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筑牢肿瘤防线,复旦专家解码全程管理实践 | 2025肿瘤周

医学论坛网

4周前

宋教授强调,随着177Lu、223Ra等新型核素及AI技术的应用,核医学将更深度融入多学科协作,推动肿瘤诊疗向“精准化、基层化”迈进。...宋少莉教授进一步介绍,核医学科的“诊疗一体化”模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癌症的阴影笼罩千万个家庭,基层医疗如何成为阻断癌魔的“前沿哨所”?当前,我国癌症防控呈现生存率提升与区域差异并存的特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已提升至2022年的43.7%,但城乡诊疗水平鸿沟仍显著。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群众健康的 “第一道防线”,肩负着早筛预警、规范诊疗、全程管理的重任——早一秒发现可疑病灶,就多一分治愈希望;每一次规范诊疗的落地,都可能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


为改善这一现状,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联合医学论坛网,共同发起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系列论坛,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胰腺外科行政副主任刘辰、肝脏外科行政副主任赵一鸣,以及胸外科主任医师张扬,围绕MDT与全程管理的创新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为县域肿瘤防治能力提升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01

宋少莉:核医学从“诊断配角”到“诊疗一体”的技术跃迁

宋少莉教授指出,核医学科以往常被视为“诊断性科室”,但随着新型核素治疗技术的发展,其正从单一诊断功能向“诊断+治疗”一体化模式延伸例如,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177Lu标记药物靶向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实践,已使核医学成为肿瘤多学科诊疗中衔接影像诊断、外科手术与系统治疗的关键环节,在精准定位病灶、评估疗效及个性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少莉教授进一步介绍,核医学科的“诊疗一体化”模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由于80%以上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存在生长抑素受体高表达的特性,科室通过68Ga-DOTANOCPET/CT显像精准定位原发灶及转移灶,评估受体表达水平,再联合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开展177Lu-DOTATATE治疗,如同为肿瘤细胞量身定制“核导弹”,实现对病灶的精准杀伤临床研究显示,该疗法可使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复旦肿瘤医院更是成为国内首个开展PRRT临床试验的单位,引领该领域诊疗方向。

在前列腺癌治疗中,核医学科与泌尿肿瘤MDT团队合作,利用177Lu-PSMA-617靶向治疗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阳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数据显示,该疗法使末线患者生存期较传统治疗延长4.3个月,复旦肿瘤医院也因此成为“前列腺癌靶向PSMARLT卓越示范中心”。此外,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科室牵头开展的18F-FESPET显像技术,可无创评估受体表达,指导内分泌治疗方案调整,且该技术已获批在具备PET/CT资质的基层医院开展,为乳腺癌精准诊疗下沉提供了可行路径。宋教授强调,随着177Lu、223Ra等新型核素及AI技术的应用,核医学将更深度融入多学科协作,推动肿瘤诊疗向“精准化、基层化”迈进

介绍

宋少莉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兼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分院核医学 科主任

上海分子影像探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肿瘤影像学组 副组长

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医师分会第十届理事会 常务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 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 主任委员

上海市核学会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 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第十届核医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介绍

刘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复旦⼤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副主任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 所长助理

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区域诊治学组 副组⻓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微创诊治学组 秘书兼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上海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微创外科学组 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介绍

张扬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 主任医师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多学科临床科学委员会 委员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课题

入选2023年上海市委组织部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2021年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多个医学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

4篇“ESI高被引论文”、11篇论文被6项国际肺癌诊治和分子检测指南引用

介绍

赵一鸣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 行政副主任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委员会 委员

医学博士国际肝癌协会 会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转移性肝癌专委会 委员

中国医促会普外科分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肝胆外科学组 委员

上海市健促会类器官技术与临床转化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 委员

在“健康中国2030”的蓝图下,推动MDT模式与创新技术向基层下沉,让规范诊疗跨越地域鸿沟,正是本次论坛的核心诉求。随着核素治疗、AI影像等技术的普及,肿瘤防治正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医学”——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以患者为中心”诊疗理念的胜利。未来,唯有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加速技术创新转化,才能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获得全周期、个体化的高质量诊疗服务,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全民愿景。

