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视点|上海车展“缺席的品牌”,能否再上“牌桌”?

新华财经

12小时前

当部分合资品牌与新势力选择退出上海车展时,更多车企正以更强势的姿态扩大参展规模。...车展前夕,北京现代在上海举办战略沟通会,正式发布“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并全球首秀历时五年打造的旗下首款纯电平台SUV——ELEXIO。

汽车视点.jpg

新华财经上海5月1日电 正在举行的2025上海车展在展会规模、参展阵容、技术展品及配套活动等方面均创下多项新高,吸引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家知名企业齐聚申城,展出总面积突破36万平方米,展现出全球汽车产业的蓬勃活力。与此同时,由韩系车、法系车领衔的部分汽车品牌,缺席了本届上海车展,显示出汽车产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

进入深水:多家中外品牌缺席上海车展

本届上海车展呈现出“全明星阵容”与“战略性缺席”并存的特殊现象——

跨国巨头纷纷登场,大众、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等品牌以最高的A级车展规模参展。自主阵营强势突围,上汽集团、一汽红旗、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等头部企业再扩展台面积。新势力阵营又添生力军,小米汽车、鸿蒙智行首次登场。保时捷、宾利、仰望等豪华车及豪华改装品牌也积极参与,为展会注入豪华和个性化元素。

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成为创新策源地,10万平方米展区内汇聚全球产业链力量。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等世界百强零部件企业超半数参展,宁德时代等核心供应商展示战略级新品。本土力量表现抢眼,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宝钢股份、亿纬锂能等企业亮出“看家本领”。芯片、半导体、雷达等智能驾驶领域近百家企业同台竞技,索尼、英特尔、杜比等近50家科技企业跨界首秀,首次亮相上海车展。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缺席本届车展的车企数量也不在少数。据新华财经不完全统计,包括现代、起亚、捷豹路虎、标致、雪铁龙、雷诺、极星、雪佛兰、斯巴鲁、斯柯达、哪吒、高合、劳斯莱斯、玛莎拉蒂等在内的20余个汽车品牌均未出现在车展。

其中,现代、起亚韩系“双雄”是2002年入华以来首次集体缺席A级车展。加之标致、雪铁龙、捷豹路虎等曾经的主流品牌陆续“消失”,映射出部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掉队困境。极越、哪吒、高合等品牌的缺席更标志着曾经“百花齐放”的新势力到了生死局。

这份特殊的缺席名单,与参展企业的强势表现形成鲜明对照,成为观察行业洗牌的重要窗口。

分化加剧:转型阵痛背后的行业变局

近年来,合资汽车品牌普遍面临销量挑战,但在主流阵营中,不同系别品牌的市场表现已呈现显著分化。

数据显示,2024年德系品牌以404万辆销量占据17.6%市场份额;日系品牌销量313.4万辆,份额为13.7%;美系品牌销量140.1万辆,份额为6.1%。

相比之下,韩系阵营中的现代、起亚、捷尼赛思等品牌合计销量仅23.4万辆,市场份额萎缩至1.0%,法系品牌标致、雪铁龙等单月销量更持续探底至2000辆以下,雷诺几乎已“淡出”中国市场。

123.jpg

1231.jpg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作为韩系代表,北京现代的兴衰轨迹极具典型性。2016年其销量曾达114万辆巅峰,索纳塔、途胜等经典车型风靡市场。然而此后销量持续滑坡,至2024年仅剩15.4万辆,同比降幅达33%。

北京现代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当前的资源希望优先聚焦用户需求,暂无重磅车型可展示,所以车展就不参加了。”

目前,北京现代产品矩阵已从2023年的12款锐减至2024年的6款,悦动、悦纳、名图等车型相继退市,电动汽车领域更显乏力——2020年推出的转型之作菲斯塔电动版市场反响平平,至今未推出迭代产品,最终黯然停产,官网信息已悄然撤下。而在售的传统燃油车系,亦多年没有全新车型上市。

正如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上海车展期间所指出的,目前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和上海车展的态度两极分化:一些车企积极在中国布局本土研发能力、引入中国供应商;一些车企在华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为了节省经营费用,放弃参加上海车展。

