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胰胃防线:王成锋教授解读胃肠癌防治密码 ——2025 肿瘤防治宣传周特别报道

医学论坛网

6小时前

随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液体活检等创新技术在基层的应用,以及“癌症防治核心知识进社区”项目覆盖全国越来越多地区,我国胃肠癌防治正从“晚期救治”转向“早期防控”。

为什么胃癌和胰腺癌总是“一查就晚”?根据2024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数为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而胰腺癌新发病例数11.87万例,死亡10.63万例——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患病家庭的遗憾。

如何在“癌魔”潜伏时精准狙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的“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系列论坛之“守护胰胃,防癌有招”特别访谈节目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专家王成锋教授结合其40余年的临床经验,为公众剖析胃肠癌防治的底层逻辑——从餐桌旁的饮食习惯到体检单上的筛查选择,从手术刀下的微创技术到实验室里的创新疗法,这场与“癌王”的对抗,早已形成环环相扣的科学防控链条!

王成峰教授专访

1窥见“癌王”真面目:胰腺癌为何难以捉摸

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癌中之王”,源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王成锋教授指出,胰腺癌早期症状与胃炎、胆囊炎等良性疾病高度重叠,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加之胰腺深居腹腔后部,常规体检难以早期发现。这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且易转移。美国癌症协会最新发布数据显示,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OS)已从50年前的3%提升至13%,但在所有癌种中,其5年OS仍为最低[1]。ACS预测,胰腺癌的病死率到2030年将排名第2位,仅次于肺癌[2]。当前,我国胰腺癌发病与死亡比例接近1:1,其防治的紧迫毋庸置疑。

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如家族遗传史者、慢性胰腺炎患者、长期吸烟者及接触化工原料的职业人群),筛查需“早启动、多手段”。王成锋教授强调,家族性胰腺癌人群应从40岁开始筛查,或根据家族中最小发病年龄提前10年(如家族最早发病者为45岁,则从35岁起始)。他指出,筛查手段需拒绝单一B超检查,而采用腹部增强CT/MRI、超声内镜(EUS)与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联合检测,建议每6个月筛查一次。若筛查发现异常,需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取病理诊断,避免仅凭影像学推测延误确诊。

在预防层面,针对胰腺癌病因未完全明确的现状,王成锋教授建议“双轨并行”:一方面远离吸烟、酗酒、高糖高脂饮食等风险因素,另一方面通过规律运动、均衡饮食提升免疫力,尤其需关注慢性胰腺炎、2 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规范管理,降低胰腺细胞恶变风险。王教授强调:胰腺癌的病因虽未完全明确,但减少高危行为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2胃癌早筛早治:从“胃”险边缘拉回健康

我国胃癌发病形势严峻,王成锋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高盐及腌制饮食、慢性胃炎未规范治疗是主要致病因素。HP作为明确的Ⅰ类致癌物,在我国感染率超过50%,其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叠加作用,可加速胃黏膜恶变进程。临床中,胃癌早期症状与普通胃炎极易混淆,仅表现为轻微上腹痛、腹胀、嗳气等,但当出现持续性隐痛、服药后症状无缓解、疼痛规律改变或伴随体重下降、黑便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胃癌可能。

筛查是提升胃癌治愈率的关键。王成锋教授建议,普通人群从40岁起每3-5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而高危人群(包括家族史、HP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等)需将筛查年龄提前至35岁,结合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等血清学检测初筛。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金标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已将基层医院读片误差率降至3%,可精准识别0.5厘米的微小病变。

治疗方面,围手术期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精准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预后,例如RESOLVE研究结果显示,围手术期使用S-1联合奥沙利铂(SOX方案)的5年总生存率达60%,较术后辅助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CapOx方案)的52.1%提升8个百分点[3]。王教授特别强调,“筛查普及”是提升防治效果的核心抓手。目前我国胃癌早筛发现率尚不足20%[4],若能普及全民胃镜筛查,可显著提升早期胃癌发现率。

在饮食预防层面,王成锋教授提出“红绿灯”法则:鼓励多摄入新鲜蔬果、牛奶、豆制品等“绿灯食物”,其富含的维生素 C 和植物蛋白可抑制致癌物合成;严格限制高盐(每日<5 克)、腌制熏烤(含亚硝酸盐)、过热饮食(温度>70℃)等“红灯食物”,减少胃黏膜损伤。同时,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可有效降低 HP 交叉感染风险,家族中 HP 阳性者需同步接受规范治疗(标准四联疗法,疗程 14 天)。

