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预期稳步向好 交易热度延续——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六

新华社

15小时前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今年以来,各地积极优化房地产相关政策。...总体上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阶段,不同城市及城市内部板块之间分化明显,重点城市及城市核心区域持续回暖,但三四线城市及城市远郊和外围库存大、去化速度相对较慢。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齐中熙、王优玲、李倩薇)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各地积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从降低购房门槛到减少换购住房税费负担,从出台“好房子”规范标准到收购存量商品房,多措并举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哪些新变化?供需关系是否更趋合理?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如何?记者近期赴多地调研,采访地方房地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房地产企业及研究机构,深入了解市场动态。

市场回稳信号多维显现

4月12日,深圳龙华区,记者在恒壹·红山华府项目看到,现场人头攒动,购房人排队入场,开盘90分钟即告售罄。

购得一套66平方米两居室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得益于深圳二套房首付比例从七成下调到两成、房贷利率下降等政策利好,她以较低成本购置了第二套住房。“现在楼市比较稳定,我觉得现在买房时机不错。”周女士说。

新房市场交易活跃,二手房成交显著放量,在传统楼市旺季“金三银四”期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回稳。

4月13日晚上,记者在北京链家大红门签约服务中心看到,11间签约室坐满了前来洽谈的客户。3月份以来,这个签约服务中心周末日均成交35单左右。一位来签约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经纪人告诉记者,目前他所在的门店以成交价200万元左右的刚需为主,成交节奏比之前加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一线城市整体表现较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0.6%。深圳市住建局数据显示,1月1日至4月16日,深圳新建商品住宅网签销售套数同比增长75.1%;二手住宅网签成交套数同比增长55.0%。根据北京市住建委数据,3月份,北京新房网签套数环比涨125.6%,二手房网签套数环比涨61.4%。上海、广州二手房交易也出现上行,4月中旬上海二手房网签量已逼近万套大关。

部分二线城市的市场也持续回暖。记者在长沙、南京、杭州等地调研发现,当地房地产市场展现出强劲市场需求,许多有实际居住需求的人群在经过一段时间观望后积极入市,楼市成交活跃度提升,不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市场,成交周期都明显缩短。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今年以来,各地积极优化房地产相关政策。比如,多地提高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加大购房补贴、住房“以旧换新”等政策支持力度。在政策加持下,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被不断激发和释放。

房价是市场信心修复的重要信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24个,比上月增加6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有10个,比上月增加7个。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二三线城市销售价格环比总体降幅收窄。

作为观察楼市走势的先行指标,部分城市土地市场表现活跃。3月份,成都半个月内连续两次刷新住宅用地楼面价天花板;一季度,京沪杭等地频现总价超50亿元、溢价率超100%的地王现象。克尔瑞地产研究数据显示,全国月度土地溢价率时隔44个月重回10%以上。

“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积极信号是多维度的,表明止跌回稳走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李宇嘉说,这既得益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反映出市场信心的逐步修复。

多举措促供需更加平衡

总体上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阶段,不同城市及城市内部板块之间分化明显,重点城市及城市核心区域持续回暖,但三四线城市及城市远郊和外围库存大、去化速度相对较慢。

“房地产一揽子政策‘组合拳’的着力点在于不断调整房地产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说。

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一大痛点是,一方面存量商品房规模过大、消化困难;另一方面新市民和青年群体的住房需求亟待解决。针对这一供需结构性短缺矛盾,国家政策层面已明确提出,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城市,政府可按需定购,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在河南郑州,租住在二七区嵩山美寓人才公寓的王晓东告诉记者,虽然他住的一居室只有40平方米,但室内家具家电齐全,公共区域配有健身房、乒乓球室、瑜伽室等设施,居住舒适且性价比高。

郑州城发安居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市场化收购方式将存量房改造为人才公寓,公司已在郑州累计投运37个人才公寓项目,提供5.6万套(间)住房,服务超过6万名青年人才。按照规划,到2026年底这一数字将提升至10万套(间)。

盘活存量房产资源,同时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困难,目前已有10多个城市落地收购商品房项目,筹集保障性住房超过15万套。

在土地端,供需调节也向“缩量提质”方向发展。虞晓芬说,大部分城市主动调整供给结构,压缩供地规模、聚焦优质地块,推出很多“小而美”的土地,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以杭州为例,今年已出让的20宗商品住宅土地中,90%的单宗土地规划建筑面积没有超过9万平方米,这些土地配套齐全,容积率适中,更适合开发高品质住宅。

