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低剂量CT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大幅上升,但基层医院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谈结节色变”或“忽视高危结节”的两极分化现象。在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及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张扬教授,分享其在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宝贵经验,为基层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1
肺结节鉴别:
复旦标准化流程与 MDT 经验
张扬教授:低剂量CT的广泛应用使得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许多基层医院的医生在面对肺结节时,往往存在过度紧张或忽视高危结节的两极分化现象。大多数筛查发现的肺结节(80%~90%)其实无需处理,但如何准确鉴别出需要干预的结节是一个关键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多学科团队(MDT)模式,建立了标准化的鉴别流程。临床上,首先,根据影像学表现将结节分为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对于磨玻璃结节,时间是最好的鉴别诊断方法。初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不应急于手术,而是需要至少半年的随访,确认结节持续存在且缓慢进展后,再考虑手术。数据显示,经过随访后确认需要手术的结节中,95%以上为恶性。对于实性结节,由于其恶性程度可能较高,建议密切随访或进行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需要强调的是,AI技术虽然在肺结节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影像科医生和胸外科医生的专业判断。因此,基层医生应加强影像学和病理学的学习,结合临床经验,避免过度依赖AI技术。
2
肺结节“可根治窗口期”
定义与干预策略
张扬教授:如何定义“可根治窗口期”并在此期间进行早期干预,是提高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键。即使是最早期的肺癌患者,术后5年内仍有超过20%的复发率,因此准确预测个体复发风险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知名专家陈海泉教授提出了“肺癌治愈窗口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术后五年或十年内无复发的临床或病理阶段。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治愈窗口期包括影像学上的纯磨玻璃结节和病理学上的原位腺癌及微浸润腺癌。在治愈窗口期内进行手术,可以采用最小范围的肺楔形切除术,且无需清扫纵隔淋巴结,就可以达到完全根治的目的。相比传统的肺癌根治手术(即肺叶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治愈窗口期内进行这样的手术,既能减轻手术创伤,又能确保肿瘤的根治。在治愈窗口期内进行手术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比较结节的自然病程与患者的预期寿命,避免过度治疗;遵循择期手术原则,避免手术对患者生活轨迹的影响;贯彻“微创3.0”理念,即切口微创、器官微创和系统微创。基层医生在面对肺结节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自然病程和预期寿命,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对于预计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的结节,可以选择观察随访,而不是急于手术。
3
复旦肺癌精准治疗体系:
实践成效与推广路径
张扬教授:肺癌精准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陈海泉教授的带领下,在肺癌精准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构建了科学的诊疗体系。精准治疗的核心在于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如基因突变、病理类型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医院通过开展多项前瞻性临床试验,构建了早期肺癌个体化诊疗体系。例如,针对年轻不吸烟女性等传统非高危人群肺癌高发的现象,提出了低频筛查策略。在术前检查方面,通过临床试验发现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无需进行气管镜和骨扫描等检查,从而简化了术前检查流程。在手术方面,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判断哪些患者可以接受更小范围的肺楔形切除,减少不必要的肺组织切除。医院针对术后随访设计了网页版预测模型,输入患者临床信息即可计算出不同部位的复发风险,从而指导术后随访和治疗选择。这些基于临床问题的研究结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还易于推广到基层医院。
4
肺癌微创手术误区:
微创3.0理念如何落地?
张扬教授:肺癌手术的微创化是近年来外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然而,许多基层医生和患者对微创手术存在误解,认为微创手术仅是切口小,而忽视了手术的彻底性和术后效果。微创手术应整合切口微创、器官微创和系统微创,即“微创3.0”理念。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腔镜手术是肺结节手术的首选方式,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胸腔镜手术。对于肿瘤较大或可能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保留肌肉的小切口开胸手术可能更为合适。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彻底性和术后恢复情况。例如,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可采用胸腔镜手术,减少切口创伤。而对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可能需要更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此时小切口开胸手术可能更为合适。
基层医生在开展微创手术时,应避免过度追求切口小而忽视手术的彻底性。手术的最终目的是彻底切除肿瘤并减少术后复发,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5
复旦肺癌多学科协作:
经典实践与基层启示
张扬教授:多学科协作(MDT)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肺癌诊疗中的重要模式。肺癌的个体化诊疗进展迅速,涉及影像、病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个领域。通过MDT模式,各科室专家共同讨论疑难病例,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MDT团队包括胸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每周开展一次MDT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会。通过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促进了医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业务能力提升。
基层医院可通过与上级医院的MDT团队合作,提升自身诊疗水平。例如,基层医院可将疑难病例提交给上级医院的MDT团队进行讨论,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此外,基层医生还可通过线上培训和远程会诊等方式,学习上级医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缩小区域诊疗差距。
专
家
介绍
张扬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多学科临床科学委员会委员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课题
入选2023年上海市委组织部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2021年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多个医学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
4篇“ESI高被引论文”、11篇论文被6项国际肺癌诊治和分子检测指南引用
