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SCO 指南会 | 唐磊教授: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影像部分更新,助力临床精准诊疗

医学论坛网

4天前

医学论坛网:结合最新的指南更新,您对临床医生在应用影像学检查时有哪些具体建议。...2025版指南巡讲中更新了腹部多种肿瘤的鉴别诊断关键征象,便于大家转化到临床实践,准确诊断胃肠间质瘤,进而做出更加精准的临床决策。

导语:2025年4月18~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诊疗指南大会在济南成功召开。大会再次为肿瘤学界带来了前沿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在众多备受关注的领域中,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疗指南更新尤为引人注目。影像学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会议现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唐磊教授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及医学论坛网的采访,就 2025版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影像部分的更新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分享了影像检查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01

医学论坛网:请问2025版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影像部分相较于之前版本,主要更新了哪些内容?这些更新是基于哪些新的研究或临床实践?

唐磊教授:2025版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影像部分的主框架并没有大的更新,此次CSCO解读会议,我们主要围绕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风险度评估以及疗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节上的梳理及研究进展报告。

首先,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影像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一直不懈探索新的征象,以辅助胃肠间质瘤与其他腹部肿瘤的鉴别。我们在指南附件中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了详细总结说明。此次会议还进一步更新了与腹部五类易混淆且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的肿瘤的关键征象鉴别点,希望能够为临床在治疗决策过程中提供更多帮助。这些更新基于影像学的持续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其次,肿瘤风险度评估是近年来GIST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新的方法也在不断引入,包括功能影像学、人工智能、影像组学、大数据技术等。这些新技术为胃肠间质瘤的风险度评估提供了丰富手段。为了响应CSCO学会的号召,在指南证据中尽可能增加中国自己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已经有多项多中心研究在开展中,例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屹教授牵头的对于小GIST风险度征象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期刊发表了初步成果,并开始组织前瞻性验证。这些研究成果也会以附件形式或在指南巡讲中及时更新,向同行们汇报。

最后,在疗效评估方面,传统的RECIST标准和Choi标准多年来一直是GIST靶向治疗评效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后线新药物的不断涌现,药物作用机制不同,肿瘤疗后的影像学表现也会表现各异,国内外已有多项报道现有标准对包括舒尼替尼和瑞格菲尼等后线药物评效存在局限性。鉴于此,学界也在积极探索更多更深入的影像学征象和手段。目前我们已联合国内11家中心,对近两百例患者逾千枚GIST病灶开展基于CT联合征象模型的多中心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该模型优于单纯的RECIST标准和Choi标准,已在国际期刊及CTOS等国际会议发表,后续还会有更多中心加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希望最终拿到高循证级别的证据并写入指南,为胃肠间质瘤患者提供更精准的疗效判断。

医学论坛网:结合最新的指南更新,您对临床医生在应用影像学检查时有哪些具体建议?如何更好地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唐磊教授: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应用影像学检查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能够熟练应用GIST影像学检查手段,CT作为首选的一级推荐,在哪些情况下进一步进行磁共振(如直肠GIST、疑似肝转移等)或PET检查(可疑全身转移等),要注意分清主次,不能因为PET有代谢成像就作为了首选手段。其次,要熟悉GIST的基本征象和鉴别诊断要点。2025 版指南巡讲中更新了腹部多种肿瘤的鉴别诊断关键征象,便于大家转化到临床实践,准确诊断胃肠间质瘤,进而做出更加精准的临床决策。第三,关注影像学在风险度评估中的新进展,在CSCO指南手册中我们列出了一些文献中常见的预示高风险的影像学征象,可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评估肿瘤风险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最后,在疗效评估方面,要了解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下的影像学征象差异。对于一些特殊病例,不能仅依赖简单的大小或强化征象,而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的细微变化,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同时,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影像科医生的沟通,共同解读影像结果,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影像学检查是胃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临床医生应充分重视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最新的指南更新,不断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学论坛网:对于普通患者和家属来说,影像检查在胃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为什么影像检查结果对治疗决策如此重要?

唐磊教授:影像检查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只有明确诊断,后续的治疗才能有的放矢。随着新药物的不断出现,影像学在GIST诊疗全流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患者朋友们在医院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多种影像检查,如超声、CT、磁共振等。这是因为不同的检查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有时就需要多种方法的组合才能得到最终的精准诊断。超声是一种初筛手段,相对简便且性价比高,可作为腹部体检的初筛手段。但发现病灶后,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就需要更详细的 CT 或磁共振检查。胃肠间质瘤被称为“千面肿瘤”,其影像学征象表现复杂多样,与许多其他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相似,因此诊断难度较大。为了做出准确的诊断,影像科医生常常需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更多细节,为精准诊断提供最大信息,避免漏诊误诊导致不当或过度治疗。

影像检查在疗效评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属于检查反复,且部分病灶因为位置深在或毗邻大血管遮挡而无法获得病理仍是首选尤其对于GIST后线靶向治疗的患者,由于肿瘤往往多灶并存且存在异质性强的特点,疗效转折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而如果等到出现临床症状,往往可能就错过了最佳的调药时间窗。因此,患者朋友们需要遵照医嘱进行定期影像学随访,尽可能早期发现耐药征象,及时调整方案以获得理想的综合治疗效果。另外,患者朋友们在看到影像评效报告时要注意一点,报告中测量的GIST病灶大小并不一定代表直观疗效,由于靶向药物作用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治疗有效的肿瘤会发生坏死囊变,导致肿瘤体积没有变化甚至增大,对此不要过于紧张,可及时与影像科医生或主管医生沟通,科学解读影像结果。

医学论坛网:结合最新的指南更新,您对临床医生在应用影像学检查时有哪些具体建议。...2025版指南巡讲中更新了腹部多种肿瘤的鉴别诊断关键征象,便于大家转化到临床实践,准确诊断胃肠间质瘤,进而做出更加精准的临床决策。

导语:2025年4月18~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诊疗指南大会在济南成功召开。大会再次为肿瘤学界带来了前沿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在众多备受关注的领域中,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疗指南更新尤为引人注目。影像学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会议现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唐磊教授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及医学论坛网的采访,就 2025版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影像部分的更新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分享了影像检查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01

医学论坛网:请问2025版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影像部分相较于之前版本,主要更新了哪些内容?这些更新是基于哪些新的研究或临床实践?

