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核心力量,紫光国微凭什么?

深蓝财经

11小时前

透过这两份财报,我们也能一窥紫光国微多年深耕技术、凭借坚实硬核的技术实力,展现出国产芯片替代核心力量的巨大潜力。...年报数据显示,紫光国微2024年实现营收55.11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9亿。

来源|深蓝财经

撰文|吴瑞馨

从苹果包机空运手机到美国,再到半导体“一天一个价”,甚至有些企业直接暂停了半导体订单报价......最近一个月里,芯片行业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也迎来了国产芯片替代的历史机遇。

芯片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基石,其技术创新和突破,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多年以来,我国芯片自给率较低,尤其是高端芯片一直依赖进口,不仅消耗外汇,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更面临供应链被中断的风险。尤其是如今,人工智能以及智能驾驶浪潮中,芯片作为核心部件,高端AI芯片80% 以上依赖美国企业,国产汽车芯片更是90%以上依赖进口,发展受制于人。

为了打破技术垄断,国产芯片替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提到其中的核心力量,国产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紫光国微,一定有一席之地。

4月22日,紫光国微发布2024年年报,这也是自去年10月紫光国微换帅后的首份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紫光国微实现营收55.11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9亿,经营现金流14.67亿,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同时,财务结构也保持健康。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23.94亿元,较年初增长6.33%,资产负债率从年初的35.07%降至28.44%,下降6.63个百分点。

28日晚,紫光国微又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0.26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亿。报告期末,总资产171.70亿,较期初微降0.86%,归母净资产125.15亿,较期初增加0.98%。从具体业务来看,不仅特种集成电路业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降幅度同比收窄,展现出走出周期的迹象,智能安全芯片业务中备受关注的汽车电子业务也进一步按下加速键。

而透过这两份财报,我们也能一窥紫光国微多年深耕技术、凭借坚实硬核的技术实力,展现出国产芯片替代核心力量的巨大潜力。

抓住国产芯片双重机遇,深挖特种集成电路护城河 

国产芯片行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双重机遇。

去年以来,随着大模型的爆火,AI赛道风口再度涌现,巨大的算力需求让AI芯片和存储芯片的需求爆发,全球半导体产业也随之强劲复苏。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的数据,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达6,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集成电路产量 4,514 亿块,同比增长22.2%。另一边,在最近一个月外部环境急剧动荡的风波中,国产芯片替代再次被提上议程。

在这两大机遇下,到底哪些国产芯片能抓住这个机会?

提到国内半导体,就算是不了解芯片行业的普通人,也多多少少听过“新紫光系”的大名。其中,紫光国微就是新紫光集团旗下的国内综合性半导体领军企业,在特种集成电路、智能安全芯片、石英晶体频率器件领域居于龙头地位。

年报数据显示,紫光国微2024年实现营收55.11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9亿。其中,特种集成电路实现营收25.77亿元,智能安全芯片营收26.38亿元,两大业务贡献了94%的营收。看起来两大业务营收相当,但特种集成电路对净利润贡献最大。

图片1.jpg

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以来,紫光国微特种集成电路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79.64%、77.20%、73.92%、73.22%,71.69%,即便是受到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毛利率出现下滑趋势,但其毛利率依旧保持在70%以上,居行业高位,足可见其在特种集成电路领域的优势。

图片2.jpg

紫光国微在特种集成电路领域优势的底气,在于其硬核技术实力。

特种集成电路之所以叫特种,直接原因就在于其具备极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够在极端高温、腐蚀、机械冲击等特殊环境下使用,因此其多用于宇航等领域。

一般来说,特种集成电路的参数要求通常要比车规级芯片、工业芯片更高。某种意义上,“特种”二字,就意味着“硬核”的技术。

据悉,紫光国微的特种集成电路主要有七大类产品,以逻辑芯片、存储、总线接口驱动、电源为主。目前,公司在系统级集成、FPGA、存储器、电源等领域产品技术保持行业领先。一个足以显示其领先地位的例子就是,已有一款经过适航认证的紫光国微芯片,被应用在国产大飞机C919上。

尽管近年来,这一细分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且面临行业周期波动等不利因素,但在去年,紫光国微继续深耕在特种集成电路领域的优势,深挖护城河,持续加强研发管理,激发创新活力,大幅度提高了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高质量推动新品研发,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如宇航用(耐辐照)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大电流电源模组设计、低噪声开关电源设计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网络与接口领域,紫光国微推出新研交换芯片并已经批量供货,累计完成十余个系列的研发工作,广泛覆盖各类应用场景。 ????

