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智能驾驶技术解读

智车科技

16小时前

收购沃尔沃后,吉利与位于瑞典的中欧汽车技术公司(CEVT)共同开发了紧凑型模块化架构CMA,该架构不仅支持传统内燃机、插电混动和纯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还在设计之初就预留了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硬件冗余空间,具备极高的可拓展性和定制化能力。

自2015年提出“智能吉利2025”战略以来,吉利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加码,围绕整车架构、算力平台、数据与算法以及分层智能驾驶系统四大维度展开布局。

吉利汽车发展历程

吉利起初就意识到整车底盘架构对于智能驾驶的基础作用。收购沃尔沃后,吉利与位于瑞典的中欧汽车技术公司(CEVT)共同开发了紧凑型模块化架构CMA,该架构不仅支持传统内燃机、插电混动和纯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还在设计之初就预留了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硬件冗余空间,具备极高的可拓展性和定制化能力。CMA架构通过标准化模块和统一接口,使得吉利、领克、极氪等品牌能够共享底盘平台,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满足各自品牌差异化需求。

CMA架构图示

基于燃油车架构改造的纯电车型往往面临续航和空间上的妥协。为此,吉利在2020年推出了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从硬件层、系统层到生态层构建三位一体平台,提供当时全球最高带宽的纯电架构,覆盖1800mm至3300mm轴距全尺寸车型,可满足轿车、SUV、MPV、跑车及皮卡等多样化造型需求。路特斯Eletre、沃尔沃EX30、极氪009、极氪001、极氪007、极越01和smart精灵#1/#3等车型均基于SEA架构实现量产,这一平台的推出标志着吉利正式迈入智能电动汽车的系统化推进阶段。

浩瀚SEA架构图示

在SEA架构的基础上,吉利于2024年4月还发布了GEA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将“硬件、系统生态、AI”深度融合。GEA不仅兼容纯电、插混、增程和醇电等全品类新能源解决方案,还通过AI数字底盘和多悬架组合,利用虚拟仿真完成上万次调校迭代,实现了驾控品质的精细化匹配。同时,GEA全新电子电气架构采用中央大脑+区域服务化设计,实现在车端集中算力与软件逻辑分层解耦,为生态合作与用户体验提升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银河E5、吉利星愿和银河星舰7EM-i等多款车型正是基于GEA架构打造,并凭借领先同级的性能表现获得行业多项权威奖项。

GEA架构图示

进入2025年,吉利继续丰富模块化架构体系,推出了面向大型豪华电混车的SPAEvo架构。该架构由沃尔沃SPA平台衍生而来,专注于轴距3050mm以上、车长5000mm以上的大型高端混动SUV,继承了SPA架构在安全和操控方面的基因,为领克900等车型提供了空间与性能的双重保障,标志着吉利在电混豪华SUV领域的技术积累与突破。

SPA Evo架构图示

在整车架构演进之外,算力平台与数据能力是支撑智能驾驶的关键要素。吉利联合阶跃星辰、千里科技、星纪魅族等生态伙伴,共同成立了“智能汽车算力联盟”——星睿智算中心2.0,综合算力达到23.5EFLOPS,位居国内车企之首。这一算力平台不仅为大规模AI模型训练提供了云端算力支持,还与车端算力平台形成协同,为端云一体化智能驾驶提供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吉利依托庞大用户群体和车联网数据,构建了合成数据平台,通过多模态世界模型和video decoder技术,能够在云端推理生成丰富多样的合成场景,覆盖不同天气、时段、道路和人车交互环境,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燃料”。这一“真实+合成”双重数据策略显著提升了AI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鲁棒性与泛化能力。

在数据和算力基础上,吉利构建了行业首个“全域AI”技术体系,并发布了吉利星睿AI大模型,该模型已获中国通信院4+级最高评级,能够覆盖从环境感知、行为预测到路径规划与车辆控制的全场景任务。通过将感知、预测、规划与控制模块集成于一个端到端框架,星睿AI大模型实现了统一网络推理,并在车端具备高达100TOPS的算力支持,使得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城市道路中能够保持高精度和低延迟。

为了满足不同市场和法规要求,吉利将智能驾驶能力分为五大层级,并以“千里浩瀚”命名这一高阶智能驾驶系统:H1层级配备100TOPS以上车端算力,支持高速NOA与记忆泊车APA;H3层级在H1基础上增加城区通勤NOA,实现城区智能驾驶平权;H5层级引入端到端大模型,支持无图城市NOA与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D2D);H7层级进一步集成视觉语言模型(VLM)与数字先觉网络,提升多模态环境感知与交互能力;H9层级面向L3级自动驾驶,配备双ThorU芯片和多激光雷达组合,实现量产落地的功能安全与冗余设计。

