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前瞻|收入新高盈利尚需时日,国产车规模拟芯片龙头纳芯微(688052.SH)赴港备战突围赛?

智通财经

4小时前

另据第三方机构预测,2024年汽车电子模拟芯片的市场规模约在371亿元,至2029年预计将扩大至858亿元;不仅如此,29年该市场国产化率亦有望由24年的5%提升至20%。

作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模拟芯片是一种处理连续性模拟信号的集成电路芯片。由于中国模拟芯片供应链发展相对较晚,市场供应仍然严重依赖国际供应商。数据显示,2024年模拟芯片国产化率方面,消费电子领域为40-50%,通讯领域为20-25%,工业领域为10-15%,而汽车行业则是中国模拟芯片国产化率最低的行业之一,仅约为5%。

中国模拟芯片自给率提升势在必行,这一背景下,相关公司也开始全力“备战”国产替代。

智通财经注意到,日前,国内领先的模拟芯片提供商纳芯微(688052.SH)递表了港交所主板。据介绍,纳芯微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且是目前中国模拟芯片前十大厂商中唯一重点布局上述方向的企业。以2024年模拟芯片收入计算,纳芯微在中国模拟芯片市场中位列中国厂商第五名;其中,若以汽车模拟芯片收入计算,其更是位列中国厂商里的第一名及全部fabless厂商第二名。

实现科创板上市后,纳芯微又“盯上”港股市场,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模拟芯片厂商基本面成色究竟如何?结合行业供需情况,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又该当如何看待?

全年收入新高背后的成色如何?

作为一家fabless公司,纳芯微围绕汽车电子、泛能源、消费电子等应用领域,提供丰富、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在刚过去的2024年,纳芯微实现收入19.6亿元(人民币,下同),创下历史新高。而在2022、2023年,公司的收入规模分别为16.7亿元、13.11亿元。

2024年收入同比增幅逼近五成,这主要得益于纳芯微多个下游景气度持续改善。数据显示,这一年纳芯微来源于汽车电子、泛能源及消费电子的收入分别为7.19亿元、9.76亿元、2.66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了77.9%、26.5%、95.8%。

图片1.png

而若按产品类型划分,2024年纳芯微的第一大收入来源依然是信号链芯片,占比约为49.1%,不过这一比例较2022年的62.6%已有显著回落。同期,电源管理芯片和传感器产品的收入占比则分别为35.9%、14%,这两项业务的收入占比均在过去几年间呈上升趋势。

图片2.png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在纳芯微收入指标“高歌猛进”的同一时间,公司的利润指标变动趋势则似乎很有些相形见绌的意味。2022-2024年,纳芯微的毛利分别为8.1亿元、4.44亿元、5.49亿元,对应毛利率48.5%、33.9%、28%。

盈利能力不增反减,这背后是过去几年间,纳芯微的三大类产品的毛利率持续下滑。其中,传感器产品与信号链芯片的毛利率于2022年时均高于50%,然而到了2024年已分别萎缩至43.8%、37.6%,而电源管理芯片的毛利率则由22年的42.9%一路下跌至24年的22.4%。据悉,纳芯微全线产品毛利率走低,主要因为全球领先的模拟芯片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烈度居高不下,为了保持价格竞争力,公司不得不调整产品价格。

图片3.png

另就净利润指标看,报告期内,纳芯微的净利润分别为2.5亿元、-3.05亿元、-4.03亿元。从变动趋势看,公司目前仍深陷亏损泥淖,不过好消息是,24年第四季度公司利润小幅回正。展望下一阶段,纳芯微的利润表现究竟能否跟随收入指标一同向好,这或许会是公司兑现长期投资价值的关键之一。

聚焦高壁垒市场实现差异化突围?

