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发教授:早期肺癌治疗的“微创时代”:从手术优先到个体化保全 | 2025 肿瘤周

医学论坛网

3周前

二是肺组织切除的最小化,即在确保肿瘤能够被完全切除的同时,尽量减少肺组织的切除量,以保护肺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微创手术技术,如腔镜手术或机器人手术,通过镜头放大视野,使得手术更加精准,甚至比传统的大切口手术更能彻底切除肿瘤。

导语

早期肺癌治疗模式的转型,不仅是医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对患者个体化需求的深刻回应。在近期开展的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张真发教授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及医学论坛网的采访,详细阐述了当前早期肺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技术革新以及基层医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我们展示了早期肺癌治疗的前沿进展,同时也提醒我们,医学技术的进步需要结合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多学科协作,才能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介绍

张真发 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外科行政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胸腔镜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1

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微创与功能保护的双重追求

张真发教授:在现代外科领域,微创和功能性外科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在肺癌治疗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体检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肺癌在早期就被发现。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传统上,肺癌手术通常需要进行肺叶切除加上系统的淋巴结清扫。然而,对于特别早期的肺癌,这种大范围的手术可能并不必要。现在,外科医生可以采用更小范围的手术,即所谓的亚肺叶切除,以在保证患者生存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因为切除的组织越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保护就越好。

微创外科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口的微创化,即尽量减小手术切口的大小和数量。例如,单孔胸腔镜手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更小的切口进行手术,从而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创伤,提高生活质量。二是肺组织切除的最小化,即在确保肿瘤能够被完全切除的同时,尽量减少肺组织的切除量,以保护肺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微创手段不仅适用于常规患者,对于那些因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法耐受大手术的患者来说,更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微创手术,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这已经成为外科医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关于微创手术是否会因切口小而无法彻底切除肿瘤的顾虑,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现代微创手术技术,如腔镜手术或机器人手术,通过镜头放大视野,使得手术更加精准,甚至比传统的大切口手术更能彻底切除肿瘤。这种担心在十年前可能还存在,但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顾虑已经不应再有。从微创技术革新的角度来看,3D支气管束导航联合荧光显影技术为磨玻璃结节的精准定位和单孔胸腔镜下的亚肺叶切除提供了显著的优化。传统上,磨玻璃结节的定位和切除较为困难,因为它们在手术视野中并不总是清晰可见,而且不容易触摸到。

然而,3D支气管束导航技术可以通过术前的三维成像,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规划手术切除范围。荧光显影技术则可以在手术中清晰地显示肿瘤组织,从而实现精准切除。这种技术组合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还减少了不必要的肺组织切除,进一步保护了患者的肺功能。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磨玻璃结节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无需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仅仅需要淋巴结采样,从而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3D导航与荧光显影技术:

精准定位与淋巴清扫的优化

张真发教授:在现代肺癌外科治疗中,精准切除肿瘤并最大程度保留正常肺组织是关键目标。这种精准切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准定位并切除肿瘤,二是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肺组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医生需要在术前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位置,但手术中直接观察肿瘤位置往往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借助定位手段。过去,医生通常会在术前通过CT引导在肿瘤附近放置金属针作为标记,帮助术中定位。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了更多先进的定位技术,如3D电磁导航定位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术前为患者创建三维影像,指导更精准的病灶切除手术。在手术中,医生可以利用电磁导航技术,通过定位显影剂更精准地找到肿瘤位置,从而减少切除范围,保留更多肺功能。

除了肿瘤切除的精准性,淋巴结清扫策略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肺癌手术通常包括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然而,对于早期肺癌,尤其是磨玻璃结节,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现在并不需要对所有患者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而是可以采用更精准的淋巴结采样策略。这种方法只需要在每个区域取一个样本点进行检测,看是否有转移。这种策略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避免了不必要的淋巴结切除。目前,一些临床试验正在探索更精准的淋巴结处理方法,甚至对于某些结节,可能根本不需要进行淋巴结切除。这种策略不仅提高了肿瘤治疗效果,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的创伤。

3

便携式电磁导航与AI影像分析系统:

基层医疗的新助力

张真发教授:基层医院在肺结节切除手术中已经能够应用多种定位技术,尽管可能缺乏像电子导航这样的高端设备,但其他替代技术如金属针定位、三维成像和3D打印等仍可实现。这些技术的普及使得肺结节切除手术不再是复杂难题,只要有开胸手术资质,基层医院基本都能完成。手术技术的积累和成熟进一步降低了手术难度。

