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肾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三种肿瘤,近年来呈现发病率持续上升、年轻化趋势显著的特点。其中,前列腺癌已跃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而膀胱癌和肾癌则因早期症状隐匿,导致很多患者确诊时已为浸润性癌,甚至发生转移。然而,我国基层医疗体系在这三大瘤种的防治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4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 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专项行动中,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杜鹏教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泌尿系统肿瘤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1
早筛意识淡薄:
精准诊疗的 “拦路虎”
杜教授指出,泌尿系统肿瘤主要包括前列腺癌、肾癌和膀胱癌,精准诊疗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早期发现。肿瘤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杜教授强调,目前早癌筛查意识的缺乏是阻碍精准诊疗的重要因素。
在肾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杜教授介绍,泌尿系统超声是重要的筛查手段,通过超声检查,能够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存在异常。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则主要依靠血液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测。前列腺癌在我国男性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目前已位居男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在泌尿系统肿瘤中更是排名第一。杜教授提醒,50岁以上男性在体检时应常规进行PSA检测,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群,筛查年龄更应提前至40岁。
值得一提的是,多种检查手段可早期诊断膀胱癌。首先,临床症状是重要的警示信号,当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并且伴有肉眼可见的无痛性肉眼血尿时,就必须警惕膀胱癌的可能。从实验室检查来看,尿常规检查是基础且简便的初步筛查手段,膀胱癌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即尿液中红细胞增多,但引起血尿的原因众多,如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所以单纯尿常规检查不能确诊膀胱癌。
此外,还可检查尿液中的膀胱肿瘤抗原、尿核基质蛋白2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肿瘤标志物,若出现显著升高,需进一步排查膀胱癌。在影像学检查中,经腹部或经尿道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膀胱癌;核磁共振和CT检查则有利于发现比较小的膀胱癌病灶,并且能作为临床分期的依据。而当高度怀疑膀胱癌时,在膀胱镜下取组织做病理活检,则是最终确诊的关键依据。杜教授强调,这些检查技术在当下已较为普及,关键在于人们要树立起早癌筛查的意识,主动进行体检。
2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泌尿肿瘤诊疗的现状
谈及中国在泌尿系统肿瘤精准诊疗领域的临床研究水平,杜教授认为,在诊断手段方面,中国与国际顶尖机构已无明显差距。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先进诊疗手段,中国现在都能开展,然而在早期筛查的理念和流程上,仍需进一步优化。提高全民对早癌筛查的重视程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早癌筛查中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存在挑战,但中国在泌尿系统肿瘤诊疗方面也具备独特的优势。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病例资源,这使得在研究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广泛的数据,为精准诊疗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在泌尿系统肿瘤研究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的探索,也为提升中国泌尿肿瘤诊疗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精准监测与干预: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如何在诊疗过程中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杜教授关注的重点。他表示,对于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规范化诊疗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诊疗中,多学科协作发挥着关键作用。杜教授介绍,通过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能够为患者制定出更加周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外科手术为例,如今微创技术在泌尿系统肿瘤治疗中已广泛应用,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的前列腺癌微创手术,在机器人辅助下,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大大降低了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4
前沿技术展望:
开启泌尿肿瘤诊疗新篇章
展望未来五年泌尿系统肿瘤领域的发展,杜教授认为,从诊断、外科手术到药物治疗,都有诸多值得期待的技术和疗法。
在诊断方面,液体活检技术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液体活检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肿瘤脱落的标记物或DNA片段,能够实现肿瘤的早期发现,具有无创、便捷等优势。杜教授介绍,这项技术有望在未来成为常规的肿瘤筛查手段,为患者争取更早的治疗时机。
外科手术方面,微创技术将继续发展。杜教授表示,随着国内外科微创设备研发的不断推进,未来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微创技术将更加成熟,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也将进一步提高。这将为患者带来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恢复速度。
药物治疗领域,精准化疗药的研发令人期待。传统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杜教授指出,未来的精准化疗药将具备靶向性,只对肿瘤细胞起作用,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从而降低患者化疗的痛苦,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5
整合资源协作:
基层诊疗的破局之道
基层医院在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常面临设备和技术资源有限的问题。杜教授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近年来,国家通过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整合医疗资源,为基层医院提供了有力支持。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例,其远程会诊中心与全国约80家二级医疗机构对接,通过线上会诊的方式,为基层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方案,有效解决了患者就诊不便的问题。
杜教授强调,基层医生应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源,积极与上级医院开展合作。同时,基层医院内部也要加强学科协作,整合外科、内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力量,形成有效的多学科诊疗团队。通过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学习最新诊疗指南等方式,不断提升团队的诊疗水平,为基层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结语
癌症防治是一场持久战,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项理念的更新,都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生的希望。在泌尿系统肿瘤防治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提高早癌筛查意识,加强临床研究,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多学科协作。相信在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攻克泌尿系统肿瘤这一难题,为患者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更多人远离癌症的威胁,拥抱健康生活。
