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成功发射 “蜀绣”功夫如何护航?

封面新闻

21小时前

听到神舟二十号成功升空的消息,车间负责生产研制此次任务中发射控制组合的龙娟心头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过去数百个日夜的坚守有了答案,她负责焊接的七万余根导线零误差,十余万个焊点精准,为任务成功铺就了一条精密的通天之路。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迎着四月暖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绘就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4月24日17时17分28秒,神舟二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伴着西垂的阳光飞向苍穹,追梦人步履不停。

在此次发射任务的背后,四川航天人用堪比蜀绣匠人的严谨细腻为航天强国建设又一次贡献了巴蜀力量,“绣”出了航天精度与高度。

“绣”出航天精度

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总成车间繁忙如常。

听到神舟二十号成功升空的消息,车间负责生产研制此次任务中发射控制组合的龙娟心头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过去数百个日夜的坚守有了答案,她负责焊接的七万余根导线零误差,十余万个焊点精准,为任务成功铺就了一条精密的通天之路。

发射控制组合的研制堪称“航天绣花”——1立方米的箱体密布3000多根直径只有0.15毫米的导线,又细又长的导线容易绞成一团,必须做好双绞和屏蔽,才能确保根根对应,路路畅通。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箱体内部导线连接情况,龙娟每天站立工作10余个小时,在凹槽式箱体中“悬腕”作业,长时间低头悬腕的“绣花”工作让龙娟的腰椎和脊柱亮了红灯。“腰酸背痛能忍,最煎熬的是心理压力。每天必须悬着心反复检查,确保线接对了,屏蔽达标了,多余物清除了。”龙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龙娟正在进行产品测试。(受访者供图)

继电器控制组合的测试更如“针尖上跳舞”。每台设备含上百个继电器,测试点密密麻麻,接反一个正负极就会引发灾难。龙娟等人用最“笨”的办法——人工逐点记录输入输出数据,手工完成每个测试点的输入输出校验,用“零容忍”的态度守护发射信号毫秒不差。

在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电缆网生产车间,另一位航天“绣工”徐春梅正与“会扎手的粉尘”较劲。她负责生产组装了用于长征火箭的电缆,包裹电缆表层的高温导线玻璃纤维层扎手磨人,纤维碎屑粘到皮肤奇痒,浸漆后变成硬刺扎在手指上极难清除。

为减少玻璃纤维伤害,她发明了“逆茬梳理法”——像绣工分丝般将6股支线轻柔分离,即使这样,十个指头上还是留下了不少“勋章”,这位90后姑娘笑着调侃:“这是航天版的‘士指丹蔻’。”

如果将火箭比作一辆飞驰的汽车,伺服机构就是方向盘,精准指引前进方向,确保载人飞船精准入轨。伺服机构中的运动件多,其中作动筒、蓄压器壳体 、油箱、气缸等零部件是伺服机构的关重件,它们的加工精度直接决定了火箭的稳定表现。

尤其是蓄压器壳体,内孔精度要求极高,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表面光滑度堪比镜面。面对这个棘手问题,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青年工艺员们主动请缨,成立青年突击队,像“蜀绣大师”一般,反复优化加工工艺,通过革新装夹方式和智能调控参数的方法,在上百次试验之后,找到了蓄压器壳体精密磨削的“最优解”,确定了最佳磨削速度和压力组合,让生产效率提升三倍,该成果还获得四川航天工艺攻关一等奖。

如果蓄压器是火箭的“血压调节器”,那作动筒就是飞船灵活又强韧的“关节与肌腱”。作动筒零件精度要求同样很高,且零件外形较大,在实际的设备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飞屑划伤大端面的情况,影响产品质量。

“航天产品的质量没有99分,只有100分。”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青年工艺员魏海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在青年突击队的集思广益下,根据作动筒端面的外形,利用端面上的过孔,设计制作了一种专用工装,既有效保证零件精密加工面的保护问题,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寿命,确保产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交付。

“绣”出航天高度

神舟二十号发射任务的目标之一,是提升中国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以进行更广泛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论证。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射任务中,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和神舟二十号飞船上30余种火工品的研制生产工作,全箭97%、飞船80%的火工品由该公司提供,为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动力来源,助力神舟二十号冲向更高轨道。

一位熟练的蜀绣大师必须掌握130余种针法,如晕针、滚针等,而负责生产火工品的“航天绣工”们也毫不逊色。

火工品因其特殊性,不仅装配和调试的过程工序繁琐,包含了126种不同的工作岗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因为火工药剂未成形时,极其敏感易爆,装配过程一个不经意的轻微碰撞,一个静电火花,都可能产生一起爆炸伤人事故,制作过程必须保持比绣花还要持久的耐心和专注的细心,“一针一线、不差分毫”才能确保任务完成。

公司总装车间1003班成立非电关重产品总装党员突击队,带领班组成员攻坚克难、勇敢攀登,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队伍用一场场攻坚战的胜利,展现了“航天绣工”的极致严谨细腻。

