟谋求战略自主,构建多极供应链网络对冲美市场风险。2024年欧盟和美国贸易总额达14595.70亿美元,同比增加3.94%,但贸易逆差扩大至创纪录的1611.30亿美元。美国“友岸外包”战略虽试图将半导体、医药等产业向欧盟转移,但欧盟的供应链调整更倾向于战略自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近期表示,欧盟将进一步转向亚洲,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关系,反映了欧盟对多元化贸易伙伴的迫切需求。事实上,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欧盟已经加强了与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贸易谈判,并积极寻求与加拿大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这些努力旨在扩大欧盟的贸易网络,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维护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在转向亚洲的同时,欧盟也在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众多欧洲官员及议员接连访华,积极寻求深化双边合作与协调。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中欧双方已经同意尽快启动磋商,深入讨论市场准入相关问题,并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4月8日,王文涛部长与欧委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后,中欧技术团队一直就电动汽车价格承诺和贸易投资合作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并加紧推动磋商进程,充分反映中欧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合作意愿和共同利益。
3.日韩:技术竞争与供应链平衡
中日韩经贸合作深化,构建新型跨境产业链协作网络。中日韩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同处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数据显示,三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4%,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20%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韩国、日本分别是中国的第二、第四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在中日韩生产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弱于美国在北美生产网络中的主导性,具体表现为中日、中韩高技术贸易额仅占日韩两国高技术贸易总额的26.8%和28.8%,显著低于美墨(61.8%)和美加(59%)在对应国家贸易网络中的占比差距 。2025年3月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上三方一致同意深化经贸合作,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标志着中日韩合作正在重回正轨 。日韩在承接中国供应链转移中展现出垂直整合特征,不同于东盟的产能替代模式。中国在光伏面板、锂电池等绿色产业的技术突破,推动中日韩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立体分工体系。例如,韩国三星在西安的半导体基地持续扩产,利用中国在稀土加工和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同时将高精度芯片封装环节回迁本土,形成跨境的闭环产业链。这种转移并非简单产能外流,而是基于RCEP框架下原产地累积规则,构建“中国材料-日韩精工-全球市场”的新型协作网络。
日韩采用政经分离策略,平衡美技术管制与对华贸易关系。2022年2月,美国通过“印太战略”提出与伙伴共同推动韧性和安全的供应链,其中强调要加强与日韩“关键技术、供应链”领域进行合作。之后美国政府提议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建立“芯片四方联盟”(CHIP4),试图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联盟之外。日本半导体设备商应美国要求收缩在华业务,却同步扩大在亚利桑那州的投资,形成“美国设计-日韩设备-台湾代工”的半导体供应链闭环。韩国则巧妙利用规则,例如现代汽车在佐治亚州建设电动车工厂以获取美国补贴,同时通过烟台基地向北美出口关键零部件,利用美墨加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实现“曲线供美”。这种“政经分离”策略使日韩既能满足美国技术管制要求,又维持与中国中间品贸易的实质连接。
