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目科技”)的破产审查申请,宣告纵目科技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纵目科技总部张江科贤园2号楼看到,曾经热闹非凡的总部大楼,如今大门紧闭,仅有公司接管人在处理剩余公司事务。“新兴产业赛道的洗牌非常残酷。”业内人士坦言,在行业淘汰赛中,技术方向错误、开发效率低下的企业终将出局。
现场仅有管理者在处理后续事务
进入纵目科技总部所在的2号楼地库,记者注意到,在印有“纵目科技”字样的绿色区域仍摆放着不少蚕丛移动充电设备。2024年初,纵目科技曾官宣设立全新子公司蚕丛机器人,并推出了低速4级高级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
进入电梯来到一楼,环顾四周可以发现,电梯左手边设有门禁,门禁后的前厅被射灯照亮着,电子屏正安静地贴在墙柱上,并未播放画面;公司正门则贴有遮挡材料,无法观察到门外景象。 从未设有门禁的一边进入,一位自称公司接管人的员工正在忙碌着,其身边叠放有不少纸箱。公司前厅墙上仍悬挂着纵目科技的标识。 据园区相关人士透露,自纵目科技2月8日断电封楼以来,一直看到有员工返回公司处理相关事宜,也看到有合作方来访,甚至碰到有合作方与公司直接发生摩擦。 事件发生早有踪迹。2024年11月10日,纵目科技宣布延期至每月25日发放工资。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11月25日、2024年12月24日、2025年1月23日,纵目科技以全员邮件、全员线下会议等形式通告,对员工薪酬发放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2025年2月8日,纵目科技总部开始断电并封楼的消息在坊间流传。此后,市场爆出“纵目科技掌握公章的高管集体离职”“CEO唐锐在钉钉群‘已读不回’”等传闻。记者向该企业员工求证,内容基本属实。 爆雷消息传出后,今年2月,唐锐回应媒体时曾表示,希望能够在业务重整期间在海外寻求蚕丛机器人新的业务机会和资金。 4月10日,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纵目科技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均为该公司,经办法院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根据企查查,纵目科技身份为被告的案件数量达25件,在4月17日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中,执行标的达2254.80万元。 融资22亿元 三次冲刺IPO折戟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辅助驾驶系统(ADAS)解决方案一级供应商。根据招股书及官网,在乘用车领域,纵目科技最高可支持2级自动泊车功能,客户曾覆盖长安、赛力斯等头部车企。 纵目科技曾是备受瞩目的行业明星企业。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期间,纵目科技与中国2022年销量排名前十的OEM厂商及多家主要新能源汽车品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分别获得了22个、12个和17个项目定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纵目科技在融资中拿的钱不算少”。根据企查查,2015年至2022年期间,公司完成A轮至E轮融资,金额累计超22亿元,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君联资本等。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公司净亏损累计超10亿元,经营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024年初现金储备仅剩1.99亿元,而短期借款高达4.62亿元。 同时,大客户对纵目科技影响较大。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1.63亿元、4.17亿元、4.64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72.5%、88.7%、93.0%。其中,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8.5%、50.0%、43.8%。2022年,纵目科技第一大客户对其销售收入为2.35亿元。然而,2023年,纵目科技对该企业销售收入降至1.27亿元,下滑了46.0%。 在冲刺上市的路上,纵目科技多次折戟IPO。2024年3月28日,纵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在6个月后未能通过审核。此前,纵目科技已经历新三板摘牌、科创板撤回等。 技术判断错误 战略失速 “在技术转型和产业链变化过程中,纵目科技‘爆雷’的本质,是掌舵人唐锐对智能驾驶技术方向的错误判断。”某业内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纵目科技的核心业务组合辅助驾驶系统与自动泊车技术,长期面临“高投入、低毛利”的困境。根据招股书,在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按2022年销售收入计,纵目科技在总部位于中国内地的供应商中市场份额为4.9%,但技术迭代成本极高,该企业2023年毛利率也未能转正。 同时,车企全栈自研渐成趋势,加速挤压第三方供应商市场空间。“360环视等技术处于车企自研的范围。泊车、舱泊一体和行泊一体等功能也分别由车企、智能座舱供应商、智能驾驶供应商实现。独立的360环视、自动泊车供应商被边缘化。”业内人士称。 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纵目科技于2024年成立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推出4级高级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闪电宝”。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该项目并未形成规模收益,反而分散了原有的资金和人才资源。 纵目科技将走向何方?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工作规范指引(2021)》,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后、宣告破产前,债务人以及出资比例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提出清算转重整的申请。多个出资人申请清算转重整的,出资比例可以合并计算。重整的对象应当是具有拯救价值和可能的困境企业。“如果重整成功,纵目科技有望获得新生,否则将面临清算结局。”法律界人士表示。 纵目科技并非个案。近年以来,禾多科技、Embark等海内外自动驾驶企业接连倒闭,行业新增企业数量锐减。根据企查查数据,2022年开始,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品牌产品包含关键词“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辅助驾驶”的新注册企业数量较前几年几乎腰斩,此后年度的注册量持续走低。 数据来源:企查查 “行业大洗牌还在继续,未来几年或许只有头部玩家可以存活。”在业内人士看来,对辅助驾驶赛道的企业而言,如何继续提高和保障组合驾驶辅助的安全性,收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边缘场景数据,让自己保留在牌桌上,并最终逐步迭代到3级乃至4级自动驾驶,是未来很长时间内企业们的目标。
