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抢装退潮后,下一个新赛点揭晓

智车科技

16小时前

国家能源局4月20日发布1-3月份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59.71GW,同比增长30.5%,其中3月份就装了20.24GW,同比增长79.9%。

国家能源局4月20日发布1-3月份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59.71GW,同比增长30.5%,其中3月份就装了20.24GW,同比增长79.9%。

此时,距离5月31日分布式光伏全额上网截止,已不足1个月

从短期利好刺激下的抢装与价格上扬并行,到供需反转开始逐渐回落,组件价格终于在第一个新政实施节点来临前,趋于理性。

吃“政策红利”并不是长久之计,在需求走弱,产能出清放缓,价格持续波动的情况下,光伏的难题远非一次“抢装潮”或“涨价潮”就能解决的。

这正是隆基绿能副总裁张海濛所不希望看到的“价格大起大落”,比短期利益更重要的是理性决策

抢装潮冲刷出的不是遍地黄金,而是一条愈发陡峭的赛道。此刻的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光伏信心?不再躺赚后,市场选中“双高”产品当分布式光伏的政策“保护伞”被撕开,全面入市后,价格波动导致电站总体收益率的降低是确定的。

市场在焦虑中仍留有一丝冷静,收益率的降低将促使电站投资方更加严格地控制成本,更看重电站全生命周期的收益最大化

如何让有限的存量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组件产品上大有说道。产品高效率可产生更多电能,高功率则在单位面积上的发电量更大,均可减少初始投资、增加电站生命周期内的总发电量,进而增加收益。

光伏行业现已迈入600W+高功率时代,在进入市场化交易后,选择高效率产品本质是以技术确定性平衡市场波动,实现全周期收益最大化。

对组件产品成本把控及效率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家光伏头部企业顺时推出高效率产品。

坚定走BC路线的隆基,全新推出了Hi-MO X10“三防”组件,顾名思义,防起火、防遮挡、防积灰,搭载HPBC2.0技术,最高功率达670W,转化效率达24.8%,发电增益达10%以上,线衰率低至0.35%。

“三防”特性精准击中高效收益和电站安全的需求和痛点,真正做到了被市场最需要,最直观的表现是一经面世便迅速售罄

安全性上,采用类旁路二极管技术,受阻电流可自主绕行,热斑温度较TOPCon降低50℃,仅81.6℃ ,火灾风险显著降低;专业壁垒上,行业首创“防积灰”边框设计利用雨水自清洁,TOPCon因水汽敏感无法适配防积灰技术,而Hi-MO X10通过单玻设计规避DH失效风险,平均发电增益2.04%;空间利用上,单位面积理论发电量较常规TOPCon组件高出10%以上,能让1个屋顶释放出1.2个屋顶的价值,装机密度比传统630W产品提升6%。

现阶段隆基“三防组件”仍供不应求,预计下半年产能放量后,供应将实现好转。细节突破中,角逐技术制高点此刻,市场需要穿越周期迷雾的技术定力。三大技术阵营中,BC技术是未来3~5年技术迭代的核心方向,头部企业已进入产能军备竞赛;主流的TOPCon短期受益于成本优势,但长期面临BC技术替代风险;HJT需依赖钙钛矿叠层技术突破,否则可能沦为过渡路线。

从理论到现实,2025年,已成为BC技术快速放量的元年。

近期,爱旭发布全新三代ABC“满屏”组件,协鑫集成莲花组件(无A面全屏GPC组件)亮相,环晟光伏也发布了一款最高效率达24.3%的BC组件。

然而,在光伏技术加速迭代的当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已从单纯追求效率提升,逐渐转向对细分场景需求的精准适配。锦上添花的产品很多,市场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的产品。

Hi-MO X10“三防”组件快速打开市场,本质上源于其技术特性与场景化痛点的深度耦合

通过防积灰边框设计,利用雨水冲刷自动清除组件表面灰尘,结合HPBC 2.0技术提升组件表面吸光性能,降低组件运维清洗成本,此为防积灰

采用类旁路二极管结构,实现受阻电流自主分流,热斑效应降低60%,功率损失减少70%,弱光发电性能提升,此为防遮挡

基于隆基HPBC 2.0技术打造,采用防积灰边框设计与特有的类旁路二极管结构,可大幅降低阴影遮挡下的热斑温度,防止局部过热,热斑温度阈值降低至80℃,远低于IEC标准120℃,此为防起火

在该产品首次发布的中国(济南)国际太阳能利用大会上,能源圈记者获悉,Hi-MO X10三防组件有了第四“防”——“防雪”,经开发过程实证测试,因弱光发电强,一部分光线透过雪后,会产生一点点微弱的电流,进而发热,在光伏板和雪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可加速融雪,更适应细分场景。