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预供地总建筑面积同比下降47%,用地面积减少38%。三四线城市“主动出清”,其中半数城市预供地建面下降超50%,部分城市在年初暂停宅地供应。

重塑供需均衡,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是重要一环。今年,我国继续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计划在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叶裕民说,随着以房票为代表的货币化安置方式和“以购代建”的安置房筹措方式广泛推开,城中村改造将带动更多购房需求释放和商品房存量消化。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我国未来房地产发展空间如何?房地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中国的消费结构总体上还处在升级过程中,城镇化并没有完成,房地产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居民对绿色、宽敞、舒服的“好房子”市场需求较大。

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需要形成良性互动。“城市化进程持续为房地产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而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睿合泰机构总经理何昕宇说,城市发展中,伴随人口不断聚集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房地产迎来巨大发展空间和机会。

以四川成都锦江区的林家坝-白鹭湾市场片区为例,2021年12月7日至8日,片区成交4块地,最高溢价率为3.9%,有两块地为底价成交;但随着锦江区对外发布片区产业规划,陆续引入产业项目和优质教育和医疗配套资源,片区近三年土地市场活跃,最近三宗土地成交溢价率超30%,并出现不少高品质热销住宅项目。

虞晓芬说,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后半场”,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北京昌平区沙河镇生命科学园附近,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的首个落地示范项目正在建设中。刚刚购买该楼盘一套117平方米四居室住宅的陈先生表示:“项目不仅设计了10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有健身房、儿童娱乐区、老人休闲区、共享办公等设施,室内更采用灵活可变户型,完美契合我们二孩家庭的居住需求。”

随着新版《住宅项目规范》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和各地配套政策落地,住房品质提升进入快车道。项目规范对层高、电梯配置、隔音性能等作出更高要求,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标准支撑。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好房子建设要统筹增量与存量。成都市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波说,在增量建设上,要通过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和好服务,提供户型更好、功能更全、配套更齐、服务更优的高品质住房;在存量优化上,要通过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完善住宅功能和配套,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实现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全面提升。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今年以来,各地积极优化房地产相关政策。...总体上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阶段,不同城市及城市内部板块之间分化明显,重点城市及城市核心区域持续回暖,但三四线城市及城市远郊和外围库存大、去化速度相对较慢。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齐中熙、王优玲、李倩薇)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各地积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从降低购房门槛到减少换购住房税费负担,从出台“好房子”规范标准到收购存量商品房,多措并举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哪些新变化?供需关系是否更趋合理?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空间如何?记者近期赴多地调研,采访地方房地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房地产企业及研究机构,深入了解市场动态。

市场回稳信号多维显现

4月12日,深圳龙华区,记者在恒壹·红山华府项目看到,现场人头攒动,购房人排队入场,开盘90分钟即告售罄。

购得一套66平方米两居室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得益于深圳二套房首付比例从七成下调到两成、房贷利率下降等政策利好,她以较低成本购置了第二套住房。“现在楼市比较稳定,我觉得现在买房时机不错。”周女士说。

新房市场交易活跃,二手房成交显著放量,在传统楼市旺季“金三银四”期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回稳。

4月13日晚上,记者在北京链家大红门签约服务中心看到,11间签约室坐满了前来洽谈的客户。3月份以来,这个签约服务中心周末日均成交35单左右。一位来签约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经纪人告诉记者,目前他所在的门店以成交价200万元左右的刚需为主,成交节奏比之前加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一线城市整体表现较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0.6%。深圳市住建局数据显示,1月1日至4月16日,深圳新建商品住宅网签销售套数同比增长75.1%;二手住宅网签成交套数同比增长55.0%。根据北京市住建委数据,3月份,北京新房网签套数环比涨125.6%,二手房网签套数环比涨61.4%。上海、广州二手房交易也出现上行,4月中旬上海二手房网签量已逼近万套大关。

部分二线城市的市场也持续回暖。记者在长沙、南京、杭州等地调研发现,当地房地产市场展现出强劲市场需求,许多有实际居住需求的人群在经过一段时间观望后积极入市,楼市成交活跃度提升,不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市场,成交周期都明显缩短。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今年以来,各地积极优化房地产相关政策。比如,多地提高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加大购房补贴、住房“以旧换新”等政策支持力度。在政策加持下,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被不断激发和释放。

