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解读】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多部门共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速

新华财经

4小时前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是《行动方案》的两个核心要点,各相关部门将以《行动方案》出台为契机,不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形成更加适配外向型经济的金融体系,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新华财经北京4月23日电(记者翟卓、王淑娟)为更好满足经营主体对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的核心诉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已于近日出台,从五方面提出18条举措,共包含四个方面亮点。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是《行动方案》的两个核心要点,各相关部门将以《行动方案》出台为契机,不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形成更加适配外向型经济的金融体系,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让政策切实转化为企业红利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我国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核心载体,也是推动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国业务总量的47%。这不仅是上海对标国际规则、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体现,更是我国金融体系深度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标志。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与金融强国目标要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本次《行动方案》对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其介绍,《行动方案》不仅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增强资源全球配置功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支付清算、金融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服务水平,以及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等。

如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受访人士表示,在美国关税政策给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加速这一进程意义重大。

《行动方案》不仅提到了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度和收付效率,提升“走出去”企业全链条使用人民币体验,加强“本币优先”理念宣导,促进人民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使用等,还通过多项措施大幅提升跨境结算效率。

“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支付系统,可以让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时更容易使用人民币进行收付。随着结算速度加快和操作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用人民币定价和结算,从而进一步推动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婧屹说。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也提到,《行动方案》将对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起到重要作用,将全力配合推动政策的落地落实,确保每项举措都能转化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红利。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完善推进机制、加快政策落地落实,做细做优服务、更好服务企业需求,加强制度保障、放大金融护航力度;同时发挥金融机构对专业服务业的龙头牵引作用,带动法律、仲裁、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一起走出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服务合力,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行稳致远。”吴伟说。

聚焦具体领域看,以再保险中心建设为例,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表示,目前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不仅制度机制逐步建立、机构聚集初具规模,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业务的登记规模也已经超过1100亿元,下一步,将继续支持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

——五方面18条重点举措 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具有更为重要意义。

《行动方案》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18条举措,共包含四个方面亮点,即多项政策先行先试、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数字化赋能。

首先在先行先试方面,以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再融资为例,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这项举措已于2024年12月在上海正式启动,可助推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题、盘活内外贸资产,激励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和应用场景,支持符合要求的银行通过创新自由贸易账户服务为跨境电商提供与国际接轨的结算服务,也是此次发布的新措施。

例如《行动方案》提到,支持银行将履行“三反”义务获取的信息用于跨境业务的真实性审核,实现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跨一线)无延迟收付,对经认定的优质企业按照展业原则办理与境内普通账户(跨二线)人民币资金结算等。

在上海银行浦东分行及自贸区分行行长唐毅看来,此举将让业务办理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此前,银行要审核企业的合同、发票等贸易背景信息,现在相当于有个框架,银行在展业的基础上,确保履行“三反”义务,可以自主决定材料简化。

从2014年6月试点至今,自由贸易账户已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的核心基础设施。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苏赟提到,自由贸易账户已为4.7万多个客户提供了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累计办理跨境收支总量近260万亿元。

其次在优化业务流程方面,《行动方案》提出,优化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管理政策,完善上海自贸区全功能资金池跨境资金调拨,鼓励银行逐步实现资金跨境支付自动化处理,延长对重点企业集团跨境资金池等业务的服务时间等。

“这些政策将进一步满足跨国公司集团内成员间资金归集和余缺调剂等需求,实现全球资金便捷、高效的管理和使用。”国家外汇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陈之为说。

此外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行动方案》提到,探索研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非居民并购贷款服务,贷款金额不高于并购交易价款80%,贷款期限不超过10年等。

“此前这一制度仅在临港新片区试点,现在试点扩大范围,不但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了更充足的中长期人民币融资,也大幅减少了审批流程的变数,让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不再为资金来源和期限担忧。”张婧屹说。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是《行动方案》的两个核心要点,各相关部门将以《行动方案》出台为契机,不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形成更加适配外向型经济的金融体系,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新华财经北京4月23日电(记者翟卓、王淑娟)为更好满足经营主体对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的核心诉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已于近日出台,从五方面提出18条举措,共包含四个方面亮点。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是《行动方案》的两个核心要点,各相关部门将以《行动方案》出台为契机,不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政策工具箱,形成更加适配外向型经济的金融体系,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让政策切实转化为企业红利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我国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核心载体,也是推动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达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国业务总量的47%。这不仅是上海对标国际规则、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体现,更是我国金融体系深度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标志。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与金融强国目标要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本次《行动方案》对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其介绍,《行动方案》不仅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增强资源全球配置功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支付清算、金融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服务水平,以及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等。

如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受访人士表示,在美国关税政策给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加速这一进程意义重大。

《行动方案》不仅提到了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度和收付效率,提升“走出去”企业全链条使用人民币体验,加强“本币优先”理念宣导,促进人民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使用等,还通过多项措施大幅提升跨境结算效率。

“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支付系统,可以让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时更容易使用人民币进行收付。随着结算速度加快和操作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用人民币定价和结算,从而进一步推动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婧屹说。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也提到,《行动方案》将对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起到重要作用,将全力配合推动政策的落地落实,确保每项举措都能转化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红利。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完善推进机制、加快政策落地落实,做细做优服务、更好服务企业需求,加强制度保障、放大金融护航力度;同时发挥金融机构对专业服务业的龙头牵引作用,带动法律、仲裁、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一起走出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服务合力,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行稳致远。”吴伟说。

聚焦具体领域看,以再保险中心建设为例,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表示,目前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不仅制度机制逐步建立、机构聚集初具规模,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业务的登记规模也已经超过1100亿元,下一步,将继续支持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

——五方面18条重点举措 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具有更为重要意义。

《行动方案》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18条举措,共包含四个方面亮点,即多项政策先行先试、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数字化赋能。

首先在先行先试方面,以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再融资为例,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这项举措已于2024年12月在上海正式启动,可助推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题、盘活内外贸资产,激励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和应用场景,支持符合要求的银行通过创新自由贸易账户服务为跨境电商提供与国际接轨的结算服务,也是此次发布的新措施。

例如《行动方案》提到,支持银行将履行“三反”义务获取的信息用于跨境业务的真实性审核,实现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跨一线)无延迟收付,对经认定的优质企业按照展业原则办理与境内普通账户(跨二线)人民币资金结算等。

在上海银行浦东分行及自贸区分行行长唐毅看来,此举将让业务办理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此前,银行要审核企业的合同、发票等贸易背景信息,现在相当于有个框架,银行在展业的基础上,确保履行“三反”义务,可以自主决定材料简化。

从2014年6月试点至今,自由贸易账户已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的核心基础设施。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苏赟提到,自由贸易账户已为4.7万多个客户提供了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累计办理跨境收支总量近260万亿元。

其次在优化业务流程方面,《行动方案》提出,优化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管理政策,完善上海自贸区全功能资金池跨境资金调拨,鼓励银行逐步实现资金跨境支付自动化处理,延长对重点企业集团跨境资金池等业务的服务时间等。

“这些政策将进一步满足跨国公司集团内成员间资金归集和余缺调剂等需求,实现全球资金便捷、高效的管理和使用。”国家外汇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陈之为说。

此外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行动方案》提到,探索研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非居民并购贷款服务,贷款金额不高于并购交易价款80%,贷款期限不超过10年等。

“此前这一制度仅在临港新片区试点,现在试点扩大范围,不但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了更充足的中长期人民币融资,也大幅减少了审批流程的变数,让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不再为资金来源和期限担忧。”张婧屹说。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