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冲击下的光伏供应链

中信证券

1天前

美国“对等关税”来势汹汹,但虎头蛇尾,而中国光伏在长期面对“双反”、301、201等高额关税的情况下,对美出口已与关税脱敏,主要通过东南亚等海外基地实现对美间接出口。“关税战”冲击虽造成中国光伏厂商海外产能成本上升并进一步挤压盈利,但相较于美国本土制造成本,或仍具相对优势,美国光伏制造回流进程充满不确定性,中期内难改光伏产品进口依赖的窘境。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和政策环境,加大非美市场开拓,推动技术升级和品牌塑造,实现市场多元化+业务本地化+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或将成为对冲风险和盈利回升的关键。

美国对华关税陡增,但光伏出口早已脱敏。

美国关税来势汹汹,但虎头蛇尾,虽然对华进口商品加征税率高达145%,但中国光伏长期面临“双反”+301+201的高关税,对美出口持续低位,早与关税脱敏,目前主要通过东南亚等海外生产基地实现间接出口。美国对东南亚四国电池“双反”和加征普遍关税虽可能抬升中国厂商海外产能生产成本,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但相较于美国本土制造成本,或仍具相对优势,对光伏电池组件产品“中国品牌→东南亚制造→出口美国”的商业链条未尚造成根本性冲击;同时,中东及周边地区面临关税较低,或受益于中国厂商主导的新一轮光伏产业迁移,加快光伏制造和需求崛起。

光伏制造回流美国?理性丰满而现实骨感。

在对内对外政策反复无常和需求预期混乱的氛围下,美国本土光伏产能建设进度慢于预期,截至2025年1月,其硅料/硅片/电池/晶硅组件本土产能分别约21/0/2/35GW,且供应链配套短板明显。我们预计美国对光伏供应链的进口依赖将从组件部分转移至硅片、电池及上中游辅材等环节,光伏制造“回流”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同时,由于美国薄弱的光伏供应链进口依赖度高,高关税或进一步推升其本已较高的制造成本,而加大本土产能经营风险。若高关税政策持续,或将导致美国光伏产业陷入“高成本-低需求-投资萎缩”的衰退螺旋。

释放非美市场潜能,开启光伏出海2.0。

面对持续放量的欧洲、亚非拉等非美市场,市场多元化+业务本地化+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或将成为对冲风险和盈利回升的关键。在本土化制造要求提高(尤其是组件环节)的趋势下,硅料、硅片、电池及配套辅材等产业链上中游环节直接出口比例加速提升,成为当前光伏供应链全球化的新方向,中国光伏行业进入出海2.0阶段。此外,光伏供给端或从产能竞赛逐步转向销售服务竞争,企业在不断推进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情况下,加强“光伏+”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也将日益重要。

风险因素:

光伏装机增长不及预期,海外贸易壁垒进一步抬升,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转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等。

投资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和政策环境,加大非美市场开拓,推动技术升级和品牌塑造,实现市场多元化+业务本地化+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或将成为对冲风险和盈利回升的关键。建议关注产业链各环节具备全球品牌、技术和产能配套优势的龙头企业。



美国“对等关税”来势汹汹,但虎头蛇尾,而中国光伏在长期面对“双反”、301、201等高额关税的情况下,对美出口已与关税脱敏,主要通过东南亚等海外基地实现对美间接出口。“关税战”冲击虽造成中国光伏厂商海外产能成本上升并进一步挤压盈利,但相较于美国本土制造成本,或仍具相对优势,美国光伏制造回流进程充满不确定性,中期内难改光伏产品进口依赖的窘境。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和政策环境,加大非美市场开拓,推动技术升级和品牌塑造,实现市场多元化+业务本地化+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或将成为对冲风险和盈利回升的关键。

美国对华关税陡增,但光伏出口早已脱敏。

美国关税来势汹汹,但虎头蛇尾,虽然对华进口商品加征税率高达145%,但中国光伏长期面临“双反”+301+201的高关税,对美出口持续低位,早与关税脱敏,目前主要通过东南亚等海外生产基地实现间接出口。美国对东南亚四国电池“双反”和加征普遍关税虽可能抬升中国厂商海外产能生产成本,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但相较于美国本土制造成本,或仍具相对优势,对光伏电池组件产品“中国品牌→东南亚制造→出口美国”的商业链条未尚造成根本性冲击;同时,中东及周边地区面临关税较低,或受益于中国厂商主导的新一轮光伏产业迁移,加快光伏制造和需求崛起。

光伏制造回流美国?理性丰满而现实骨感。

在对内对外政策反复无常和需求预期混乱的氛围下,美国本土光伏产能建设进度慢于预期,截至2025年1月,其硅料/硅片/电池/晶硅组件本土产能分别约21/0/2/35GW,且供应链配套短板明显。我们预计美国对光伏供应链的进口依赖将从组件部分转移至硅片、电池及上中游辅材等环节,光伏制造“回流”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同时,由于美国薄弱的光伏供应链进口依赖度高,高关税或进一步推升其本已较高的制造成本,而加大本土产能经营风险。若高关税政策持续,或将导致美国光伏产业陷入“高成本-低需求-投资萎缩”的衰退螺旋。

释放非美市场潜能,开启光伏出海2.0。

面对持续放量的欧洲、亚非拉等非美市场,市场多元化+业务本地化+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或将成为对冲风险和盈利回升的关键。在本土化制造要求提高(尤其是组件环节)的趋势下,硅料、硅片、电池及配套辅材等产业链上中游环节直接出口比例加速提升,成为当前光伏供应链全球化的新方向,中国光伏行业进入出海2.0阶段。此外,光伏供给端或从产能竞赛逐步转向销售服务竞争,企业在不断推进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情况下,加强“光伏+”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也将日益重要。

风险因素:

光伏装机增长不及预期,海外贸易壁垒进一步抬升,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转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等。

投资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和政策环境,加大非美市场开拓,推动技术升级和品牌塑造,实现市场多元化+业务本地化+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或将成为对冲风险和盈利回升的关键。建议关注产业链各环节具备全球品牌、技术和产能配套优势的龙头企业。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