唐磊教授:2025版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影像部分的主框架并没有大的更新,此次CSCO解读会议,我们主要围绕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风险度评估以及疗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节上的梳理及研究进展报告。

首先,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影像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一直不懈探索新的征象,以辅助胃肠间质瘤与其他腹部肿瘤的鉴别。我们在指南附件中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了详细总结说明。此次会议还进一步更新了与腹部五类易混淆且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的肿瘤的关键征象鉴别点,希望能够为临床在治疗决策过程中提供更多帮助。这些更新基于影像学的持续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其次,肿瘤风险度评估是近年来GIST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新的方法也在不断引入,包括功能影像学、人工智能、影像组学、大数据技术等。这些新技术为胃肠间质瘤的风险度评估提供了丰富手段。为了响应CSCO学会的号召,在指南证据中尽可能增加中国自己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已经有多项多中心研究在开展中,例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屹教授牵头的对于小GIST风险度征象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期刊发表了初步成果,并开始组织前瞻性验证。这些研究成果也会以附件形式或在指南巡讲中及时更新,向同行们汇报。

最后,在疗效评估方面,传统的RECIST标准和Choi标准多年来一直是GIST靶向治疗评效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后线新药物的不断涌现,药物作用机制不同,肿瘤疗后的影像学表现也会表现各异,国内外已有多项报道现有标准对包括舒尼替尼和瑞格菲尼等后线药物评效存在局限性。鉴于此,学界也在积极探索更多更深入的影像学征象和手段。目前我们已联合国内11家中心,对近两百例患者逾千枚GIST病灶开展基于CT联合征象模型的多中心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该模型优于单纯的RECIST标准和Choi标准,已在国际期刊及CTOS等国际会议发表,后续还会有更多中心加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希望最终拿到高循证级别的证据并写入指南,为胃肠间质瘤患者提供更精准的疗效判断。

医学论坛网:结合最新的指南更新,您对临床医生在应用影像学检查时有哪些具体建议?如何更好地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唐磊教授: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应用影像学检查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能够熟练应用GIST影像学检查手段,CT作为首选的一级推荐,在哪些情况下进一步进行磁共振(如直肠GIST、疑似肝转移等)或PET检查(可疑全身转移等),要注意分清主次,不能因为PET有代谢成像就作为了首选手段。其次,要熟悉GIST的基本征象和鉴别诊断要点。2025 版指南巡讲中更新了腹部多种肿瘤的鉴别诊断关键征象,便于大家转化到临床实践,准确诊断胃肠间质瘤,进而做出更加精准的临床决策。第三,关注影像学在风险度评估中的新进展,在CSCO指南手册中我们列出了一些文献中常见的预示高风险的影像学征象,可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评估肿瘤风险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最后,在疗效评估方面,要了解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下的影像学征象差异。对于一些特殊病例,不能仅依赖简单的大小或强化征象,而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的细微变化,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同时,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影像科医生的沟通,共同解读影像结果,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影像学检查是胃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临床医生应充分重视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最新的指南更新,不断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学论坛网:对于普通患者和家属来说,影像检查在胃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为什么影像检查结果对治疗决策如此重要?

唐磊教授:影像检查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只有明确诊断,后续的治疗才能有的放矢。随着新药物的不断出现,影像学在GIST诊疗全流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患者朋友们在医院就诊时,可能需要进行多种影像检查,如超声、CT、磁共振等。这是因为不同的检查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有时就需要多种方法的组合才能得到最终的精准诊断。超声是一种初筛手段,相对简便且性价比高,可作为腹部体检的初筛手段。但发现病灶后,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就需要更详细的 CT 或磁共振检查。胃肠间质瘤被称为“千面肿瘤”,其影像学征象表现复杂多样,与许多其他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相似,因此诊断难度较大。为了做出准确的诊断,影像科医生常常需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更多细节,为精准诊断提供最大信息,避免漏诊误诊导致不当或过度治疗。

影像检查在疗效评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属于检查反复,且部分病灶因为位置深在或毗邻大血管遮挡而无法获得病理仍是首选尤其对于GIST后线靶向治疗的患者,由于肿瘤往往多灶并存且存在异质性强的特点,疗效转折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而如果等到出现临床症状,往往可能就错过了最佳的调药时间窗。因此,患者朋友们需要遵照医嘱进行定期影像学随访,尽可能早期发现耐药征象,及时调整方案以获得理想的综合治疗效果。另外,患者朋友们在看到影像评效报告时要注意一点,报告中测量的GIST病灶大小并不一定代表直观疗效,由于靶向药物作用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治疗有效的肿瘤会发生坏死囊变,导致肿瘤体积没有变化甚至增大,对此不要过于紧张,可及时与影像科医生或主管医生沟通,科学解读影像结果。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