以特种SoPC平台产品为代表的系统级芯片、RF-SOC产品、通用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整体推广情况良好,获得更多用户订单。在中高端MCU、视频芯片等领域的产品研制进展顺利,将很快进入公司未来新的专用处理器产品系列。

而据最新动态,紫光国微正在逐渐走出行业周期。互动易信息显示,2025年初至今,紫光国微特种集成电路业务订单同比有所增加。

押注研发创新,突破“卡脖子”领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I和智能驾驶赛道的火爆,让AI芯片、存储芯片以及汽车芯片的需求爆发的同时,也再度引起外界对芯片被“卡脖子”的担忧。

芯片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但目前,中国芯片在光刻机、EDA工具、先进制程等领域仍依赖进口,芯片自给率低。要想避免受制于人,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打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紫光国微作为国内芯片设计的领军企业,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一直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持续扩大研发团队,深耕国产替代,不断在“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

芯片设计作为高精尖的科技行业,不仅需要钱,也需要人才。财报显示,过去一年里,紫光国微研发投入12.86亿,占总营业收入比例的23.33%。同时,2024年紫光国微持续扩大研发团队,公司研发人员从上一年的1342人,增长至1462人,其中硕士学历的员工超过一半。在重金投入和研发团队扩大下,紫光国微去年取得发明专利85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

其中,不少产品有望成为国产替代核心力量,比如,紫光国微的FPGA产品,正成为国产芯片替代的主力军。

FPGA,即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和我们熟知的CPU、GPU等通用处理芯片一样,也是逻辑芯片的一种。但FPGA在功能上更加的多样,既解决了定制电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具备更高的集成度、更强的逻辑功能和极强的灵活性,目前已成为设计数字电路或系统的首选器件之一,其在通信、电子、视频信号处理、宇航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图片3.jpg

尤其是如今最热门的AI领域,要求芯片要不仅要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还要能处理海量数据,具有更快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更低能耗的FPGA,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当下炙手可热的AI(尤其HPC需求)、边缘计算、机器人技术、云平台及下一代无线网络等高增长领域的蓬勃需求,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从行业来看,得益于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FPGA市场规模在逐年攀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约125.8亿美元。

但在国际上,FPGA基本被赛灵思、英特尔等企业高度垄断。不过,近年来国产FPGA也在持续发力。比如紫光国微参股企业紫光同创,2022年,其通用FPGA产品市占率已经排名国内第一,而紫光国微旗下深圳国微电子,则在特种FPGA领域独占优势。

年报显示,紫光国微FPGA和系统级芯片产品继续在行业市场内保持领先地位,用户范围不断扩大,新一代更高性能的产品已获得多家核心客户的批量订单。另外,在业绩交流会上,紫光国微表示将导入AI技术,实现与AI的结合。公司将通过组建研发团队、开展外部合作、投资或收购相关优质标的等多种方式推进AI业务布局,并重点关注边缘端AI应用,尽快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切入汽车电子新赛道,开辟新增长点

除了人工智能之外,汽车电子作为汽车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支撑,也是未来半导体行业最重要的驱动应用,近年来在行业内外热度不断攀升。根据 Statista 预测,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到2028年有望达到4,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左右。

另一边,汽车电子作为车辆上的重要零部件,其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因此,其技术门槛相当高。车规级芯片作为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组件,更是有着高标准与严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汽车芯片需求旺盛,产业链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但车载芯片仍然面临巨大的缺口。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还不到10%。如何摆脱汽车芯片被“卡脖子”,是摆在国内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紫光国微在汽车电子领域加速研发布局,加快国产替代的同时,也为自身寻找新的增长点。