日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目科技”)的破产审查申请,宣告纵目科技正式进入司法重整程序。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纵目科技总部张江科贤园2号楼看到,曾经热闹非凡的总部大楼,如今大门紧闭,仅有公司接管人在处理剩余公司事务。“新兴产业赛道的洗牌非常残酷。”业内人士坦言,在行业淘汰赛中,技术方向错误、开发效率低下的企业终将出局。
现场仅有管理者在处理后续事务
进入纵目科技总部所在的2号楼地库,记者注意到,在印有“纵目科技”字样的绿色区域仍摆放着不少蚕丛移动充电设备。2024年初,纵目科技曾官宣设立全新子公司蚕丛机器人,并推出了低速4级高级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FlashBot闪电宝。
进入电梯来到一楼,环顾四周可以发现,电梯左手边设有门禁,门禁后的前厅被射灯照亮着,电子屏正安静地贴在墙柱上,并未播放画面;公司正门则贴有遮挡材料,无法观察到门外景象。 从未设有门禁的一边进入,一位自称公司接管人的员工正在忙碌着,其身边叠放有不少纸箱。公司前厅墙上仍悬挂着纵目科技的标识。 据园区相关人士透露,自纵目科技2月8日断电封楼以来,一直看到有员工返回公司处理相关事宜,也看到有合作方来访,甚至碰到有合作方与公司直接发生摩擦。 事件发生早有踪迹。2024年11月10日,纵目科技宣布延期至每月25日发放工资。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11月25日、2024年12月24日、2025年1月23日,纵目科技以全员邮件、全员线下会议等形式通告,对员工薪酬发放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2025年2月8日,纵目科技总部开始断电并封楼的消息在坊间流传。此后,市场爆出“纵目科技掌握公章的高管集体离职”“CEO唐锐在钉钉群‘已读不回’”等传闻。记者向该企业员工求证,内容基本属实。 爆雷消息传出后,今年2月,唐锐回应媒体时曾表示,希望能够在业务重整期间在海外寻求蚕丛机器人新的业务机会和资金。 4月10日,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纵目科技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均为该公司,经办法院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根据企查查,纵目科技身份为被告的案件数量达25件,在4月17日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中,执行标的达2254.80万元。 融资22亿元 三次冲刺IPO折戟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辅助驾驶系统(ADAS)解决方案一级供应商。根据招股书及官网,在乘用车领域,纵目科技最高可支持2级自动泊车功能,客户曾覆盖长安、赛力斯等头部车企。 纵目科技曾是备受瞩目的行业明星企业。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期间,纵目科技与中国2022年销量排名前十的OEM厂商及多家主要新能源汽车品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分别获得了22个、12个和17个项目定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纵目科技在融资中拿的钱不算少”。根据企查查,2015年至2022年期间,公司完成A轮至E轮融资,金额累计超22亿元,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君联资本等。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至2023年,公司净亏损累计超10亿元,经营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2024年初现金储备仅剩1.99亿元,而短期借款高达4.62亿元。 同时,大客户对纵目科技影响较大。2021年至2023年,纵目科技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1.63亿元、4.17亿元、4.64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72.5%、88.7%、93.0%。其中,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8.5%、50.0%、43.8%。2022年,纵目科技第一大客户对其销售收入为2.35亿元。然而,2023年,纵目科技对该企业销售收入降至1.27亿元,下滑了46.0%。 在冲刺上市的路上,纵目科技多次折戟IPO。2024年3月28日,纵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在6个月后未能通过审核。此前,纵目科技已经历新三板摘牌、科创板撤回等。 技术判断错误 战略失速 “在技术转型和产业链变化过程中,纵目科技‘爆雷’的本质,是掌舵人唐锐对智能驾驶技术方向的错误判断。”某业内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纵目科技的核心业务组合辅助驾驶系统与自动泊车技术,长期面临“高投入、低毛利”的困境。根据招股书,在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解决方案市场中,按2022年销售收入计,纵目科技在总部位于中国内地的供应商中市场份额为4.9%,但技术迭代成本极高,该企业2023年毛利率也未能转正。 同时,车企全栈自研渐成趋势,加速挤压第三方供应商市场空间。“360环视等技术处于车企自研的范围。泊车、舱泊一体和行泊一体等功能也分别由车企、智能座舱供应商、智能驾驶供应商实现。独立的360环视、自动泊车供应商被边缘化。”业内人士称。 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纵目科技于2024年成立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推出4级高级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闪电宝”。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该项目并未形成规模收益,反而分散了原有的资金和人才资源。 纵目科技将走向何方?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工作规范指引(2021)》,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后、宣告破产前,债务人以及出资比例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提出清算转重整的申请。多个出资人申请清算转重整的,出资比例可以合并计算。重整的对象应当是具有拯救价值和可能的困境企业。“如果重整成功,纵目科技有望获得新生,否则将面临清算结局。”法律界人士表示。 纵目科技并非个案。近年以来,禾多科技、Embark等海内外自动驾驶企业接连倒闭,行业新增企业数量锐减。根据企查查数据,2022年开始,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品牌产品包含关键词“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辅助驾驶”的新注册企业数量较前几年几乎腰斩,此后年度的注册量持续走低。 数据来源:企查查 “行业大洗牌还在继续,未来几年或许只有头部玩家可以存活。”在业内人士看来,对辅助驾驶赛道的企业而言,如何继续提高和保障组合驾驶辅助的安全性,收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边缘场景数据,让自己保留在牌桌上,并最终逐步迭代到3级乃至4级自动驾驶,是未来很长时间内企业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