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期后续主线的思考

天风策略

2天前

复盘市场历次底部区域,趋势性上涨前往往会经历多次反弹的下跌期和w型磨底期,较为典型的磨底期成交量先收缩后放量,以过渡开启上涨行情。大盘磨底阶段表现最好的组别,对后市主线存在信号效应。下跌&磨底阶段表现最差的组别,存在反转效应。磨底期的信号效应赔率更优,下跌期的反转效应胜率更大。

摘 要 

核心结论:震荡期,市场有时会选出后续的主线,关注市场给出的信号,以作“确认”。复盘市场历次底部区域,趋势性上涨前往往会经历多次反弹的下跌期和w型磨底期,较为典型的磨底期成交量先收缩后放量,以过渡开启上涨行情。大盘磨底阶段表现最好的组别,对后市主线存在信号效应。下跌&磨底阶段表现最差的组别,存在反转效应。磨底期的信号效应赔率更优,下跌期的反转效应胜率更大。因此,我们判断市场在磨底期筛选出的行业或可以作为新一轮主线的前瞻信号。


市场主线往往是一个长期逻辑,当某行业本身不具备长期逻辑或行业的长期逻辑被证伪,由于短期逻辑与长期标准背离,尽管在磨底期上涨,但可能不会发展成为主线。主要有三种情况:1)防御属性行业,资金只是短期避险;2)行业的政策支持的逻辑短期相对更弱;3)行业在磨底期后格局并未优化。


2000年起,A股共经历5轮完整的“下跌-磨底-上涨周期”,对比各申万一级行业在三个区间的表现,我们发现两个规律:1)大盘磨底阶段表现最好的组别,对后市主线存在信号效应。而下跌阶段的表现最好行业,对后市指引较弱。2)下跌&磨底阶段表现最差的组别,存在反转效应。反转效应在下跌期的作用更明显。

对比下跌期与磨底期的上涨/下跌TOP10行业,这两种效应更明显,即磨底期的信号效应与下跌期的反转效应。反转效应胜率更大,而信号效应的赔率更优。因此,我们判断市场在磨底期筛选出的行业或可以作为新一轮主线的前瞻信号。


我们判断,市场主线往往是一个长期逻辑,当某行业本身不具备长期逻辑或行业的长期逻辑被证伪,由于短期逻辑与长期标准背离,尽管在磨底期上涨,但可能不会发展成为主线。主要有三种情况:

1)防御属性行业,资金只是短期避险。这种情况多见于电力公用、必选消费等行业,磨底期结束后资金风险偏好回升,防御板块的吸引力降低。

2)行业的政策支持的逻辑短期相对更弱。如2005年民营经济政策催化下的电力板块。

3)行业在磨底期后格局并未优化。如2016年上半年磨底期的有色板块,上涨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驱动的预期行情,但随着产能的释放,需求的证伪,行业逻辑回归现实,并未发展成主线。


风险提示:1)过去历史经验仅供参考;2)风格分类仅供参考;3)政策出台和落地具备不确定性。


正 文

震荡磨底期市场主线的选择效应

1.市场有时会选出后续的主线

复盘市场历次底部区域,趋势性上涨前往往会经历多次反弹的下跌期和w型磨底期,较为典型的磨底期成交量先收缩后放量,以过渡开启上涨行情。自2000年起,A股共经历5轮完整的“下跌-磨底-上涨周期”,对比各申万一级行业在三个区间的表现,我们发现两个规律:

1)大盘磨底阶段表现最好的组别,对后市主线存在信号效应。如图1-5中红框所示,磨底期表现排名靠前的行业,在后续的上涨区间表现也大多好于其它组别,除2008-2009年外,其余四轮磨底期均符合该规律。而下跌阶段的表现最好行业,对后市指引较弱。

2)下跌&磨底阶段表现最差的组别,存在反转效应。如图1-5中黄框所示,反转效应在下跌期的作用更明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比下跌期与磨底期的上涨/下跌TOP10行业,这两种效应更明显,即磨底期的信号效应与下跌期的反转效应。反转效应胜率更大,反映在下图中即各轮下跌期下跌TOP10行业,可以覆盖后续上涨周期中的绝大多数涨幅靠前行业,这一效应在2009年发挥比较极致。而信号效应的赔率更优,上涨行情中的TOP3表现行业,在磨底期已经初具上涨信号。

因此,我们判断市场在磨底期筛选出的行业或可以作为新一轮主线的前瞻信号。

图片


2.震荡期的信号效应,何时失效?