3 结语:早筛早治,全民共筑消化道健康屏障

王成锋教授指出,胃肠癌并非“不治之症”。研究表明,早期筛查确诊胰腺癌的患者中位OS可达10年,而未能获得早期诊断的患者仅1.5年[5];而早期确诊的胃癌患者接受内镜切除术后的5年OS可达89.0%[6]。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防治的核心挑战在于早期发现率低,而筛查普及、技术下沉与公众健康意识提升是破局关键。随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液体活检等创新技术在基层的应用,以及“癌症防治核心知识进社区”项目覆盖全国越来越多地区,我国胃肠癌防治正从“晚期救治”转向“早期防控”。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王成锋教授呼吁公众,40岁以上人群应主动将胃镜、胰腺专项检查纳入年度体检,高危人群提前至 35 岁;践行“低盐低脂、分餐公筷”的健康生活方式;一旦出现消化道异常症状,及时至正规医疗机构排查。期待通过全民参与,织密“防筛治”一体化网络,让早防早治成为社会共识,最终实现胃肠癌可防、可筛、可治的健康愿景,守护更多家庭的幸福与希望。

参考资料

[1] SIEGEL R L, GIAQUINTO A N,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4[J]. CA Cancer J Clin, 2024, 74(1): 12-49.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Facts Figures 2025-Pancreatic Cancer Facts[Z/OL]. https://pancreatic.org/wp-content/uploads/2025/03/2025-cancer-facts-and-figures-acs.pdf. [3] Zhang X, Liang H, Li Z, et al. Peri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adjuvant oxaliplatin with S-1 versus adjuvant oxaliplatin with capecitabine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undergoing D2 gastrectomy (RESOLVE): final report of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5, 26(3):312-319.

[4] SUZUKI H, ONO H, HIRASAWA T, et al.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 Real-world Evidence From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21(2):307-318.e2.

[5] QIU L, YAO L, HU P, et al. Analysis of the detection rat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by painless gastroscopy and ordinary gastroscopy. Medicine (Baltimore). 2024;103(18):e38120.

[6] DBOUK M, KATONA B W, BRAND R E, et al. The multicenter cancer of pancreas screening study: impact on stage and survival[J]. J Clin Oncol, 2022, 40(28): 3257-3266.

专家介绍

王成锋 教授

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 理事长

国际术中放疗协会 理事《Director of the ISIORT》

中国医师协会 理事、肿瘤医师分会 会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副会长,常务理事,腹部肿瘤专委会 主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常务理事,胰腺病学专委会 主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胰腺癌专委会 副主委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胰腺癌质控中心 副主任

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委员会 副主任

随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液体活检等创新技术在基层的应用,以及“癌症防治核心知识进社区”项目覆盖全国越来越多地区,我国胃肠癌防治正从“晚期救治”转向“早期防控”。

为什么胃癌和胰腺癌总是“一查就晚”?根据2024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数为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而胰腺癌新发病例数11.87万例,死亡10.63万例——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患病家庭的遗憾。

如何在“癌魔”潜伏时精准狙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的“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系列论坛之“守护胰胃,防癌有招”特别访谈节目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专家王成锋教授结合其40余年的临床经验,为公众剖析胃肠癌防治的底层逻辑——从餐桌旁的饮食习惯到体检单上的筛查选择,从手术刀下的微创技术到实验室里的创新疗法,这场与“癌王”的对抗,早已形成环环相扣的科学防控链条!

王成峰教授专访

1窥见“癌王”真面目:胰腺癌为何难以捉摸

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癌中之王”,源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王成锋教授指出,胰腺癌早期症状与胃炎、胆囊炎等良性疾病高度重叠,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加之胰腺深居腹腔后部,常规体检难以早期发现。这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且易转移。美国癌症协会最新发布数据显示,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OS)已从50年前的3%提升至13%,但在所有癌种中,其5年OS仍为最低[1]。ACS预测,胰腺癌的病死率到2030年将排名第2位,仅次于肺癌[2]。当前,我国胰腺癌发病与死亡比例接近1:1,其防治的紧迫毋庸置疑。

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如家族遗传史者、慢性胰腺炎患者、长期吸烟者及接触化工原料的职业人群),筛查需“早启动、多手段”。王成锋教授强调,家族性胰腺癌人群应从40岁开始筛查,或根据家族中最小发病年龄提前10年(如家族最早发病者为45岁,则从35岁起始)。他指出,筛查手段需拒绝单一B超检查,而采用腹部增强CT/MRI、超声内镜(EUS)与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联合检测,建议每6个月筛查一次。若筛查发现异常,需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取病理诊断,避免仅凭影像学推测延误确诊。

