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比谁正宗?非医药基金“贴脸”医药,大赚64%!

券商中国

6小时前

非医药行业基金正以“贴脸”的方式看好医药赛道。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多只进入全市场业绩前列的非医药基金,所持有的医药股总仓位已高于许多医药行业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医药股已成为公募第二大重仓行业,这在很大程度上由非医药基金的加仓医药行为导致

许多非医药基金打破行业均衡策略,以超配甚至比医药基金还“医药”的极致策略实现业绩爆发。对于许多非医药基金经理而言,要获得好看的业绩或避免排名跑输,只有尽可能在行业仓位风格上靠近医药基金。

行业仓位风格更纯,非医药基金胜出有绝招

基金合同上定义为全市场产品的非医药基金,正变得比医药基金还“医药”。

随着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诺安精选价值、工银新经济、嘉实互融等一批非医药基金的业绩爆发,覆盖更高的医药仓位正成为今年基金业绩比拼的核心策略,这成为非医药基金追赶甚至战胜医药基金的关键。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已接近64%,已暂列今年全市场基金业绩第一。诺安精选价值、嘉实互融、工银新经济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达到44%、36%、35%,均位列全市场业绩前列。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基金产品均非基金合同意义上的医药行业基金,但是他们的核心打法却是把自己变成比医药基金更具医药风格。

根据披露的公募基金第一季度报告,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均为医药股,而这只非医药基金产品所持有的全部医药赛道股票的总仓位达到86.34%;排名业绩前列的工银新经济基金截至今年3月末的医药总仓位则达到88.40%,从医药基金的仓位属性而言,这一数据已经远高于许多专门性的医药行业基金。

以南方港股医药行业基金为例,该基金为基金合同定义上的专门性的医药行业基金产品,南方港股医药行业基金截至今年3月末持有的医药股票仓位占比为76.9%,这一数据显著低于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的86.34%,以及工银新经济基金的88.40%。

此外,虽然因A股基金产品在行业仓位分类上的特点,诺安精选价值基金未披露产品的全部医药行业总仓位比例,但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有9只为医药股,且其披露持有的港股仓位截至今年3月末为43.87%,该仓位全部为医药仓位。与之对比的,同样为A股基金产品的华安医药生物基金为专门性的医药行业基金,其披露所覆盖的港股行业包括非医药赛道,持有的港股医药仓位约为34%,这种对比显示出诺安精选价值基金在行业风格上,已比许多医药行业基金还要“正宗”,这种微妙的差别使得诺安精选价值基金在收益率上变得更具弹性。

超配医药股,均衡基金打法“不均衡”

医药行业已成为今年基金最赚钱的赛道,这正得益于大量非医药基金的凶猛买入,尤其是当行业均衡策略在基金业绩排名上效果不堪之际。

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基金一季报中披露配置权重最高的两个行业为电子、医药行业,配置的权重分别为18.93%、10.69%。其中,来自非医药基金对医药股的重仓占比显著抬升,非医药基金大量进入医药赛道成为拉动医药行情的关键力量。

管理全市场类产品的基金经理已经意识到,若无相当分量的医药行业仓位,在基金业绩排名上被医药基金大幅度甩开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最近五年的公募基金业绩排名上,以均衡为特点的全市场基金产品若完全采用均衡打法,则可能面临较大的业绩排名压力,而同期的行业主题基金产品一直处于业绩主导地位。

以华南地区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全市场均衡主题基金产品为例,其中一只基金产品在截至2025年3月末的持仓策略中已开始高度关注医药赛道的趋势变化,并首次将前三大重仓股全部配置为医药股,且仅这三只医药股的仓位占比就达到21%。这种单边倾斜的独宠式打法,使得上述基金产品的业绩显著高于他管理的另一只均衡风格基金产品,而同期另一只同类产品则采取真正的全市场均衡打法,在前十大重仓股中配置的医药股数量仅为1只,且仓位只有6.55%,最终导致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同类基金产品出现较大的业绩悬殊,两者产品在医药仓位上的差异导致业绩差距超12个百分点。

