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远凯教授: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推动肿瘤诊疗迈向新高度丨2025肿瘤周

医学论坛网

4周前

在肿瘤诊疗中,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技术融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已成为推动肿瘤防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仅提升了肿瘤诊疗的整体效能,还为实现精准医疗和同质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导语

肿瘤诊疗中,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技术融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已成为推动肿瘤防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仅提升了肿瘤诊疗的整体效能,还为实现精准医疗和同质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原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石远凯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石远凯教授结合自身在淋巴瘤、肺癌等肿瘤领域诊治和研究的丰富经验,深入探讨了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技术融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肿瘤防治同质化发展等关键议题,为肿瘤诊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见解。

1

MDT模式:肿瘤诊疗的“核心引擎”

MDT模式是现代肿瘤诊断和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模式。石远凯教授介绍,MDT,即多学科综合治疗,是通过集齐不同治疗科室的医疗专家,以共同讨论的方式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的过程。以淋巴瘤MDT为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每周定期召开会议,汇集内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影像诊断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疑难复杂病例,由于淋巴瘤多以非手术治疗为特征,因此主要围绕内科治疗与放射治疗的联合策略展开讨论。

石远凯教授强调,MDT平台实现了更全面的病理诊断解读和更精准的影像疗效评估。通过多学科协作,病理专家能够提供详细的疾病病理特征,影像专家则通过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对病变部位进行精准定位和评估。这种全方位的评估使得治疗方案更加科学、精准,避免了单一学科治疗的局限性。此外,MDT还促进了治疗规范与学术前沿之间的充分交流,实现了病理、影像、内科和放疗科等科室之间的无缝链接,提高了患者的转诊效率,优化了治疗流程,从而实现了更高效、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在肺癌诊疗过程中,MDT模式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肺癌的治疗涉及内科、外科、影像诊断科以及病理科等学科多方面的协作。通过MDT的充分讨论,能够明确患者是否适合直接手术,还是应该进行新辅助化疗之后再进行手术。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MDT能够为患者提供在全身系统治疗基础上的局部治疗策略,包括寡转移病灶的姑息性外科手术切除、姑息性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这种全方位的评估和多学科的协作,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高效且可操作的途径,显著提升了诊疗决策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2

技术融合:突破肿瘤治疗瓶颈

在肿瘤治疗中,耐药始终是制约疗效提高的一大瓶颈。石远凯教授以淋巴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例,指出经过标准的一线治疗,仍有30%到40%的患者出现复发或者难治性病程。近年来,针对复发难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有了很多新的突破。例如,CAR-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疗法、抗体偶联药物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石远凯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些新技术的优势。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免疫治疗手段,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CAR-T细胞二线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可以高达60%以上,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双特异性抗体疗法则通过同时靶向两种不同的抗原,增强了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抗体偶联药物则将化疗药物与抗体结合,能够精准地将药物输送到癌细胞中,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在肺癌治疗领域,技术融合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靶向药物在迭代更新,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以及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临床应用,肿瘤治疗将迎来更多的突破。

3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推动技术转化的关键

石远凯教授指出,在肿瘤内科领域推动技术转化,关键在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一方面,应积极鼓励青年医师投身于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项目,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出既精通临床实践,又熟悉临床试验设计、数据分析与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成为推动肿瘤内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需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强化多学科协作与平台建设。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汇聚专业人才,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推动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命题,加速科研成果成为实际诊疗手段。

同时,应为新技术和新方案提供清晰的临床应用规范路径,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技术转化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临床需求与科研创新相互促进、,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手段,从而推动精准医学的持续发展。

4

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

助力肿瘤防治同质化发展

石远凯教授指出,要推动肿瘤防治的同质化发展,一方面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等现代手段,提升早筛、诊断、治疗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广泛共享;另一方面要通过资源整合,鼓励多中心临床研究和诊疗规范的统一,推广建立肿瘤专科联盟、区域MDT平台,推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诊疗、科研等方面的合作,打通上下级之间的壁垒,缩小区域间的诊疗差距,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石远凯教授详细介绍了现代技术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影像学数据的学习和分析,辅助医生进行早期影像筛查和诊断。大数据技术则能够整合不同来源的医疗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全面的参考。远程医疗技术则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能够获得大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和指导。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肿瘤防治的效率和质量,还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广泛共享,使更多患者受益。

同时,石远凯教授还强调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能够整合不同医疗机构的资源;大规模临床试验能够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可靠的证据支持;诊疗规范的统一能够确保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在肿瘤诊疗过程中中采用相同的标准,提高诊疗的同质化水平。

结语

石远凯教授的见解为肿瘤诊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融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有望进一步推动肿瘤防治的同质化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介绍

石远凯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第一届、第二届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第八届理事长

