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关税战”,实为“博弈论”

雪涛宏观笔记

5天前

对等关税的本质是多人重复博弈,评估关税前景的核心不是计算税率。

经典的多人重复博弈场景中,最优的策略其实是最简单的“以牙还牙”,英文叫“Tit for Tat”,也就是中国古话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特朗普“对等关税”的税率诞生于荒诞的算法,所以本质不是贸易问题,而是博弈问题,接下来的核心是谈判。

对于美国而言,与中国这样的大国谈判并没有太多实际好处,更多是寻求面子上的让步,以便在政治上有所交代。向大国要“面子”,向小国要“里子”,索取经济利益。这也是整个关税问题的核心目的,并非像纳瓦罗、莱特希泽等理想主义者所期望的那样,通过一堵高高的关税墙来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和自主产业化,而是通过获取经济利益解决美国内部的财政问题,让美国政府债务可持续。

一、“以牙还牙”的艺术

美国挑起关税战之后,中国“以牙还牙”的博弈策略,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额外的衰退担忧,也在破解美国的谈判筹码。

今年4月,多家华尔街投行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上调了美国经济衰退和美股下跌概率,因为美国的破坏性政策将引发报复性关税,从而对商业情绪和供应链构成重大打击。

另一方面,“以牙还牙”策略为其他国家赢得了90天的缓和期,实则为中国企业争取到90天的转口贸易时间窗口。在“压力测试期”内,制造业企业可制定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并与供应商及客户们进一步探索拓展出口转口的可能性。于中国而言,拉长博弈的战线意味着更低的博弈成本和代价。

二、非美国家从“被迫服软”,到“权衡利弊”

特朗普的底牌有三张:一是利用其他国家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度,美国市场是许多经济体量较小的非美国家的主要外需依靠。二是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作为筹码,通过掌控部分国家的军事安全要求其增加军费开支。三是使用美元霸权,借助美元这一全球主要储备货币来做文章。面对特朗普的极致施压,部分非美缺乏有力的谈判筹码,原本不得不付出实际的经济利益。

韩美之间的谈判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国范本”:

一是韩国可以增加购买美国商品。据悉韩国有意增加美国能源产品采购,并在近期考虑投资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项目(Alaska LNG),日本也可能加入该协议,共同承担修建管道的费用、服务费用。

二是韩国可以直接投资美国造船业。为实现北美经济大循环中的船只自主可控,美国希望在韩国的帮助下控制如巴拿马运河等全球重要经贸航线。韩国的造船业市场份额受到中国造船业挤压,也存在帮助美国实现这一目的的意愿。

三是韩国可能被迫承担更多驻韩美军费用。现行的《韩国军事协议》经过八轮谈判才达成,韩国最终同意将驻韩美军的军费贡献提高到1.52万亿韩元(约合11.3亿美元),并持续到2030年。如今距离这一协议签订仅过去6个月,特朗普再次呼吁韩国扩大国防费用分摊,并将其与关税问题挂钩。


因此,中国释放出来的“以牙还牙”博弈策略,给予非美国家一个认清时势的机会。中国在展现“大国范本”的同时,也给非美国家释放出新信号:

第一,中方强硬的态度能使美国的谈判筹码逐渐减少,最终为了结束谈判而付出的代价或远低于直接妥协。

第二,一些国家不仅与美国有经贸关系,与中国也存在密切往来。如果因过度倒向美国而损失了中国供应链或者市场,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以越南为例,美国是越南最大的单一出口国,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占其全部出口额的30%,对美出口贡献了其当年GDP的26%,这种高度依赖使得越南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然而越南的第一大进口国是中国,2024年越南从中国进口占其全部进口的39%,其中九成以上为生产性原材料。为满足美国胃口而伤害中国,于越南经济是无法承受的。对于非美国家来说,制衡特朗普关税霸权的筹码之一,是与中国开展更广泛的制造业合作。