千里浩瀚智驾系统

在算法与系统实现方面,吉利通过“天工开物”算法开发链和“踏歌”嵌入式中间件,构建了从算法验证到车端部署的闭环工具链。该工具链集成模块化算法库、可视化调试界面和自动化测试框架,使算法工程师能够在分钟级完成模型编译与性能评估;“踏歌”中间件则提供车规级操作系统接口、传感器抽象层和安全监控服务,加速整车集成与功能验证;AIDI艾迪软件平台实现了模型管理、数据标注、OTA升级与版本控制的全流程闭环,大幅缩短了功能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时间。

量产验证层面,吉利已在自有品牌及领克、极氪等子品牌车型中分层部署“千里浩瀚”系统,自2025年下半年起,吉利银河与吉利中国星的全新及改款车型将陆续搭载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方案,覆盖高速、城区和泊车等多场景应用。同时,吉利与雷诺合资成立HORSE动力总成公司,与马来西亚宝腾、韩国雷诺等合作,在东盟及韩国市场开展智能驾驶与动力系统技术的本地化测试与验证,进一步丰富全球化应用场景。

随着法规对L3+至L4级自动驾驶的逐步放开以及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在车规级平台上如何进一步压缩大模型推理体积与延迟;如何在纯视觉与多传感融合之间找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如何构建多传感器冗余与故障自诊断机制,满足ISO26262 ASILD级功能安全要求;以及如何在开放生态中与更多算法、工具链和服务伙伴协同创新,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在更多细分场景的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都是吉利正面临诸多挑战。

通过底层模块化整车架构的迭代升级、星级算力平台与合成数据平台的构建、全域AI大模型的落地,以及“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的分层部署,吉利汽车正一步步将“智能吉利2025”愿景转化为技术与产品实力,为中国车企在全球智能驾驶赛道上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产业化经验。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与生态的持续壮大,吉利有望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为用户带来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 END --

原文标题 : 吉利汽车智能驾驶技术解读

收购沃尔沃后,吉利与位于瑞典的中欧汽车技术公司(CEVT)共同开发了紧凑型模块化架构CMA,该架构不仅支持传统内燃机、插电混动和纯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还在设计之初就预留了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硬件冗余空间,具备极高的可拓展性和定制化能力。

自2015年提出“智能吉利2025”战略以来,吉利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加码,围绕整车架构、算力平台、数据与算法以及分层智能驾驶系统四大维度展开布局。

吉利汽车发展历程

吉利起初就意识到整车底盘架构对于智能驾驶的基础作用。收购沃尔沃后,吉利与位于瑞典的中欧汽车技术公司(CEVT)共同开发了紧凑型模块化架构CMA,该架构不仅支持传统内燃机、插电混动和纯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还在设计之初就预留了面向L4级自动驾驶的硬件冗余空间,具备极高的可拓展性和定制化能力。CMA架构通过标准化模块和统一接口,使得吉利、领克、极氪等品牌能够共享底盘平台,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满足各自品牌差异化需求。

CMA架构图示

基于燃油车架构改造的纯电车型往往面临续航和空间上的妥协。为此,吉利在2020年推出了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从硬件层、系统层到生态层构建三位一体平台,提供当时全球最高带宽的纯电架构,覆盖1800mm至3300mm轴距全尺寸车型,可满足轿车、SUV、MPV、跑车及皮卡等多样化造型需求。路特斯Eletre、沃尔沃EX30、极氪009、极氪001、极氪007、极越01和smart精灵#1/#3等车型均基于SEA架构实现量产,这一平台的推出标志着吉利正式迈入智能电动汽车的系统化推进阶段。

浩瀚SEA架构图示

在SEA架构的基础上,吉利于2024年4月还发布了GEA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将“硬件、系统生态、AI”深度融合。GEA不仅兼容纯电、插混、增程和醇电等全品类新能源解决方案,还通过AI数字底盘和多悬架组合,利用虚拟仿真完成上万次调校迭代,实现了驾控品质的精细化匹配。同时,GEA全新电子电气架构采用中央大脑+区域服务化设计,实现在车端集中算力与软件逻辑分层解耦,为生态合作与用户体验提升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银河E5、吉利星愿和银河星舰7EM-i等多款车型正是基于GEA架构打造,并凭借领先同级的性能表现获得行业多项权威奖项。