便携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结合AI影像分析系统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这种技术已非最新,但其基本原理与最新的内镜机器人技术相似。它具有全角度无死角定位、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可在几分钟内完成定位。与传统的金属针定位相比,这种技术避免了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气胸、出血、疼痛等,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然而,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技术。熟练使用后,这种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对患者创伤更小,但缺点是成本较高。AI影像分析系统自今年春节以来变得非常热门,尤其在影像和病理领域,对医学的影响可能非常大。虽然目前AI技术对胸外科医生的影响较小,但其在影像定位等方面的应用已部分体现了AI的功能。然而,AI技术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如不同中心、单位和机器之间的数据均衡性问题。目前,AI技术对医生的帮助很大,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其具体前景仍在探索中。

4

早期肺癌治疗转型:

手术优先转向个体化保全策略

张真发教授:在当前的医学实践中,尤其是针对早期肺癌和磨玻璃结节的治疗,我们正面临一个重大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磨玻璃结节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但这也引发了新的思考:是否所有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医学界正在积极探索包括放疗、消融甚至药物治疗在内的多种替代手段,以确定是否可以取代手术。尽管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手术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手术可能并非必要。多学科团队(MDT)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综合外科、影像、病理、放疗等多学科医生的意见,共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未来肺结节处理的主流方式,需要各学科医生积极参与,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基层医院,医生们在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之间存在两极化的担忧,这可能导致不合适的治疗决策。目前,主要问题是过度治疗,尤其是在早期肺癌的治疗中。一些肿瘤恶性程度低、进展缓慢的患者,可能不需要积极的手术治疗。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治疗适应症,许多医生仍然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大医院的经验和研究,制定出更好的临床指南,以更好地指导基层医生。

对于肺结节患者,尤其是那些结节较小(小于0.8~1厘米)的患者,建议以观察和随访为主,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如果结节较大(大于0.8~1厘米),则建议到大型医院进行咨询,以获得更合理的处理建议。目前,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因此患者不应过度担忧。重要的是,医生应根据结节的大小、性质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的治疗决策,以避免过度治疗。

二是肺组织切除的最小化,即在确保肿瘤能够被完全切除的同时,尽量减少肺组织的切除量,以保护肺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微创手术技术,如腔镜手术或机器人手术,通过镜头放大视野,使得手术更加精准,甚至比传统的大切口手术更能彻底切除肿瘤。

导语

早期肺癌治疗模式的转型,不仅是医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对患者个体化需求的深刻回应。在近期开展的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张真发教授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及医学论坛网的采访,详细阐述了当前早期肺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技术革新以及基层医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我们展示了早期肺癌治疗的前沿进展,同时也提醒我们,医学技术的进步需要结合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多学科协作,才能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介绍

张真发 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外科行政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胸腔镜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1

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

微创与功能保护的双重追求

张真发教授:在现代外科领域,微创和功能性外科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在肺癌治疗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体检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肺癌在早期就被发现。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传统上,肺癌手术通常需要进行肺叶切除加上系统的淋巴结清扫。然而,对于特别早期的肺癌,这种大范围的手术可能并不必要。现在,外科医生可以采用更小范围的手术,即所谓的亚肺叶切除,以在保证患者生存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因为切除的组织越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保护就越好。

微创外科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口的微创化,即尽量减小手术切口的大小和数量。例如,单孔胸腔镜手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更小的切口进行手术,从而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创伤,提高生活质量。二是肺组织切除的最小化,即在确保肿瘤能够被完全切除的同时,尽量减少肺组织的切除量,以保护肺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微创手段不仅适用于常规患者,对于那些因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法耐受大手术的患者来说,更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微创手术,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这已经成为外科医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关于微创手术是否会因切口小而无法彻底切除肿瘤的顾虑,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现代微创手术技术,如腔镜手术或机器人手术,通过镜头放大视野,使得手术更加精准,甚至比传统的大切口手术更能彻底切除肿瘤。这种担心在十年前可能还存在,但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顾虑已经不应再有。从微创技术革新的角度来看,3D支气管束导航联合荧光显影技术为磨玻璃结节的精准定位和单孔胸腔镜下的亚肺叶切除提供了显著的优化。传统上,磨玻璃结节的定位和切除较为困难,因为它们在手术视野中并不总是清晰可见,而且不容易触摸到。