三、关税博弈,本质上是多方动态博弈

与中国谈判,是非美国家改变与美国谈判处境的关键。一旦各国从中国获得更多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支持,便会影响到他们与美国之间的博弈处境,不仅能减轻其被美国“敲诈”的痛苦,还能提升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

反过来对中国而言,如果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在贸易领域取得突破,G2的关税攻守之势也就发生逆转。因此,中国政策的思路顺序清晰,先“外”后“内”,时下与周边国家的谈判和外交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于2025年4月8日召开,其规格之高足见外交的重要性。

在实践上,中国正与日韩、东盟和欧盟积极改善贸易关系:

与日韩,中国正在深化“面向未来的战略性协作”,在RCEP既有成果基础上,探索更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与东盟,中国通过出海、制造业和技术输出,减轻东盟与美国谈判的痛苦,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经济合作的同时,也降低了中国与美国谈判的门槛和难度。

与欧盟,双方谈判进展迅速,拜登曾怂恿欧盟对中国新能源车整车出口加征关税,但目前看来取消的概率很大,最终可能达成“最低价格”协议,既照顾到欧洲本土新能源车生产的竞争力,也尊重了市场经济规律。接下来,中国新能源车企业可能会在欧洲建厂,通过技术输入带动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就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双赢。

对等关税本质上是一个多方动态博弈,评估关税战前景的核心也绝不是计算税率。“对等关税”税率充满随意性的计算方式,鉴别商品豁免与否的极高难度,以及实际执行层面海关人力欠缺的客观事实,均注定了“对等关税”不可能持久存在。将阶段性关税税率作为前提假设来推算对中国出口和经济的影响,价值其实有限。

透过特朗普漫天要价、极限施压“谈判艺术”,我们的注意力还是应当回归到博弈之上。未来需要观察的是美国还有无牌可打,G2各自的经济耐受力和政策储备,以及各自与第三方国家的谈判进展。

关税博弈的平衡,将由与第三方非美国家之间的谈判打破。

风险提示

美国超预期关税引发贸易伙伴强烈反制,引发贸易战升级;美国以内部政府效率改革为优先事项,并淡化对外策略。



对等关税的本质是多人重复博弈,评估关税前景的核心不是计算税率。

经典的多人重复博弈场景中,最优的策略其实是最简单的“以牙还牙”,英文叫“Tit for Tat”,也就是中国古话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特朗普“对等关税”的税率诞生于荒诞的算法,所以本质不是贸易问题,而是博弈问题,接下来的核心是谈判。

对于美国而言,与中国这样的大国谈判并没有太多实际好处,更多是寻求面子上的让步,以便在政治上有所交代。向大国要“面子”,向小国要“里子”,索取经济利益。这也是整个关税问题的核心目的,并非像纳瓦罗、莱特希泽等理想主义者所期望的那样,通过一堵高高的关税墙来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和自主产业化,而是通过获取经济利益解决美国内部的财政问题,让美国政府债务可持续。

一、“以牙还牙”的艺术

美国挑起关税战之后,中国“以牙还牙”的博弈策略,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额外的衰退担忧,也在破解美国的谈判筹码。

今年4月,多家华尔街投行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上调了美国经济衰退和美股下跌概率,因为美国的破坏性政策将引发报复性关税,从而对商业情绪和供应链构成重大打击。

另一方面,“以牙还牙”策略为其他国家赢得了90天的缓和期,实则为中国企业争取到90天的转口贸易时间窗口。在“压力测试期”内,制造业企业可制定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并与供应商及客户们进一步探索拓展出口转口的可能性。于中国而言,拉长博弈的战线意味着更低的博弈成本和代价。

二、非美国家从“被迫服软”,到“权衡利弊”

特朗普的底牌有三张:一是利用其他国家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度,美国市场是许多经济体量较小的非美国家的主要外需依靠。二是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作为筹码,通过掌控部分国家的军事安全要求其增加军费开支。三是使用美元霸权,借助美元这一全球主要储备货币来做文章。面对特朗普的极致施压,部分非美缺乏有力的谈判筹码,原本不得不付出实际的经济利益。