日韩高技术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亟需平衡内外发展。日韩两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虽已形成显著优势,但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其高技术产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与国际市场,本土劳动力短缺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了产业链外迁压力:日本总人口连续十年负增长,韩国2021年首次出现人口萎缩,劳动力缺口迫使企业依赖女性、老年人及短期外籍劳工等低效补充群体并加速海外产能布局。同时,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导致日韩制造业消费占比显著低于美国(日本低12.3%,韩国低22.7%) ,迫使企业深度绑定国际分工体系。尽管日韩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高端环节保持竞争力,但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正通过技术管制和供应链重构施压两国与中国脱钩,进一步压缩其战略自主空间。中长期看,日韩需在维护现有技术优势与深化区域合作间寻求平衡,尤其需借力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与产业链整合能力,通过强化中日韩在新能源、数字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协同创新突破发展天花板,但地缘政治博弈仍将是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4.俄罗斯:地缘政治下的战略协作
地缘驱动下中俄供应链深度绑定,形成资源技术互补模式。中国对俄供应链转移呈现地缘驱动特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俄贸易总额在近几年快速上升,2024年达2276.29亿美元,同比增加2.12%,其中俄罗斯向我国出口金额在俄罗斯总出口占比从2017年的10.94%飙升至2024年的25.63%。在西方制裁压力下,俄罗斯成为我国能源、农业及基建产能外溢的重要承接方,两国通过能源管道互联、跨境物流走廊(如中欧班列北线)及联合工业园(如莫斯科汽车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绑定。中国技术输出(如5G、新能源设备)填补俄西方技术缺口,但俄本土制造业基础薄弱,短期内依赖中国中低端产能输入,形成“资源换技术”的互补模式。
美制裁倒逼俄供应链东移,关键资源仍具全球博弈价值。美国对俄制裁彻底切断了其与西方技术链、资本链的衔接,迫使俄供应链加速“向东看”。尽管美国试图将部分盟友产能转移至墨西哥、东欧以替代俄资源供应,但俄能源及原材料难以被完全替代(如钛合金、钯金)。美俄供应链脱钩呈现单向性:美国主导的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领域对俄技术封锁持续加码,而俄在关键矿产、粮食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仍为中美欧博弈焦点。
俄供应链双轨分化,平衡向东合作与技术突围挑战重重。俄罗斯供应链格局呈现“双轨分化”:能源与初级产品深度绑定中国,而高附加值环节受制于西方技术壁垒。与日韩类似,俄试图在“向东开放”与“技术突围”间寻找平衡——依托资源禀赋吸引中国投资,同时推动进口替代计划(如本土芯片、航空制造)。然而,其产业链升级受限于国际孤立与研发投入不足,中长期或形成以能源—军工为支柱、民生制造业依附中国的“非对称供应链生态”,地缘政治风险仍是最大扰动项。
(二)其他区域
1.拉美:近岸外包与资源驱动
拉美地区凭借地缘优势和政策环境,快速成为承接产供链转移的新节点,成为新的转口贸易中心。例如,墨西哥凭借USMCA协定成为美国“近岸外包”首选,2020年后中国对墨西哥和拉美的出口增长显著超出了历史趋势水平,2024年中国对墨出口达到901.71亿美元,增长10.14%,主要为电子元件、机械,而同期美国从这些地区的进口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趋势,表明转口贸易在这些地区的活跃度有所提升。此外,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美国推动“近岸外包”政策,墨西哥成为美国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巴西、智利则依赖资源出口(如铁矿石、铜),但制造业承接能力有限。未来,拉美在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组装领域潜力较大,但需解决基础设施不足和政治不确定性,如墨西哥、智利锂矿国有化政策。
2.中东:能源转型与新兴市场