作为国内安全芯片领域龙头,紫光国微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研发与量产经验,天然具备进军汽车电子的优势。目前,紫光国微在国产汽车芯片领域已形成了多项关键技术积累,汽车安全芯片解决方案已量产落地,汽车域控芯片THA6第一代系列产品已经在国内率先完成百万公里路测,导入多家主流车企成功应用。去年发布的第二代系列产品对标国际顶尖产品,已开始导入。整个汽车行业普遍认为,域控制器是汽车电子行业未来竞争门槛最高的部分,紫光国微作为“啃下硬骨头”芯片厂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积极助力,未来或将受益无穷。

此外,紫光国微还推出了数字钥匙整体解决方案、基于中国首获CC EAL6+认证芯片的车联网安全解决方案、车载eSIM解决方案等,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动力、底盘、车身、智能座舱、智驾等领域,得到头部主机厂和知名Tier1厂商的认可。站在机遇的风口,紫光国微有望乘势而上,在汽车电子版图中占据重要席位。

在石英晶体频率器件业务方面,紫光国微也紧抓国产替代机遇,早已开始布局汽车领域。其建有车规级晶振专用生产线,产品符合AEC-Q100/Q200的严苛标准,在智能驾驶等汽车电子领域已实现广泛产业化应用。2024年,紫光国微又有多款产品通过AEC-Q200车规级可靠性验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结语

行业周期是难以避免的,企业能做到的就是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穿越周期的实力。作为国内芯片设计龙头,紫光国微虽然近两年特种集成电路业务受到了特种行业需求疲软的影响,但其产品技术实力过硬,盈利能力依旧强悍,居行业领先水平。此外,今年以来特种集成电路订单有回暖迹象,也显示出紫光国微或正在逐渐走出周期。

另一边,紫光国微近年来瞄准国产芯片替代,持续加大在FPGA、汽车电子等前沿和热门赛道的布局研发,如今似乎即将迎来收获期。随着未来端侧AI、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紫光国微距离业绩反弹爆发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透过这两份财报,我们也能一窥紫光国微多年深耕技术、凭借坚实硬核的技术实力,展现出国产芯片替代核心力量的巨大潜力。...年报数据显示,紫光国微2024年实现营收55.11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9亿。

来源|深蓝财经

撰文|吴瑞馨

从苹果包机空运手机到美国,再到半导体“一天一个价”,甚至有些企业直接暂停了半导体订单报价......最近一个月里,芯片行业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也迎来了国产芯片替代的历史机遇。

芯片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基石,其技术创新和突破,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多年以来,我国芯片自给率较低,尤其是高端芯片一直依赖进口,不仅消耗外汇,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更面临供应链被中断的风险。尤其是如今,人工智能以及智能驾驶浪潮中,芯片作为核心部件,高端AI芯片80% 以上依赖美国企业,国产汽车芯片更是90%以上依赖进口,发展受制于人。

为了打破技术垄断,国产芯片替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提到其中的核心力量,国产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紫光国微,一定有一席之地。

4月22日,紫光国微发布2024年年报,这也是自去年10月紫光国微换帅后的首份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紫光国微实现营收55.11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9亿,经营现金流14.67亿,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同时,财务结构也保持健康。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23.94亿元,较年初增长6.33%,资产负债率从年初的35.07%降至28.44%,下降6.63个百分点。

28日晚,紫光国微又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0.26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亿。报告期末,总资产171.70亿,较期初微降0.86%,归母净资产125.15亿,较期初增加0.98%。从具体业务来看,不仅特种集成电路业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降幅度同比收窄,展现出走出周期的迹象,智能安全芯片业务中备受关注的汽车电子业务也进一步按下加速键。

而透过这两份财报,我们也能一窥紫光国微多年深耕技术、凭借坚实硬核的技术实力,展现出国产芯片替代核心力量的巨大潜力。

抓住国产芯片双重机遇,深挖特种集成电路护城河 

国产芯片行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双重机遇。

去年以来,随着大模型的爆火,AI赛道风口再度涌现,巨大的算力需求让AI芯片和存储芯片的需求爆发,全球半导体产业也随之强劲复苏。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的数据,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达6,27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集成电路产量 4,514 亿块,同比增长22.2%。另一边,在最近一个月外部环境急剧动荡的风波中,国产芯片替代再次被提上议程。

在这两大机遇下,到底哪些国产芯片能抓住这个机会?

