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绮蝶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股市下跌约15%,蒸发了约6万亿美元的市值。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呈断崖式下跌,通胀预期持续升温,企业投资决策普遍推迟,并购活动与新股发行几近冻结。截至美东时间4月20日,美元指数跌破99关口,为2022年4月以来首次。高盛近期也预测在未来12个月内,美元将在当前水平上再贬值6%。
与此同时,美国债券市场近期出现了极为罕见的剧烈波动。受大规模抛售影响,美国政府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3.9%急升至4.5%,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接近5%的水平。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上台后提出的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政策是导致国债波动和市场动荡的主要因素。
4月20日,前IMF政策制定与评估部副主任、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赫曼(Desmond Lachman)在《国家利益》网站撰文称,特朗普执政百日期间所犯的基础性经济政策失误之频密,在美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他指出,诸多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极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前陷入衰退。
▲近日,顾客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的一家超市购买鸡蛋。
拉赫曼指出了特朗普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三个失误。第一,经济政策的极度不确定性抑制了投资与消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和公共开支削减计划不但激进、而且混乱,导致政策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他举例称,特朗普前一日宣布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次日又暂停一个月执行;前一周他宣布对约九十个国家施加“对等关税”,下一周他又宣布暂缓这些关税九十天;前一日他对中国商品加征145%的关税,次日又对电子产品给予临时关税豁免。
拉赫曼指出,这种剧烈的政策波动,使得企业无法进行投资决策,因为他们无法确定投入成本。而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的,是特朗普政府对公共支出大刀阔斧却不考虑后果的削减方式。大量关键岗位的公务人员被解雇,随后又在被发现他们对于政府运作至关重要时被重新聘用。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等政府项目也被草率关闭。其他美国政府机构则始终笼罩在预算削减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之下,导致公共部门员工普遍感到焦虑不安。
第二,股市和债券市场的信心被严重削弱,“美国经济例外论”失灵。特朗普政府放任美国公共财政恶化、背弃与他国的既有贸易协定等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拉赫曼称,在国家预算赤字已达GDP 6.5%、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即将突破二战末期水平之际,政府仍执意推行加剧财政失衡的减税措施,实属政策制定层面的严重失当。
他还指出,近期债券市场与美元汇率的异常波动,本应引起决策层的高度警觉。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市场动荡时期,资金通常流向美国国债与美元寻求避险。但此次却一反常态——过去一月间,伴随全球股市暴跌,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下方攀升至4.5%,美元兑欧元汇率更跌至近三年低位。这种反常走势不仅将推高抵押贷款成本,更会与高关税政策形成通胀叠加效应。
对于这一异常现象,《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分析指出,美国股市、美国国债与美元之间曾经牢固的关系的崩溃,反映了当前美国政府的冲动。特朗普好斗的贸易政策、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能力,以及一些白宫经济顾问对美元全球角色的怀疑,动摇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由于外国投资者持有约32万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和债券,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海外需求不仅能推动美国股市,还能压低政府庞大债务的利率,使其保持可控——这就是美元主导地位下所称的“特权地位”。
▲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工作。
无论美国政府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削弱美元的全球地位,其他国家都可能会采取行动自保,比如设置资本管制,转向新的、但更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在没有真正替代者的情况下,全球可能陷入货币分裂、国债缺乏有效替代品、贸易壁垒加剧、整体效率下降的局面。过去几周,相关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第三,低估了激进贸易政策对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冲击及其溢出效应。拉赫曼表示,美国不仅要承受外需疲软与贸易反制措施对出口部门的双重打击,还须警惕企业海外收益缩水对股市的二次冲击——这一风险在标普500指数成分股28%收入来自海外的情况下尤为突出。
拉赫曼近日在Project Syndicate网站的另一篇文章中还指出,美国在特朗普2.0初期正陷入新兴市场经济体才会面临的困境。一个国家陷入新兴市场式困境的典型信号包括:过度依赖进口关税保护本国产业、巨额预算赤字与公共债务负担、寡头政治影响力过大,以及政府破坏公共机构信誉等。而如今的美国,正逐一呈现出这些特征。
拉赫曼强调,美国相较于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最大优势,是投资者可以确信法治原则牢固,市场参与者享有公平竞争环境。但如今,这一优势也正在流失。行政部门公开质疑法院合法裁决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政治权力者对于明显的利益冲突也不再掩饰。美国正在一步步丧失其作为成熟经济体应有的制度基础。
未来几周,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全面推进,美国将与数十个贸易伙伴展开贸易谈判。届时,美国市场预计将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与波动风险,外界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也将不断加剧。