韩美之间的谈判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国范本”:

一是韩国可以增加购买美国商品。据悉韩国有意增加美国能源产品采购,并在近期考虑投资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项目(Alaska LNG),日本也可能加入该协议,共同承担修建管道的费用、服务费用。

二是韩国可以直接投资美国造船业。为实现北美经济大循环中的船只自主可控,美国希望在韩国的帮助下控制如巴拿马运河等全球重要经贸航线。韩国的造船业市场份额受到中国造船业挤压,也存在帮助美国实现这一目的的意愿。

三是韩国可能被迫承担更多驻韩美军费用。现行的《韩国军事协议》经过八轮谈判才达成,韩国最终同意将驻韩美军的军费贡献提高到1.52万亿韩元(约合11.3亿美元),并持续到2030年。如今距离这一协议签订仅过去6个月,特朗普再次呼吁韩国扩大国防费用分摊,并将其与关税问题挂钩。


因此,中国释放出来的“以牙还牙”博弈策略,给予非美国家一个认清时势的机会。中国在展现“大国范本”的同时,也给非美国家释放出新信号:

第一,中方强硬的态度能使美国的谈判筹码逐渐减少,最终为了结束谈判而付出的代价或远低于直接妥协。

第二,一些国家不仅与美国有经贸关系,与中国也存在密切往来。如果因过度倒向美国而损失了中国供应链或者市场,结果可能得不偿失。

以越南为例,美国是越南最大的单一出口国,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占其全部出口额的30%,对美出口贡献了其当年GDP的26%,这种高度依赖使得越南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然而越南的第一大进口国是中国,2024年越南从中国进口占其全部进口的39%,其中九成以上为生产性原材料。为满足美国胃口而伤害中国,于越南经济是无法承受的。对于非美国家来说,制衡特朗普关税霸权的筹码之一,是与中国开展更广泛的制造业合作。

三、关税博弈,本质上是多方动态博弈

与中国谈判,是非美国家改变与美国谈判处境的关键。一旦各国从中国获得更多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支持,便会影响到他们与美国之间的博弈处境,不仅能减轻其被美国“敲诈”的痛苦,还能提升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

反过来对中国而言,如果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在贸易领域取得突破,G2的关税攻守之势也就发生逆转。因此,中国政策的思路顺序清晰,先“外”后“内”,时下与周边国家的谈判和外交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于2025年4月8日召开,其规格之高足见外交的重要性。

在实践上,中国正与日韩、东盟和欧盟积极改善贸易关系:

与日韩,中国正在深化“面向未来的战略性协作”,在RCEP既有成果基础上,探索更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与东盟,中国通过出海、制造业和技术输出,减轻东盟与美国谈判的痛苦,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经济合作的同时,也降低了中国与美国谈判的门槛和难度。

与欧盟,双方谈判进展迅速,拜登曾怂恿欧盟对中国新能源车整车出口加征关税,但目前看来取消的概率很大,最终可能达成“最低价格”协议,既照顾到欧洲本土新能源车生产的竞争力,也尊重了市场经济规律。接下来,中国新能源车企业可能会在欧洲建厂,通过技术输入带动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就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双赢。

对等关税本质上是一个多方动态博弈,评估关税战前景的核心也绝不是计算税率。“对等关税”税率充满随意性的计算方式,鉴别商品豁免与否的极高难度,以及实际执行层面海关人力欠缺的客观事实,均注定了“对等关税”不可能持久存在。将阶段性关税税率作为前提假设来推算对中国出口和经济的影响,价值其实有限。

透过特朗普漫天要价、极限施压“谈判艺术”,我们的注意力还是应当回归到博弈之上。未来需要观察的是美国还有无牌可打,G2各自的经济耐受力和政策储备,以及各自与第三方国家的谈判进展。

关税博弈的平衡,将由与第三方非美国家之间的谈判打破。

风险提示

美国超预期关税引发贸易伙伴强烈反制,引发贸易战升级;美国以内部政府效率改革为优先事项,并淡化对外策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