宋教授强调,随着177Lu、223Ra等新型核素及AI技术的应用,核医学将更深度融入多学科协作,推动肿瘤诊疗向“精准化、基层化”迈进。...宋少莉教授进一步介绍,核医学科的“诊疗一体化”模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癌症的阴影笼罩千万个家庭,基层医疗如何成为阻断癌魔的“前沿哨所”?当前,我国癌症防控呈现生存率提升与区域差异并存的特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5%已提升至2022年的43.7%,但城乡诊疗水平鸿沟仍显著。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群众健康的 “第一道防线”,肩负着早筛预警、规范诊疗、全程管理的重任——早一秒发现可疑病灶,就多一分治愈希望;每一次规范诊疗的落地,都可能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


为改善这一现状,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联合医学论坛网,共同发起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系列论坛,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胰腺外科行政副主任刘辰、肝脏外科行政副主任赵一鸣,以及胸外科主任医师张扬,围绕MDT与全程管理的创新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为县域肿瘤防治能力提升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01

宋少莉:核医学从“诊断配角”到“诊疗一体”的技术跃迁

宋少莉教授指出,核医学科以往常被视为“诊断性科室”,但随着新型核素治疗技术的发展,其正从单一诊断功能向“诊断+治疗”一体化模式延伸例如,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177Lu标记药物靶向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实践,已使核医学成为肿瘤多学科诊疗中衔接影像诊断、外科手术与系统治疗的关键环节,在精准定位病灶、评估疗效及个性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少莉教授进一步介绍,核医学科的“诊疗一体化”模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由于80%以上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存在生长抑素受体高表达的特性,科室通过68Ga-DOTANOCPET/CT显像精准定位原发灶及转移灶,评估受体表达水平,再联合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开展177Lu-DOTATATE治疗,如同为肿瘤细胞量身定制“核导弹”,实现对病灶的精准杀伤临床研究显示,该疗法可使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复旦肿瘤医院更是成为国内首个开展PRRT临床试验的单位,引领该领域诊疗方向。

在前列腺癌治疗中,核医学科与泌尿肿瘤MDT团队合作,利用177Lu-PSMA-617靶向治疗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阳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数据显示,该疗法使末线患者生存期较传统治疗延长4.3个月,复旦肿瘤医院也因此成为“前列腺癌靶向PSMARLT卓越示范中心”。此外,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科室牵头开展的18F-FESPET显像技术,可无创评估受体表达,指导内分泌治疗方案调整,且该技术已获批在具备PET/CT资质的基层医院开展,为乳腺癌精准诊疗下沉提供了可行路径。宋教授强调,随着177Lu、223Ra等新型核素及AI技术的应用,核医学将更深度融入多学科协作,推动肿瘤诊疗向“精准化、基层化”迈进

介绍

宋少莉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兼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分院核医学 科主任

上海分子影像探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肿瘤影像学组 副组长

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医师分会第十届理事会 常务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 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 主任委员

上海市核学会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 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第十届核医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介绍

刘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复旦⼤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副主任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 所长助理

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多区域诊治学组 副组⻓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微创诊治学组 秘书兼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上海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微创外科学组 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介绍

张扬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 主任医师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多学科临床科学委员会 委员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课题

入选2023年上海市委组织部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2021年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多个医学权威期刊发表SCI论著

4篇“ESI高被引论文”、11篇论文被6项国际肺癌诊治和分子检测指南引用

介绍

赵一鸣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 行政副主任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委员会 委员

医学博士国际肝癌协会 会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转移性肝癌专委会 委员

中国医促会普外科分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肝胆外科学组 委员

上海市健促会类器官技术与临床转化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 委员

在“健康中国2030”的蓝图下,推动MDT模式与创新技术向基层下沉,让规范诊疗跨越地域鸿沟,正是本次论坛的核心诉求。随着核素治疗、AI影像等技术的普及,肿瘤防治正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医学”——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以患者为中心”诊疗理念的胜利。未来,唯有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加速技术创新转化,才能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获得全周期、个体化的高质量诊疗服务,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全民愿景。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