在预防层面,针对胰腺癌病因未完全明确的现状,王成锋教授建议“双轨并行”:一方面远离吸烟、酗酒、高糖高脂饮食等风险因素,另一方面通过规律运动、均衡饮食提升免疫力,尤其需关注慢性胰腺炎、2 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规范管理,降低胰腺细胞恶变风险。王教授强调:胰腺癌的病因虽未完全明确,但减少高危行为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2胃癌早筛早治:从“胃”险边缘拉回健康

我国胃癌发病形势严峻,王成锋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高盐及腌制饮食、慢性胃炎未规范治疗是主要致病因素。HP作为明确的Ⅰ类致癌物,在我国感染率超过50%,其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叠加作用,可加速胃黏膜恶变进程。临床中,胃癌早期症状与普通胃炎极易混淆,仅表现为轻微上腹痛、腹胀、嗳气等,但当出现持续性隐痛、服药后症状无缓解、疼痛规律改变或伴随体重下降、黑便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胃癌可能。

筛查是提升胃癌治愈率的关键。王成锋教授建议,普通人群从40岁起每3-5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而高危人群(包括家族史、HP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等)需将筛查年龄提前至35岁,结合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等血清学检测初筛。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金标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已将基层医院读片误差率降至3%,可精准识别0.5厘米的微小病变。

治疗方面,围手术期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精准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预后,例如RESOLVE研究结果显示,围手术期使用S-1联合奥沙利铂(SOX方案)的5年总生存率达60%,较术后辅助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CapOx方案)的52.1%提升8个百分点[3]。王教授特别强调,“筛查普及”是提升防治效果的核心抓手。目前我国胃癌早筛发现率尚不足20%[4],若能普及全民胃镜筛查,可显著提升早期胃癌发现率。

在饮食预防层面,王成锋教授提出“红绿灯”法则:鼓励多摄入新鲜蔬果、牛奶、豆制品等“绿灯食物”,其富含的维生素 C 和植物蛋白可抑制致癌物合成;严格限制高盐(每日<5 克)、腌制熏烤(含亚硝酸盐)、过热饮食(温度>70℃)等“红灯食物”,减少胃黏膜损伤。同时,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可有效降低 HP 交叉感染风险,家族中 HP 阳性者需同步接受规范治疗(标准四联疗法,疗程 14 天)。

3 结语:早筛早治,全民共筑消化道健康屏障

王成锋教授指出,胃肠癌并非“不治之症”。研究表明,早期筛查确诊胰腺癌的患者中位OS可达10年,而未能获得早期诊断的患者仅1.5年[5];而早期确诊的胃癌患者接受内镜切除术后的5年OS可达89.0%[6]。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防治的核心挑战在于早期发现率低,而筛查普及、技术下沉与公众健康意识提升是破局关键。随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液体活检等创新技术在基层的应用,以及“癌症防治核心知识进社区”项目覆盖全国越来越多地区,我国胃肠癌防治正从“晚期救治”转向“早期防控”。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王成锋教授呼吁公众,40岁以上人群应主动将胃镜、胰腺专项检查纳入年度体检,高危人群提前至 35 岁;践行“低盐低脂、分餐公筷”的健康生活方式;一旦出现消化道异常症状,及时至正规医疗机构排查。期待通过全民参与,织密“防筛治”一体化网络,让早防早治成为社会共识,最终实现胃肠癌可防、可筛、可治的健康愿景,守护更多家庭的幸福与希望。

参考资料

[1] SIEGEL R L, GIAQUINTO A N,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4[J]. CA Cancer J Clin, 2024, 74(1): 12-49.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Facts Figures 2025-Pancreatic Cancer Facts[Z/OL]. https://pancreatic.org/wp-content/uploads/2025/03/2025-cancer-facts-and-figures-acs.pdf. [3] Zhang X, Liang H, Li Z, et al. Peri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adjuvant oxaliplatin with S-1 versus adjuvant oxaliplatin with capecitabine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undergoing D2 gastrectomy (RESOLVE): final report of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5, 26(3):312-319.

[4] SUZUKI H, ONO H, HIRASAWA T, et al.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 Real-world Evidence From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21(2):307-318.e2.

[5] QIU L, YAO L, HU P, et al. Analysis of the detection rat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by painless gastroscopy and ordinary gastroscopy. Medicine (Baltimore). 2024;103(18):e38120.

[6] DBOUK M, KATONA B W, BRAND R E, et al. The multicenter cancer of pancreas screening study: impact on stage and survival[J]. J Clin Oncol, 2022, 40(28): 3257-3266.

专家介绍

王成锋 教授

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 理事长

国际术中放疗协会 理事《Director of the ISIORT》

中国医师协会 理事、肿瘤医师分会 会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副会长,常务理事,腹部肿瘤专委会 主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常务理事,胰腺病学专委会 主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胰腺癌专委会 副主委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胰腺癌质控中心 副主任

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委员会 副主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