导语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低剂量CT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大幅上升,但基层医院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谈结节色变”或“忽视高危结节”的两极分化现象。在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及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张扬教授,分享其在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宝贵经验,为基层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1
肺结节鉴别:
复旦标准化流程与 MDT 经验
张扬教授:低剂量CT的广泛应用使得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许多基层医院的医生在面对肺结节时,往往存在过度紧张或忽视高危结节的两极分化现象。大多数筛查发现的肺结节(80%~90%)其实无需处理,但如何准确鉴别出需要干预的结节是一个关键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多学科团队(MDT)模式,建立了标准化的鉴别流程。临床上,首先,根据影像学表现将结节分为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对于磨玻璃结节,时间是最好的鉴别诊断方法。初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不应急于手术,而是需要至少半年的随访,确认结节持续存在且缓慢进展后,再考虑手术。数据显示,经过随访后确认需要手术的结节中,95%以上为恶性。对于实性结节,由于其恶性程度可能较高,建议密切随访或进行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需要强调的是,AI技术虽然在肺结节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影像科医生和胸外科医生的专业判断。因此,基层医生应加强影像学和病理学的学习,结合临床经验,避免过度依赖AI技术。
2
肺结节“可根治窗口期”
定义与干预策略
张扬教授:如何定义“可根治窗口期”并在此期间进行早期干预,是提高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键。即使是最早期的肺癌患者,术后5年内仍有超过20%的复发率,因此准确预测个体复发风险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知名专家陈海泉教授提出了“肺癌治愈窗口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术后五年或十年内无复发的临床或病理阶段。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治愈窗口期包括影像学上的纯磨玻璃结节和病理学上的原位腺癌及微浸润腺癌。在治愈窗口期内进行手术,可以采用最小范围的肺楔形切除术,且无需清扫纵隔淋巴结,就可以达到完全根治的目的。相比传统的肺癌根治手术(即肺叶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治愈窗口期内进行这样的手术,既能减轻手术创伤,又能确保肿瘤的根治。在治愈窗口期内进行手术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比较结节的自然病程与患者的预期寿命,避免过度治疗;遵循择期手术原则,避免手术对患者生活轨迹的影响;贯彻“微创3.0”理念,即切口微创、器官微创和系统微创。基层医生在面对肺结节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自然病程和预期寿命,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对于预计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的结节,可以选择观察随访,而不是急于手术。
3
复旦肺癌精准治疗体系:
实践成效与推广路径
张扬教授:肺癌精准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陈海泉教授的带领下,在肺癌精准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构建了科学的诊疗体系。精准治疗的核心在于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如基因突变、病理类型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医院通过开展多项前瞻性临床试验,构建了早期肺癌个体化诊疗体系。例如,针对年轻不吸烟女性等传统非高危人群肺癌高发的现象,提出了低频筛查策略。在术前检查方面,通过临床试验发现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无需进行气管镜和骨扫描等检查,从而简化了术前检查流程。在手术方面,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判断哪些患者可以接受更小范围的肺楔形切除,减少不必要的肺组织切除。医院针对术后随访设计了网页版预测模型,输入患者临床信息即可计算出不同部位的复发风险,从而指导术后随访和治疗选择。这些基于临床问题的研究结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还易于推广到基层医院。
4
肺癌微创手术误区:
微创3.0理念如何落地?
张扬教授:肺癌手术的微创化是近年来外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然而,许多基层医生和患者对微创手术存在误解,认为微创手术仅是切口小,而忽视了手术的彻底性和术后效果。微创手术应整合切口微创、器官微创和系统微创,即“微创3.0”理念。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腔镜手术是肺结节手术的首选方式,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胸腔镜手术。对于肿瘤较大或可能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保留肌肉的小切口开胸手术可能更为合适。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彻底性和术后恢复情况。例如,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可采用胸腔镜手术,减少切口创伤。而对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可能需要更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此时小切口开胸手术可能更为合适。
基层医生在开展微创手术时,应避免过度追求切口小而忽视手术的彻底性。手术的最终目的是彻底切除肿瘤并减少术后复发,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5
复旦肺癌多学科协作:
经典实践与基层启示
张扬教授:多学科协作(MDT)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肺癌诊疗中的重要模式。肺癌的个体化诊疗进展迅速,涉及影像、病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个领域。通过MDT模式,各科室专家共同讨论疑难病例,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MDT团队包括胸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每周开展一次MDT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会。通过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促进了医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业务能力提升。
基层医院可通过与上级医院的MDT团队合作,提升自身诊疗水平。例如,基层医院可将疑难病例提交给上级医院的MDT团队进行讨论,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此外,基层医生还可通过线上培训和远程会诊等方式,学习上级医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缩小区域诊疗差距。
专
家
介绍
张扬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多学科临床科学委员会委员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课题
入选2023年上海市委组织部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2021年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多个医学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
4篇“ESI高被引论文”、11篇论文被6项国际肺癌诊治和分子检测指南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