中东凭借自贸协定网络与能源转型红利,正崛起为亚欧非三大洲的转口枢纽。阿联酋哈利法工业区(KEZAD)通过零关税、无增值税政策吸引中国新能源及汽车制造企业入驻,其产品可借助阿联酋与土耳其、印度、以色列等国的自贸协定网络,以显著低于中国本土出口关税的优势进入欧亚市场。例如,文远知行在阿布扎比设立自动驾驶中心,获中东首个全域路测牌照,并借道阿联酋向欧洲出口智能交通设备。沙特则通过“区域总部计划”吸引超80家跨国企业迁入利雅得,推动中沙吉赞产业园成为石化、钢铁产能合作标杆,2024年中沙双边货物进出口额达到了1075.34亿美元。未来,中东在光伏组件、绿氢装备、电动汽车组装领域潜力显著,但需平衡沙特与阿联酋的区域竞争,并解决工业配套不足的短板。
3.澳洲:大宗商品与高附加值农产品
澳洲依托资源禀赋与亚太自贸协定,成为大宗商品与高附加值农产品转口枢纽。中澳续签的货币互换协议推动铁矿石、锂精矿贸易本币结算,宁德时代通过西澳锂矿直供协议规避美国对华电池原材料限制。农业领域,澳洲凭借广袤的土地资源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地。中澳自贸协定促进了澳洲优质农产品如牛肉、乳制品、葡萄酒等对华出口的增长,中国已成为澳洲农产品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同时,澳洲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澳洲制造业受本土能源价格飙升冲击,Brickworks等企业计划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仅保留资源采掘环节。未来,澳洲或聚焦绿氢出口与关键矿产精炼,但需解决本土工业空心化与中美地缘博弈下的政策摇摆。
4.非洲:绿氨、电动车组装、数字基建领域
非洲凭借《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AGOA)与中非产能合作,成为“中国制造+非洲加工”的转口跳板。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通过“港口+产业园”模式,吸引传音控股建立智能手机组装中心,以“非洲制造”身份规避美国手机关税。刚果(金)卢阿拉巴商贸城依托钴、锂资源,吸引紫金矿业、宁德时代布局精炼厂,其电池材料通过AGOA零关税进入美国,较中国直供成本更低。埃塞俄比亚华坚工业园则承接中国纺织产能。未来,非洲在绿氨、电动车组装、数字基建领域潜力巨大,但仍面临电力短缺与地缘冲突风险等问题。
二、非美区域承接中国出口市场转移
(一)各大经济体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及供应链关联
1.东盟
(1)贸易依存度: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已形成高度互补的格局,双方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等制度框架,推动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目前中国已经连续16年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9750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15.9%。中国对东盟出口以机电产品、钢铁、电池等中高端制造品为主;而东盟向中国输出的农产品、矿产及中间产品。
(2)供应链关联:东盟已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者,例如越南的纺织业、印尼的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区域供应链仍呈现双向特征:一方面,东盟依赖中国提供关键零部件(如集成电路、机械设备);另一方面,中国通过中老铁路、中泰高铁等跨境基建项目,加速区域物流网络和产业链整合。
(3)消费需求与偏好:一是需求偏好方面,东盟各国年轻人口(Z世代占比高)偏好高性价比的电子产品、小家电和快时尚,健康食品(如有机农产品)需求上升。二是中国产品接受度方面,中国手机(如小米、OPPO)和新能源汽车(如比亚迪)在泰国、印尼增长迅猛。但高端市场仍被日韩品牌占据。
2.欧盟
(1)贸易依存度:中国是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占欧盟总进口量的的22% ,2024年贸易逆差近4000亿欧元,关键原材料(稀土、光伏)和机电产品依赖度极高。以德国为例,2024年德国出口金额中中国占比5.41%,而中国出口金额中德国占比2.99%,在外贸方面中国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性是德国作为中国出口伙伴重要性的近两倍。目前,欧盟正通过“供应链多元化”战略降低对华依赖,例如推动《关键原材料法案》和《净零产业法案》,旨在扩大本土矿产开采、回收和替代材料研发,同时加强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资源合作。然而,短期内中国在稀土加工和光伏组件生产的绝对优势难以替代。
(2)供应链关联:德国汽车产业的转型深刻体现了中欧供应链的共生关系。大众、宝马等企业依赖中国提供的电池和稀土永磁材料(电动汽车电机核心组件),而中国则通过欧洲车企的全球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光伏组件2024年在欧洲市场累计出货量约为94.4 GW,相比2023年同期的101.48 GW下降7% ,欧盟正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倒逼中国供应链绿色升级,同时加速本土光伏产能建设。