某重点产品因装配过程复杂、操作难度大,装配周期跨度成为此类产品之最,这也成为考验团队的难关。今年年初,接到公司对该产品的任务攻坚要求后,面对手工操作环境相对局促、技术精度要求高的双重压力,车间科学规划、量化分工,严谨记录产品每个环节的工艺装配过程,确保产品按时交付、质量安全可控。

在投产初期,车间组织攻坚团队开展往批总结回顾,对产品质量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对此,大家一起深剖细节:“捆扎工装需要提前确认,产品总长需要重点管控等等,也让一个个过程风险得到了提前识别。”

结合往批识别的问题,工艺与操作相互配合,针对新批次原材料开展了工艺试验摸底,对最终成品长度超差的风险进行了验证,做到工艺参数精准、风险管控在前。

该产品对工作后的气体泄漏量有特殊要求,因此对索身热缩管及热缩过程的质量有更严格的管控要求。团队组织对所用5100米的每一寸管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绝不放过任何针眼细孔。一件件产品被铺上操作台面,主岗人员手持热风枪,专注地对着产品进行一层层热缩,小心翼翼地调整温度和角度,确保每一寸都均匀收缩,稍有疏忽的变形都会导致产品的外观异常。

青年突击队队员正在生产一线调试壳体珩磨设备。(受访者供图)

当产品进入两端灌胶工序,装配环境需要由操作工房转入高温烘箱间。没有通风、温度高达60℃的烘箱间就像一座“火焰山”,在其间开展灌胶、补胶作业,对每一名操作者都是严峻的考验。白净的防静电服很快被汗水浸湿,但“航天绣工们”却顾不了这许多,一门心思确保灌胶注射器的均速推进。

为了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在这场高温作业中展开了接力赛,但他们缓过神来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永远都是:“我的那管胶固化有没有异常?‘火焰山’上过程质量必须是第一位。”

装配完成的产品,公司严格组织实物质量再确认,关键过程数据、多媒体记录依次由工艺人员、副主任设计师进行再确认,射线检测底片由具有资质且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复判,再由副主任设计师及以上人员进行再确认,总工程师对关键产品射线检测底片抽样进行确认,最终达成产品技术状态受控,质量满足技术文件要求。

神舟飞天,照亮苍穹。一次又一次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都难离航天工匠一丝不苟的匠心雕琢,广大航天人齐心协力、奋进拼搏的智慧与汗水,四川航天也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续写新的伟大篇章持续作出新的贡献。

听到神舟二十号成功升空的消息,车间负责生产研制此次任务中发射控制组合的龙娟心头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过去数百个日夜的坚守有了答案,她负责焊接的七万余根导线零误差,十余万个焊点精准,为任务成功铺就了一条精密的通天之路。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迎着四月暖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绘就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4月24日17时17分28秒,神舟二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伴着西垂的阳光飞向苍穹,追梦人步履不停。

在此次发射任务的背后,四川航天人用堪比蜀绣匠人的严谨细腻为航天强国建设又一次贡献了巴蜀力量,“绣”出了航天精度与高度。

“绣”出航天精度

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总成车间繁忙如常。

听到神舟二十号成功升空的消息,车间负责生产研制此次任务中发射控制组合的龙娟心头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过去数百个日夜的坚守有了答案,她负责焊接的七万余根导线零误差,十余万个焊点精准,为任务成功铺就了一条精密的通天之路。

发射控制组合的研制堪称“航天绣花”——1立方米的箱体密布3000多根直径只有0.15毫米的导线,又细又长的导线容易绞成一团,必须做好双绞和屏蔽,才能确保根根对应,路路畅通。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箱体内部导线连接情况,龙娟每天站立工作10余个小时,在凹槽式箱体中“悬腕”作业,长时间低头悬腕的“绣花”工作让龙娟的腰椎和脊柱亮了红灯。“腰酸背痛能忍,最煎熬的是心理压力。每天必须悬着心反复检查,确保线接对了,屏蔽达标了,多余物清除了。”龙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龙娟正在进行产品测试。(受访者供图)

继电器控制组合的测试更如“针尖上跳舞”。每台设备含上百个继电器,测试点密密麻麻,接反一个正负极就会引发灾难。龙娟等人用最“笨”的办法——人工逐点记录输入输出数据,手工完成每个测试点的输入输出校验,用“零容忍”的态度守护发射信号毫秒不差。

在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电缆网生产车间,另一位航天“绣工”徐春梅正与“会扎手的粉尘”较劲。她负责生产组装了用于长征火箭的电缆,包裹电缆表层的高温导线玻璃纤维层扎手磨人,纤维碎屑粘到皮肤奇痒,浸漆后变成硬刺扎在手指上极难清除。

为减少玻璃纤维伤害,她发明了“逆茬梳理法”——像绣工分丝般将6股支线轻柔分离,即使这样,十个指头上还是留下了不少“勋章”,这位90后姑娘笑着调侃:“这是航天版的‘士指丹蔻’。”