小创新带来大收益、小场景造出大产品,Hi-MO X10“三防”组件可谓在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领域做到了“极致”。

在4月9日,全国BC电池产业发展论坛上,沈文忠教授表示,BC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高效率兼容性

作为BC技术路线的领军者,隆基已先后16次打破电池效率世界纪录,是晶硅单结电池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两大赛道电池效率世界纪录的“双料冠军”

且BC是平台型技术,能与其他钝化电池技术相结合,在路线长久发展上能保证不被迭代;叠加钙钛矿还可突破当前晶硅电池极限。

近日,隆基中央研究院自主研发的HIB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81%,刷新单结晶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打破零和博弈,实现价值共生

抢装潮的浮华终将退去,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目前BC组件全球销量已经超过30GW,其中防积灰组件超过10GW

龙头企业率先打破零和博弈思维,深谙齐心协力把“蛋糕”做大,当中企业才能走得越来越远。

其中,BC作为平台技术,发展离不开生态链体系的构建。

隆基一方面继续加大BC研发投入,一方面进一步加强BC生态链建设,依托于供应链合作伙伴,从装备到辅材,再到原材料,共同投入研发、推动BC量产。

另一方面,通过专利授权+股权合作加速BC技术扩散,与金阳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生产HBC电池,向英发德耀授权HPBC技术并共建16GW产能。

依托生态链伙伴协同,隆基2024年BC累计出货量突破20GW,工艺端通过全激光图形化工艺替代光刻技术组件,材料端采用贱金属替代银浆,BC组件生产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了26%。这不是一家的单打独斗,是生态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采用隆基BC组件的光伏电站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涵盖纺织、农业、铝业、水务、机场等各行各业,其中包括小米汽车、森马服饰、奔驰车企、复旦大学、江苏磊达、上海浦东机场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

Infolink最新的行情预测显示,受抢装影响,供应链价格涨势有望维持至4月中下旬,下半年装机量尚不乐观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协同,行业走的每一步都有用,抢装潮也并不是在透支市场对光伏期待的信用值。

未来光伏行业从“赚快钱”到“修内功”,实现从底部周期的反弹,还需用高质量对抗低价格,用生态协同打破零和博弈。

原文标题 : 光伏抢装退潮后,下一个新赛点揭晓

国家能源局4月20日发布1-3月份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59.71GW,同比增长30.5%,其中3月份就装了20.24GW,同比增长79.9%。

国家能源局4月20日发布1-3月份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59.71GW,同比增长30.5%,其中3月份就装了20.24GW,同比增长79.9%。

此时,距离5月31日分布式光伏全额上网截止,已不足1个月

从短期利好刺激下的抢装与价格上扬并行,到供需反转开始逐渐回落,组件价格终于在第一个新政实施节点来临前,趋于理性。

吃“政策红利”并不是长久之计,在需求走弱,产能出清放缓,价格持续波动的情况下,光伏的难题远非一次“抢装潮”或“涨价潮”就能解决的。

这正是隆基绿能副总裁张海濛所不希望看到的“价格大起大落”,比短期利益更重要的是理性决策

抢装潮冲刷出的不是遍地黄金,而是一条愈发陡峭的赛道。此刻的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光伏信心?不再躺赚后,市场选中“双高”产品当分布式光伏的政策“保护伞”被撕开,全面入市后,价格波动导致电站总体收益率的降低是确定的。

市场在焦虑中仍留有一丝冷静,收益率的降低将促使电站投资方更加严格地控制成本,更看重电站全生命周期的收益最大化

如何让有限的存量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组件产品上大有说道。产品高效率可产生更多电能,高功率则在单位面积上的发电量更大,均可减少初始投资、增加电站生命周期内的总发电量,进而增加收益。

光伏行业现已迈入600W+高功率时代,在进入市场化交易后,选择高效率产品本质是以技术确定性平衡市场波动,实现全周期收益最大化。

对组件产品成本把控及效率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家光伏头部企业顺时推出高效率产品。

坚定走BC路线的隆基,全新推出了Hi-MO X10“三防”组件,顾名思义,防起火、防遮挡、防积灰,搭载HPBC2.0技术,最高功率达670W,转化效率达24.8%,发电增益达10%以上,线衰率低至0.35%。

