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红教授:乳腺癌防治新征程——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突破

医学论坛网

1周前

国内原创药物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由中国医药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治疗药物,针对中国患者的特点开展临床试验,取得了优异成果。...中国在乳腺癌临床研究领域正逐步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导语

乳腺癌,作为女性健康的 “头号杀手”,其防治形势严峻,备受瞩目。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35.72万例,平均每10万女性中约33人罹患此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生育推迟、肥胖率上升等现代生活方式变迁,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进一步增加。

4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 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 第 31 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专项行动中,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宋国红教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乳腺癌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1

精准诊疗遇阻:乳腺癌防治的当前困境

宋教授指出,乳腺癌的精准诊疗目前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当下,乳腺癌主要依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受体阳性型、三阴型和 HER2 过表达型,针对不同分型的靶向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仍会出现复发转移或耐药问题。一些基因的突变或蛋白的过表达等耐药机制的出现,使得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面临阻碍。为突破这一困境,医学界不断探索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力求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2

中国力量崛起:

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国际地位

谈及中国在乳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临床研究水平,宋教授介绍道,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大型临床研究,为新药的全球上市贡献了力量,也让国内患者率先受益于最新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国内原创药物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由中国医药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治疗药物,针对中国患者的特点开展临床试验,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国内的治疗选择,还对国际乳腺癌治疗指南产生了影响。中国在乳腺癌临床研究领域正逐步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3

权衡优劣:现有治疗手段的全面剖析

在谈到临床常用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时,宋教授表示,这些治疗手段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以 HER2 抑制剂为例,它令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早期患者治愈率提高,晚期患者也能实现长期生存。CDK4/6 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对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情控制和生存期延长效果显著。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也在三阴型乳腺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耐药问题依旧是目前一大挑战,即使疗效显著的药物,也会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或疾病进展。面对这一情况,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持续探索耐药机制,不断研发新型靶向药物,如针对 HER2 阳性乳腺癌的 DS-8201等,为耐药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4

展望未来:新技术与新疗法的无限可能

对于未来 5 年乳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发展,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将是重要突破方向。除了现有的一些新药,更多针对不同靶点和耐药机制的药物正在研发中,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此外,药物联合应用也是未来的趋势。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 HER2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等,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尤其是耐药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尽管联合治疗的探索充满挑战,但也为乳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5

基层助力:多学科协作的精准实践

在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中,基层医生面临着跨学科沟通经验不足等问题。宋教授强调,乳腺癌的诊疗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从诊断初期的影像检查,到穿刺活检后的病理诊断,再到后续的治疗,每个环节都需要各科室紧密配合。

影像科医生的准确判断至关重要,他们通过 B 超、钼靶、核磁等检查,为临床医生提供初步诊断依据。病理科则是确诊的 “金标准”,只有通过病理检查看到癌细胞,才能明确诊断。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若对影像或病理结果有疑问,应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治疗阶段,多学科协作更为关键。外科医生负责手术治疗,内科医生主导辅助治疗,放疗科医生在必要时提供放疗支持。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内科医生更需与其他科室密切配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如果医院具备条件,开展多学科会诊(MDT)能让治疗更加直接有效;若条件有限,也可通过请专家会诊或转诊等方式,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精准的治疗。

结语

从应对精准诊疗的挑战,到中国临床研究的崛起;从现有治疗手段的优势与不足,到未来新技术、新疗法的展望;从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到基层诊疗的实践指导,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乳腺癌防治之路虽充满挑战,但每一次的突破都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生存的希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医学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下,乳腺癌的精准诊疗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无数患者驱散病魔的阴霾,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介绍

宋国红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访问学者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疾病专委会 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精准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高级人才评价项目专家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 常委

国内原创药物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由中国医药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治疗药物,针对中国患者的特点开展临床试验,取得了优异成果。...中国在乳腺癌临床研究领域正逐步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导语

乳腺癌,作为女性健康的 “头号杀手”,其防治形势严峻,备受瞩目。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35.72万例,平均每10万女性中约33人罹患此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生育推迟、肥胖率上升等现代生活方式变迁,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进一步增加。

4月2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主办的 “2025 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 第 31 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专项行动中,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宋国红教授,围绕 “精准诊疗与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深入探讨乳腺癌防治的前沿话题,向基层医生带来更多可借鉴思路。

1

精准诊疗遇阻:乳腺癌防治的当前困境

宋教授指出,乳腺癌的精准诊疗目前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当下,乳腺癌主要依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受体阳性型、三阴型和 HER2 过表达型,针对不同分型的靶向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仍会出现复发转移或耐药问题。一些基因的突变或蛋白的过表达等耐药机制的出现,使得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面临阻碍。为突破这一困境,医学界不断探索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力求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2

中国力量崛起:

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国际地位

谈及中国在乳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临床研究水平,宋教授介绍道,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大型临床研究,为新药的全球上市贡献了力量,也让国内患者率先受益于最新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国内原创药物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由中国医药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治疗药物,针对中国患者的特点开展临床试验,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国内的治疗选择,还对国际乳腺癌治疗指南产生了影响。中国在乳腺癌临床研究领域正逐步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3

权衡优劣:现有治疗手段的全面剖析

在谈到临床常用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时,宋教授表示,这些治疗手段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以 HER2 抑制剂为例,它令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早期患者治愈率提高,晚期患者也能实现长期生存。CDK4/6 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对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情控制和生存期延长效果显著。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也在三阴型乳腺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耐药问题依旧是目前一大挑战,即使疗效显著的药物,也会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或疾病进展。面对这一情况,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持续探索耐药机制,不断研发新型靶向药物,如针对 HER2 阳性乳腺癌的 DS-8201等,为耐药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4

展望未来:新技术与新疗法的无限可能

对于未来 5 年乳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发展,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将是重要突破方向。除了现有的一些新药,更多针对不同靶点和耐药机制的药物正在研发中,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此外,药物联合应用也是未来的趋势。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 HER2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等,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尤其是耐药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尽管联合治疗的探索充满挑战,但也为乳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5

基层助力:多学科协作的精准实践

在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中,基层医生面临着跨学科沟通经验不足等问题。宋教授强调,乳腺癌的诊疗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从诊断初期的影像检查,到穿刺活检后的病理诊断,再到后续的治疗,每个环节都需要各科室紧密配合。

影像科医生的准确判断至关重要,他们通过 B 超、钼靶、核磁等检查,为临床医生提供初步诊断依据。病理科则是确诊的 “金标准”,只有通过病理检查看到癌细胞,才能明确诊断。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若对影像或病理结果有疑问,应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治疗阶段,多学科协作更为关键。外科医生负责手术治疗,内科医生主导辅助治疗,放疗科医生在必要时提供放疗支持。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内科医生更需与其他科室密切配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如果医院具备条件,开展多学科会诊(MDT)能让治疗更加直接有效;若条件有限,也可通过请专家会诊或转诊等方式,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精准的治疗。

结语

从应对精准诊疗的挑战,到中国临床研究的崛起;从现有治疗手段的优势与不足,到未来新技术、新疗法的展望;从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到基层诊疗的实践指导,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乳腺癌防治之路虽充满挑战,但每一次的突破都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生存的希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医学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下,乳腺癌的精准诊疗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无数患者驱散病魔的阴霾,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介绍

宋国红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访问学者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疾病专委会 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精准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高级人才评价项目专家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 常委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