这种同一位基金经理在两只基金产品上的医药仓位差距,导致基金业绩“同人不同命”的情况极为普遍。亦有基金经理在管理的多只基金产品时,既有其中一只基金产品在前十大重仓股中全部配置为医药股的情形,也同时保存另一只基金产品高度均衡的策略,从而导致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产品的业绩差距达到近20个百分点,这显示出在医药股行情单边强势的背景下,均衡打法战胜医药基金的难度可想而知,哪怕来自同一位基金经理。

打开估值天花板,基金经理看好创新药海外授权

医药股的强劲行情来自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增长驱动,随着中国创新药在海外的商务授权收入不断落地兑现,打开估值天花板的医药股在基金经理眼中已具有全球竞争力。

平安医疗健康混合基金经理周思聪表示,创新药目前处于国内医保市场、海外出海市场的双重提振周期,2025年创新药企业正陆续盈利,未来三年有望开启大级别的投资行情,尤其创新药出海授权商业化具备较强韧性,中国药企对外授权是早期研发阶段,中国企业为全球创新药提供新选项和可能,可以极大提高新药研发效率,时间成本和数据优势是这一阶段核心。由于工程师红利,在新药早期研发环节,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效率大幅领先海外药企。国际巨头药企在花费几亿至几十亿美元引入中国创新药后,往往可以收获每年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商业利润极其丰厚。

易方达医药生物基金经理杨桢霄认为,中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力在持续提升,全球大药企持续从国内公司引进创新药品种,并且从肿瘤领域扩散到代谢、自免等各种疾病领域,反映出中国医药行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在持续加强。同时,国家自上而下鼓励医药创新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陆续出台支持医药创新的政策,国内创新药相关公司的收入在持续兑现,整个医药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开始逐步得到市场认可。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强调,医药股的行情也来自科技自信背景下带动强科技属性个股估值重塑,其中创新药的板块持续性最为明显,具有独家创新产品和创新平台的优势特点,将能让许多医药企业突破天花板,当前创新药个股的海外研发合作进展变化及报表改善均迎来奇点时刻,同时创新药政策端的确定性明显高于非创新药领域,核心配置关注两个方向,一是有颠覆性创新研发,有望形成海外重磅商务授权的个股;二是创新药产品已经进入商业化放量,带来报表端逐季度快速改善的个股。

非医药行业基金正以“贴脸”的方式看好医药赛道。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多只进入全市场业绩前列的非医药基金,所持有的医药股总仓位已高于许多医药行业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医药股已成为公募第二大重仓行业,这在很大程度上由非医药基金的加仓医药行为导致

许多非医药基金打破行业均衡策略,以超配甚至比医药基金还“医药”的极致策略实现业绩爆发。对于许多非医药基金经理而言,要获得好看的业绩或避免排名跑输,只有尽可能在行业仓位风格上靠近医药基金。

行业仓位风格更纯,非医药基金胜出有绝招

基金合同上定义为全市场产品的非医药基金,正变得比医药基金还“医药”。

随着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诺安精选价值、工银新经济、嘉实互融等一批非医药基金的业绩爆发,覆盖更高的医药仓位正成为今年基金业绩比拼的核心策略,这成为非医药基金追赶甚至战胜医药基金的关键。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已接近64%,已暂列今年全市场基金业绩第一。诺安精选价值、嘉实互融、工银新经济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达到44%、36%、35%,均位列全市场业绩前列。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基金产品均非基金合同意义上的医药行业基金,但是他们的核心打法却是把自己变成比医药基金更具医药风格。

根据披露的公募基金第一季度报告,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均为医药股,而这只非医药基金产品所持有的全部医药赛道股票的总仓位达到86.34%;排名业绩前列的工银新经济基金截至今年3月末的医药总仓位则达到88.40%,从医药基金的仓位属性而言,这一数据已经远高于许多专门性的医药行业基金。

以南方港股医药行业基金为例,该基金为基金合同定义上的专门性的医药行业基金产品,南方港股医药行业基金截至今年3月末持有的医药股票仓位占比为76.9%,这一数据显著低于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的86.34%,以及工银新经济基金的88.40%。

