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汽车工业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中国汽车工业用实力在世界舞台赢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国内汽车市场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转型阵痛待解。在此背景下,2025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对中外汽车界来说意义重大。4月23日至5月2日,近1000家中外知名汽车产业链企业汇聚上海滩,一场看点十足的车坛盛会即将开启。
看“新”—— 百车首发百场首秀
随着上海车展全球品牌影响力持续增长,本次车展参展规模再创新高,海内外主流汽车品牌首发新车即将轮番登场。截至4月22日,已有雷克萨斯、兰博基尼、丰田、上汽MG、奇瑞、极氪等多个品牌发布预告信息,预计将有超100台新车参展。此外,小米汽车、鸿蒙智行、ONVO乐道、firefly萤火虫等品牌将在上海车展首发。
据汽车数据机构威尔森统计,参展新车型中包含30余款传统燃油车型,以及67款新能源车型。从品牌类别来看,自主品牌数量最多;德系品牌紧随其后,日系、美系、欧系亦有品牌亮相。
既有传统车企推出转型之作,又有小鹏、理想、零跑等新势力发布颠覆性产品,2025上海车展绝不只是热闹的产品秀场,而是内行人眼中技术、生态与战略的角力场。外资品牌如大众、宝马、奔驰、奥迪争相拿出自己的智能电动产品,以应对呼啸而至的汽车“新四化”浪潮。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在深耕国内市场之余,积极进军海外。从“油电同价”到“智驾平权”,从“中国制造”到“全球赋能”,无论是外资高管还是国内消费者,都将从上海车展感受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新风。
看“变”——汽车零部件及科技企业从幕后到台前
一直以来在幕后扮演重要角色的汽车零部件和供应链企业,今年来到台前。据悉,本次车展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占总面积近三分之一,参展企业规模和数量较上届呈显著增长。不仅有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电装、法雷奥、安波福、宁德时代等世界百强零部件供应商,也有华为、宝钢、法士特、华阳等国内重点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科大讯飞、小马智行、芯驰科技等近百家芯片、半导体、雷达、ADAS、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车联网、高精地图领军企业参展。
这样的设置折射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企业的发展变化。近年来,中国零部件企业“出海”步伐加快。据海关统计,202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类产品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今年3月,我国汽车零配件出口额保持12.52%强劲增长。同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创新迭代,科技企业成为主机厂不可或缺的软件供应商。根据新华财经初步统计,在已发布的23日-24日媒体日程表中,逾60家参展零部件和供应链企业将举办发布会,其中不乏本土供应商。企业以发布会的形式主动展示自身产品或技术的目的在于以本土创新匹配海外需求,实现技术出海。这一转变也表明,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汽车价值链中的地位,更强化了产业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看“远”——新旧动能转换之际,中外品牌如何“拥抱变化”
本土品牌与外资/合资品牌的竞争,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迭代冲突,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构……当下的中国车市不止经历着单纯的新旧势力交替,而是一场涉及技术标准、用户心智、供应链管理的多方面深刻变化,催生一系列既关系当下又关切长远的议题。据主办方介绍,车展期间近20场各类会议和论坛将密集举办,聚焦汽车关键技术、半导体产业、汽车出海、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等重点话题。作为一场需要各大车企动用其全球资源全力以赴的A级展,上海车展更像一场集中“测试”,车企的作答,也透露出全球汽车行业接下来数年的走势。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AI大模型、高精地图与汽车芯片的融合,让汽车从“移动工具”进化为“智能终端”,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从“制造驱动”转向“科技+服务驱动”。但隐忧同样存在——当“智驾辅助”被过度营销,当AI伦理、数据主权争议不断,如何让技术发展“又稳又快”,考验车企平衡创新与耐心的能力。
动力技术路线方面,宁德时代持续压降全固态电池成本,但1500元/kWh的成本瓶颈依然难解;丰田、现代在氢燃料电池投入超百亿美元;继上汽DMH混动系统46.3%的热效率纪录,奇瑞“鲲鹏天擎”发起48%的挑战……随着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车展势必迎来一波技术成果的“百花齐放”。是做“激进技术派”,还是坚持“场景务实派”,技术前景、同行、产业上下游一一看过后,信心坚定还是动摇,品牌表态值得一看。
车展前,宁德时代与大众合作开发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宝马将与华为合作开发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应用生态,Stellantis与零跑汽车宣布即将启动马来西亚本地化组装项目等消息接连引起关注。中国企业与全球巨头的合作与竞争,将重塑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哪些中外合作成果即将在车展期间官宣,更值得期待。
策划:姜微
统筹:何欣荣、陈云富
采写:杨子华
编辑:谈瑞