然而,3D支气管束导航技术可以通过术前的三维成像,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规划手术切除范围。荧光显影技术则可以在手术中清晰地显示肿瘤组织,从而实现精准切除。这种技术组合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还减少了不必要的肺组织切除,进一步保护了患者的肺功能。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尤其是磨玻璃结节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无需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仅仅需要淋巴结采样,从而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3D导航与荧光显影技术:

精准定位与淋巴清扫的优化

张真发教授:在现代肺癌外科治疗中,精准切除肿瘤并最大程度保留正常肺组织是关键目标。这种精准切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准定位并切除肿瘤,二是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肺组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医生需要在术前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位置,但手术中直接观察肿瘤位置往往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借助定位手段。过去,医生通常会在术前通过CT引导在肿瘤附近放置金属针作为标记,帮助术中定位。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了更多先进的定位技术,如3D电磁导航定位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术前为患者创建三维影像,指导更精准的病灶切除手术。在手术中,医生可以利用电磁导航技术,通过定位显影剂更精准地找到肿瘤位置,从而减少切除范围,保留更多肺功能。

除了肿瘤切除的精准性,淋巴结清扫策略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肺癌手术通常包括肺叶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然而,对于早期肺癌,尤其是磨玻璃结节,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现在并不需要对所有患者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而是可以采用更精准的淋巴结采样策略。这种方法只需要在每个区域取一个样本点进行检测,看是否有转移。这种策略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避免了不必要的淋巴结切除。目前,一些临床试验正在探索更精准的淋巴结处理方法,甚至对于某些结节,可能根本不需要进行淋巴结切除。这种策略不仅提高了肿瘤治疗效果,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的创伤。

3

便携式电磁导航与AI影像分析系统:

基层医疗的新助力

张真发教授:基层医院在肺结节切除手术中已经能够应用多种定位技术,尽管可能缺乏像电子导航这样的高端设备,但其他替代技术如金属针定位、三维成像和3D打印等仍可实现。这些技术的普及使得肺结节切除手术不再是复杂难题,只要有开胸手术资质,基层医院基本都能完成。手术技术的积累和成熟进一步降低了手术难度。

便携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结合AI影像分析系统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这种技术已非最新,但其基本原理与最新的内镜机器人技术相似。它具有全角度无死角定位、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可在几分钟内完成定位。与传统的金属针定位相比,这种技术避免了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气胸、出血、疼痛等,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然而,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技术。熟练使用后,这种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对患者创伤更小,但缺点是成本较高。AI影像分析系统自今年春节以来变得非常热门,尤其在影像和病理领域,对医学的影响可能非常大。虽然目前AI技术对胸外科医生的影响较小,但其在影像定位等方面的应用已部分体现了AI的功能。然而,AI技术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如不同中心、单位和机器之间的数据均衡性问题。目前,AI技术对医生的帮助很大,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其具体前景仍在探索中。

4

早期肺癌治疗转型:

手术优先转向个体化保全策略

张真发教授:在当前的医学实践中,尤其是针对早期肺癌和磨玻璃结节的治疗,我们正面临一个重大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许多磨玻璃结节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但这也引发了新的思考:是否所有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医学界正在积极探索包括放疗、消融甚至药物治疗在内的多种替代手段,以确定是否可以取代手术。尽管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手术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手术可能并非必要。多学科团队(MDT)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综合外科、影像、病理、放疗等多学科医生的意见,共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未来肺结节处理的主流方式,需要各学科医生积极参与,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基层医院,医生们在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之间存在两极化的担忧,这可能导致不合适的治疗决策。目前,主要问题是过度治疗,尤其是在早期肺癌的治疗中。一些肿瘤恶性程度低、进展缓慢的患者,可能不需要积极的手术治疗。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治疗适应症,许多医生仍然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大医院的经验和研究,制定出更好的临床指南,以更好地指导基层医生。

对于肺结节患者,尤其是那些结节较小(小于0.8~1厘米)的患者,建议以观察和随访为主,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如果结节较大(大于0.8~1厘米),则建议到大型医院进行咨询,以获得更合理的处理建议。目前,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因此患者不应过度担忧。重要的是,医生应根据结节的大小、性质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的治疗决策,以避免过度治疗。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