就技术实现路径来说,模拟芯片设计需要全面而复杂地考量各种参数,包括功耗、精度和供电电压,而这种复杂性便决定了其高度依赖长期累积的经验。换言之,模拟芯片行业本身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另从下游应用来看,汽车、泛能源等细分领域的壁垒又较之于其余应用市场更高,且由于国产模拟芯片自给率低,因此理论上空间其实更为广阔。

回溯纳芯微的历史,一定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公司管理层具有较强的前瞻布局能力。一个例证是,自成立之初,该公司便主要聚焦于消费电子,之后较早发掘了汽车和泛能源市场机遇。

据招股书介绍,汽车芯片需求的增长主要驱动来自于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而纳芯微正是国内首批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并实现大规模量产出货的模拟芯片厂商之一。截至去年底,纳芯微已提供超过700款汽车电子产品型号。对此,有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称纳芯微的车规级芯片已经实现了头部客户的全面覆盖。

另据第三方机构预测,2024年汽车电子模拟芯片的市场规模约在371亿元,至2029年预计将扩大至858亿元;不仅如此,29年该市场国产化率亦有望由24年的5%提升至20%。未来几年,汽车电子料将会是模拟芯片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应用市场之一。而作为较为稀缺的国产车规模拟芯片厂商,纳芯微或能在这一行业进程中深度受益。

泛能源则是指围绕能源系统的工业类应用,包括光伏、储能等多个场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能源转型为其带来了新机遇之外,工业升级所能释放的潜在增量抑或不容忽视。比如,AI的快速发展及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会对模拟芯片在泛能源领域的需求起到正向影响。

瞄准具有较高壁垒、较大国产替代潜力的细分市场,这或许既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看好纳芯微未来潜力的原因之一,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公司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就现阶段业绩来说,纳芯微收入已刷新历史记录,但显然持续、稳定的盈利尚需时日,暂时仍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这或许也解释了纳芯微在登陆科创板后为何又将目光投向港股市场。毕竟,目前模拟芯片市场的竞争烈度维持在高位,而多点出击的纳芯微想要始终留在场上,赴港融资“补血”备战接下来的“持久战”大概很有必要。至于公司接下来的动向,智通财经也将保持关注。

另据第三方机构预测,2024年汽车电子模拟芯片的市场规模约在371亿元,至2029年预计将扩大至858亿元;不仅如此,29年该市场国产化率亦有望由24年的5%提升至20%。

作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模拟芯片是一种处理连续性模拟信号的集成电路芯片。由于中国模拟芯片供应链发展相对较晚,市场供应仍然严重依赖国际供应商。数据显示,2024年模拟芯片国产化率方面,消费电子领域为40-50%,通讯领域为20-25%,工业领域为10-15%,而汽车行业则是中国模拟芯片国产化率最低的行业之一,仅约为5%。

中国模拟芯片自给率提升势在必行,这一背景下,相关公司也开始全力“备战”国产替代。

智通财经注意到,日前,国内领先的模拟芯片提供商纳芯微(688052.SH)递表了港交所主板。据介绍,纳芯微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且是目前中国模拟芯片前十大厂商中唯一重点布局上述方向的企业。以2024年模拟芯片收入计算,纳芯微在中国模拟芯片市场中位列中国厂商第五名;其中,若以汽车模拟芯片收入计算,其更是位列中国厂商里的第一名及全部fabless厂商第二名。

实现科创板上市后,纳芯微又“盯上”港股市场,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模拟芯片厂商基本面成色究竟如何?结合行业供需情况,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又该当如何看待?

全年收入新高背后的成色如何?