雄安新区医学会第一届会长

雄安新区癌症中心主任

在肿瘤诊疗中,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技术融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已成为推动肿瘤防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仅提升了肿瘤诊疗的整体效能,还为实现精准医疗和同质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导语

肿瘤诊疗中,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技术融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已成为推动肿瘤防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仅提升了肿瘤诊疗的整体效能,还为实现精准医疗和同质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原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石远凯受邀参加了本次访谈。石远凯教授结合自身在淋巴瘤、肺癌等肿瘤领域诊治和研究的丰富经验,深入探讨了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技术融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肿瘤防治同质化发展等关键议题,为肿瘤诊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见解。

1

MDT模式:肿瘤诊疗的“核心引擎”

MDT模式是现代肿瘤诊断和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模式。石远凯教授介绍,MDT,即多学科综合治疗,是通过集齐不同治疗科室的医疗专家,以共同讨论的方式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的过程。以淋巴瘤MDT为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每周定期召开会议,汇集内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影像诊断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疑难复杂病例,由于淋巴瘤多以非手术治疗为特征,因此主要围绕内科治疗与放射治疗的联合策略展开讨论。

石远凯教授强调,MDT平台实现了更全面的病理诊断解读和更精准的影像疗效评估。通过多学科协作,病理专家能够提供详细的疾病病理特征,影像专家则通过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对病变部位进行精准定位和评估。这种全方位的评估使得治疗方案更加科学、精准,避免了单一学科治疗的局限性。此外,MDT还促进了治疗规范与学术前沿之间的充分交流,实现了病理、影像、内科和放疗科等科室之间的无缝链接,提高了患者的转诊效率,优化了治疗流程,从而实现了更高效、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在肺癌诊疗过程中,MDT模式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肺癌的治疗涉及内科、外科、影像诊断科以及病理科等学科多方面的协作。通过MDT的充分讨论,能够明确患者是否适合直接手术,还是应该进行新辅助化疗之后再进行手术。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MDT能够为患者提供在全身系统治疗基础上的局部治疗策略,包括寡转移病灶的姑息性外科手术切除、姑息性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这种全方位的评估和多学科的协作,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高效且可操作的途径,显著提升了诊疗决策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2

技术融合:突破肿瘤治疗瓶颈

在肿瘤治疗中,耐药始终是制约疗效提高的一大瓶颈。石远凯教授以淋巴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例,指出经过标准的一线治疗,仍有30%到40%的患者出现复发或者难治性病程。近年来,针对复发难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有了很多新的突破。例如,CAR-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疗法、抗体偶联药物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石远凯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些新技术的优势。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免疫治疗手段,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CAR-T细胞二线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可以高达60%以上,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双特异性抗体疗法则通过同时靶向两种不同的抗原,增强了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抗体偶联药物则将化疗药物与抗体结合,能够精准地将药物输送到癌细胞中,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在肺癌治疗领域,技术融合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靶向药物在迭代更新,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以及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临床应用,肿瘤治疗将迎来更多的突破。

3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推动技术转化的关键

石远凯教授指出,在肿瘤内科领域推动技术转化,关键在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一方面,应积极鼓励青年医师投身于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项目,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出既精通临床实践,又熟悉临床试验设计、数据分析与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成为推动肿瘤内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需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强化多学科协作与平台建设。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汇聚专业人才,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推动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命题,加速科研成果成为实际诊疗手段。

同时,应为新技术和新方案提供清晰的临床应用规范路径,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技术转化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临床需求与科研创新相互促进、,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手段,从而推动精准医学的持续发展。

4

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

助力肿瘤防治同质化发展

石远凯教授指出,要推动肿瘤防治的同质化发展,一方面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等现代手段,提升早筛、诊断、治疗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广泛共享;另一方面要通过资源整合,鼓励多中心临床研究和诊疗规范的统一,推广建立肿瘤专科联盟、区域MDT平台,推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诊疗、科研等方面的合作,打通上下级之间的壁垒,缩小区域间的诊疗差距,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石远凯教授详细介绍了现代技术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影像学数据的学习和分析,辅助医生进行早期影像筛查和诊断。大数据技术则能够整合不同来源的医疗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全面的参考。远程医疗技术则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能够获得大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和指导。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肿瘤防治的效率和质量,还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广泛共享,使更多患者受益。

同时,石远凯教授还强调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能够整合不同医疗机构的资源;大规模临床试验能够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可靠的证据支持;诊疗规范的统一能够确保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在肿瘤诊疗过程中中采用相同的标准,提高诊疗的同质化水平。

结语

石远凯教授的见解为肿瘤诊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融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有望进一步推动肿瘤防治的同质化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介绍

石远凯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第一届、第二届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第八届理事长

雄安新区医学会第一届会长

雄安新区癌症中心主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