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宁教授:MDT模式——为复杂消化道肿瘤治疗点亮希望之光 | 2025肿瘤周

医学论坛网

1天前

在县域肿瘤诊疗体系中,消化道肿瘤防治存在诸多短板:设备短缺与专业人才不足,早期病变识别能力弱;治疗技术滞后,微创手术、靶向治疗等难以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缺失,影响综合治疗效果。

导语

消化道肿瘤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攀升。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主要癌种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显著降低治疗效果与生存预后。与此同时,在县域肿瘤诊疗体系中,消化道肿瘤防治存在诸多短板:设备短缺与专业人才不足,早期病变识别能力弱;治疗技术滞后,微创手术、靶向治疗等难以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缺失,影响综合治疗效果。同时,由于健康宣教力度不足,民众对消化道肿瘤认知匮乏,主动筛查意愿低,导致早诊率不高。

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协和医院李宁宁教授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围绕 “MDT 破局复杂肿瘤系统性治疗”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介绍

李宁宁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准医疗分会委员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胃肠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肠肿瘤诊疗工作委员会-肠癌新辅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青委会委员

1

传统模式困境:

单打独斗难克肿瘤难题

李宁宁教授指出,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涉及多个学科,从诊断到治疗,再到后期监测,患者往往需要辗转于多个科室。肿瘤本身具有极强的异质性,每个患者的情况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治疗必须遵循个体化、精准化的原则。然而,传统的单一学科诊疗模式存在诸多局限。在肿瘤整体分期判断上,单一学科可能无法全面评估病情;在治疗手段调整方面,难以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做出最优选择;不同专科之间的衔接也不够顺畅,导致患者在不同专科间反复就诊,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2

MDT模式优势:

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力量

MDT模式在国外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推广。李ning教授介绍,MDT模式通过多学科合作,让不同专科的医生汇聚一堂,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这种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它能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实现一站式高效就诊。在 MDT讨论后,医生还会与患者面对面沟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于医生来说,MDT讨论也有助于提升诊治水平。此外,MDT模式还能实现远程多科会诊,让国内外专家共同为疑难或罕见肿瘤患者解决问题。

3

内科核心作用:

贯穿全程的治疗纽带

李宁宁教授强调,内科治疗在MDT中起着核心纽带的作用。内科以系统治疗理念整合多学科决策,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会充分考虑患者的分子分型、预后情况等因素,为团队提供精准的用药建议。例如,对于胃癌中HER2过表达的人群和肠癌中BRAF突变的人群,内科医生会根据其特殊的预后情况,在MDT团队中给出专业意见,帮助团队筛选手术等局部治疗的适应症,判断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的可行性和时机。

内科治疗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耐受性、社会经济学因素以及MDT团队其他专科的意见进行动态调整。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MDT团队会通过多次评估,根据化疗加靶向转化治疗的效果、影像科对肿瘤退缩情况的判断以及肝外科对手术时机的建议,动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跨学科协作难点

与基层应对策略

在MDT实施过程中,跨学科协作存在一些难点。李教授认为,不同专科治疗理念的差异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复杂疑难病例中更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疑难罕见肿瘤诊治方面缺乏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此外,诊疗标准化与个体化治疗之间也存在矛盾,现有的指南和共识难以完全覆盖复杂的临床情境。

对于资源有限的基层医院,李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首先是建立MDT协作网络,与三甲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开展合作,定期进行联合疑难病例讨论或举办MDT工作坊,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其次,基层医院不必追求大而全,可聚焦核心肿瘤,选择诊疗路径明确的肿瘤开展MDT,如胃癌术前新辅助讨论、转移性肠癌转化治疗等,这样更易落地实施。再者,利用AI和远程技术,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实现病理和影像的远程共享,引入AI辅助系统,弥补资源短板。

5

新技术新疗法应用

与基层能力建设

多组学技术和新兴治疗手段正在重塑消化道肿瘤的诊疗模式。李教授介绍,多组学技术,如基因测序、蛋白组学等,为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多组学检测,医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发现耐药原因,从而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HER2过表达的晚期胃癌患者,在一线治疗耐药后,通过多组学检测发现新的异常激活通路,可为二线治疗提供方向。新兴治疗手段,如CAR-T细胞疗法、肿瘤疫苗等,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更多循证医学数据的验证。在MDT讨论中,医生需要关注这些新兴疗法的获益和风险,评估其对后续治疗的影响,并建立专有的评价体系。

对于基层医生,李教授建议他们重点掌握指南和共识推荐的检测指标,深入理解决策逻辑,同时认识到新兴检测技术的局限性。遇到疑难特殊病例时,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或进行院间会诊。推动基层医院开展消化道肿瘤MDT,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能力建设。李教授认为,人才梯队建设是关键,要对肿瘤专科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包括指南解读、MDT流程培训以及分子检测解读等。同时,要加强制度和流程建设,确定MDT讨论的时间、病种、流程,并建立评价体系。此外,还需完善硬件设施,如建立有检测能力的实验室、配备MDT归档系统和远程线上会诊系统等。

北京协和医院在传帮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罕见病MDT为例,医院建立了全国首个罕见病多学科MDT会诊平台,开展双向转诊,培训了大量罕见病医生,并编写了病例集,提升了基层医院的罕见病诊疗水平。如今,许多基层医院已建立起自己的罕见病团队,这为推广MDT诊疗模式提供了成功范例。

结语

从传统诊疗模式的困境到MDT模式的优势展现,从内科在MDT中的核心作用,到跨学科协作的难点与应对,再到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和基层能力建设,MDT模式正一步步为复杂消化道肿瘤治疗破局。尽管在推广过程中面临挑战,但随着多学科协作的不断深化、基层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MDT模式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让更多家庭重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未来的肿瘤防治道路上,MDT模式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在县域肿瘤诊疗体系中,消化道肿瘤防治存在诸多短板:设备短缺与专业人才不足,早期病变识别能力弱;治疗技术滞后,微创手术、靶向治疗等难以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缺失,影响综合治疗效果。