作为一家fabless公司,纳芯微围绕汽车电子、泛能源、消费电子等应用领域,提供丰富、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在刚过去的2024年,纳芯微实现收入19.6亿元(人民币,下同),创下历史新高。而在2022、2023年,公司的收入规模分别为16.7亿元、13.11亿元。

2024年收入同比增幅逼近五成,这主要得益于纳芯微多个下游景气度持续改善。数据显示,这一年纳芯微来源于汽车电子、泛能源及消费电子的收入分别为7.19亿元、9.76亿元、2.66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了77.9%、26.5%、95.8%。

图片1.png

而若按产品类型划分,2024年纳芯微的第一大收入来源依然是信号链芯片,占比约为49.1%,不过这一比例较2022年的62.6%已有显著回落。同期,电源管理芯片和传感器产品的收入占比则分别为35.9%、14%,这两项业务的收入占比均在过去几年间呈上升趋势。

图片2.png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在纳芯微收入指标“高歌猛进”的同一时间,公司的利润指标变动趋势则似乎很有些相形见绌的意味。2022-2024年,纳芯微的毛利分别为8.1亿元、4.44亿元、5.49亿元,对应毛利率48.5%、33.9%、28%。

盈利能力不增反减,这背后是过去几年间,纳芯微的三大类产品的毛利率持续下滑。其中,传感器产品与信号链芯片的毛利率于2022年时均高于50%,然而到了2024年已分别萎缩至43.8%、37.6%,而电源管理芯片的毛利率则由22年的42.9%一路下跌至24年的22.4%。据悉,纳芯微全线产品毛利率走低,主要因为全球领先的模拟芯片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烈度居高不下,为了保持价格竞争力,公司不得不调整产品价格。

图片3.png

另就净利润指标看,报告期内,纳芯微的净利润分别为2.5亿元、-3.05亿元、-4.03亿元。从变动趋势看,公司目前仍深陷亏损泥淖,不过好消息是,24年第四季度公司利润小幅回正。展望下一阶段,纳芯微的利润表现究竟能否跟随收入指标一同向好,这或许会是公司兑现长期投资价值的关键之一。

聚焦高壁垒市场实现差异化突围?

就技术实现路径来说,模拟芯片设计需要全面而复杂地考量各种参数,包括功耗、精度和供电电压,而这种复杂性便决定了其高度依赖长期累积的经验。换言之,模拟芯片行业本身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另从下游应用来看,汽车、泛能源等细分领域的壁垒又较之于其余应用市场更高,且由于国产模拟芯片自给率低,因此理论上空间其实更为广阔。

回溯纳芯微的历史,一定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公司管理层具有较强的前瞻布局能力。一个例证是,自成立之初,该公司便主要聚焦于消费电子,之后较早发掘了汽车和泛能源市场机遇。

据招股书介绍,汽车芯片需求的增长主要驱动来自于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而纳芯微正是国内首批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并实现大规模量产出货的模拟芯片厂商之一。截至去年底,纳芯微已提供超过700款汽车电子产品型号。对此,有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称纳芯微的车规级芯片已经实现了头部客户的全面覆盖。

另据第三方机构预测,2024年汽车电子模拟芯片的市场规模约在371亿元,至2029年预计将扩大至858亿元;不仅如此,29年该市场国产化率亦有望由24年的5%提升至20%。未来几年,汽车电子料将会是模拟芯片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应用市场之一。而作为较为稀缺的国产车规模拟芯片厂商,纳芯微或能在这一行业进程中深度受益。

泛能源则是指围绕能源系统的工业类应用,包括光伏、储能等多个场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能源转型为其带来了新机遇之外,工业升级所能释放的潜在增量抑或不容忽视。比如,AI的快速发展及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会对模拟芯片在泛能源领域的需求起到正向影响。

瞄准具有较高壁垒、较大国产替代潜力的细分市场,这或许既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看好纳芯微未来潜力的原因之一,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公司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就现阶段业绩来说,纳芯微收入已刷新历史记录,但显然持续、稳定的盈利尚需时日,暂时仍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这或许也解释了纳芯微在登陆科创板后为何又将目光投向港股市场。毕竟,目前模拟芯片市场的竞争烈度维持在高位,而多点出击的纳芯微想要始终留在场上,赴港融资“补血”备战接下来的“持久战”大概很有必要。至于公司接下来的动向,智通财经也将保持关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