提到国内半导体,就算是不了解芯片行业的普通人,也多多少少听过“新紫光系”的大名。其中,紫光国微就是新紫光集团旗下的国内综合性半导体领军企业,在特种集成电路、智能安全芯片、石英晶体频率器件领域居于龙头地位。

年报数据显示,紫光国微2024年实现营收55.11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9亿。其中,特种集成电路实现营收25.77亿元,智能安全芯片营收26.38亿元,两大业务贡献了94%的营收。看起来两大业务营收相当,但特种集成电路对净利润贡献最大。

图片1.jpg

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以来,紫光国微特种集成电路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79.64%、77.20%、73.92%、73.22%,71.69%,即便是受到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毛利率出现下滑趋势,但其毛利率依旧保持在70%以上,居行业高位,足可见其在特种集成电路领域的优势。

图片2.jpg

紫光国微在特种集成电路领域优势的底气,在于其硬核技术实力。

特种集成电路之所以叫特种,直接原因就在于其具备极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够在极端高温、腐蚀、机械冲击等特殊环境下使用,因此其多用于宇航等领域。

一般来说,特种集成电路的参数要求通常要比车规级芯片、工业芯片更高。某种意义上,“特种”二字,就意味着“硬核”的技术。

据悉,紫光国微的特种集成电路主要有七大类产品,以逻辑芯片、存储、总线接口驱动、电源为主。目前,公司在系统级集成、FPGA、存储器、电源等领域产品技术保持行业领先。一个足以显示其领先地位的例子就是,已有一款经过适航认证的紫光国微芯片,被应用在国产大飞机C919上。

尽管近年来,这一细分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且面临行业周期波动等不利因素,但在去年,紫光国微继续深耕在特种集成电路领域的优势,深挖护城河,持续加强研发管理,激发创新活力,大幅度提高了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高质量推动新品研发,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如宇航用(耐辐照)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大电流电源模组设计、低噪声开关电源设计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网络与接口领域,紫光国微推出新研交换芯片并已经批量供货,累计完成十余个系列的研发工作,广泛覆盖各类应用场景。 ????

以特种SoPC平台产品为代表的系统级芯片、RF-SOC产品、通用M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整体推广情况良好,获得更多用户订单。在中高端MCU、视频芯片等领域的产品研制进展顺利,将很快进入公司未来新的专用处理器产品系列。

而据最新动态,紫光国微正在逐渐走出行业周期。互动易信息显示,2025年初至今,紫光国微特种集成电路业务订单同比有所增加。

押注研发创新,突破“卡脖子”领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I和智能驾驶赛道的火爆,让AI芯片、存储芯片以及汽车芯片的需求爆发的同时,也再度引起外界对芯片被“卡脖子”的担忧。

芯片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但目前,中国芯片在光刻机、EDA工具、先进制程等领域仍依赖进口,芯片自给率低。要想避免受制于人,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打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紫光国微作为国内芯片设计的领军企业,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一直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持续扩大研发团队,深耕国产替代,不断在“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

芯片设计作为高精尖的科技行业,不仅需要钱,也需要人才。财报显示,过去一年里,紫光国微研发投入12.86亿,占总营业收入比例的23.33%。同时,2024年紫光国微持续扩大研发团队,公司研发人员从上一年的1342人,增长至1462人,其中硕士学历的员工超过一半。在重金投入和研发团队扩大下,紫光国微去年取得发明专利85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

其中,不少产品有望成为国产替代核心力量,比如,紫光国微的FPGA产品,正成为国产芯片替代的主力军。

FPGA,即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和我们熟知的CPU、GPU等通用处理芯片一样,也是逻辑芯片的一种。但FPGA在功能上更加的多样,既解决了定制电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具备更高的集成度、更强的逻辑功能和极强的灵活性,目前已成为设计数字电路或系统的首选器件之一,其在通信、电子、视频信号处理、宇航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图片3.jpg