导语

消化道肿瘤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攀升。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主要癌种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显著降低治疗效果与生存预后。与此同时,在县域肿瘤诊疗体系中,消化道肿瘤防治存在诸多短板:设备短缺与专业人才不足,早期病变识别能力弱;治疗技术滞后,微创手术、靶向治疗等难以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缺失,影响综合治疗效果。同时,由于健康宣教力度不足,民众对消化道肿瘤认知匮乏,主动筛查意愿低,导致早诊率不高。

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北京协和医院李宁宁教授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围绕 “MDT 破局复杂肿瘤系统性治疗”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介绍

李宁宁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准医疗分会委员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胃肠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肠肿瘤诊疗工作委员会-肠癌新辅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青委会委员

1

传统模式困境:

单打独斗难克肿瘤难题

李宁宁教授指出,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涉及多个学科,从诊断到治疗,再到后期监测,患者往往需要辗转于多个科室。肿瘤本身具有极强的异质性,每个患者的情况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治疗必须遵循个体化、精准化的原则。然而,传统的单一学科诊疗模式存在诸多局限。在肿瘤整体分期判断上,单一学科可能无法全面评估病情;在治疗手段调整方面,难以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做出最优选择;不同专科之间的衔接也不够顺畅,导致患者在不同专科间反复就诊,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2

MDT模式优势:

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力量

MDT模式在国外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推广。李ning教授介绍,MDT模式通过多学科合作,让不同专科的医生汇聚一堂,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这种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它能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实现一站式高效就诊。在 MDT讨论后,医生还会与患者面对面沟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于医生来说,MDT讨论也有助于提升诊治水平。此外,MDT模式还能实现远程多科会诊,让国内外专家共同为疑难或罕见肿瘤患者解决问题。

3

内科核心作用:

贯穿全程的治疗纽带

李宁宁教授强调,内科治疗在MDT中起着核心纽带的作用。内科以系统治疗理念整合多学科决策,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会充分考虑患者的分子分型、预后情况等因素,为团队提供精准的用药建议。例如,对于胃癌中HER2过表达的人群和肠癌中BRAF突变的人群,内科医生会根据其特殊的预后情况,在MDT团队中给出专业意见,帮助团队筛选手术等局部治疗的适应症,判断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的可行性和时机。

内科治疗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耐受性、社会经济学因素以及MDT团队其他专科的意见进行动态调整。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MDT团队会通过多次评估,根据化疗加靶向转化治疗的效果、影像科对肿瘤退缩情况的判断以及肝外科对手术时机的建议,动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跨学科协作难点

与基层应对策略

在MDT实施过程中,跨学科协作存在一些难点。李教授认为,不同专科治疗理念的差异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复杂疑难病例中更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疑难罕见肿瘤诊治方面缺乏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此外,诊疗标准化与个体化治疗之间也存在矛盾,现有的指南和共识难以完全覆盖复杂的临床情境。

对于资源有限的基层医院,李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首先是建立MDT协作网络,与三甲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开展合作,定期进行联合疑难病例讨论或举办MDT工作坊,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其次,基层医院不必追求大而全,可聚焦核心肿瘤,选择诊疗路径明确的肿瘤开展MDT,如胃癌术前新辅助讨论、转移性肠癌转化治疗等,这样更易落地实施。再者,利用AI和远程技术,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实现病理和影像的远程共享,引入AI辅助系统,弥补资源短板。

5

新技术新疗法应用

与基层能力建设

多组学技术和新兴治疗手段正在重塑消化道肿瘤的诊疗模式。李教授介绍,多组学技术,如基因测序、蛋白组学等,为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多组学检测,医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发现耐药原因,从而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HER2过表达的晚期胃癌患者,在一线治疗耐药后,通过多组学检测发现新的异常激活通路,可为二线治疗提供方向。新兴治疗手段,如CAR-T细胞疗法、肿瘤疫苗等,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更多循证医学数据的验证。在MDT讨论中,医生需要关注这些新兴疗法的获益和风险,评估其对后续治疗的影响,并建立专有的评价体系。

对于基层医生,李教授建议他们重点掌握指南和共识推荐的检测指标,深入理解决策逻辑,同时认识到新兴检测技术的局限性。遇到疑难特殊病例时,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或进行院间会诊。推动基层医院开展消化道肿瘤MDT,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能力建设。李教授认为,人才梯队建设是关键,要对肿瘤专科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包括指南解读、MDT流程培训以及分子检测解读等。同时,要加强制度和流程建设,确定MDT讨论的时间、病种、流程,并建立评价体系。此外,还需完善硬件设施,如建立有检测能力的实验室、配备MDT归档系统和远程线上会诊系统等。

北京协和医院在传帮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罕见病MDT为例,医院建立了全国首个罕见病多学科MDT会诊平台,开展双向转诊,培训了大量罕见病医生,并编写了病例集,提升了基层医院的罕见病诊疗水平。如今,许多基层医院已建立起自己的罕见病团队,这为推广MDT诊疗模式提供了成功范例。

结语

从传统诊疗模式的困境到MDT模式的优势展现,从内科在MDT中的核心作用,到跨学科协作的难点与应对,再到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和基层能力建设,MDT模式正一步步为复杂消化道肿瘤治疗破局。尽管在推广过程中面临挑战,但随着多学科协作的不断深化、基层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MDT模式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让更多家庭重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未来的肿瘤防治道路上,MDT模式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