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平教授:胰胆肿瘤诊疗创新与多学科协作

医学论坛网

1天前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李升平作为国内胰胆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受邀参加了此次访谈,深入剖析了胰胆肿瘤的难治性,并介绍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特色及胰腺癌治疗的先进技术。

李升平教授

01

胰胆肿瘤的难治性首先体现在诊断方面。李升平教授介绍,胰胆肿瘤的解剖位置特殊,早期病变不易被发现。胰腺和胆管肿瘤通常在早期没有典型症状,患者往往将其误认为消化不良或腰肌劳损,导致误诊。此外,常规检查手段如超声对胰腺肿瘤的诊断效果不佳,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的缺乏也使得诊断难度进一步加大。目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A 199特异性不高,难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胰胆肿瘤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其切除率极低,不足20%胰胆肿瘤手术难度较高,涉及多个脏器的切除和重建,术后并发症风险高、复发率高化疗和放疗对胰胆肿瘤的敏感性较差,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靶向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胰胆肿瘤中的应用仍较为缓慢,有效药物较少,治疗效益低。

由于早期发现困难、治疗手段有限,其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是所有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的。

02

多学科协作,打造肿瘤治疗特色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国内知名的肿瘤专科医院之一,在肿瘤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特色。李升平教授指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肿瘤治疗模式以系统性单病种专科治疗为核心,汇聚了各专业领域的人才,涵盖了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中心特别注重多学科协作(MDT),通过整合不同专业的专家资源,针对不同病种组建了单病种综合治疗团队

李升平教授介绍,自1997年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开始开展MDT,并在2015年进一步扩大了团队规模。目前,MDT团队已发展到21个,诊治联盟已覆盖全国13个省份的56家医联体单位。通过MDT模式,患者在就诊时无需担心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因为多学科团队会共同研讨,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质量,还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诊治。

03

胰腺癌治疗新技术:纳米刀消融,带来新希望

在胰腺癌治疗方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也不断探索新技术。李升平教授提到,除了常规的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外,手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微创手术是当前胰腺癌治疗的一大趋势,通过腔镜和机器人技术,医生可以在早期对良性病灶进行局部剜除,预防其癌变;对于一些低度恶性的肿瘤,微创手术可以有效去除病灶,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对于可以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微创手术可以达到和开放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且大大减少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加快术后的康复。

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低(不足20%)的主要原因包括在就诊时肿瘤已扩散,以及胰腺周围重要血管被肿瘤侵犯,导致手术切除的风险极高。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十多年前引进了纳米刀消融技术。该技术通过高压电场使肿瘤细胞膜发生穿孔,诱导细胞凋亡,无需切除肿瘤组织及相关器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手术风险,根据治疗结果显示,纳米刀消融可使不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获得与手术切除相似的效果,平均生存期可提高至38个月。目前,纳米刀消融技术已在全国多个医院推广,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为胰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纳米刀消融技术效果显著,但由于费用较高,尚未纳入医保,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为此,中心正在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和企业进行纳米刀电极的国产化研究,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初步结果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未来,随着国产化技术的推广,该技术有望降低费用,惠及更多患者。

04

结语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胰胆肿瘤治疗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为这一复杂疾病带来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通过多学科协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肿瘤治疗的效果,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相信胰胆肿瘤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的突破。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陆士新医学基金会和医学论坛网联合推出“2025中国肿瘤防治创新生态圈共建行动”系列访谈节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李升平作为国内胰胆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受邀参加了此次访谈,深入剖析了胰胆肿瘤的难治性,并介绍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特色及胰腺癌治疗的先进技术。

李升平教授

01

胰胆肿瘤的难治性首先体现在诊断方面。李升平教授介绍,胰胆肿瘤的解剖位置特殊,早期病变不易被发现。胰腺和胆管肿瘤通常在早期没有典型症状,患者往往将其误认为消化不良或腰肌劳损,导致误诊。此外,常规检查手段如超声对胰腺肿瘤的诊断效果不佳,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的缺乏也使得诊断难度进一步加大。目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A 199特异性不高,难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胰胆肿瘤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其切除率极低,不足20%胰胆肿瘤手术难度较高,涉及多个脏器的切除和重建,术后并发症风险高、复发率高化疗和放疗对胰胆肿瘤的敏感性较差,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靶向和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胰胆肿瘤中的应用仍较为缓慢,有效药物较少,治疗效益低。

由于早期发现困难、治疗手段有限,其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是所有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的。

02

多学科协作,打造肿瘤治疗特色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国内知名的肿瘤专科医院之一,在肿瘤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特色。李升平教授指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肿瘤治疗模式以系统性单病种专科治疗为核心,汇聚了各专业领域的人才,涵盖了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中心特别注重多学科协作(MDT),通过整合不同专业的专家资源,针对不同病种组建了单病种综合治疗团队

李升平教授介绍,自1997年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开始开展MDT,并在2015年进一步扩大了团队规模。目前,MDT团队已发展到21个,诊治联盟已覆盖全国13个省份的56家医联体单位。通过MDT模式,患者在就诊时无需担心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因为多学科团队会共同研讨,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质量,还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诊治。

03

胰腺癌治疗新技术:纳米刀消融,带来新希望

在胰腺癌治疗方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也不断探索新技术。李升平教授提到,除了常规的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外,手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微创手术是当前胰腺癌治疗的一大趋势,通过腔镜和机器人技术,医生可以在早期对良性病灶进行局部剜除,预防其癌变;对于一些低度恶性的肿瘤,微创手术可以有效去除病灶,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对于可以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微创手术可以达到和开放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且大大减少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加快术后的康复。

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低(不足20%)的主要原因包括在就诊时肿瘤已扩散,以及胰腺周围重要血管被肿瘤侵犯,导致手术切除的风险极高。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十多年前引进了纳米刀消融技术。该技术通过高压电场使肿瘤细胞膜发生穿孔,诱导细胞凋亡,无需切除肿瘤组织及相关器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手术风险,根据治疗结果显示,纳米刀消融可使不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获得与手术切除相似的效果,平均生存期可提高至38个月。目前,纳米刀消融技术已在全国多个医院推广,效果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为胰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纳米刀消融技术效果显著,但由于费用较高,尚未纳入医保,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为此,中心正在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和企业进行纳米刀电极的国产化研究,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初步结果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未来,随着国产化技术的推广,该技术有望降低费用,惠及更多患者。

04

结语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胰胆肿瘤治疗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为这一复杂疾病带来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通过多学科协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肿瘤治疗的效果,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相信胰胆肿瘤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的突破。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