GEA架构图示

进入2025年,吉利继续丰富模块化架构体系,推出了面向大型豪华电混车的SPAEvo架构。该架构由沃尔沃SPA平台衍生而来,专注于轴距3050mm以上、车长5000mm以上的大型高端混动SUV,继承了SPA架构在安全和操控方面的基因,为领克900等车型提供了空间与性能的双重保障,标志着吉利在电混豪华SUV领域的技术积累与突破。

SPA Evo架构图示

在整车架构演进之外,算力平台与数据能力是支撑智能驾驶的关键要素。吉利联合阶跃星辰、千里科技、星纪魅族等生态伙伴,共同成立了“智能汽车算力联盟”——星睿智算中心2.0,综合算力达到23.5EFLOPS,位居国内车企之首。这一算力平台不仅为大规模AI模型训练提供了云端算力支持,还与车端算力平台形成协同,为端云一体化智能驾驶提供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吉利依托庞大用户群体和车联网数据,构建了合成数据平台,通过多模态世界模型和video decoder技术,能够在云端推理生成丰富多样的合成场景,覆盖不同天气、时段、道路和人车交互环境,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燃料”。这一“真实+合成”双重数据策略显著提升了AI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鲁棒性与泛化能力。

在数据和算力基础上,吉利构建了行业首个“全域AI”技术体系,并发布了吉利星睿AI大模型,该模型已获中国通信院4+级最高评级,能够覆盖从环境感知、行为预测到路径规划与车辆控制的全场景任务。通过将感知、预测、规划与控制模块集成于一个端到端框架,星睿AI大模型实现了统一网络推理,并在车端具备高达100TOPS的算力支持,使得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城市道路中能够保持高精度和低延迟。

为了满足不同市场和法规要求,吉利将智能驾驶能力分为五大层级,并以“千里浩瀚”命名这一高阶智能驾驶系统:H1层级配备100TOPS以上车端算力,支持高速NOA与记忆泊车APA;H3层级在H1基础上增加城区通勤NOA,实现城区智能驾驶平权;H5层级引入端到端大模型,支持无图城市NOA与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D2D);H7层级进一步集成视觉语言模型(VLM)与数字先觉网络,提升多模态环境感知与交互能力;H9层级面向L3级自动驾驶,配备双ThorU芯片和多激光雷达组合,实现量产落地的功能安全与冗余设计。

千里浩瀚智驾系统

在算法与系统实现方面,吉利通过“天工开物”算法开发链和“踏歌”嵌入式中间件,构建了从算法验证到车端部署的闭环工具链。该工具链集成模块化算法库、可视化调试界面和自动化测试框架,使算法工程师能够在分钟级完成模型编译与性能评估;“踏歌”中间件则提供车规级操作系统接口、传感器抽象层和安全监控服务,加速整车集成与功能验证;AIDI艾迪软件平台实现了模型管理、数据标注、OTA升级与版本控制的全流程闭环,大幅缩短了功能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时间。

量产验证层面,吉利已在自有品牌及领克、极氪等子品牌车型中分层部署“千里浩瀚”系统,自2025年下半年起,吉利银河与吉利中国星的全新及改款车型将陆续搭载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方案,覆盖高速、城区和泊车等多场景应用。同时,吉利与雷诺合资成立HORSE动力总成公司,与马来西亚宝腾、韩国雷诺等合作,在东盟及韩国市场开展智能驾驶与动力系统技术的本地化测试与验证,进一步丰富全球化应用场景。

随着法规对L3+至L4级自动驾驶的逐步放开以及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在车规级平台上如何进一步压缩大模型推理体积与延迟;如何在纯视觉与多传感融合之间找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如何构建多传感器冗余与故障自诊断机制,满足ISO26262 ASILD级功能安全要求;以及如何在开放生态中与更多算法、工具链和服务伙伴协同创新,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在更多细分场景的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等都是吉利正面临诸多挑战。

通过底层模块化整车架构的迭代升级、星级算力平台与合成数据平台的构建、全域AI大模型的落地,以及“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的分层部署,吉利汽车正一步步将“智能吉利2025”愿景转化为技术与产品实力,为中国车企在全球智能驾驶赛道上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产业化经验。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与生态的持续壮大,吉利有望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为用户带来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 END --

原文标题 : 吉利汽车智能驾驶技术解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