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独孤依风
挤满了强势平台的即时配送赛道,2025年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前有传统巨头饿了么瞄准无人机配送体系,后有京东、美团相继宣布为外卖骑手缴纳社保,这条路上从来不缺生意经。
作为赛道老玩家,闪送一度靠“一对一专人配送”结合“服务溢价”打出自己的特色招牌。时过境迁,如今市场上大部分即时配送平台都在做一对一专送,价格战、骑手社保带来不断攀升的高额成本,如何用“差异化”与“品牌溢价”再度破局,并迅速扭亏为盈,是闪送未来需考虑的首道难题。
答案或许就藏在最新的财报里。高调赴美上市半年后的闪送,3月12日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全年成绩单。透视数据,闪送“危”与“机”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关键就看航向究竟在哪里。
财务模型遭遇结构性失衡
众包模式成定时炸弹
闪送财报数据显示,闪送2024全年实现营收44.68亿元,较2023年的45.29亿元同比微降1.3%;全年净亏损为1.46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11亿元,由盈转亏。
根据此前招股书披露,2023年实现盈利主要由于相关部门酌情确定的政府补助增加。2024年的再度转亏,反映出盈利模式的脆弱性。闪送的钱到底花在哪了?“纸面盈利”背后,是四季度销售与市场费用激增93.4%、管理费用暴涨234%的成本失控。
闪送2024全年实现营收44.68亿元,全年净亏损为1.46亿元
从收入与支出来看,闪送正深陷结构性失衡的泥潭:2024年每单收入从2021年的35元降至2024年的26.8元,单均收入下降,这一显著缩水不仅折射出企业在同质化竞争中的定价话语权缺失,更揭示出“以价换量”的被动策略正在加剧闪送的负向循环。
与单均收入下降相对应的,是骑手薪酬及奖励支出占比超80%,如果想要以“压缩支出来换取盈利”,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留不住人才”的恶性效应,收入端缩水与成本端刚性增长的剪刀差,迫使闪送或陷入既要压缩骑手收益又要拉升接单密度的运营悖论。
第四季度完成6580万单,全年累计完成2.772亿单
此前招股书显示,闪送采取的是众包模式,从第三方雇佣骑手。这样的方式能大幅压缩成本,通过第三方雇佣规避了社保缴纳义务。但这种权宜之计正在反噬平台根基——松散的管理纽带既削弱对运力的管控效能,也稀释了骑手群体的归属意识。
随着《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收紧,将意外险、高温补贴等隐性成本显性化,当行业头部玩家通过生态协同消化成本压力时,闪送作为独立平台,正为早年的众包模式红利支付“滞后成本”。
2025年2月,京东率先宣布将于3月1日起逐步实现全职骑手五险一金全覆盖。作为外卖行业的新入局者,京东此举被视为重构市场格局的破局之举。
紧随京东之后,美团也迅速做出回应。美团宣布将为全国范围内的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实施。这一决策不仅覆盖了全职骑手,还将部分稳定的兼职骑手纳入保障范围。
创始人薛亚当透露,闪送目前拥有280万注册骑手。但即使大幅优化空驶率,骑手日均12.3的接单量也远低行业均值,这种“人海战术”驱动的增长模式,不仅导致人力成本占比畸高,更引发服务质量衰减的连锁反应:超时率攀升、客诉量激增等隐患逐步显现。
“人海战术”带来的另一隐患是未来可见的社保压力,如跟上京东、美团步伐,按试点标准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将大幅增加社保支出,让财务情况雪上加霜。这意味着,若无法在12个月内实现现金流回正,闪送或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但如果拒绝跟上步伐,闪送骑手队伍也面临流失风险,底层设施很容易崩盘。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即时配送订单量达到420亿单,配送用户规模逾7亿人次;2024年订单规模将超480亿单。然而闪送最新财报则表明,平台订单量同比增长仅2.4%,并将第四季度亏损的一部分原因归纳为“订单履行数量减少”。这种“越增长越亏损”的怪圈,正在掏空平台的战略腾挪空间。