站在后验的角度,主线必然是政策确定性与产业逻辑确定性的双击,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站在磨底期,如何筛选出市场预选行业中,不会被证伪的部分,或许是磨底期信号效应的“正确打开方式”,换言之,即市场预选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

我们判断,市场主线往往是一个长期逻辑,当某行业本身不具备长期逻辑或行业的长期逻辑被证伪,由于短期逻辑与长期标准背离,尽管在磨底期上涨,但可能不会发展成为主线。主要有三种情况:

1)防御属性行业,资金只是短期避险。这种情况多见于电力公用、必选消费等行业,磨底期结束后资金风险偏好回升,防御板块的吸引力降低。

2)行业的政策支持的逻辑短期相对更弱。

如,2005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明确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如能源、电信、金融)。电力公用等领域的民营企业因准入放宽预期受到关注,2005年电力板块在政策催化下逐步活跃。

然而,更具备执行性和操作性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5年后才落地。

3)行业在磨底期后格局并未优化。

如,有色金属板块在20161-6月的磨底期表现居申万一级行业首位,主要系受益于供给侧改革影响下,行业产能扩张受限,有色品种价格上涨,但2017年后,合规产能逐步释放,需求端却因地产、基建增速放缓,导致供需缺口收窄甚至过剩。

2016年上半年磨底期有色板块上涨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驱动的预期行情,但随着产能的释放,需求的证伪,行业逻辑回归现实,并未发展成主线。

图片

风险提示

1)过去历史经验仅供参考;2)风格分类仅供参考;3)政策出台和落地具备不确定性。

复盘市场历次底部区域,趋势性上涨前往往会经历多次反弹的下跌期和w型磨底期,较为典型的磨底期成交量先收缩后放量,以过渡开启上涨行情。大盘磨底阶段表现最好的组别,对后市主线存在信号效应。下跌&磨底阶段表现最差的组别,存在反转效应。磨底期的信号效应赔率更优,下跌期的反转效应胜率更大。

摘 要 

核心结论:震荡期,市场有时会选出后续的主线,关注市场给出的信号,以作“确认”。复盘市场历次底部区域,趋势性上涨前往往会经历多次反弹的下跌期和w型磨底期,较为典型的磨底期成交量先收缩后放量,以过渡开启上涨行情。大盘磨底阶段表现最好的组别,对后市主线存在信号效应。下跌&磨底阶段表现最差的组别,存在反转效应。磨底期的信号效应赔率更优,下跌期的反转效应胜率更大。因此,我们判断市场在磨底期筛选出的行业或可以作为新一轮主线的前瞻信号。


市场主线往往是一个长期逻辑,当某行业本身不具备长期逻辑或行业的长期逻辑被证伪,由于短期逻辑与长期标准背离,尽管在磨底期上涨,但可能不会发展成为主线。主要有三种情况:1)防御属性行业,资金只是短期避险;2)行业的政策支持的逻辑短期相对更弱;3)行业在磨底期后格局并未优化。


2000年起,A股共经历5轮完整的“下跌-磨底-上涨周期”,对比各申万一级行业在三个区间的表现,我们发现两个规律:1)大盘磨底阶段表现最好的组别,对后市主线存在信号效应。而下跌阶段的表现最好行业,对后市指引较弱。2)下跌&磨底阶段表现最差的组别,存在反转效应。反转效应在下跌期的作用更明显。

对比下跌期与磨底期的上涨/下跌TOP10行业,这两种效应更明显,即磨底期的信号效应与下跌期的反转效应。反转效应胜率更大,而信号效应的赔率更优。因此,我们判断市场在磨底期筛选出的行业或可以作为新一轮主线的前瞻信号。


