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华民股份(300345)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
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32亿元,同比下降12.17%;归母净利润亏损2.98亿元,同比下降50.14%,扣非净利润亏损3.04亿元,同比下降51.76%;净利润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40亿元,同比增长4.09%;归母净利润亏损3306万元,亏损同比收窄29.80%;扣非净利润亏损3809万元,亏损同比收窄20.49%;毛利率转正,释放出业绩拐点的信号。
转型阵痛期 在手订单超200亿元
2024年,光伏行业经历深度调整,产业链价格暴跌叠加技术迭代加速,P型加速向N型转型,全行业陷入亏损困境。
华民股份作为跨界光伏的“新兵”,尽管手握超200亿元硅片订单,却因产能爬坡期成本高企、硅片价格低迷,叠加老旧产能减值压力,导致亏损扩大。
此外,公司应收账款激增至1.57亿元,与上一年的1.32亿元相比有所增加,现金流压力凸显,履约能力受质疑。
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改善得益于行业供需格局优化。随着光伏上游产品价格触底反弹,华民股份位于云南大理、安徽宣城的N型硅片产能逐步释放,且无老旧产能负担,毛利率成功转正。
不过,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降至7224.55万元,与2024年末相比减少1.17亿元;本期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5.37%。公司现金流管理和负债水平方面压力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公司管理层的调整亦为转型注入动力。去年12月初,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周丹出任公司总裁一职。周丹曾带领通威太阳能电池片业务跻身全球第一,其战略眼光与执行力备受市场瞩目。
跨界光伏激进扩张履约能力存疑
资料显示,湖南华民控股集团(简称“华民股份”)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本为5.78亿元人民币,实际控制人为欧阳少红。公司并于201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为300345。
华民股份自2022年跨界光伏以来,通过收购鸿新科技、鸿晖新能源等主体,快速布局了硅棒与硅片产能。目前,公司云南大理基地20GW硅棒及14GW硅片项目已全面投产,安徽宣城10GW异质结(HJT)专用硅片项目一期进入量产爬坡阶段。
为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公司联合HJT电池龙头华晟新能源、光伏设备供应商宇晶股份等成立合资公司,整合上下游资源,旨在打造成为HJT专用硅片的龙头企业。
然而,激进扩张的背后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截至2024年,公司光伏业务收入占比超过85%,但相关技术主要依赖外部授权,其自主创新能力存疑。此外,尽管公司在2023年签订了高达200亿元的订单,但其产能落地速度却未能与之匹配,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履约能力的担忧。
终止与一道新能13.6亿片硅片大单
4月26日,华民股份发布公告,受供需矛盾和产能错配的影响,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行业企业亏损严重,去产能进程加速,扩产计划纷纷终止或延期,企业开工率降低。在此背景下,华民股份与一道新能源的硅片销售长单执行缓慢,双方经协商决定解除原合同,但双方将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探寻未来新的合作契机。
原合同涉及约13.6亿片硅片的销售框架合同,截至2025年3月末已履行金额为2617万元。
同时,华民股份正与正泰新能、通威新能源及华晟新能源积极履行长单合同,并计划拓宽产品和业务合作模式。但因剩余履行期尚较长,且目前光伏行业增速放缓、供需失衡等市场情况尚未消除,可能会存在合同无法如期履行、全面履行或停止履行的风险。
尽管具体原因未详细披露,但结合此前2023年终止的5000万片框架协议等类似案例,业内推测或与产品定位不匹配、技术标准分歧有关。此类订单终止不仅会影响短期收入,更暴露了公司在技术整合与客户需求响应上的短板。
华民股份表示,此项决定是基于市场环境和双方经营情况协商一致的,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硅片业务不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目前公司订单充足,公司将积极促进其他合同的顺利实施,并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光伏行业产能出清步伐的加快,拥有先进产能及高效管理能力的企业有望迎来突围机遇。
华民股份若能抓住HJT技术迭代的窗口期,强化自身产能并提升现金获取能力,或许能够扭转当前的亏损局面。然而,公司能否最终通过战略调整与资源整合成功穿越行业周期,仍需时间的进一步检验。(光能量)