作者:绮蝶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股市下跌约15%,蒸发了约6万亿美元的市值。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呈断崖式下跌,通胀预期持续升温,企业投资决策普遍推迟,并购活动与新股发行几近冻结。截至美东时间4月20日,美元指数跌破99关口,为2022年4月以来首次。高盛近期也预测在未来12个月内,美元将在当前水平上再贬值6%。
与此同时,美国债券市场近期出现了极为罕见的剧烈波动。受大规模抛售影响,美国政府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3.9%急升至4.5%,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接近5%的水平。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上台后提出的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政策是导致国债波动和市场动荡的主要因素。
4月20日,前IMF政策制定与评估部副主任、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赫曼(Desmond Lachman)在《国家利益》网站撰文称,特朗普执政百日期间所犯的基础性经济政策失误之频密,在美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他指出,诸多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极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前陷入衰退。
▲近日,顾客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的一家超市购买鸡蛋。
拉赫曼指出了特朗普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三个失误。第一,经济政策的极度不确定性抑制了投资与消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和公共开支削减计划不但激进、而且混乱,导致政策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他举例称,特朗普前一日宣布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次日又暂停一个月执行;前一周他宣布对约九十个国家施加“对等关税”,下一周他又宣布暂缓这些关税九十天;前一日他对中国商品加征145%的关税,次日又对电子产品给予临时关税豁免。
拉赫曼指出,这种剧烈的政策波动,使得企业无法进行投资决策,因为他们无法确定投入成本。而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的,是特朗普政府对公共支出大刀阔斧却不考虑后果的削减方式。大量关键岗位的公务人员被解雇,随后又在被发现他们对于政府运作至关重要时被重新聘用。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等政府项目也被草率关闭。其他美国政府机构则始终笼罩在预算削减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之下,导致公共部门员工普遍感到焦虑不安。
第二,股市和债券市场的信心被严重削弱,“美国经济例外论”失灵。特朗普政府放任美国公共财政恶化、背弃与他国的既有贸易协定等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拉赫曼称,在国家预算赤字已达GDP 6.5%、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即将突破二战末期水平之际,政府仍执意推行加剧财政失衡的减税措施,实属政策制定层面的严重失当。
他还指出,近期债券市场与美元汇率的异常波动,本应引起决策层的高度警觉。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市场动荡时期,资金通常流向美国国债与美元寻求避险。但此次却一反常态——过去一月间,伴随全球股市暴跌,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下方攀升至4.5%,美元兑欧元汇率更跌至近三年低位。这种反常走势不仅将推高抵押贷款成本,更会与高关税政策形成通胀叠加效应。
对于这一异常现象,《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分析指出,美国股市、美国国债与美元之间曾经牢固的关系的崩溃,反映了当前美国政府的冲动。特朗普好斗的贸易政策、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能力,以及一些白宫经济顾问对美元全球角色的怀疑,动摇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由于外国投资者持有约32万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和债券,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海外需求不仅能推动美国股市,还能压低政府庞大债务的利率,使其保持可控——这就是美元主导地位下所称的“特权地位”。
▲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工作。
无论美国政府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削弱美元的全球地位,其他国家都可能会采取行动自保,比如设置资本管制,转向新的、但更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在没有真正替代者的情况下,全球可能陷入货币分裂、国债缺乏有效替代品、贸易壁垒加剧、整体效率下降的局面。过去几周,相关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第三,低估了激进贸易政策对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冲击及其溢出效应。拉赫曼表示,美国不仅要承受外需疲软与贸易反制措施对出口部门的双重打击,还须警惕企业海外收益缩水对股市的二次冲击——这一风险在标普500指数成分股28%收入来自海外的情况下尤为突出。
拉赫曼近日在Project Syndicate网站的另一篇文章中还指出,美国在特朗普2.0初期正陷入新兴市场经济体才会面临的困境。一个国家陷入新兴市场式困境的典型信号包括:过度依赖进口关税保护本国产业、巨额预算赤字与公共债务负担、寡头政治影响力过大,以及政府破坏公共机构信誉等。而如今的美国,正逐一呈现出这些特征。
拉赫曼强调,美国相较于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最大优势,是投资者可以确信法治原则牢固,市场参与者享有公平竞争环境。但如今,这一优势也正在流失。行政部门公开质疑法院合法裁决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政治权力者对于明显的利益冲突也不再掩饰。美国正在一步步丧失其作为成熟经济体应有的制度基础。
未来几周,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全面推进,美国将与数十个贸易伙伴展开贸易谈判。届时,美国市场预计将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与波动风险,外界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也将不断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