北京现代的困局,恰是这场行业洗牌中最具代表性的证明:当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产品迭代停滞与战略摇摆的双重失利,即便是昔日的市场宠儿也会在阵痛中逐渐褪色。

逆流而上:创新破局重塑合资品牌竞争力

当部分合资品牌与新势力选择退出上海车展时,更多车企正以更强势的姿态扩大参展规模。

“东道主”上汽集团包揽整个3号展馆,集结旗下六大整车企业十大品牌,近百款新车在近2万平方米展区内尽显锋芒。

头部自主品牌同样扩大了展位面积:比亚迪携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五大矩阵亮相;奇瑞带来53款车型,涵盖奇瑞、星途、捷途等五大品牌;长城携哈弗、魏牌、坦克等六大品牌联袂登场,集中展现智能新能源与全球化成果;吉利银河展厅首次独立,与极氪、领克等品牌形成矩阵,吉利合资成立的动力总成企业浩思动力也独设展台,携全燃料动力方案亮相。

亮眼展台背后是坚实的市场支撑:一季度比亚迪销量突破百万辆,吉利、奇瑞、长城均位列自主品牌销量前五,上汽集团批售量则同比增长13.3%至94.5万辆。

合资阵营中,也有同样面临市场困境,但正通过战略重构实现破局突围、并在车展大放异彩的品牌。

日产汽车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与纯电轿车N7首发亮相车展,其中东风日产N7凭借AI零压座椅、全域防晕车技术、一段式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等本土化创新,4月27日上市一小时即斩获超万辆订单。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强调:“日产的中国战略非常明确,必须要推出更多的新能源车型。不管是N7,还是Frontier Pro PHEV,都是从中国首发的全球车型,并将一年内将走向世界。这是日产汽车践行‘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最好证明。”

豪华品牌同样不遑多让,宝马展台化身“巨幕影院”展示智能座舱,与阿里巴巴合作研发的“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实现全球首秀,全新智能个人助理系统引发关注。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我每次回来都会被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活力所感染。中国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也是全球最有活力的汽车市场,能在中国成功,就一定能在全世界成功。”

222.jpg

上海车展宝马汽车展台(受访者供图)

还有奔驰纯电长轴距版CLA、大众品牌ID.AURA概念车、丰田鸿蒙座舱D级轿车铂智7等重磅车型悉数亮相,丰田更宣布建立“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提升本土研发话语权。新宾利飞驰雅度版、欧陆GT雅度版及欧陆GT敞篷雅度版全球首次公开亮相,将车展的“奢华”推向新高度。

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风向标”的展会上,这些品牌以更硬核的姿态直面竞争,印证着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也诠释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唯有持续创新者,方能在行业剧变中守住阵地,不下“牌桌”。

战略转身:逆境求生的中国答卷

而以北京现代为代表的车展“缺席者”,也正试图探索车展新路径——通过错峰发布策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展示产品与技术,既避开流量竞争压力,又能获得一定关注度。

车展前夕,北京现代在上海举办战略沟通会,正式发布“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并全球首秀历时五年打造的旗下首款纯电平台SUV——ELEXIO。北京现代董事长吴周涛表示:“当前的转型实则危中有机。中国年销超2000万辆的庞大市场与全球领先的出口规模,其实都是突围机遇。”

沟通会上,北京现代透露,现代汽车已成立中国战略事业部,提升了北京现代全球战略地位;与宁德时代、博泰、毫末智行等本土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强化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技术研发。未来四年公司将每年推出2-3款新能源车型,覆盖纯电、混动、增程全技术路线,“得把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一点都不能浪费。要先活下去,才有资格谈发展。”

悦达起亚也在推进变革,其“油电并行”和“内销外销齐步走”的战略初显成效:今年一季度产销量(含出口)分别达5.58万和5.66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21.8%和13%。

两家企业的实践印证,苦练内功、产品为王、用户至上,始终是穿越行业周期的生存法则。

2025年的上海车展,像一面镜子照出汽车行业的残酷与现实: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停奔跑的玩家。新势力可能转瞬即逝,传统车企亦可转型重生。这场关乎存亡的竞赛,还远未结束。