4月25日,华民股份(300345)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
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32亿元,同比下降12.17%;归母净利润亏损2.98亿元,同比下降50.14%,扣非净利润亏损3.04亿元,同比下降51.76%;净利润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40亿元,同比增长4.09%;归母净利润亏损3306万元,亏损同比收窄29.80%;扣非净利润亏损3809万元,亏损同比收窄20.49%;毛利率转正,释放出业绩拐点的信号。
转型阵痛期 在手订单超200亿元
2024年,光伏行业经历深度调整,产业链价格暴跌叠加技术迭代加速,P型加速向N型转型,全行业陷入亏损困境。
华民股份作为跨界光伏的“新兵”,尽管手握超200亿元硅片订单,却因产能爬坡期成本高企、硅片价格低迷,叠加老旧产能减值压力,导致亏损扩大。
此外,公司应收账款激增至1.57亿元,与上一年的1.32亿元相比有所增加,现金流压力凸显,履约能力受质疑。
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改善得益于行业供需格局优化。随着光伏上游产品价格触底反弹,华民股份位于云南大理、安徽宣城的N型硅片产能逐步释放,且无老旧产能负担,毛利率成功转正。
不过,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降至7224.55万元,与2024年末相比减少1.17亿元;本期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5.37%。公司现金流管理和负债水平方面压力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公司管理层的调整亦为转型注入动力。去年12月初,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周丹出任公司总裁一职。周丹曾带领通威太阳能电池片业务跻身全球第一,其战略眼光与执行力备受市场瞩目。
跨界光伏激进扩张履约能力存疑
资料显示,湖南华民控股集团(简称“华民股份”)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本为5.78亿元人民币,实际控制人为欧阳少红。公司并于201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为300345。
华民股份自2022年跨界光伏以来,通过收购鸿新科技、鸿晖新能源等主体,快速布局了硅棒与硅片产能。目前,公司云南大理基地20GW硅棒及14GW硅片项目已全面投产,安徽宣城10GW异质结(HJT)专用硅片项目一期进入量产爬坡阶段。
为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公司联合HJT电池龙头华晟新能源、光伏设备供应商宇晶股份等成立合资公司,整合上下游资源,旨在打造成为HJT专用硅片的龙头企业。
然而,激进扩张的背后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截至2024年,公司光伏业务收入占比超过85%,但相关技术主要依赖外部授权,其自主创新能力存疑。此外,尽管公司在2023年签订了高达200亿元的订单,但其产能落地速度却未能与之匹配,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履约能力的担忧。
终止与一道新能13.6亿片硅片大单
4月26日,华民股份发布公告,受供需矛盾和产能错配的影响,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行业企业亏损严重,去产能进程加速,扩产计划纷纷终止或延期,企业开工率降低。在此背景下,华民股份与一道新能源的硅片销售长单执行缓慢,双方经协商决定解除原合同,但双方将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探寻未来新的合作契机。
原合同涉及约13.6亿片硅片的销售框架合同,截至2025年3月末已履行金额为2617万元。
同时,华民股份正与正泰新能、通威新能源及华晟新能源积极履行长单合同,并计划拓宽产品和业务合作模式。但因剩余履行期尚较长,且目前光伏行业增速放缓、供需失衡等市场情况尚未消除,可能会存在合同无法如期履行、全面履行或停止履行的风险。
尽管具体原因未详细披露,但结合此前2023年终止的5000万片框架协议等类似案例,业内推测或与产品定位不匹配、技术标准分歧有关。此类订单终止不仅会影响短期收入,更暴露了公司在技术整合与客户需求响应上的短板。
华民股份表示,此项决定是基于市场环境和双方经营情况协商一致的,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硅片业务不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目前公司订单充足,公司将积极促进其他合同的顺利实施,并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光伏行业产能出清步伐的加快,拥有先进产能及高效管理能力的企业有望迎来突围机遇。
华民股份若能抓住HJT技术迭代的窗口期,强化自身产能并提升现金获取能力,或许能够扭转当前的亏损局面。然而,公司能否最终通过战略调整与资源整合成功穿越行业周期,仍需时间的进一步检验。(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