房价是市场信心修复的重要信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24个,比上月增加6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有10个,比上月增加7个。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二三线城市销售价格环比总体降幅收窄。

作为观察楼市走势的先行指标,部分城市土地市场表现活跃。3月份,成都半个月内连续两次刷新住宅用地楼面价天花板;一季度,京沪杭等地频现总价超50亿元、溢价率超100%的地王现象。克尔瑞地产研究数据显示,全国月度土地溢价率时隔44个月重回10%以上。

“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积极信号是多维度的,表明止跌回稳走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李宇嘉说,这既得益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反映出市场信心的逐步修复。

多举措促供需更加平衡

总体上看,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阶段,不同城市及城市内部板块之间分化明显,重点城市及城市核心区域持续回暖,但三四线城市及城市远郊和外围库存大、去化速度相对较慢。

“房地产一揽子政策‘组合拳’的着力点在于不断调整房地产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说。

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一大痛点是,一方面存量商品房规模过大、消化困难;另一方面新市民和青年群体的住房需求亟待解决。针对这一供需结构性短缺矛盾,国家政策层面已明确提出,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城市,政府可按需定购,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在河南郑州,租住在二七区嵩山美寓人才公寓的王晓东告诉记者,虽然他住的一居室只有40平方米,但室内家具家电齐全,公共区域配有健身房、乒乓球室、瑜伽室等设施,居住舒适且性价比高。

郑州城发安居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市场化收购方式将存量房改造为人才公寓,公司已在郑州累计投运37个人才公寓项目,提供5.6万套(间)住房,服务超过6万名青年人才。按照规划,到2026年底这一数字将提升至10万套(间)。

盘活存量房产资源,同时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困难,目前已有10多个城市落地收购商品房项目,筹集保障性住房超过15万套。

在土地端,供需调节也向“缩量提质”方向发展。虞晓芬说,大部分城市主动调整供给结构,压缩供地规模、聚焦优质地块,推出很多“小而美”的土地,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以杭州为例,今年已出让的20宗商品住宅土地中,90%的单宗土地规划建筑面积没有超过9万平方米,这些土地配套齐全,容积率适中,更适合开发高品质住宅。

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预供地总建筑面积同比下降47%,用地面积减少38%。三四线城市“主动出清”,其中半数城市预供地建面下降超50%,部分城市在年初暂停宅地供应。

重塑供需均衡,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是重要一环。今年,我国继续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计划在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叶裕民说,随着以房票为代表的货币化安置方式和“以购代建”的安置房筹措方式广泛推开,城中村改造将带动更多购房需求释放和商品房存量消化。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我国未来房地产发展空间如何?房地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中国的消费结构总体上还处在升级过程中,城镇化并没有完成,房地产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居民对绿色、宽敞、舒服的“好房子”市场需求较大。

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需要形成良性互动。“城市化进程持续为房地产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而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睿合泰机构总经理何昕宇说,城市发展中,伴随人口不断聚集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房地产迎来巨大发展空间和机会。

以四川成都锦江区的林家坝-白鹭湾市场片区为例,2021年12月7日至8日,片区成交4块地,最高溢价率为3.9%,有两块地为底价成交;但随着锦江区对外发布片区产业规划,陆续引入产业项目和优质教育和医疗配套资源,片区近三年土地市场活跃,最近三宗土地成交溢价率超30%,并出现不少高品质热销住宅项目。

虞晓芬说,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后半场”,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北京昌平区沙河镇生命科学园附近,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的首个落地示范项目正在建设中。刚刚购买该楼盘一套117平方米四居室住宅的陈先生表示:“项目不仅设计了10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有健身房、儿童娱乐区、老人休闲区、共享办公等设施,室内更采用灵活可变户型,完美契合我们二孩家庭的居住需求。”

随着新版《住宅项目规范》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和各地配套政策落地,住房品质提升进入快车道。项目规范对层高、电梯配置、隔音性能等作出更高要求,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标准支撑。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好房子建设要统筹增量与存量。成都市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波说,在增量建设上,要通过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和好服务,提供户型更好、功能更全、配套更齐、服务更优的高品质住房;在存量优化上,要通过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完善住宅功能和配套,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实现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全面提升。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