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猛降44%

东方财富网

23小时前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公募基金行业的基金经理流动依旧频繁,华商基金周海栋等知名基金经理的卸任引发高度关注。...知名基金经理离职“阵痛”。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公募基金行业的基金经理流动依旧频繁,华商基金周海栋等知名基金经理的卸任引发高度关注。

最新披露的一季报显示,周海栋离任之后,他此前管理的六只基金份额合计减少67.13亿份,缩水比例超44%。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过往产品类型相对单一、管理规模增长主要依靠知名基金经理带动的基金公司,在基金行业“去明星化”的大背景下,正面临转型的阵痛。未来,如何打造团队合作型的投研队伍,是这些基金公司面前的主要挑战之一。

周海栋此前管理的多只基金份额大缩水

3月12日华商基金发布公告称,时任华商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周海栋因个人原因卸任所管理的六只基金。作为管理规模超百亿元、公募行业少有的“双十”基金经理,周海栋离职传闻落地一度引发行业震动。

华商基金今日公布的基金一季报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周海栋此前所管理的六只基金合计份额为84.27亿份,相比去年年末减少67.13亿份,降幅高达44.34%;一季度末合计规模为166.19亿元,相比去年年末减少106.20亿元,降幅达38.99%。

其中,周海栋管理时间最长的“代表作”——华商新趋势优选基金份额从去年年末的9.63亿份下降至今年一季度末的5.28亿份,降幅超45%;规模从去年年末的92.01亿元下降至53.90亿元,降幅超41%。考虑到该基金去年年末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37%,不排除部分机构投资者一季度赎回的可能性。

其他五只基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赎回,其中,华商甄选回报基金总份额从去年年末的57.82亿份下降至今年一季度末的26.07亿份,降幅接近55%;规模从去年年末的62.94亿元下降至28.30亿元,降幅超55%。该基金去年年末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66%。此外,华商优势行业、华商恒益稳健、华商鑫选回报一年持有期基金的份额降幅均超过30%,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的份额降幅超过15%。

事实上,在此之前,周海栋离职的消息就已经在业内传开,其管理的产品规模在去年四季度就遭遇缩水。Wind数据显示,周海栋去年四季度的管理规模为293.47亿元,相比去年三季度末减少超48亿元。

知名基金经理离职“阵痛”

或倒逼公司改革

作为华商基金曾经的“顶梁柱”,周海栋的离职对华商基金影响不小。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华商基金管理的非货基金总规模为1042.19亿元,相比去年年末减少超过114亿元,其中,权益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为432.66亿元,相比去年年末减少约62亿元,缩水超12%。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知名基金经理离职对基金公司的影响深远,既可能引发短期震荡,也可能倒逼公司改革。

“知名基金经理通常与公司品牌深度绑定,其离职可能削弱市场对公司的信任,投资者可能因‘追随效应’赎回产品。此外,知名基金经理通常为核心投研成员,其离职可能引发团队人才流失。”上述人士说,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短期内可能难以找到同等市场号召力的接替者,且内部培养周期长,中小基金公司尤甚。基金公司可能被迫高薪挖角,这将会加大成本压力。同时,这也意味着,过往部分基金公司过度依赖个人的“单兵作战”模式难以为继,需重构团队化、流程化的投研体系,但转型也可能面临一定的阻力。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近年强调淡化短期排名,引导行业从追捧知名基金经理转向注重长期稳健收益。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知名基金经理离职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基金公司需把握窗口期,加速从“个人驱动”向“团队驱动”转型,通过平台化和品牌重塑构筑新护城河。此外,基金公司也可以通过布局ETF等工具化产品,减少对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依赖。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公募基金行业的基金经理流动依旧频繁,华商基金周海栋等知名基金经理的卸任引发高度关注。...知名基金经理离职“阵痛”。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公募基金行业的基金经理流动依旧频繁,华商基金周海栋等知名基金经理的卸任引发高度关注。

最新披露的一季报显示,周海栋离任之后,他此前管理的六只基金份额合计减少67.13亿份,缩水比例超44%。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过往产品类型相对单一、管理规模增长主要依靠知名基金经理带动的基金公司,在基金行业“去明星化”的大背景下,正面临转型的阵痛。未来,如何打造团队合作型的投研队伍,是这些基金公司面前的主要挑战之一。

周海栋此前管理的多只基金份额大缩水

3月12日华商基金发布公告称,时任华商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周海栋因个人原因卸任所管理的六只基金。作为管理规模超百亿元、公募行业少有的“双十”基金经理,周海栋离职传闻落地一度引发行业震动。

华商基金今日公布的基金一季报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周海栋此前所管理的六只基金合计份额为84.27亿份,相比去年年末减少67.13亿份,降幅高达44.34%;一季度末合计规模为166.19亿元,相比去年年末减少106.20亿元,降幅达38.99%。

其中,周海栋管理时间最长的“代表作”——华商新趋势优选基金份额从去年年末的9.63亿份下降至今年一季度末的5.28亿份,降幅超45%;规模从去年年末的92.01亿元下降至53.90亿元,降幅超41%。考虑到该基金去年年末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37%,不排除部分机构投资者一季度赎回的可能性。

其他五只基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赎回,其中,华商甄选回报基金总份额从去年年末的57.82亿份下降至今年一季度末的26.07亿份,降幅接近55%;规模从去年年末的62.94亿元下降至28.30亿元,降幅超55%。该基金去年年末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66%。此外,华商优势行业、华商恒益稳健、华商鑫选回报一年持有期基金的份额降幅均超过30%,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的份额降幅超过15%。

事实上,在此之前,周海栋离职的消息就已经在业内传开,其管理的产品规模在去年四季度就遭遇缩水。Wind数据显示,周海栋去年四季度的管理规模为293.47亿元,相比去年三季度末减少超48亿元。

知名基金经理离职“阵痛”

或倒逼公司改革

作为华商基金曾经的“顶梁柱”,周海栋的离职对华商基金影响不小。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华商基金管理的非货基金总规模为1042.19亿元,相比去年年末减少超过114亿元,其中,权益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为432.66亿元,相比去年年末减少约62亿元,缩水超12%。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知名基金经理离职对基金公司的影响深远,既可能引发短期震荡,也可能倒逼公司改革。

“知名基金经理通常与公司品牌深度绑定,其离职可能削弱市场对公司的信任,投资者可能因‘追随效应’赎回产品。此外,知名基金经理通常为核心投研成员,其离职可能引发团队人才流失。”上述人士说,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短期内可能难以找到同等市场号召力的接替者,且内部培养周期长,中小基金公司尤甚。基金公司可能被迫高薪挖角,这将会加大成本压力。同时,这也意味着,过往部分基金公司过度依赖个人的“单兵作战”模式难以为继,需重构团队化、流程化的投研体系,但转型也可能面临一定的阻力。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近年强调淡化短期排名,引导行业从追捧知名基金经理转向注重长期稳健收益。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知名基金经理离职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基金公司需把握窗口期,加速从“个人驱动”向“团队驱动”转型,通过平台化和品牌重塑构筑新护城河。此外,基金公司也可以通过布局ETF等工具化产品,减少对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依赖。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