内变外拓破困局
闪送亟寻价值新锚点
即时配送战场已演变为生态级对决。
一边是综合平台的生态碾压,美团、京东?达达在文件代取、礼品急送等高毛利业务上与闪送高度重合,形成正面截流;一边是垂直对手的技术围猎,顺丰同城率先接入DeepSeek大模型,将重点商圈订单响应速度大幅提升,在奢侈品、电子产品等高客单价领域与闪送短兵相接,持续挤压闪送的生存空间。
由此,闪送赖以生存的“一对一专送”模式正遭遇全方位解构,其市场份额从行业领先滑落至第二梯队。当头部平台构建“万物到家”生态时,闪送仍困守文件合同、鲜花蛋糕等传统场景。对比美团闪购覆盖的62个商品类目、京东到家接入的10万家医药门店,闪送在生鲜、商超等高增长领域的渗透率不足15%,错失年均增速超25%的增量市场。
根据闪送此前递交的招股书,2024年底,闪送平均配送履约时间缩短至26.8分钟,订单匹配响应时间仅0.55毫秒。这或许间接说明了闪送在高研发的背景下,技术驱动效率方面做得越来越好。但当前市场份额仅4.6%,在行业年复合增长率75.4%的背景下,其-1.3%的营收同比增速显著跑输行业,高成本专送模式难以匹配高频消费场景需求,营收增长缺乏动力。
同时,近年刚入局的新玩家也正以“轻资产嫁接”改写竞争规则:?快手?借本地生活入口上线“同城急送”,通过直播流量转化配送订单;?高德地图?基于LBS数据推出“实时达”服务,以导航流量反哺即时配送;?哈啰出行?将会员体系与跑腿服务权益捆绑,激活8000万骑行用户消费潜力。
这些跨界者以场景裂变、流量复用等柔性打法,持续稀释闪送在细分市场的战略价值。在巨头生态的碾压与跨界势力的蚕食下,缺乏场景纵深与生态支撑的闪送,正面临从“专送之王”到“赛道配角”的退变。
社保增支暴露商业模式缺陷
现金储备面临刚性压力
“未来的物流竞争,不是企业对企业,而是生态对生态。”闪送看似稳固的现金储备(7.93亿元)在多重压力下正加速“见底”。但深挖其结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仅5656.7万元,同比骤降63.4%,营收转化现金能力不断弱化,让人不禁要问一句:“闪送的钱都花在哪儿了?”
从成本明细来看,销售营销成本9030万,增长93.4%;研发成本8040万增长315%、资本支出大幅增长,“烧钱换增长”模式已显疲态。预算的刚性增长,原本已对资金池形成消耗,而社保成本的政策性增支,或让闪送这一路走得更为艰难。
今年2月,顺丰同城和闪送先后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技术研发是闪送维持调度系统优势的核心支出,但对比顺丰同城依托集团资源分摊技术成本,闪送的独立研发模式导致其单票技术成本高出1.2-1.5元。
而市场拓展预算的被迫加码,则源于行业流量入口的争夺——美团、饿了么通过本地生活场景导流,顺丰依赖快递网络获客,而缺乏生态支撑的闪送只能依赖真金白银的补贴抢夺用户。
第三个支出板块,社保增支的致命性在于,它直接击中了众包模式的“成本命门”:当人力成本从弹性转为刚性,单票履约成本被锁死在盈亏平衡线之上,而竞对平台却能通过多元业务分摊社保压力。三者叠加,闪送现金流的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具备生态协同能力的平台正在将配送服务转化为基础设施,通过上下游利润反哺成本;而单一配送玩家则被困在“成本-规模”的死局中。
更严峻的是,价格战背后是资本耐力的比拼:美团、顺丰可以承受单业务亏损,依靠集团输血打持久战,而闪送的每一分钱消耗都在逼近生存红线。
生死突围:闪送的三大战略抉择
社保成本攀升与巨头围剿构成的“剪刀差”效应,正将闪送推向商业模式的终极压力测试。这场战役的胜负手,不仅取决于短期成本管控能力,更关乎能否在高端市场重构价值分配规则、在技术投入与政策博弈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从支出方面来看,面对人力成本占比突破80%的困境,闪送亟需在政策合规与成本控制间走出新路径:如试点“核心骑手+弹性众包”混合制,或对工作强度低于4小时/天的骑手实施弹性缴费基数,以及与高端商户共建服务费分成池,将部分社保成本嵌入服务溢价,实现成本社会化分摊。
未来闪送付出社保成本是大趋势,为骑手缴纳社保,虽然短期内会增加闪送的用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可能会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比如和巨头“抢人”,吸引优质骑手加入提高服务质量,或建立更稳定的骑手队伍,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
