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阿里巴巴(09988.HK,BABA.US);百度(09888.HK,BIDU.US);腾讯(00700.HK, TCEHY);科大讯飞(002230.SZ);万兴科技(300624.SZ);三六零(601360.SH);昆仑万维(300418.SZ);云从科技(688327.SH);拓尔思(300229.SZ)等
本文核心数据:多模态大模型产业链;多模态大模型产业全景图谱
多模态大模型产业链全景梳理
多模态大模型产业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涵盖了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基础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硬件和基础软件,模型层主要是多模态大模型的种类,包括CLIP、BLIP、BLIP-2、dreamLLM、LLaMA、LLaVA、flamingo、mini-GPT4等,应用层则是指大模型结合行业的进一步升级应用形成的行业大模型,主要包括生产制造领域、生活娱乐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等。
中国大模型产业链上游基础层硬件环节参与者有英特尔、英伟达等,基础软件环节参与者有华为、腾讯、紫光同创;中游模型层参与者有OpenAI、Meta、Google、阿里、华为、百度、360、科大讯飞等;下游应用层参与企业有用友网络、京东、阿里巴巴、金山办公和科大讯飞等。
多模态大模型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
全国多模态大模型产业链主要聚集在少数几个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苏州、杭州以及深圳。上游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两地,这两个地区AI服务器、AI芯片以及下游应用领域广,产业聚集效应较强。北京上游企业有寒武纪、联想、浪潮信息,中游有月之暗面(Kimi)、百川智能、MiniMax等企业。深圳上游有紫光同创、海思、银雁科技、中兴科技、广和通;中游有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海豚智能等。此外杭州上游有新华三,中游有DeepSeek。
多模态大模型产品收入情况
中国多模态大模型收入占比呈现“头部集中、垂直渗透”的格局,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与生态整合加速商业化,而中小厂商则聚焦垂类场景实现差异化突围。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等头部云服务商的大模型收入主要通过云服务API调用、行业解决方案及硬件搭载实现。其中阿里云收入最高,超过1100亿元,占集团比重15%左右。其次是华为云,收入688亿元,占华为收入5%,腾讯云业务收入636亿元,占集团收入5-7%左右。百度云业务暂未单独披露,属于非在线营销收入板块,大约占百度收入的12%。
云收入相对较小的企业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人工智能软硬件企业,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昆仑万维的天工大模型以及网易的丹青大模型通过多种硬件硬件例如AI学习机、办公本等实现收入转化,占比较低,为5-7%,但多数中小厂商大模型收入占比不足5%,主要是依赖政府项目与定制化服务;另一类是新兴的以大模型为主要业务收入来源的,Kimi所在的月之暗面,以及DeepSeek的深度求索公司。这些企业收入来自企业级API和定制方案,收入占比100%。未来,随着行业模型深化与智能体普及,大模型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但算力成本与伦理监管仍需突破。
注:上市公司暂未公布多模态大模型的具体收入,上图为根据具体产品类别进行初步统计,具体以公司官网发布为准
多模态大模型产品成本情况
当前国内主流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普遍在数千万至数亿美元级别,其中百度文心、阿里通义、腾讯混元等大厂模型投入最高,基本超2亿美元;而创业公司如Kimi、DeepSeek等通过技术优化降低训练成本,目前在3000-6000万美元之间。云托管成本受模型规模影响显著,大厂通常依托自有云平台,降低成本,如阿里云PAI、华为云等。而初创公司依赖多云弹性部署。多模态大模型产品的成本情况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及中国多模态大模型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阿里巴巴(09988.HK,BABA.US);百度(09888.HK,BIDU.US);腾讯(00700.HK, TCEHY);科大讯飞(002230.SZ);万兴科技(300624.SZ);三六零(601360.SH);昆仑万维(300418.SZ);云从科技(688327.SH);拓尔思(300229.SZ)等
本文核心数据:多模态大模型产业链;多模态大模型产业全景图谱
多模态大模型产业链全景梳理
多模态大模型产业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涵盖了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基础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硬件和基础软件,模型层主要是多模态大模型的种类,包括CLIP、BLIP、BLIP-2、dreamLLM、LLaMA、LLaVA、flamingo、mini-GPT4等,应用层则是指大模型结合行业的进一步升级应用形成的行业大模型,主要包括生产制造领域、生活娱乐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等。
中国大模型产业链上游基础层硬件环节参与者有英特尔、英伟达等,基础软件环节参与者有华为、腾讯、紫光同创;中游模型层参与者有OpenAI、Meta、Google、阿里、华为、百度、360、科大讯飞等;下游应用层参与企业有用友网络、京东、阿里巴巴、金山办公和科大讯飞等。
多模态大模型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
全国多模态大模型产业链主要聚集在少数几个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苏州、杭州以及深圳。上游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两地,这两个地区AI服务器、AI芯片以及下游应用领域广,产业聚集效应较强。北京上游企业有寒武纪、联想、浪潮信息,中游有月之暗面(Kimi)、百川智能、MiniMax等企业。深圳上游有紫光同创、海思、银雁科技、中兴科技、广和通;中游有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海豚智能等。此外杭州上游有新华三,中游有DeepSeek。
多模态大模型产品收入情况
中国多模态大模型收入占比呈现“头部集中、垂直渗透”的格局,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与生态整合加速商业化,而中小厂商则聚焦垂类场景实现差异化突围。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等头部云服务商的大模型收入主要通过云服务API调用、行业解决方案及硬件搭载实现。其中阿里云收入最高,超过1100亿元,占集团比重15%左右。其次是华为云,收入688亿元,占华为收入5%,腾讯云业务收入636亿元,占集团收入5-7%左右。百度云业务暂未单独披露,属于非在线营销收入板块,大约占百度收入的12%。
云收入相对较小的企业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技人工智能软硬件企业,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昆仑万维的天工大模型以及网易的丹青大模型通过多种硬件硬件例如AI学习机、办公本等实现收入转化,占比较低,为5-7%,但多数中小厂商大模型收入占比不足5%,主要是依赖政府项目与定制化服务;另一类是新兴的以大模型为主要业务收入来源的,Kimi所在的月之暗面,以及DeepSeek的深度求索公司。这些企业收入来自企业级API和定制方案,收入占比100%。未来,随着行业模型深化与智能体普及,大模型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但算力成本与伦理监管仍需突破。
注:上市公司暂未公布多模态大模型的具体收入,上图为根据具体产品类别进行初步统计,具体以公司官网发布为准
多模态大模型产品成本情况
当前国内主流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普遍在数千万至数亿美元级别,其中百度文心、阿里通义、腾讯混元等大厂模型投入最高,基本超2亿美元;而创业公司如Kimi、DeepSeek等通过技术优化降低训练成本,目前在3000-6000万美元之间。云托管成本受模型规模影响显著,大厂通常依托自有云平台,降低成本,如阿里云PAI、华为云等。而初创公司依赖多云弹性部署。多模态大模型产品的成本情况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及中国多模态大模型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