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单”揭晓: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营收49.57万亿元   净利润4.35万亿元

新华财经

2天前

创新投入带动业绩和估值增长,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10亿元、复合增速高于5%的公司,2024年平均净利润增速较整体水平高出3.6、6.1个百分点;近三年平均研发强度排名前20%、40%的公司,整体市盈率约50倍、32倍,较研发强度后20%的公司分别高出约31倍、13倍。

新华财经上海5月1日电(记者杜康)截至2025年4月30日,沪市主板公司完成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显示,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沪市主板再次呈现出基础稳、韧性强的板块底色。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净利润4.35万亿元。

合计营收49.57万亿元解密内生“稳定性力量”基因密码

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4.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4%。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扭亏为盈。年度走势先抑后扬,净利润上半年同比下降1%、下半年大幅回升至增长5%;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四季度同比增速进一步扩大至15%,全年已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2025年一季度,实体企业净利润重拾升势,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转正。

拉长区间看,沪市主板稳定性力量不断增量扩围。近五年,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为5%。744家“长跑型”公司近五年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复合正增长,贡献近七成营收、超八成利润;310家“抗跌型”公司连续三年收入、净利润均同比增长或小幅波动。这批公司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强,成为沪市内生稳定性的“基因密码”。这其中,金融、能源、建筑、交运等上证180公司发挥压舱石作用,贡献超八成利润;以汽车、医药生物、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为代表的新质“变量”也持续注入,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达10%,成为抵御外部冲击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兴力量。

新旧动能转换 新兴产业助力“中国资产”重估

近十年,以电子、通信、医药生物、汽车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公司家数占比持续攀升至四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数量翻倍。盈利贡献同步抬升,新兴行业公司近十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1%,较传统行业高出5个百分点,贡献制造业、服务业净利润超四成,较十年前提升8个百分点。2024年,受益于AI技术、云计算需求、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电子、通信、汽车等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6%、4%。

估值体系映射产业向新转换。近十年,沪市主板市值领军行业逐步由金融、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向汽车、医药生物等多元新兴产业。汽车、有色金属、电子行业市值规模跻身前十大,分别跃升至2.0万亿元、1.5万亿元、1.5万亿元。基础化工、通信等行业排名提升明显,市值规模较十年前均实现翻番。前50大市值公司焕然一新,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达五成,数量和占比均大幅提升,半导体、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代表“新经济”成分的上市公司逐渐崭露头角。同时,新兴产业估值中枢上移,整体市盈率提升至24倍,成为去年以来中国资产重估的重要表征。

研发投入超万亿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赛道竞速齐头并进

2024年,沪市公司研发投入规模再超万亿,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四成。其中,主板实体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92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增长,五年实现翻倍。723家公司研发投入过亿元,831家公司研发投入保持增长。钢铁、基础化工、汽车、电子、机械设备行业研发增速居前,分别为12%、8%、7%、6%、5%;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医药生物、通信研发强度较高,分别达14%、6%、5%、5%、4%、4%。

创新投入带动业绩和估值增长,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10亿元、复合增速高于5%的公司,2024年平均净利润增速较整体水平高出3.6、6.1个百分点;近三年平均研发强度排名前20%、40%的公司,整体市盈率约50倍、32倍,较研发强度后20%的公司分别高出约31倍、13倍。

同时,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赛道竞速齐头并进。灯塔工厂树立全球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标杆,三一重工已有37座灯塔工厂建成达产;海天味业高明工厂成为全球酿造调味品行业中首家入选的灯塔工厂。钢铁、建筑等行业聚焦绿色化智造,宝钢股份建成智能化算力中心推动125个场景落地,碳排放强度再降6%;中国电建、中国能建聚焦新能源建设开发业务,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分红规模再创新高 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亮点

2024年,沪市主板共1259家公司宣告现金分红,占盈利公司的比例达93%;分红总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6%,整体分红比例达39%,同比提升0.83个百分点,股息率3.6%。其中,1041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447家分红比例超50%,90家股息率超5%。

分红稳定性不断增强,2024年,沪市主板1038家公司连续三年实施分红,占比达61%,701家连续三年分红比例超30%,172家连续三年股息率为3%以上。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趋势,全年共366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分红金额达5749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4倍、1.9倍,春节前派息金额超2800亿元,140余家公司已将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提上日程”。

回购增持实现翻番,专项贷款引导支持成效显著。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新增披露回购计划400家次、重要股东增持计划380家次,同比均实现翻番;拟回购、增持金额上限分别达843亿元、537亿元,同比增长近七成、超八成;82家公司同时披露回购、增持方案,打出稳市“组合拳”。2025年以来,回购增持计划规模再添780亿元,涉及公司220余家。

回购增持专项贷款引导支持成效显著。自2024年9月创设以来,沪市主板披露利用专项贷款进行回购增持公告205家次,贷款总额超520亿元。中国石化、中远海能等11家央企发挥带头作用,首批获得贷款额度共计60亿元;民营企业积极响应,海尔智家、三安光电等均获得超10亿元贷款支持。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创新投入带动业绩和估值增长,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10亿元、复合增速高于5%的公司,2024年平均净利润增速较整体水平高出3.6、6.1个百分点;近三年平均研发强度排名前20%、40%的公司,整体市盈率约50倍、32倍,较研发强度后20%的公司分别高出约31倍、13倍。