(3)消费需求与偏好:一是需求偏好方面,奢侈品和品牌溢价仍是核心优势(如2022年LVMH集团占全球奢侈品市场23% ),消费者对可降解包装、碳中和认证产品的支付意愿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智能家居(如节能温控系统)和健康产品(空气净化器、有机食品)需求增长。二是中国产品接受度方面,国产品牌新能源车在欧洲的市占率逐步提升,但仍需通过适配欧洲充电标准等本地化设计来突破。此外,传统制造业受限,纺织品等品类受欧盟环保法规(如REACH化学品限制)和碳关税冲击,2026年CBAM全面实施后,将使得中欧单位钢铁出口贸易成本增加10.2%,直接削弱我国钢铁产品成本优势 。
3.日韩
(1)贸易依存度:2024年,日本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9.5%,韩国对华出口占比达23.2%,表明两国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较高。日本对华进口份额降至6.1%,但关键中间品(如半导体材料、精密仪器)仍依赖中国供应链。此外,中日韩在RCEP框架下中间品贸易占比达66%。2024年,中国对日本存在303亿美元逆差,而对韩逆差高达2516亿美元,主要集中于半导体、化工等中间产品。例如,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照相设备占其全球进口的24%,从韩国进口的玻璃制品占17%。
(2)供应链关联:中日韩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垂直分工体系。日本掌握半导体材料(如光刻胶全球份额90%)和精密仪器技术,为韩国和中国提供关键零部件。但在机械、汽车零部件、稀土等原材料上依赖中国供应。韩国在存储芯片(DRAM全球产能70%)和动力电池领域优势突出,半导体对华出口占比超50%。中韩在动力电池、AI芯片等领域竞争加剧,中国技术评分已超越韩国。中国则承接全球38%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业务,在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超80%,并逐步向高端领域突破 。
(3)消费需求与偏好:一是需求偏好方面,日本消费者追求极致品质(如手工刀具)和本土化服务(如适老化家电),健康食品(如低糖产品)需求增长;韩国则注重时尚与科技融合(如可穿戴设备、美妆潮牌),社交媒体驱动消费决策,小米电视等中国电子产品和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较高,但高端市场仍被三星、现代等本土品牌主导。二是中国产品接受度方面,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接受度分化,高端市场仍偏好本土品牌,但中低端市场(如化妆品、电子产品)中国产品渗透率提升,新能源汽车在日韩加速渗透。
4.俄罗斯
(1)贸易依存度:根据中国海关总署于2025年1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俄贸易额再度刷新历史纪录,达到2448.19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其中,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实现4.1%的增长,总额攀升至1154.992亿美元;俄罗斯向中国出口额与上年基本持平,维持在1293.204亿美元的水平。能源(原油、天然气)占中国进口的60%,轻工业品(如家电、汽车)90%依赖中国。
(2)供应链关联:中俄供应链呈现深度垂直分工。一是能源-资源互补,中国进口俄原油、天然气、木材等支撑国内制造业;俄罗斯则依赖中国提供机电设备、汽车零部件及化工产品。例如,俄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使用中国极地钻机技术,而中国车企在俄建立本地化生产线(如长城汽车图拉工厂)。二是产业链韧性升级,西方制裁倒逼中俄建立独立支付体系,并通过中欧班列、远东港口扩建等物流网络强化区域联通。
(3)消费需求与偏好:一是需求偏好方面,价格敏感度高,偏好耐用消费品(如国产汽车、智能手机)和符合本土化需求产品(如冬季防冻家电)。二是中国产品接受度方面,大部分俄民众认可中国商品。以汽车行业为例,据俄罗斯汽车行业分析机构“Autostat”公司的数据,11个中国汽车品牌跻身2024年俄罗斯市场乘用车新车销量排行榜前15名,其中哈弗汽车在总排名中位列第二且在外国品牌中位列第一,市场份额为12%(销售量为19.06万辆,与2023年相比增长71%)。电动汽车方面,中国品牌极氪(Zeekr)连续两年成为俄罗斯单年销冠,2024年累计售出7623辆,约占俄当年电动汽车总销量的43% 。
5.其他地区
拉美地区与中国形成了“资源-制造”的垂直分工体系,中国进口大量矿产资源,而出口工业制成品支撑拉美制造业升级。然而,拉美部分国家的“去工业化”趋势也促使其限制低端商品进口,推动中企在当地投资本地化生产。数字经济领域,中国移动支付和电商平台正在重新塑造拉美消费生态,但数据主权和本土保护政策仍是中企布局的障碍。中东地区则呈现基建与技术的双向博弈,沙特和阿联酋的大型基建项目和消费品市场对中国技术产品需求激增,但能源合作正从传统的资源购买转向技术输出。非洲则依赖中国的矿产进口,且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但物流瓶颈仍限制了市场渗透。澳洲虽然依赖中国矿产出口,但中国通过资源多元化分散了风险,并且在澳洲新能源车市场取得了成功。