尤其是如今最热门的AI领域,要求芯片要不仅要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还要能处理海量数据,具有更快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更低能耗的FPGA,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当下炙手可热的AI(尤其HPC需求)、边缘计算、机器人技术、云平台及下一代无线网络等高增长领域的蓬勃需求,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从行业来看,得益于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FPGA市场规模在逐年攀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约125.8亿美元。

但在国际上,FPGA基本被赛灵思、英特尔等企业高度垄断。不过,近年来国产FPGA也在持续发力。比如紫光国微参股企业紫光同创,2022年,其通用FPGA产品市占率已经排名国内第一,而紫光国微旗下深圳国微电子,则在特种FPGA领域独占优势。

年报显示,紫光国微FPGA和系统级芯片产品继续在行业市场内保持领先地位,用户范围不断扩大,新一代更高性能的产品已获得多家核心客户的批量订单。另外,在业绩交流会上,紫光国微表示将导入AI技术,实现与AI的结合。公司将通过组建研发团队、开展外部合作、投资或收购相关优质标的等多种方式推进AI业务布局,并重点关注边缘端AI应用,尽快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切入汽车电子新赛道,开辟新增长点

除了人工智能之外,汽车电子作为汽车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支撑,也是未来半导体行业最重要的驱动应用,近年来在行业内外热度不断攀升。根据 Statista 预测,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到2028年有望达到4,0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左右。

另一边,汽车电子作为车辆上的重要零部件,其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因此,其技术门槛相当高。车规级芯片作为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组件,更是有着高标准与严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汽车芯片需求旺盛,产业链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但车载芯片仍然面临巨大的缺口。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还不到10%。如何摆脱汽车芯片被“卡脖子”,是摆在国内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紫光国微在汽车电子领域加速研发布局,加快国产替代的同时,也为自身寻找新的增长点。

作为国内安全芯片领域龙头,紫光国微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研发与量产经验,天然具备进军汽车电子的优势。目前,紫光国微在国产汽车芯片领域已形成了多项关键技术积累,汽车安全芯片解决方案已量产落地,汽车域控芯片THA6第一代系列产品已经在国内率先完成百万公里路测,导入多家主流车企成功应用。去年发布的第二代系列产品对标国际顶尖产品,已开始导入。整个汽车行业普遍认为,域控制器是汽车电子行业未来竞争门槛最高的部分,紫光国微作为“啃下硬骨头”芯片厂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积极助力,未来或将受益无穷。

此外,紫光国微还推出了数字钥匙整体解决方案、基于中国首获CC EAL6+认证芯片的车联网安全解决方案、车载eSIM解决方案等,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动力、底盘、车身、智能座舱、智驾等领域,得到头部主机厂和知名Tier1厂商的认可。站在机遇的风口,紫光国微有望乘势而上,在汽车电子版图中占据重要席位。

在石英晶体频率器件业务方面,紫光国微也紧抓国产替代机遇,早已开始布局汽车领域。其建有车规级晶振专用生产线,产品符合AEC-Q100/Q200的严苛标准,在智能驾驶等汽车电子领域已实现广泛产业化应用。2024年,紫光国微又有多款产品通过AEC-Q200车规级可靠性验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结语

行业周期是难以避免的,企业能做到的就是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穿越周期的实力。作为国内芯片设计龙头,紫光国微虽然近两年特种集成电路业务受到了特种行业需求疲软的影响,但其产品技术实力过硬,盈利能力依旧强悍,居行业领先水平。此外,今年以来特种集成电路订单有回暖迹象,也显示出紫光国微或正在逐渐走出周期。

另一边,紫光国微近年来瞄准国产芯片替代,持续加大在FPGA、汽车电子等前沿和热门赛道的布局研发,如今似乎即将迎来收获期。随着未来端侧AI、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紫光国微距离业绩反弹爆发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