更关键的是为闪送的品牌溢价提供助力——借社保一事,塑造正面形象,增强品牌价值,并一举提升品牌、消费者、骑手三方满意度。讲好品牌故事,正是是闪送需要走定的下一步棋。
在很多消费者眼里,顺丰同城、美团、饿了么都是信誉度更高、品牌知名度更响亮的企业,闪送的溢价能力完全可以对标前者,实际上,闪送在上市募得的6600万美元资金的用途,就包括扩大客户群并增加市场渗透率、打造品牌形象,但目前效果并不明显。如果能从这一点打开突破口,那么接住“泼天的富贵”也不是不可能。
但除了社保,闪送还有更多要操心的事。
3月25日,《2024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趋势白皮书》发布,指出2024年中国即配行业订单规模达482.8亿单,同比增长17.6%。按照当前发展曲线,行业有望在2030年突破千亿订单规模,未来6年保持年均13.1%的两位数增长。但其中,订单量聚焦在美妆、商超、饮品这些低单价板块,高端即时配送日单量,难以支撑闪送的基本盘。
即便是现有的订单里,一对一专送的成本更高,市场空间相对较小。比如头豹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就显示,即时配送市场需求聚焦在餐饮外卖、生鲜果蔬和零售便利三类高频服务场景,而专人直送仅占3%。闪送是否应该打破服务场景的边界、拓展一对一以外的同城配送市场,是闪送需要尽快想清楚的问题。
当美团用外卖利润补贴跑腿业务、顺丰以集团现金流支撑同城战局时,闪送的独立生存逻辑必须更极致——要么将高端化做到无可替代,要么找到“寄生式增长”路径。这场战争没有中间态,闪送要么成为即时配送领域的苹果,要么重蹈达达被巨头收编的覆辙,第三条道路正在加速消失。
登录 | 注册
即时零售“抢滩战”才刚开始?
成立十年的闪送终于上市,没能“解渴”
王兴、刘强东,被闪送“撞”了一下
闪送杀进即时配送大战,正内测松鼠快送
缺少业务生态支撑,闪送难打翻身仗
300万骑手撑起一个IPO
独孤依风侃互联网
观望互联网江湖 输出个人观点 我说你听 如要互动,可加微信个人号:world128。欢迎订阅微信订阅号“互联网一些事”,ID:toutiaoshi
|发表文章4篇
|最近内容
行业内卷叠加社保成本,闪送面临生死突围
2025-04-24 15:15
双11“祛魅”:品质消费才是王道
2024-11-18 15:19
内变外拓 天猫双11迎来品牌商品大爆发
2024-11-07 09:11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独孤依风
挤满了强势平台的即时配送赛道,2025年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前有传统巨头饿了么瞄准无人机配送体系,后有京东、美团相继宣布为外卖骑手缴纳社保,这条路上从来不缺生意经。
作为赛道老玩家,闪送一度靠“一对一专人配送”结合“服务溢价”打出自己的特色招牌。时过境迁,如今市场上大部分即时配送平台都在做一对一专送,价格战、骑手社保带来不断攀升的高额成本,如何用“差异化”与“品牌溢价”再度破局,并迅速扭亏为盈,是闪送未来需考虑的首道难题。
答案或许就藏在最新的财报里。高调赴美上市半年后的闪送,3月12日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全年成绩单。透视数据,闪送“危”与“机”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关键就看航向究竟在哪里。
财务模型遭遇结构性失衡
众包模式成定时炸弹
闪送财报数据显示,闪送2024全年实现营收44.68亿元,较2023年的45.29亿元同比微降1.3%;全年净亏损为1.46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11亿元,由盈转亏。
根据此前招股书披露,2023年实现盈利主要由于相关部门酌情确定的政府补助增加。2024年的再度转亏,反映出盈利模式的脆弱性。闪送的钱到底花在哪了?“纸面盈利”背后,是四季度销售与市场费用激增93.4%、管理费用暴涨234%的成本失控。
闪送2024全年实现营收44.68亿元,全年净亏损为1.46亿元
从收入与支出来看,闪送正深陷结构性失衡的泥潭:2024年每单收入从2021年的35元降至2024年的26.8元,单均收入下降,这一显著缩水不仅折射出企业在同质化竞争中的定价话语权缺失,更揭示出“以价换量”的被动策略正在加剧闪送的负向循环。