(二)面对美国施压限制与中国贸易往来的可能反应
1.东盟:经济利益优先,区域协作对冲风险
基于双边经贸深度依存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格局,东盟已与中国构建起稳固且富有韧性的产业合作与贸易网络,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东盟国家因美国关税讹诈而对华增设较高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可能性很低。东盟国家在应对美国施压时,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导向,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深化区域内贸易合作,形成“迂回式”供应链布局。越南、泰国等成员国通过转口贸易规避关税壁垒,将中国生产的零部件与本土加工结合,以“东盟制造”标签向美出口纺织品、电子产品。同时,东盟加速与中国产业链融合,例如马来西亚推动半导体产业与中国技术对接,形成“中国研发—东盟组装”模式。尽管面临美国关税压力,东盟通过联合声明明确“不采取报复措施”,转而寻求对话与市场多元化,如印尼扩大棕榈油对华出口、菲律宾推动镍矿合作,强化对区域一体化机制的依赖。
2.欧盟:关键领域管控与供应链多元深化
欧盟在安全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或将更倾向于对华采取关键领域管控与供应链多元深化的策略。一方面,以“去风险”为由限制中国5G设备、新能源关键材料等“敏感领域”投资,并通过《外国补贴条例》审查中企并购;另一方面,通过《净零工业法案》吸引中国绿色技术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在欧设厂,以本土化生产满足清洁能源转型需求。欧盟内部存在分歧:法国主张强化反制工具(如数字税),而德国、意大利担忧过度脱钩损害汽车、机械等核心产业对华出口。此外,欧盟加速与印度、中亚的贸易谈判,试图构建替代性供应链,但其在光伏、电池等领域仍高度依赖中国中间品。
3.日韩:安全捆绑下的产业妥协
日韩在半导体等战略领域被迫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但传统产业仍深度依赖中国市场。日本限制高端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却通过墨西哥生产基地向美出口汽车,间接维持对华供应链,如丰田在华工厂供应关键零部件;韩国半导体企业受美国施压缩减对华投资,但通过SK On在华电池工厂维持新能源车供应链稳定性。两国均试图以“技术中立”名义保留部分合作空间,例如日本推动氢能技术对华输出,韩国扩大生物医药领域对华合作,以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4.俄罗斯:能源资源与经贸战略合作深化
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全面转向对华合作,能源与农产品成为供应链转移核心。中俄通过本币结算规避美元依赖,目前在双边贸易中的本币结算比例已超过95%,并推动跨境电商(如Wildberries)扩大中国消费品进口。能源领域,俄对华原油出口占比超出40%,同时联合开发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农业上,俄小麦、大豆通过中欧班列直供中国市场,部分替代美加供应链。此外,俄加速稀土、核能技术对华转移,试图构建“非西方技术联盟”,但其制造业短板仍限制合作深度。
若俄乌冲突缓和、和谈进程顺利推进,俄罗斯将释放更多资源用于深化对华经贸合作。一方面,俄罗斯将加快修复和升级交通、能源输送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中俄贸易物流效率与能源运输稳定性;另一方面,其有望依托中国的技术、资金与产业经验,针对性补强制造业短板,通过引入中企参与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本地化生产与技术改造,推动双方合作从资源导向型向技术、产业协同型升级,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经济融合。
5.其他区域
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在中美间保持“经济中立”,在全球经贸碎片化中起到缓冲作用,通过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强化内部协作,同时扩大大豆、锂矿对华出口。中东国家(如沙特、阿联酋)以能源合作为纽带,既满足美国安全需求,又通过推进石油人民币结算、绿氢项目深化对华合作。澳洲受政治因素驱动减少对华稀土、煤炭依赖,但作为其经济支柱的铁矿石产业,仍深度嵌入中国市场。资源收入下滑迫使澳加速开拓印度、东南亚市场,并寻求加入RCEP框架以对冲风险。