“三防”特性精准击中高效收益和电站安全的需求和痛点,真正做到了被市场最需要,最直观的表现是一经面世便迅速售罄

安全性上,采用类旁路二极管技术,受阻电流可自主绕行,热斑温度较TOPCon降低50℃,仅81.6℃ ,火灾风险显著降低;专业壁垒上,行业首创“防积灰”边框设计利用雨水自清洁,TOPCon因水汽敏感无法适配防积灰技术,而Hi-MO X10通过单玻设计规避DH失效风险,平均发电增益2.04%;空间利用上,单位面积理论发电量较常规TOPCon组件高出10%以上,能让1个屋顶释放出1.2个屋顶的价值,装机密度比传统630W产品提升6%。

现阶段隆基“三防组件”仍供不应求,预计下半年产能放量后,供应将实现好转。细节突破中,角逐技术制高点此刻,市场需要穿越周期迷雾的技术定力。三大技术阵营中,BC技术是未来3~5年技术迭代的核心方向,头部企业已进入产能军备竞赛;主流的TOPCon短期受益于成本优势,但长期面临BC技术替代风险;HJT需依赖钙钛矿叠层技术突破,否则可能沦为过渡路线。

从理论到现实,2025年,已成为BC技术快速放量的元年。

近期,爱旭发布全新三代ABC“满屏”组件,协鑫集成莲花组件(无A面全屏GPC组件)亮相,环晟光伏也发布了一款最高效率达24.3%的BC组件。

然而,在光伏技术加速迭代的当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已从单纯追求效率提升,逐渐转向对细分场景需求的精准适配。锦上添花的产品很多,市场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的产品。

Hi-MO X10“三防”组件快速打开市场,本质上源于其技术特性与场景化痛点的深度耦合

通过防积灰边框设计,利用雨水冲刷自动清除组件表面灰尘,结合HPBC 2.0技术提升组件表面吸光性能,降低组件运维清洗成本,此为防积灰

采用类旁路二极管结构,实现受阻电流自主分流,热斑效应降低60%,功率损失减少70%,弱光发电性能提升,此为防遮挡

基于隆基HPBC 2.0技术打造,采用防积灰边框设计与特有的类旁路二极管结构,可大幅降低阴影遮挡下的热斑温度,防止局部过热,热斑温度阈值降低至80℃,远低于IEC标准120℃,此为防起火

在该产品首次发布的中国(济南)国际太阳能利用大会上,能源圈记者获悉,Hi-MO X10三防组件有了第四“防”——“防雪”,经开发过程实证测试,因弱光发电强,一部分光线透过雪后,会产生一点点微弱的电流,进而发热,在光伏板和雪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可加速融雪,更适应细分场景。

小创新带来大收益、小场景造出大产品,Hi-MO X10“三防”组件可谓在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领域做到了“极致”。

在4月9日,全国BC电池产业发展论坛上,沈文忠教授表示,BC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高效率兼容性

作为BC技术路线的领军者,隆基已先后16次打破电池效率世界纪录,是晶硅单结电池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两大赛道电池效率世界纪录的“双料冠军”

且BC是平台型技术,能与其他钝化电池技术相结合,在路线长久发展上能保证不被迭代;叠加钙钛矿还可突破当前晶硅电池极限。

近日,隆基中央研究院自主研发的HIB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81%,刷新单结晶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打破零和博弈,实现价值共生

抢装潮的浮华终将退去,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目前BC组件全球销量已经超过30GW,其中防积灰组件超过10GW

龙头企业率先打破零和博弈思维,深谙齐心协力把“蛋糕”做大,当中企业才能走得越来越远。

其中,BC作为平台技术,发展离不开生态链体系的构建。

隆基一方面继续加大BC研发投入,一方面进一步加强BC生态链建设,依托于供应链合作伙伴,从装备到辅材,再到原材料,共同投入研发、推动BC量产。

另一方面,通过专利授权+股权合作加速BC技术扩散,与金阳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生产HBC电池,向英发德耀授权HPBC技术并共建16GW产能。

依托生态链伙伴协同,隆基2024年BC累计出货量突破20GW,工艺端通过全激光图形化工艺替代光刻技术组件,材料端采用贱金属替代银浆,BC组件生产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了26%。这不是一家的单打独斗,是生态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采用隆基BC组件的光伏电站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涵盖纺织、农业、铝业、水务、机场等各行各业,其中包括小米汽车、森马服饰、奔驰车企、复旦大学、江苏磊达、上海浦东机场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

Infolink最新的行情预测显示,受抢装影响,供应链价格涨势有望维持至4月中下旬,下半年装机量尚不乐观

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协同,行业走的每一步都有用,抢装潮也并不是在透支市场对光伏期待的信用值。

未来光伏行业从“赚快钱”到“修内功”,实现从底部周期的反弹,还需用高质量对抗低价格,用生态协同打破零和博弈。

原文标题 : 光伏抢装退潮后,下一个新赛点揭晓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