与单均收入下降相对应的,是骑手薪酬及奖励支出占比超80%,如果想要以“压缩支出来换取盈利”,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留不住人才”的恶性效应,收入端缩水与成本端刚性增长的剪刀差,迫使闪送或陷入既要压缩骑手收益又要拉升接单密度的运营悖论。
第四季度完成6580万单,全年累计完成2.772亿单
此前招股书显示,闪送采取的是众包模式,从第三方雇佣骑手。这样的方式能大幅压缩成本,通过第三方雇佣规避了社保缴纳义务。但这种权宜之计正在反噬平台根基——松散的管理纽带既削弱对运力的管控效能,也稀释了骑手群体的归属意识。
随着《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收紧,将意外险、高温补贴等隐性成本显性化,当行业头部玩家通过生态协同消化成本压力时,闪送作为独立平台,正为早年的众包模式红利支付“滞后成本”。
2025年2月,京东率先宣布将于3月1日起逐步实现全职骑手五险一金全覆盖。作为外卖行业的新入局者,京东此举被视为重构市场格局的破局之举。
紧随京东之后,美团也迅速做出回应。美团宣布将为全国范围内的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实施。这一决策不仅覆盖了全职骑手,还将部分稳定的兼职骑手纳入保障范围。
创始人薛亚当透露,闪送目前拥有280万注册骑手。但即使大幅优化空驶率,骑手日均12.3的接单量也远低行业均值,这种“人海战术”驱动的增长模式,不仅导致人力成本占比畸高,更引发服务质量衰减的连锁反应:超时率攀升、客诉量激增等隐患逐步显现。
“人海战术”带来的另一隐患是未来可见的社保压力,如跟上京东、美团步伐,按试点标准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将大幅增加社保支出,让财务情况雪上加霜。这意味着,若无法在12个月内实现现金流回正,闪送或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但如果拒绝跟上步伐,闪送骑手队伍也面临流失风险,底层设施很容易崩盘。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即时配送订单量达到420亿单,配送用户规模逾7亿人次;2024年订单规模将超480亿单。然而闪送最新财报则表明,平台订单量同比增长仅2.4%,并将第四季度亏损的一部分原因归纳为“订单履行数量减少”。这种“越增长越亏损”的怪圈,正在掏空平台的战略腾挪空间。
内变外拓破困局
闪送亟寻价值新锚点
即时配送战场已演变为生态级对决。
一边是综合平台的生态碾压,美团、京东?达达在文件代取、礼品急送等高毛利业务上与闪送高度重合,形成正面截流;一边是垂直对手的技术围猎,顺丰同城率先接入DeepSeek大模型,将重点商圈订单响应速度大幅提升,在奢侈品、电子产品等高客单价领域与闪送短兵相接,持续挤压闪送的生存空间。
由此,闪送赖以生存的“一对一专送”模式正遭遇全方位解构,其市场份额从行业领先滑落至第二梯队。当头部平台构建“万物到家”生态时,闪送仍困守文件合同、鲜花蛋糕等传统场景。对比美团闪购覆盖的62个商品类目、京东到家接入的10万家医药门店,闪送在生鲜、商超等高增长领域的渗透率不足15%,错失年均增速超25%的增量市场。
根据闪送此前递交的招股书,2024年底,闪送平均配送履约时间缩短至26.8分钟,订单匹配响应时间仅0.55毫秒。这或许间接说明了闪送在高研发的背景下,技术驱动效率方面做得越来越好。但当前市场份额仅4.6%,在行业年复合增长率75.4%的背景下,其-1.3%的营收同比增速显著跑输行业,高成本专送模式难以匹配高频消费场景需求,营收增长缺乏动力。
同时,近年刚入局的新玩家也正以“轻资产嫁接”改写竞争规则:?快手?借本地生活入口上线“同城急送”,通过直播流量转化配送订单;?高德地图?基于LBS数据推出“实时达”服务,以导航流量反哺即时配送;?哈啰出行?将会员体系与跑腿服务权益捆绑,激活8000万骑行用户消费潜力。
这些跨界者以场景裂变、流量复用等柔性打法,持续稀释闪送在细分市场的战略价值。在巨头生态的碾压与跨界势力的蚕食下,缺乏场景纵深与生态支撑的闪送,正面临从“专送之王”到“赛道配角”的退变。
社保增支暴露商业模式缺陷
现金储备面临刚性压力
“未来的物流竞争,不是企业对企业,而是生态对生态。”闪送看似稳固的现金储备(7.93亿元)在多重压力下正加速“见底”。但深挖其结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仅5656.7万元,同比骤降63.4%,营收转化现金能力不断弱化,让人不禁要问一句:“闪送的钱都花在哪儿了?”
