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碰撞艺术情怀

中国文化报

1天前

这些作品打破了人们对工科生“只懂技术、缺乏艺术细胞”的刻板印象,证明工科生同样能在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创造出别样精彩。

展览现场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学科交叉融合成为趋势的当下,近日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美创未来”培知美育教学成果双年展暨首都高校美育学术论坛,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尤其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此次活动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核心,聚焦学科交叉、数字赋能、社会服务、文化传承4大方向,通过百余件优秀美育作品与多元教学成果展示,生动诠释工科与美育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展览中,工科生的作品尤为亮眼,充分彰显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匠心独运的立体书,突破传统书籍的平面限制,凭借精妙的结构设计与细腻的手工制作,将故事场景生动地呈现在三维空间中,演绎出艺术与科技交融的浪漫;铁路遗产保护设计则立足专业知识,用艺术化的语言重新诠释古老铁路的历史价值,让冰冷的铁轨、老旧的站点在设计中重焕生机,既体现了对工业遗产的尊重,又彰显了创新的美学理念。这些作品打破了人们对工科生“只懂技术、缺乏艺术细胞”的刻板印象,证明工科生同样能在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创造出别样精彩。

在数字化展区,一款集虚拟教学、可视化教学、语音互动于一体的AI数字人备受瞩目。这款基于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美育实践》及《设计与审美概论》两门AI数字人教学课程开发,融合智能交互引擎与三维扫描建模技术的虚拟教师,具有语音对话、知识点可视化及虚拟场景演示功能,能够自主讲解、为学生实时答疑,为高校艺术教育数字化升级开辟了新路径。它的出现,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教育理念革新的体现。与校园数字化、虚拟仿真平台的结合,进一步打造沉浸式艺术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科技的助力下,更直观、深入地感受艺术之美,为解决传统艺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提供了新方案。

这些成果背后,是北京交通大学“培知美育”教育模式的有力支撑,尤其是“基础美育—精准美育—特色美育”三阶美育体系发挥的关键作用。基础美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设60余门覆盖全校18个学院、60余个专业的课程,如春风化雨般在学生心中播下美的种子,帮助他们领略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素养。精准美育则针对学生兴趣与特长,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例如,为配合《大学美育实践》课程,北京交通大学专门面向全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发了“大美无域”小程序,为学生定制素养、实践等不同类型的美育“套餐”,涵盖艺术场馆、现代设计审美、书法临习、音乐鉴赏、风景写生等领域,学生只需通过下载注册、定制学习套餐、完成任务打卡等简单操作,就能在小程序中浏览美育套餐、活动打卡地信息及最新资讯,实时打卡任务、查看学习进度,自主规划美育学习,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还能通过打卡艺术地图、解锁美育关卡获得必修学分。特色美育聚焦学科交叉,充分发挥工科学科优势,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艺术创作结合。铁路遗产保护设计等特色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实现了美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共享,提高大学生科学与艺术知识体系的融通能力,为‘新工科’高校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播下欣赏艺术、懂得审美、融通交叉、以美立志的种子。希望每个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审美坐标,让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在创新中碰撞出新的可能。”北京交通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党委书记秦思阳说。

(本文图片由北京交通大学提供)

这些作品打破了人们对工科生“只懂技术、缺乏艺术细胞”的刻板印象,证明工科生同样能在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创造出别样精彩。

展览现场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学科交叉融合成为趋势的当下,近日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美创未来”培知美育教学成果双年展暨首都高校美育学术论坛,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尤其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此次活动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核心,聚焦学科交叉、数字赋能、社会服务、文化传承4大方向,通过百余件优秀美育作品与多元教学成果展示,生动诠释工科与美育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展览中,工科生的作品尤为亮眼,充分彰显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艺术交融的独特魅力。匠心独运的立体书,突破传统书籍的平面限制,凭借精妙的结构设计与细腻的手工制作,将故事场景生动地呈现在三维空间中,演绎出艺术与科技交融的浪漫;铁路遗产保护设计则立足专业知识,用艺术化的语言重新诠释古老铁路的历史价值,让冰冷的铁轨、老旧的站点在设计中重焕生机,既体现了对工业遗产的尊重,又彰显了创新的美学理念。这些作品打破了人们对工科生“只懂技术、缺乏艺术细胞”的刻板印象,证明工科生同样能在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创造出别样精彩。

在数字化展区,一款集虚拟教学、可视化教学、语音互动于一体的AI数字人备受瞩目。这款基于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美育实践》及《设计与审美概论》两门AI数字人教学课程开发,融合智能交互引擎与三维扫描建模技术的虚拟教师,具有语音对话、知识点可视化及虚拟场景演示功能,能够自主讲解、为学生实时答疑,为高校艺术教育数字化升级开辟了新路径。它的出现,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教育理念革新的体现。与校园数字化、虚拟仿真平台的结合,进一步打造沉浸式艺术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科技的助力下,更直观、深入地感受艺术之美,为解决传统艺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提供了新方案。

这些成果背后,是北京交通大学“培知美育”教育模式的有力支撑,尤其是“基础美育—精准美育—特色美育”三阶美育体系发挥的关键作用。基础美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设60余门覆盖全校18个学院、60余个专业的课程,如春风化雨般在学生心中播下美的种子,帮助他们领略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素养。精准美育则针对学生兴趣与特长,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例如,为配合《大学美育实践》课程,北京交通大学专门面向全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发了“大美无域”小程序,为学生定制素养、实践等不同类型的美育“套餐”,涵盖艺术场馆、现代设计审美、书法临习、音乐鉴赏、风景写生等领域,学生只需通过下载注册、定制学习套餐、完成任务打卡等简单操作,就能在小程序中浏览美育套餐、活动打卡地信息及最新资讯,实时打卡任务、查看学习进度,自主规划美育学习,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还能通过打卡艺术地图、解锁美育关卡获得必修学分。特色美育聚焦学科交叉,充分发挥工科学科优势,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艺术创作结合。铁路遗产保护设计等特色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实现了美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共享,提高大学生科学与艺术知识体系的融通能力,为‘新工科’高校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播下欣赏艺术、懂得审美、融通交叉、以美立志的种子。希望每个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审美坐标,让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在创新中碰撞出新的可能。”北京交通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党委书记秦思阳说。

(本文图片由北京交通大学提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