新华财经上海5月1日电(记者杜康)截至2025年4月30日,沪市主板公司完成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显示,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沪市主板再次呈现出基础稳、韧性强的板块底色。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净利润4.35万亿元。

合计营收49.57万亿元解密内生“稳定性力量”基因密码

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4.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4%。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扭亏为盈。年度走势先抑后扬,净利润上半年同比下降1%、下半年大幅回升至增长5%;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四季度同比增速进一步扩大至15%,全年已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2025年一季度,实体企业净利润重拾升势,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转正。

拉长区间看,沪市主板稳定性力量不断增量扩围。近五年,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为5%。744家“长跑型”公司近五年收入、净利润均实现复合正增长,贡献近七成营收、超八成利润;310家“抗跌型”公司连续三年收入、净利润均同比增长或小幅波动。这批公司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强,成为沪市内生稳定性的“基因密码”。这其中,金融、能源、建筑、交运等上证180公司发挥压舱石作用,贡献超八成利润;以汽车、医药生物、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为代表的新质“变量”也持续注入,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达10%,成为抵御外部冲击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兴力量。

新旧动能转换 新兴产业助力“中国资产”重估

近十年,以电子、通信、医药生物、汽车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公司家数占比持续攀升至四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数量翻倍。盈利贡献同步抬升,新兴行业公司近十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1%,较传统行业高出5个百分点,贡献制造业、服务业净利润超四成,较十年前提升8个百分点。2024年,受益于AI技术、云计算需求、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电子、通信、汽车等行业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6%、4%。

估值体系映射产业向新转换。近十年,沪市主板市值领军行业逐步由金融、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向汽车、医药生物等多元新兴产业。汽车、有色金属、电子行业市值规模跻身前十大,分别跃升至2.0万亿元、1.5万亿元、1.5万亿元。基础化工、通信等行业排名提升明显,市值规模较十年前均实现翻番。前50大市值公司焕然一新,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达五成,数量和占比均大幅提升,半导体、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代表“新经济”成分的上市公司逐渐崭露头角。同时,新兴产业估值中枢上移,整体市盈率提升至24倍,成为去年以来中国资产重估的重要表征。

研发投入超万亿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赛道竞速齐头并进

2024年,沪市公司研发投入规模再超万亿,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四成。其中,主板实体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92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增长,五年实现翻倍。723家公司研发投入过亿元,831家公司研发投入保持增长。钢铁、基础化工、汽车、电子、机械设备行业研发增速居前,分别为12%、8%、7%、6%、5%;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医药生物、通信研发强度较高,分别达14%、6%、5%、5%、4%、4%。

创新投入带动业绩和估值增长,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10亿元、复合增速高于5%的公司,2024年平均净利润增速较整体水平高出3.6、6.1个百分点;近三年平均研发强度排名前20%、40%的公司,整体市盈率约50倍、32倍,较研发强度后20%的公司分别高出约31倍、13倍。

同时,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赛道竞速齐头并进。灯塔工厂树立全球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标杆,三一重工已有37座灯塔工厂建成达产;海天味业高明工厂成为全球酿造调味品行业中首家入选的灯塔工厂。钢铁、建筑等行业聚焦绿色化智造,宝钢股份建成智能化算力中心推动125个场景落地,碳排放强度再降6%;中国电建、中国能建聚焦新能源建设开发业务,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分红规模再创新高 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亮点

2024年,沪市主板共1259家公司宣告现金分红,占盈利公司的比例达93%;分红总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6%,整体分红比例达39%,同比提升0.83个百分点,股息率3.6%。其中,1041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447家分红比例超50%,90家股息率超5%。

分红稳定性不断增强,2024年,沪市主板1038家公司连续三年实施分红,占比达61%,701家连续三年分红比例超30%,172家连续三年股息率为3%以上。一年多次分红成为新趋势,全年共366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分红金额达5749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4倍、1.9倍,春节前派息金额超2800亿元,140余家公司已将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提上日程”。

回购增持实现翻番,专项贷款引导支持成效显著。2024年,沪市主板公司新增披露回购计划400家次、重要股东增持计划380家次,同比均实现翻番;拟回购、增持金额上限分别达843亿元、537亿元,同比增长近七成、超八成;82家公司同时披露回购、增持方案,打出稳市“组合拳”。2025年以来,回购增持计划规模再添780亿元,涉及公司220余家。

回购增持专项贷款引导支持成效显著。自2024年9月创设以来,沪市主板披露利用专项贷款进行回购增持公告205家次,贷款总额超520亿元。中国石化、中远海能等11家央企发挥带头作用,首批获得贷款额度共计60亿元;民营企业积极响应,海尔智家、三安光电等均获得超10亿元贷款支持。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