签发:郭慕清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出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汽车工业走到转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中国汽车工业用实力在世界舞台赢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国内汽车市场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转型阵痛待解。在此背景下,2025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对中外汽车界来说意义重大。4月23日至5月2日,近1000家中外知名汽车产业链企业汇聚上海滩,一场看点十足的车坛盛会即将开启。
看“新”—— 百车首发百场首秀
随着上海车展全球品牌影响力持续增长,本次车展参展规模再创新高,海内外主流汽车品牌首发新车即将轮番登场。截至4月22日,已有雷克萨斯、兰博基尼、丰田、上汽MG、奇瑞、极氪等多个品牌发布预告信息,预计将有超100台新车参展。此外,小米汽车、鸿蒙智行、ONVO乐道、firefly萤火虫等品牌将在上海车展首发。
据汽车数据机构威尔森统计,参展新车型中包含30余款传统燃油车型,以及67款新能源车型。从品牌类别来看,自主品牌数量最多;德系品牌紧随其后,日系、美系、欧系亦有品牌亮相。
既有传统车企推出转型之作,又有小鹏、理想、零跑等新势力发布颠覆性产品,2025上海车展绝不只是热闹的产品秀场,而是内行人眼中技术、生态与战略的角力场。外资品牌如大众、宝马、奔驰、奥迪争相拿出自己的智能电动产品,以应对呼啸而至的汽车“新四化”浪潮。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在深耕国内市场之余,积极进军海外。从“油电同价”到“智驾平权”,从“中国制造”到“全球赋能”,无论是外资高管还是国内消费者,都将从上海车展感受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新风。
看“变”——汽车零部件及科技企业从幕后到台前
一直以来在幕后扮演重要角色的汽车零部件和供应链企业,今年来到台前。据悉,本次车展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占总面积近三分之一,参展企业规模和数量较上届呈显著增长。不仅有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电装、法雷奥、安波福、宁德时代等世界百强零部件供应商,也有华为、宝钢、法士特、华阳等国内重点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科大讯飞、小马智行、芯驰科技等近百家芯片、半导体、雷达、ADAS、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车联网、高精地图领军企业参展。
这样的设置折射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企业的发展变化。近年来,中国零部件企业“出海”步伐加快。据海关统计,2024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类产品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今年3月,我国汽车零配件出口额保持12.52%强劲增长。同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创新迭代,科技企业成为主机厂不可或缺的软件供应商。根据新华财经初步统计,在已发布的23日-24日媒体日程表中,逾60家参展零部件和供应链企业将举办发布会,其中不乏本土供应商。企业以发布会的形式主动展示自身产品或技术的目的在于以本土创新匹配海外需求,实现技术出海。这一转变也表明,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汽车价值链中的地位,更强化了产业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看“远”——新旧动能转换之际,中外品牌如何“拥抱变化”
本土品牌与外资/合资品牌的竞争,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迭代冲突,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构……当下的中国车市不止经历着单纯的新旧势力交替,而是一场涉及技术标准、用户心智、供应链管理的多方面深刻变化,催生一系列既关系当下又关切长远的议题。据主办方介绍,车展期间近20场各类会议和论坛将密集举办,聚焦汽车关键技术、半导体产业、汽车出海、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等重点话题。作为一场需要各大车企动用其全球资源全力以赴的A级展,上海车展更像一场集中“测试”,车企的作答,也透露出全球汽车行业接下来数年的走势。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AI大模型、高精地图与汽车芯片的融合,让汽车从“移动工具”进化为“智能终端”,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从“制造驱动”转向“科技+服务驱动”。但隐忧同样存在——当“智驾辅助”被过度营销,当AI伦理、数据主权争议不断,如何让技术发展“又稳又快”,考验车企平衡创新与耐心的能力。
动力技术路线方面,宁德时代持续压降全固态电池成本,但1500元/kWh的成本瓶颈依然难解;丰田、现代在氢燃料电池投入超百亿美元;继上汽DMH混动系统46.3%的热效率纪录,奇瑞“鲲鹏天擎”发起48%的挑战……随着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车展势必迎来一波技术成果的“百花齐放”。是做“激进技术派”,还是坚持“场景务实派”,技术前景、同行、产业上下游一一看过后,信心坚定还是动摇,品牌表态值得一看。
车展前,宁德时代与大众合作开发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宝马将与华为合作开发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应用生态,Stellantis与零跑汽车宣布即将启动马来西亚本地化组装项目等消息接连引起关注。中国企业与全球巨头的合作与竞争,将重塑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哪些中外合作成果即将在车展期间官宣,更值得期待。
策划:姜微
统筹:何欣荣、陈云富
采写:杨子华
编辑:谈瑞
签发:郭慕清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出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