如果将火箭比作一辆飞驰的汽车,伺服机构就是方向盘,精准指引前进方向,确保载人飞船精准入轨。伺服机构中的运动件多,其中作动筒、蓄压器壳体 、油箱、气缸等零部件是伺服机构的关重件,它们的加工精度直接决定了火箭的稳定表现。

尤其是蓄压器壳体,内孔精度要求极高,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表面光滑度堪比镜面。面对这个棘手问题,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青年工艺员们主动请缨,成立青年突击队,像“蜀绣大师”一般,反复优化加工工艺,通过革新装夹方式和智能调控参数的方法,在上百次试验之后,找到了蓄压器壳体精密磨削的“最优解”,确定了最佳磨削速度和压力组合,让生产效率提升三倍,该成果还获得四川航天工艺攻关一等奖。

如果蓄压器是火箭的“血压调节器”,那作动筒就是飞船灵活又强韧的“关节与肌腱”。作动筒零件精度要求同样很高,且零件外形较大,在实际的设备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飞屑划伤大端面的情况,影响产品质量。

“航天产品的质量没有99分,只有100分。”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青年工艺员魏海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在青年突击队的集思广益下,根据作动筒端面的外形,利用端面上的过孔,设计制作了一种专用工装,既有效保证零件精密加工面的保护问题,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寿命,确保产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交付。

“绣”出航天高度

神舟二十号发射任务的目标之一,是提升中国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以进行更广泛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论证。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射任务中,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和神舟二十号飞船上30余种火工品的研制生产工作,全箭97%、飞船80%的火工品由该公司提供,为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动力来源,助力神舟二十号冲向更高轨道。

一位熟练的蜀绣大师必须掌握130余种针法,如晕针、滚针等,而负责生产火工品的“航天绣工”们也毫不逊色。

火工品因其特殊性,不仅装配和调试的过程工序繁琐,包含了126种不同的工作岗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因为火工药剂未成形时,极其敏感易爆,装配过程一个不经意的轻微碰撞,一个静电火花,都可能产生一起爆炸伤人事故,制作过程必须保持比绣花还要持久的耐心和专注的细心,“一针一线、不差分毫”才能确保任务完成。

公司总装车间1003班成立非电关重产品总装党员突击队,带领班组成员攻坚克难、勇敢攀登,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队伍用一场场攻坚战的胜利,展现了“航天绣工”的极致严谨细腻。

某重点产品因装配过程复杂、操作难度大,装配周期跨度成为此类产品之最,这也成为考验团队的难关。今年年初,接到公司对该产品的任务攻坚要求后,面对手工操作环境相对局促、技术精度要求高的双重压力,车间科学规划、量化分工,严谨记录产品每个环节的工艺装配过程,确保产品按时交付、质量安全可控。

在投产初期,车间组织攻坚团队开展往批总结回顾,对产品质量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对此,大家一起深剖细节:“捆扎工装需要提前确认,产品总长需要重点管控等等,也让一个个过程风险得到了提前识别。”

结合往批识别的问题,工艺与操作相互配合,针对新批次原材料开展了工艺试验摸底,对最终成品长度超差的风险进行了验证,做到工艺参数精准、风险管控在前。

该产品对工作后的气体泄漏量有特殊要求,因此对索身热缩管及热缩过程的质量有更严格的管控要求。团队组织对所用5100米的每一寸管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绝不放过任何针眼细孔。一件件产品被铺上操作台面,主岗人员手持热风枪,专注地对着产品进行一层层热缩,小心翼翼地调整温度和角度,确保每一寸都均匀收缩,稍有疏忽的变形都会导致产品的外观异常。

青年突击队队员正在生产一线调试壳体珩磨设备。(受访者供图)

当产品进入两端灌胶工序,装配环境需要由操作工房转入高温烘箱间。没有通风、温度高达60℃的烘箱间就像一座“火焰山”,在其间开展灌胶、补胶作业,对每一名操作者都是严峻的考验。白净的防静电服很快被汗水浸湿,但“航天绣工们”却顾不了这许多,一门心思确保灌胶注射器的均速推进。

为了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在这场高温作业中展开了接力赛,但他们缓过神来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永远都是:“我的那管胶固化有没有异常?‘火焰山’上过程质量必须是第一位。”

装配完成的产品,公司严格组织实物质量再确认,关键过程数据、多媒体记录依次由工艺人员、副主任设计师进行再确认,射线检测底片由具有资质且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复判,再由副主任设计师及以上人员进行再确认,总工程师对关键产品射线检测底片抽样进行确认,最终达成产品技术状态受控,质量满足技术文件要求。

神舟飞天,照亮苍穹。一次又一次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都难离航天工匠一丝不苟的匠心雕琢,广大航天人齐心协力、奋进拼搏的智慧与汗水,四川航天也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续写新的伟大篇章持续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