从成本明细来看,销售营销成本9030万,增长93.4%;研发成本8040万增长315%、资本支出大幅增长,“烧钱换增长”模式已显疲态。预算的刚性增长,原本已对资金池形成消耗,而社保成本的政策性增支,或让闪送这一路走得更为艰难。
今年2月,顺丰同城和闪送先后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技术研发是闪送维持调度系统优势的核心支出,但对比顺丰同城依托集团资源分摊技术成本,闪送的独立研发模式导致其单票技术成本高出1.2-1.5元。
而市场拓展预算的被迫加码,则源于行业流量入口的争夺——美团、饿了么通过本地生活场景导流,顺丰依赖快递网络获客,而缺乏生态支撑的闪送只能依赖真金白银的补贴抢夺用户。
第三个支出板块,社保增支的致命性在于,它直接击中了众包模式的“成本命门”:当人力成本从弹性转为刚性,单票履约成本被锁死在盈亏平衡线之上,而竞对平台却能通过多元业务分摊社保压力。三者叠加,闪送现金流的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具备生态协同能力的平台正在将配送服务转化为基础设施,通过上下游利润反哺成本;而单一配送玩家则被困在“成本-规模”的死局中。
更严峻的是,价格战背后是资本耐力的比拼:美团、顺丰可以承受单业务亏损,依靠集团输血打持久战,而闪送的每一分钱消耗都在逼近生存红线。
生死突围:闪送的三大战略抉择
社保成本攀升与巨头围剿构成的“剪刀差”效应,正将闪送推向商业模式的终极压力测试。这场战役的胜负手,不仅取决于短期成本管控能力,更关乎能否在高端市场重构价值分配规则、在技术投入与政策博弈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从支出方面来看,面对人力成本占比突破80%的困境,闪送亟需在政策合规与成本控制间走出新路径:如试点“核心骑手+弹性众包”混合制,或对工作强度低于4小时/天的骑手实施弹性缴费基数,以及与高端商户共建服务费分成池,将部分社保成本嵌入服务溢价,实现成本社会化分摊。
未来闪送付出社保成本是大趋势,为骑手缴纳社保,虽然短期内会增加闪送的用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可能会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比如和巨头“抢人”,吸引优质骑手加入提高服务质量,或建立更稳定的骑手队伍,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
更关键的是为闪送的品牌溢价提供助力——借社保一事,塑造正面形象,增强品牌价值,并一举提升品牌、消费者、骑手三方满意度。讲好品牌故事,正是是闪送需要走定的下一步棋。
在很多消费者眼里,顺丰同城、美团、饿了么都是信誉度更高、品牌知名度更响亮的企业,闪送的溢价能力完全可以对标前者,实际上,闪送在上市募得的6600万美元资金的用途,就包括扩大客户群并增加市场渗透率、打造品牌形象,但目前效果并不明显。如果能从这一点打开突破口,那么接住“泼天的富贵”也不是不可能。
但除了社保,闪送还有更多要操心的事。
3月25日,《2024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趋势白皮书》发布,指出2024年中国即配行业订单规模达482.8亿单,同比增长17.6%。按照当前发展曲线,行业有望在2030年突破千亿订单规模,未来6年保持年均13.1%的两位数增长。但其中,订单量聚焦在美妆、商超、饮品这些低单价板块,高端即时配送日单量,难以支撑闪送的基本盘。
即便是现有的订单里,一对一专送的成本更高,市场空间相对较小。比如头豹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就显示,即时配送市场需求聚焦在餐饮外卖、生鲜果蔬和零售便利三类高频服务场景,而专人直送仅占3%。闪送是否应该打破服务场景的边界、拓展一对一以外的同城配送市场,是闪送需要尽快想清楚的问题。
当美团用外卖利润补贴跑腿业务、顺丰以集团现金流支撑同城战局时,闪送的独立生存逻辑必须更极致——要么将高端化做到无可替代,要么找到“寄生式增长”路径。这场战争没有中间态,闪送要么成为即时配送领域的苹果,要么重蹈达达被巨头收编的覆辙,第三条道路正在加速消失。
登录 | 注册
即时零售“抢滩战”才刚开始?
成立十年的闪送终于上市,没能“解渴”
王兴、刘强东,被闪送“撞”了一下
闪送杀进即时配送大战,正内测松鼠快送
缺少业务生态支撑,闪送难打翻身仗
300万骑手撑起一个IPO
独孤依风侃互联网
观望互联网江湖 输出个人观点 我说你听 如要互动,可加微信个人号:world128。欢迎订阅微信订阅号“互联网一些事”,ID:toutiaoshi
|发表文章4篇
|最近内容
行业内卷叠加社保成本,闪送面临生死突围
2025-04-24 15:15
双11“祛魅”:品质消费才是王道
2024-11-18 15:19
内变外拓 天猫双11迎来品牌商品大爆发
2024-11-07 09:11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