我们判断,市场主线往往是一个长期逻辑,当某行业本身不具备长期逻辑或行业的长期逻辑被证伪,由于短期逻辑与长期标准背离,尽管在磨底期上涨,但可能不会发展成为主线。主要有三种情况:

1)防御属性行业,资金只是短期避险。这种情况多见于电力公用、必选消费等行业,磨底期结束后资金风险偏好回升,防御板块的吸引力降低。

2)行业的政策支持的逻辑短期相对更弱。如2005年民营经济政策催化下的电力板块。

3)行业在磨底期后格局并未优化。如2016年上半年磨底期的有色板块,上涨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驱动的预期行情,但随着产能的释放,需求的证伪,行业逻辑回归现实,并未发展成主线。


风险提示:1)过去历史经验仅供参考;2)风格分类仅供参考;3)政策出台和落地具备不确定性。


正 文

震荡磨底期市场主线的选择效应

1.市场有时会选出后续的主线

复盘市场历次底部区域,趋势性上涨前往往会经历多次反弹的下跌期和w型磨底期,较为典型的磨底期成交量先收缩后放量,以过渡开启上涨行情。自2000年起,A股共经历5轮完整的“下跌-磨底-上涨周期”,对比各申万一级行业在三个区间的表现,我们发现两个规律:

1)大盘磨底阶段表现最好的组别,对后市主线存在信号效应。如图1-5中红框所示,磨底期表现排名靠前的行业,在后续的上涨区间表现也大多好于其它组别,除2008-2009年外,其余四轮磨底期均符合该规律。而下跌阶段的表现最好行业,对后市指引较弱。

2)下跌&磨底阶段表现最差的组别,存在反转效应。如图1-5中黄框所示,反转效应在下跌期的作用更明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比下跌期与磨底期的上涨/下跌TOP10行业,这两种效应更明显,即磨底期的信号效应与下跌期的反转效应。反转效应胜率更大,反映在下图中即各轮下跌期下跌TOP10行业,可以覆盖后续上涨周期中的绝大多数涨幅靠前行业,这一效应在2009年发挥比较极致。而信号效应的赔率更优,上涨行情中的TOP3表现行业,在磨底期已经初具上涨信号。

因此,我们判断市场在磨底期筛选出的行业或可以作为新一轮主线的前瞻信号。

图片


2.震荡期的信号效应,何时失效?

站在后验的角度,主线必然是政策确定性与产业逻辑确定性的双击,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站在磨底期,如何筛选出市场预选行业中,不会被证伪的部分,或许是磨底期信号效应的“正确打开方式”,换言之,即市场预选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

我们判断,市场主线往往是一个长期逻辑,当某行业本身不具备长期逻辑或行业的长期逻辑被证伪,由于短期逻辑与长期标准背离,尽管在磨底期上涨,但可能不会发展成为主线。主要有三种情况:

1)防御属性行业,资金只是短期避险。这种情况多见于电力公用、必选消费等行业,磨底期结束后资金风险偏好回升,防御板块的吸引力降低。

2)行业的政策支持的逻辑短期相对更弱。

如,2005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明确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如能源、电信、金融)。电力公用等领域的民营企业因准入放宽预期受到关注,2005年电力板块在政策催化下逐步活跃。

然而,更具备执行性和操作性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5年后才落地。

3)行业在磨底期后格局并未优化。

如,有色金属板块在20161-6月的磨底期表现居申万一级行业首位,主要系受益于供给侧改革影响下,行业产能扩张受限,有色品种价格上涨,但2017年后,合规产能逐步释放,需求端却因地产、基建增速放缓,导致供需缺口收窄甚至过剩。

2016年上半年磨底期有色板块上涨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驱动的预期行情,但随着产能的释放,需求的证伪,行业逻辑回归现实,并未发展成主线。

图片

风险提示

1)过去历史经验仅供参考;2)风格分类仅供参考;3)政策出台和落地具备不确定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