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权益失守 三年亏了550亿

《经理人》

3天前

在两位“保险系”高管的掌舵下,招商基金固收继续扩张,货基和债基的占比从2021年的61.85%上升至2024年末的77.7%。

出品|远见资本局

在公募业绩纷纷回暖的2024年,招商基金却意外“滑落”。招商银行披露的财报显示,2024年招商基金营收为53.08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52.94亿元,微涨了0.26%,净利润则出现了下滑,由2023年的17.53亿元降至16.5亿元,同比减少5.87%。

业绩下滑的同时,招商基金非货币基金规模从2023年的5755.68亿元缩水至5574.25亿元,行业排名跌出了TOP10。

昔日公募大厂如今发展为何陷于停滞?除了整体市场低迷的原因外,招商基金近年来还面临基金经理团队频繁变动,权益产品亏损严重等困境。

权益失守三年亏了550亿

招商基金的业绩颓势从三年前就已经开始,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分别为57.57亿元、52.94亿元、53.0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8.13亿元、17.53亿元、16.50亿元,整体呈波动下滑趋势。

虽然业绩下滑,招商基金还是保住了十几亿的利润。然而,购买招商基金的投资者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

据Wind数据统计,2022-2024年,招商基金旗下权益类产品(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利润总额分别为-287.70亿元、-241.98亿元、-23.39亿元,合计利润总额为-553亿元,期间招商基金收取管理费用约70亿元。

近三年,招商基金部分权益产品亏损严重,比如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自2022 - 2024年的利润总额分别为-79.90亿元、-81.23亿元、-74.79亿元,三年合计亏损 235亿元;同期招商国证生物医药利润分别为-47.70亿元、-29.36亿元、-29.43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超百亿。

从亏损面来看,截至2025年4月23日,招商基金旗下有业绩记录的股票型产品有168只(A、C类分开统计),其中自成立以来亏损的产品57只,有10余只产品亏损幅度超过50%;混合类产品有167只,其中有49只产品自成立以来收益率为负,有8只产品亏损幅度超过50%。

基金经理团队“换血”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招商基金的基金经理团队出现了“换血”,知名基金经理先后出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新手基金经理。

今年4月1日,招商基金明星基金经理、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马龙卸任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基金经理一职,至此,这位知名绩优基金经理已经卸任其全部在管公募产品。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马龙陆续卸任其在管的9只基金,卸任前管理规模合计约813亿元。对于马龙清仓式卸任,招商基金此前回应称“另有任用”,不过有猜测认为马龙或将奔赴下一站。

人才是公募基金的核心资源。作为曾经金牛奖大满贯顶流基金经理,马龙的离任对招商基金而言无疑是笔损失。

而在马龙之前,招商基金权益大将贾成东已于2024年6月离职,并于年底加盟了申万菱信基金。

两位固收权益大将相继离任,疑似和退薪有关。去年6月,公募基金掀起降薪退薪风潮,有消息称“退薪令”在招商基金内部迅速引发了强烈反响,100多名员工对此表示不满和抗议。招商基金首席研究官朱红裕在朋友圈发表的一则疑似对退薪政策表达不满的言论,还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于是否存在退薪的情况,招商基金对外并没有说明。不过自2024年以来,招商基金已有6位基金经理离任,但与此同时又新增了26位基金经理。而招商基金目前在职基金经理总数为94人。

业内分析认为,大规模引进新人可以带来新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公司创新。不过,这也可能削弱团队凝聚力,增加磨合成本。

实际上,公募基金对于人才追求更多在于“精”,而不在于数量,属于是“一将难求”的行业。正因如此,多数公募基金会倾向于内部培养。

跨界掌舵人面临挑战

招商基金业绩反转正值新一届管理层换届之际。2021年6月,原总经理王小青在加盟招商基金后升任董事长,但据公开资料显示,王小青此前并无公募从业经历,1992年7月至2005年4月其先后在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海安支行、海通证券投资部、中国证监会上海专员办、天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工作。2005年4月至2020年3月,王小青转战保险行业,在中国人保资管担任过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副总裁等职位。

王小青升任董事长后,2022年6月,来自中国太保旗下长江养老保险原总经理徐勇接棒,成为招商基金总经理。

在两位“保险系”高管的掌舵下,招商基金固收继续扩张,货基和债基的占比从2021年的61.85%上升至2024年末的77.7%。然而,权益基金却在持续缩水,亏损惨重。

从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职,到大规模招聘新人,两位“保险系”掌舵人似乎想复制保险行业的“人海战术”,不过这一招可能会让招商基金走上重营销,轻投研之路。