导语
肾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三种肿瘤,近年来呈现发病率持续上升、年轻化趋势显著的特点。其中,前列腺癌已跃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而膀胱癌和肾癌则因早期症状隐匿,导致很多患者确诊时已为浸润性癌,甚至发生转移。然而,我国基层医疗体系在这三大瘤种的防治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4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 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专项行动中,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杜鹏教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泌尿系统肿瘤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1
早筛意识淡薄:
精准诊疗的 “拦路虎”
杜教授指出,泌尿系统肿瘤主要包括前列腺癌、肾癌和膀胱癌,精准诊疗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早期发现。肿瘤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杜教授强调,目前早癌筛查意识的缺乏是阻碍精准诊疗的重要因素。
在肾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杜教授介绍,泌尿系统超声是重要的筛查手段,通过超声检查,能够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存在异常。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则主要依靠血液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测。前列腺癌在我国男性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目前已位居男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在泌尿系统肿瘤中更是排名第一。杜教授提醒,50岁以上男性在体检时应常规进行PSA检测,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群,筛查年龄更应提前至40岁。
值得一提的是,多种检查手段可早期诊断膀胱癌。首先,临床症状是重要的警示信号,当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并且伴有肉眼可见的无痛性肉眼血尿时,就必须警惕膀胱癌的可能。从实验室检查来看,尿常规检查是基础且简便的初步筛查手段,膀胱癌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即尿液中红细胞增多,但引起血尿的原因众多,如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所以单纯尿常规检查不能确诊膀胱癌。
此外,还可检查尿液中的膀胱肿瘤抗原、尿核基质蛋白2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肿瘤标志物,若出现显著升高,需进一步排查膀胱癌。在影像学检查中,经腹部或经尿道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膀胱癌;核磁共振和CT检查则有利于发现比较小的膀胱癌病灶,并且能作为临床分期的依据。而当高度怀疑膀胱癌时,在膀胱镜下取组织做病理活检,则是最终确诊的关键依据。杜教授强调,这些检查技术在当下已较为普及,关键在于人们要树立起早癌筛查的意识,主动进行体检。
2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泌尿肿瘤诊疗的现状
谈及中国在泌尿系统肿瘤精准诊疗领域的临床研究水平,杜教授认为,在诊断手段方面,中国与国际顶尖机构已无明显差距。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先进诊疗手段,中国现在都能开展,然而在早期筛查的理念和流程上,仍需进一步优化。提高全民对早癌筛查的重视程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早癌筛查中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存在挑战,但中国在泌尿系统肿瘤诊疗方面也具备独特的优势。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病例资源,这使得在研究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广泛的数据,为精准诊疗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在泌尿系统肿瘤研究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的探索,也为提升中国泌尿肿瘤诊疗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精准监测与干预: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如何在诊疗过程中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杜教授关注的重点。他表示,对于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规范化诊疗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诊疗中,多学科协作发挥着关键作用。杜教授介绍,通过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能够为患者制定出更加周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外科手术为例,如今微创技术在泌尿系统肿瘤治疗中已广泛应用,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的前列腺癌微创手术,在机器人辅助下,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大大降低了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4
前沿技术展望:
开启泌尿肿瘤诊疗新篇章
展望未来五年泌尿系统肿瘤领域的发展,杜教授认为,从诊断、外科手术到药物治疗,都有诸多值得期待的技术和疗法。
在诊断方面,液体活检技术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液体活检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肿瘤脱落的标记物或DNA片段,能够实现肿瘤的早期发现,具有无创、便捷等优势。杜教授介绍,这项技术有望在未来成为常规的肿瘤筛查手段,为患者争取更早的治疗时机。
外科手术方面,微创技术将继续发展。杜教授表示,随着国内外科微创设备研发的不断推进,未来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微创技术将更加成熟,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也将进一步提高。这将为患者带来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恢复速度。
药物治疗领域,精准化疗药的研发令人期待。传统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杜教授指出,未来的精准化疗药将具备靶向性,只对肿瘤细胞起作用,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从而降低患者化疗的痛苦,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5
整合资源协作:
基层诊疗的破局之道
基层医院在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常面临设备和技术资源有限的问题。杜教授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近年来,国家通过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整合医疗资源,为基层医院提供了有力支持。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例,其远程会诊中心与全国约80家二级医疗机构对接,通过线上会诊的方式,为基层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方案,有效解决了患者就诊不便的问题。
杜教授强调,基层医生应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源,积极与上级医院开展合作。同时,基层医院内部也要加强学科协作,整合外科、内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力量,形成有效的多学科诊疗团队。通过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学习最新诊疗指南等方式,不断提升团队的诊疗水平,为基层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结语
癌症防治是一场持久战,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项理念的更新,都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生的希望。在泌尿系统肿瘤防治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提高早癌筛查意识,加强临床研究,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多学科协作。相信在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攻克泌尿系统肿瘤这一难题,为患者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更多人远离癌症的威胁,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