(三)承接中国出口市场转移的潜在空间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出口市场正经历从传统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向新兴市场(如东盟、拉丁美洲、中东、非洲和俄罗斯)的转移。这种转移既是中国应对贸易摩擦和寻求市场多元化的选择,也反映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区域合作深化趋势。以下是基于情景分析方法对不同区域承接中国各行业出口市场转移潜在空间的综合评估。
1.情景1:加速区域化(高概率)
加速区域化情景下,中国出口将越来越多地通过战略贸易走廊流向临近区域市场,转口贸易成为出口增长核心支点。东盟将继续作为主要目的地,其产业结构将深度整合中国价值链,尤其在电子、轻工和新能源领域;欧洲虽实施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但依然保持对中国高端制造和绿色技术产品的显著进口水平,特别是通过中欧班列等陆路运输通道;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西方制裁持续背景下,与中国经贸联系将进一步加深,特别体现在汽车、电子和工业设备领域;中东和非洲作为新兴市场,有望凭借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合作,迅速增长为中国出口的重要目的地。该情景的最显著特征是大量转口贸易的发展,东盟(越南、泰国)、墨西哥以及中东(阿联酋)等地的组装和完工业务将成为绕过直接贸易壁垒,通往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重要渠道。
2.情景2:多极贸易集团(中等概率)
多极贸易集团格局下,国际贸易将逐渐围绕美国、中国和欧盟三大影响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贸易集团,各自设立不同的技术标准、监管框架和市场准入规则。东盟国家将面临战略抉择,不同成员可能采取不同立场,菲律宾倾向美国体系,而柬埔寨和老挝更紧密连接中国网络,导致区域内部协调难度加大;墨西哥、中东国家凭借其独特地理位置和既有贸易协定,将成为连接竞争贸易集团的关键“桥梁市场”,其制造业基地既可服务美国市场又能维持与中国的供应链联系;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大型发展中国家则可能采取更为实用主义的平衡战略,在主要贸易伙伴间谨慎周旋以最大化自身利益。行业表现将高度分化,医疗设备、半导体和先进计算等高科技领域将因地缘政治考量和安全顾虑受到最严格的区隔,而消费品和基础制造业则维持较高流动性。这种贸易格局分化将增加跨境商业成本,迫使企业在不同市场建立冗余生产基地。
3.情景3:全球经济放缓(较低概率)
在全球经济放缓情景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持续的通胀压力、金融市场波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以及各国紧缩货币政策的长期影响,全球消费需求将显著减弱,导致国际贸易整体萎缩,在此情形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将更多转向防御性布局。各主要经济体消费者信心下滑将直接冲击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需求,使所有目的地的中国出口量同步收缩;面对海外市场疲软,中国政府可能加大国内刺激措施力度,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提振内需,部分消化过剩产能,减轻出口压力;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激烈价格竞争将加剧,中国制造商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以保持市场份额,这将给东盟、拉美等新兴制造基地带来巨大压力,许多刚刚建立的制造能力可能难以维持;消费者行为也将转向注重质量和耐用性而非价格,使得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已建立品牌声誉的传统制造强国受益,而部分新兴市场制造商可能被迫退出。在此情境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将更多转向防御性布局,侧重维护核心市场份额而非扩张,产业升级步伐可能暂时放缓。
(1)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出现超预期大幅调整,如推行更高幅度“对等关税”,或出台其他对华贸易限制性政策,进一步冲击中美贸易,抑制中国对美出口。(2)中国国际经贸关系大幅恶化,除美国外,其他国家跟风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增加贸易壁垒,阻碍中国产品出口。(3)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抬头,部分国家以产业保护等为由,针对中国出口商品设置技术、环保等各类严苛标准,影响中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4)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干扰中国出口产业链正常运转,削弱出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