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迎来新规后首个ESG报告披露季 可持续信息披露呼唤寻找内生动力

新华财经

4天前

沪深北交易所统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相关披露要求做出系统性规范;根据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需在每年4月30日前披露上一年度的ESG(可持续发展)报告。

伴随4月财报季接近尾声,A股上市公司迎来三大交易所可持续披露新规实施以来的首个ESG报告披露潮。

去年此时,沪深北交易所统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相关披露要求做出系统性规范;根据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需在每年4月30日前披露上一年度的ESG(可持续发展)报告。截至今年4月20日,A股已披露ESG报告的企业数量为1131家,披露率为20.9%。

“可持续信息披露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更要找到内生的价值动力。”在4月23日由绿色金融60人论坛主办的“上海气候周2025 · 气候投融资与可持续信息披露论坛”上,来自WRI、ISSB、CDP等国际智库及标准组织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热烈交流与探讨。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金融总监李晓真认为,如何推动高质量信息披露,并由此提升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引导资金流向并赋能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是这一议题长期发展的应有之义。

图片1.png

图:“上海气候周2025·气候投融资与可持续信息披露论坛”活动现场

可持续信息披露进展积极 金融机构ESG领跑先行

2024年被视为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强制披露元年。这一年,多部门频出政策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拉启全国统一可持续披露体系建设的序幕。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成为ESG领域的“领跑者”和“先行者”。

图片2.png

图:“商业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挑战与机遇”主题对话

数据显示,2023年,A股金融上市公司发布独立ESG/社会责任报告比例占比最高,为93.55%。“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军者和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枢纽,80%的上海金融机构认为ESG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上海地区银行业对ESG信息披露的认知度与参与度方面更是偏高。”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特聘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景建国表示。

政策助推之下,一批代表性案例相继涌现:

上海农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杨贵院介绍,作为上海地区首家加入PRB的银行,上海农商行坚持对标国际并完善信披框架,目前正在着手研究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最新要求。威海银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刘宁表示,今年威海银行推出符合ISSB准则、香港联交所要求以及人行环境信披要求的可持续披露样板案例,致力于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和资本市场形象。

可持续信息披露也开始推动金融产品的创设与创新。兴业研究高级研究员吴艳阳分享了兴业银行与天合光能合作的国内首单响应ESG 指引多指标挂钩贷款项目。该项目严格遵循监管要求设计企业汇报报表和定量算法,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为市场展示了从ESG信息披露到业务落地的闭环过程。

“商业银行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不仅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们在气候与绿化领域的布局,也能够推动响应个人客户对ESG产品的关注和需求。“华侨银行可持续发展融资部董事总经理李文镁表示,“华侨银行在全球19个国家都有网络部署,做好环境披露和风险管理是对当地的重要交代。“

数据基础成为核心挑战 多头监管也是一大难题

尽管如此,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投融资碳排放核算尤其是范围三类别15的投融资碳排放是商业银行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最大难点。”吴艳阳表示,“这不仅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还面临企业的顾虑,需要政策引导和监管强制要求的逐步推进。”

与此同时,企业主体也面临多种标准和多种要求的挑战。CDP中国资本市场业务主管朱聆举例,一家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中资金融机构,不仅要遵循内地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指南,也要满足香港交易所的要求,当然也得满足人民银行和金监总局的披露要求,此外,财政部去年11月印发布了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后续气候相关披露准则也即将出台——多种标准和框架都需要遵循。

“数据与披露是引导可持续投资决策的基础,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应从夯实基础数据着手。”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主旨发言时指出。

相关工作已在推进:数据层面,今年1月,由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搭建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正式上线,下一步预计将加强因子库及因子数据的国际互认; 方法学层面,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作为国际权威标准,目前正在进行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体系更新,主要涉及到企业碳核算范围二和范围三的标准,预计将深刻影响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碳核算标准、ESG评级方法与气候投融资产品的设计逻辑。

“可持续信息披露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杨贵院表示,“一是‘我要批’和‘要我批’,商业银行应从规范信息披露做起,逐步提升强制性标准;二是 ‘批什么’和‘怎样批’,面对众多标准和要求,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相关披露;三是‘数’和‘智’相结合,当前客户碳测算难以完全应用物理活动法或报告法,需要社会公共配套和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推进高质量信息披露 构建长期可持续内生动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推动高质量信息披露进程中,第三方力量不可或缺。

杨贵院表示,中小银行由于资源有限,在碳测算等专业工作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成本也较高。借助第三方技术支持进行自愿信息披露,能够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和市场期待,实现披露合规。

吴艳阳进一步指出,可持续信息披露需要落实到业务层面,让信息披露能够为企业、金融机构创造实际价值。“‘水大鱼大’,新政策、新标准将赋予ESG及可持续领域更多新机会、新场景。银行、智库和专业机构需要协同合作,将非财务信息转化为银行内部可识别、可理解的业务指标,构建长期科学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动力。”

展望未来,伴随政策的持续深化,高质量信息披露有望撬动更多绿色资金,为实体经济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其中,上海作为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或将成为规则对接与创新实践的前沿阵地,引领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

“上海是金融机构的聚集高地,特别是外资金融机构众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同经验,探索利用披露数据设计和落地可持续金融产品,形成市场的内生动力。”朱聆说,“今年年初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实施方案(试行)》,中小企业披露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条件,也为金融机构自身披露提供数据支撑,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转型的成效,最终将体现在自身的信息披露中。”

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在发言时表示,期待企业及早准备、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先行者’,将ESG建设纳入战略布局,并为价值链上相关企业做价值赋能,推动全链条信息披露能力提升。“企业要坚定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和决心,做可持续信息披露良好生态的‘塑造者’,参与并引领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在可持续发展浪潮中赢得先机。”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沪深北交易所统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相关披露要求做出系统性规范;根据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需在每年4月30日前披露上一年度的ESG(可持续发展)报告。

