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9日4时许,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CZ-5B)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与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2025年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主题为“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寓意人类共享宇宙探索成果,彰显中国航天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活动期间,上海展示了其在航天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卓越成就,包括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样品等珍贵展品,吸引了大量关注。同时,上海在商业航天产业方面的积极布局和发展成果也备受瞩目,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拥有深厚的科研实力、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优越的政策环境,为商业航天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构建“火箭-卫星-终端-服务”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生态,全面建设重复使用火箭创新高地、低成本商业卫星规模制造高地、重点行业应用服务高地,加快培育国家级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城。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每年100发、商业卫星智能制造能力每年1000颗、应用终端批量制造能力每年100万个。在商业火箭方面,上海重点发展液氧甲烷/煤油发动机、返回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形成具有运载能力梯度的系列化重复使用商业火箭产品,推进技术迭代升级,满足大型星座组网建设需求。商业卫星领域,上海聚焦星载相控阵天线、星间激光通信终端等关键配套,加快研制手机直连卫星,推动卫星迭代升级,建设商业卫星超级工厂,提升卫星智能制造能力。同时,上海还积极发展智能终端和应用服务,开展场景分类施策,实现多个领域的规模应用和示范应用。此外,上海还通过建设市级商业火箭产业园区、江海联动火箭运输码头等基础设施,优化火箭及其配套产品的生产和运输流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协同发展。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措施的实施,为上海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吸引了众多商业航天企业落地生根,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和生态环境。松江九亭作为上海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松江紧紧抓住卫星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布局,推动产业进入快车道。目前,松江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尤其是在商业卫星及终端应用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低轨卫星“千帆星座”已完成五批次组网卫星发射,未来还将有更多计划,进一步完善星座组网,提升卫星互联网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中国星网成立4周年,累计发射46星,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松江九亭以此为契机,积极引进和培育相关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松江九亭规划建设了卫星特色小镇,聚焦商业卫星和终端应用,着力打造商业卫星及终端特色产业园。园区内汇聚了众多卫星互联网相关企业,涵盖了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卫星应用等多个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建设卫星及终端智能制造工厂、推进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举措,松江九亭不断提升园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配套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松江九亭还注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为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松江九亭的卫星互联网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有望成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呈现出蓬勃生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商业航天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从火箭发射到卫星应用,从太空探索到太空经济,我国商业航天涵盖了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众多商业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推动了商业航天产业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