责任编辑:杨红卜

在两位“保险系”高管的掌舵下,招商基金固收继续扩张,货基和债基的占比从2021年的61.85%上升至2024年末的77.7%。

出品|远见资本局

在公募业绩纷纷回暖的2024年,招商基金却意外“滑落”。招商银行披露的财报显示,2024年招商基金营收为53.08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52.94亿元,微涨了0.26%,净利润则出现了下滑,由2023年的17.53亿元降至16.5亿元,同比减少5.87%。

业绩下滑的同时,招商基金非货币基金规模从2023年的5755.68亿元缩水至5574.25亿元,行业排名跌出了TOP10。

昔日公募大厂如今发展为何陷于停滞?除了整体市场低迷的原因外,招商基金近年来还面临基金经理团队频繁变动,权益产品亏损严重等困境。

权益失守三年亏了550亿

招商基金的业绩颓势从三年前就已经开始,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分别为57.57亿元、52.94亿元、53.0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8.13亿元、17.53亿元、16.50亿元,整体呈波动下滑趋势。

虽然业绩下滑,招商基金还是保住了十几亿的利润。然而,购买招商基金的投资者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

据Wind数据统计,2022-2024年,招商基金旗下权益类产品(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利润总额分别为-287.70亿元、-241.98亿元、-23.39亿元,合计利润总额为-553亿元,期间招商基金收取管理费用约70亿元。

近三年,招商基金部分权益产品亏损严重,比如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自2022 - 2024年的利润总额分别为-79.90亿元、-81.23亿元、-74.79亿元,三年合计亏损 235亿元;同期招商国证生物医药利润分别为-47.70亿元、-29.36亿元、-29.43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超百亿。

从亏损面来看,截至2025年4月23日,招商基金旗下有业绩记录的股票型产品有168只(A、C类分开统计),其中自成立以来亏损的产品57只,有10余只产品亏损幅度超过50%;混合类产品有167只,其中有49只产品自成立以来收益率为负,有8只产品亏损幅度超过50%。

基金经理团队“换血”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招商基金的基金经理团队出现了“换血”,知名基金经理先后出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新手基金经理。

今年4月1日,招商基金明星基金经理、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马龙卸任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基金经理一职,至此,这位知名绩优基金经理已经卸任其全部在管公募产品。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马龙陆续卸任其在管的9只基金,卸任前管理规模合计约813亿元。对于马龙清仓式卸任,招商基金此前回应称“另有任用”,不过有猜测认为马龙或将奔赴下一站。

人才是公募基金的核心资源。作为曾经金牛奖大满贯顶流基金经理,马龙的离任对招商基金而言无疑是笔损失。

而在马龙之前,招商基金权益大将贾成东已于2024年6月离职,并于年底加盟了申万菱信基金。

两位固收权益大将相继离任,疑似和退薪有关。去年6月,公募基金掀起降薪退薪风潮,有消息称“退薪令”在招商基金内部迅速引发了强烈反响,100多名员工对此表示不满和抗议。招商基金首席研究官朱红裕在朋友圈发表的一则疑似对退薪政策表达不满的言论,还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于是否存在退薪的情况,招商基金对外并没有说明。不过自2024年以来,招商基金已有6位基金经理离任,但与此同时又新增了26位基金经理。而招商基金目前在职基金经理总数为94人。

业内分析认为,大规模引进新人可以带来新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公司创新。不过,这也可能削弱团队凝聚力,增加磨合成本。

实际上,公募基金对于人才追求更多在于“精”,而不在于数量,属于是“一将难求”的行业。正因如此,多数公募基金会倾向于内部培养。

跨界掌舵人面临挑战

招商基金业绩反转正值新一届管理层换届之际。2021年6月,原总经理王小青在加盟招商基金后升任董事长,但据公开资料显示,王小青此前并无公募从业经历,1992年7月至2005年4月其先后在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海安支行、海通证券投资部、中国证监会上海专员办、天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工作。2005年4月至2020年3月,王小青转战保险行业,在中国人保资管担任过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副总裁等职位。

王小青升任董事长后,2022年6月,来自中国太保旗下长江养老保险原总经理徐勇接棒,成为招商基金总经理。

在两位“保险系”高管的掌舵下,招商基金固收继续扩张,货基和债基的占比从2021年的61.85%上升至2024年末的77.7%。然而,权益基金却在持续缩水,亏损惨重。

从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职,到大规模招聘新人,两位“保险系”掌舵人似乎想复制保险行业的“人海战术”,不过这一招可能会让招商基金走上重营销,轻投研之路。

责任编辑:杨红卜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