伴随4月财报季接近尾声,A股上市公司迎来三大交易所可持续披露新规实施以来的首个ESG报告披露潮。

去年此时,沪深北交易所统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相关披露要求做出系统性规范;根据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需在每年4月30日前披露上一年度的ESG(可持续发展)报告。截至今年4月20日,A股已披露ESG报告的企业数量为1131家,披露率为20.9%。

“可持续信息披露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更要找到内生的价值动力。”在4月23日由绿色金融60人论坛主办的“上海气候周2025 · 气候投融资与可持续信息披露论坛”上,来自WRI、ISSB、CDP等国际智库及标准组织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热烈交流与探讨。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金融总监李晓真认为,如何推动高质量信息披露,并由此提升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引导资金流向并赋能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是这一议题长期发展的应有之义。

图片1.png

图:“上海气候周2025·气候投融资与可持续信息披露论坛”活动现场

可持续信息披露进展积极 金融机构ESG领跑先行

2024年被视为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强制披露元年。这一年,多部门频出政策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拉启全国统一可持续披露体系建设的序幕。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成为ESG领域的“领跑者”和“先行者”。

图片2.png

图:“商业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挑战与机遇”主题对话

数据显示,2023年,A股金融上市公司发布独立ESG/社会责任报告比例占比最高,为93.55%。“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军者和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枢纽,80%的上海金融机构认为ESG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上海地区银行业对ESG信息披露的认知度与参与度方面更是偏高。”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特聘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景建国表示。

政策助推之下,一批代表性案例相继涌现:

上海农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杨贵院介绍,作为上海地区首家加入PRB的银行,上海农商行坚持对标国际并完善信披框架,目前正在着手研究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最新要求。威海银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刘宁表示,今年威海银行推出符合ISSB准则、香港联交所要求以及人行环境信披要求的可持续披露样板案例,致力于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和资本市场形象。

可持续信息披露也开始推动金融产品的创设与创新。兴业研究高级研究员吴艳阳分享了兴业银行与天合光能合作的国内首单响应ESG 指引多指标挂钩贷款项目。该项目严格遵循监管要求设计企业汇报报表和定量算法,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为市场展示了从ESG信息披露到业务落地的闭环过程。

“商业银行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不仅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们在气候与绿化领域的布局,也能够推动响应个人客户对ESG产品的关注和需求。“华侨银行可持续发展融资部董事总经理李文镁表示,“华侨银行在全球19个国家都有网络部署,做好环境披露和风险管理是对当地的重要交代。“

数据基础成为核心挑战 多头监管也是一大难题

尽管如此,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投融资碳排放核算尤其是范围三类别15的投融资碳排放是商业银行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最大难点。”吴艳阳表示,“这不仅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还面临企业的顾虑,需要政策引导和监管强制要求的逐步推进。”

与此同时,企业主体也面临多种标准和多种要求的挑战。CDP中国资本市场业务主管朱聆举例,一家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中资金融机构,不仅要遵循内地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指南,也要满足香港交易所的要求,当然也得满足人民银行和金监总局的披露要求,此外,财政部去年11月印发布了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后续气候相关披露准则也即将出台——多种标准和框架都需要遵循。

“数据与披露是引导可持续投资决策的基础,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应从夯实基础数据着手。”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主旨发言时指出。

相关工作已在推进:数据层面,今年1月,由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搭建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正式上线,下一步预计将加强因子库及因子数据的国际互认; 方法学层面,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作为国际权威标准,目前正在进行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体系更新,主要涉及到企业碳核算范围二和范围三的标准,预计将深刻影响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碳核算标准、ESG评级方法与气候投融资产品的设计逻辑。

“可持续信息披露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杨贵院表示,“一是‘我要批’和‘要我批’,商业银行应从规范信息披露做起,逐步提升强制性标准;二是 ‘批什么’和‘怎样批’,面对众多标准和要求,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相关披露;三是‘数’和‘智’相结合,当前客户碳测算难以完全应用物理活动法或报告法,需要社会公共配套和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推进高质量信息披露 构建长期可持续内生动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推动高质量信息披露进程中,第三方力量不可或缺。

杨贵院表示,中小银行由于资源有限,在碳测算等专业工作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成本也较高。借助第三方技术支持进行自愿信息披露,能够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和市场期待,实现披露合规。

吴艳阳进一步指出,可持续信息披露需要落实到业务层面,让信息披露能够为企业、金融机构创造实际价值。“‘水大鱼大’,新政策、新标准将赋予ESG及可持续领域更多新机会、新场景。银行、智库和专业机构需要协同合作,将非财务信息转化为银行内部可识别、可理解的业务指标,构建长期科学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动力。”

展望未来,伴随政策的持续深化,高质量信息披露有望撬动更多绿色资金,为实体经济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其中,上海作为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或将成为规则对接与创新实践的前沿阵地,引领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

“上海是金融机构的聚集高地,特别是外资金融机构众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同经验,探索利用披露数据设计和落地可持续金融产品,形成市场的内生动力。”朱聆说,“今年年初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实施方案(试行)》,中小企业披露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条件,也为金融机构自身披露提供数据支撑,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转型的成效,最终将体现在自身的信息披露中。”

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在发言时表示,期待企业及早准备、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先行者’,将ESG建设纳入战略布局,并为价值链上相关企业做价值赋能,推动全链条信息披露能力提升。“企业要坚定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和决心,做可持续信息披露良好生态的‘塑造者’,参与并引领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在可持续发展浪潮中赢得先机。”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