策划:姜微

统筹:何欣荣、陈云富

采写:李一帆

编辑:林郑宏

签发:何欣荣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出品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当部分合资品牌与新势力选择退出上海车展时,更多车企正以更强势的姿态扩大参展规模。...车展前夕,北京现代在上海举办战略沟通会,正式发布“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并全球首秀历时五年打造的旗下首款纯电平台SUV——ELEXIO。

汽车视点.jpg

新华财经上海5月1日电 正在举行的2025上海车展在展会规模、参展阵容、技术展品及配套活动等方面均创下多项新高,吸引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家知名企业齐聚申城,展出总面积突破36万平方米,展现出全球汽车产业的蓬勃活力。与此同时,由韩系车、法系车领衔的部分汽车品牌,缺席了本届上海车展,显示出汽车产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

进入深水:多家中外品牌缺席上海车展

本届上海车展呈现出“全明星阵容”与“战略性缺席”并存的特殊现象——

跨国巨头纷纷登场,大众、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等品牌以最高的A级车展规模参展。自主阵营强势突围,上汽集团、一汽红旗、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等头部企业再扩展台面积。新势力阵营又添生力军,小米汽车、鸿蒙智行首次登场。保时捷、宾利、仰望等豪华车及豪华改装品牌也积极参与,为展会注入豪华和个性化元素。

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成为创新策源地,10万平方米展区内汇聚全球产业链力量。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等世界百强零部件企业超半数参展,宁德时代等核心供应商展示战略级新品。本土力量表现抢眼,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宝钢股份、亿纬锂能等企业亮出“看家本领”。芯片、半导体、雷达等智能驾驶领域近百家企业同台竞技,索尼、英特尔、杜比等近50家科技企业跨界首秀,首次亮相上海车展。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缺席本届车展的车企数量也不在少数。据新华财经不完全统计,包括现代、起亚、捷豹路虎、标致、雪铁龙、雷诺、极星、雪佛兰、斯巴鲁、斯柯达、哪吒、高合、劳斯莱斯、玛莎拉蒂等在内的20余个汽车品牌均未出现在车展。

其中,现代、起亚韩系“双雄”是2002年入华以来首次集体缺席A级车展。加之标致、雪铁龙、捷豹路虎等曾经的主流品牌陆续“消失”,映射出部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掉队困境。极越、哪吒、高合等品牌的缺席更标志着曾经“百花齐放”的新势力到了生死局。

这份特殊的缺席名单,与参展企业的强势表现形成鲜明对照,成为观察行业洗牌的重要窗口。

分化加剧:转型阵痛背后的行业变局

近年来,合资汽车品牌普遍面临销量挑战,但在主流阵营中,不同系别品牌的市场表现已呈现显著分化。

数据显示,2024年德系品牌以404万辆销量占据17.6%市场份额;日系品牌销量313.4万辆,份额为13.7%;美系品牌销量140.1万辆,份额为6.1%。

相比之下,韩系阵营中的现代、起亚、捷尼赛思等品牌合计销量仅23.4万辆,市场份额萎缩至1.0%,法系品牌标致、雪铁龙等单月销量更持续探底至2000辆以下,雷诺几乎已“淡出”中国市场。

123.jpg

1231.jpg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作为韩系代表,北京现代的兴衰轨迹极具典型性。2016年其销量曾达114万辆巅峰,索纳塔、途胜等经典车型风靡市场。然而此后销量持续滑坡,至2024年仅剩15.4万辆,同比降幅达33%。

北京现代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当前的资源希望优先聚焦用户需求,暂无重磅车型可展示,所以车展就不参加了。”

目前,北京现代产品矩阵已从2023年的12款锐减至2024年的6款,悦动、悦纳、名图等车型相继退市,电动汽车领域更显乏力——2020年推出的转型之作菲斯塔电动版市场反响平平,至今未推出迭代产品,最终黯然停产,官网信息已悄然撤下。而在售的传统燃油车系,亦多年没有全新车型上市。

正如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上海车展期间所指出的,目前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和上海车展的态度两极分化:一些车企积极在中国布局本土研发能力、引入中国供应商;一些车企在华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为了节省经营费用,放弃参加上海车展。