此外,虽然因A股基金产品在行业仓位分类上的特点,诺安精选价值基金未披露产品的全部医药行业总仓位比例,但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有9只为医药股,且其披露持有的港股仓位截至今年3月末为43.87%,该仓位全部为医药仓位。与之对比的,同样为A股基金产品的华安医药生物基金为专门性的医药行业基金,其披露所覆盖的港股行业包括非医药赛道,持有的港股医药仓位约为34%,这种对比显示出诺安精选价值基金在行业风格上,已比许多医药行业基金还要“正宗”,这种微妙的差别使得诺安精选价值基金在收益率上变得更具弹性。

超配医药股,均衡基金打法“不均衡”

医药行业已成为今年基金最赚钱的赛道,这正得益于大量非医药基金的凶猛买入,尤其是当行业均衡策略在基金业绩排名上效果不堪之际。

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基金一季报中披露配置权重最高的两个行业为电子、医药行业,配置的权重分别为18.93%、10.69%。其中,来自非医药基金对医药股的重仓占比显著抬升,非医药基金大量进入医药赛道成为拉动医药行情的关键力量。

管理全市场类产品的基金经理已经意识到,若无相当分量的医药行业仓位,在基金业绩排名上被医药基金大幅度甩开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最近五年的公募基金业绩排名上,以均衡为特点的全市场基金产品若完全采用均衡打法,则可能面临较大的业绩排名压力,而同期的行业主题基金产品一直处于业绩主导地位。

以华南地区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全市场均衡主题基金产品为例,其中一只基金产品在截至2025年3月末的持仓策略中已开始高度关注医药赛道的趋势变化,并首次将前三大重仓股全部配置为医药股,且仅这三只医药股的仓位占比就达到21%。这种单边倾斜的独宠式打法,使得上述基金产品的业绩显著高于他管理的另一只均衡风格基金产品,而同期另一只同类产品则采取真正的全市场均衡打法,在前十大重仓股中配置的医药股数量仅为1只,且仓位只有6.55%,最终导致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同类基金产品出现较大的业绩悬殊,两者产品在医药仓位上的差异导致业绩差距超12个百分点。

这种同一位基金经理在两只基金产品上的医药仓位差距,导致基金业绩“同人不同命”的情况极为普遍。亦有基金经理在管理的多只基金产品时,既有其中一只基金产品在前十大重仓股中全部配置为医药股的情形,也同时保存另一只基金产品高度均衡的策略,从而导致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产品的业绩差距达到近20个百分点,这显示出在医药股行情单边强势的背景下,均衡打法战胜医药基金的难度可想而知,哪怕来自同一位基金经理。

打开估值天花板,基金经理看好创新药海外授权

医药股的强劲行情来自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增长驱动,随着中国创新药在海外的商务授权收入不断落地兑现,打开估值天花板的医药股在基金经理眼中已具有全球竞争力。

平安医疗健康混合基金经理周思聪表示,创新药目前处于国内医保市场、海外出海市场的双重提振周期,2025年创新药企业正陆续盈利,未来三年有望开启大级别的投资行情,尤其创新药出海授权商业化具备较强韧性,中国药企对外授权是早期研发阶段,中国企业为全球创新药提供新选项和可能,可以极大提高新药研发效率,时间成本和数据优势是这一阶段核心。由于工程师红利,在新药早期研发环节,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效率大幅领先海外药企。国际巨头药企在花费几亿至几十亿美元引入中国创新药后,往往可以收获每年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商业利润极其丰厚。

易方达医药生物基金经理杨桢霄认为,中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力在持续提升,全球大药企持续从国内公司引进创新药品种,并且从肿瘤领域扩散到代谢、自免等各种疾病领域,反映出中国医药行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在持续加强。同时,国家自上而下鼓励医药创新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陆续出台支持医药创新的政策,国内创新药相关公司的收入在持续兑现,整个医药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开始逐步得到市场认可。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强调,医药股的行情也来自科技自信背景下带动强科技属性个股估值重塑,其中创新药的板块持续性最为明显,具有独家创新产品和创新平台的优势特点,将能让许多医药企业突破天花板,当前创新药个股的海外研发合作进展变化及报表改善均迎来奇点时刻,同时创新药政策端的确定性明显高于非创新药领域,核心配置关注两个方向,一是有颠覆性创新研发,有望形成海外重磅商务授权的个股;二是创新药产品已经进入商业化放量,带来报表端逐季度快速改善的个股。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