北京现代的困局,恰是这场行业洗牌中最具代表性的证明:当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产品迭代停滞与战略摇摆的双重失利,即便是昔日的市场宠儿也会在阵痛中逐渐褪色。

逆流而上:创新破局重塑合资品牌竞争力

当部分合资品牌与新势力选择退出上海车展时,更多车企正以更强势的姿态扩大参展规模。

“东道主”上汽集团包揽整个3号展馆,集结旗下六大整车企业十大品牌,近百款新车在近2万平方米展区内尽显锋芒。

头部自主品牌同样扩大了展位面积:比亚迪携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五大矩阵亮相;奇瑞带来53款车型,涵盖奇瑞、星途、捷途等五大品牌;长城携哈弗、魏牌、坦克等六大品牌联袂登场,集中展现智能新能源与全球化成果;吉利银河展厅首次独立,与极氪、领克等品牌形成矩阵,吉利合资成立的动力总成企业浩思动力也独设展台,携全燃料动力方案亮相。

亮眼展台背后是坚实的市场支撑:一季度比亚迪销量突破百万辆,吉利、奇瑞、长城均位列自主品牌销量前五,上汽集团批售量则同比增长13.3%至94.5万辆。

合资阵营中,也有同样面临市场困境,但正通过战略重构实现破局突围、并在车展大放异彩的品牌。

日产汽车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与纯电轿车N7首发亮相车展,其中东风日产N7凭借AI零压座椅、全域防晕车技术、一段式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等本土化创新,4月27日上市一小时即斩获超万辆订单。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强调:“日产的中国战略非常明确,必须要推出更多的新能源车型。不管是N7,还是Frontier Pro PHEV,都是从中国首发的全球车型,并将一年内将走向世界。这是日产汽车践行‘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最好证明。”

豪华品牌同样不遑多让,宝马展台化身“巨幕影院”展示智能座舱,与阿里巴巴合作研发的“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实现全球首秀,全新智能个人助理系统引发关注。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我每次回来都会被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活力所感染。中国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也是全球最有活力的汽车市场,能在中国成功,就一定能在全世界成功。”

222.jpg

上海车展宝马汽车展台(受访者供图)

还有奔驰纯电长轴距版CLA、大众品牌ID.AURA概念车、丰田鸿蒙座舱D级轿车铂智7等重磅车型悉数亮相,丰田更宣布建立“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提升本土研发话语权。新宾利飞驰雅度版、欧陆GT雅度版及欧陆GT敞篷雅度版全球首次公开亮相,将车展的“奢华”推向新高度。

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风向标”的展会上,这些品牌以更硬核的姿态直面竞争,印证着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也诠释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唯有持续创新者,方能在行业剧变中守住阵地,不下“牌桌”。

战略转身:逆境求生的中国答卷

而以北京现代为代表的车展“缺席者”,也正试图探索车展新路径——通过错峰发布策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展示产品与技术,既避开流量竞争压力,又能获得一定关注度。

车展前夕,北京现代在上海举办战略沟通会,正式发布“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并全球首秀历时五年打造的旗下首款纯电平台SUV——ELEXIO。北京现代董事长吴周涛表示:“当前的转型实则危中有机。中国年销超2000万辆的庞大市场与全球领先的出口规模,其实都是突围机遇。”

沟通会上,北京现代透露,现代汽车已成立中国战略事业部,提升了北京现代全球战略地位;与宁德时代、博泰、毫末智行等本土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强化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技术研发。未来四年公司将每年推出2-3款新能源车型,覆盖纯电、混动、增程全技术路线,“得把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一点都不能浪费。要先活下去,才有资格谈发展。”

悦达起亚也在推进变革,其“油电并行”和“内销外销齐步走”的战略初显成效:今年一季度产销量(含出口)分别达5.58万和5.66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21.8%和13%。

两家企业的实践印证,苦练内功、产品为王、用户至上,始终是穿越行业周期的生存法则。

2025年的上海车展,像一面镜子照出汽车行业的残酷与现实: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停奔跑的玩家。新势力可能转瞬即逝,传统车企亦可转型重生。这场关乎存亡的竞赛,还远未结束。

策划:姜微

统筹:何欣荣、陈云富

采写:李一帆

编辑:林郑宏

签发:何欣荣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出品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