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涌“新”潮——浙江聚力激活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动能

上海证券报

15小时前

2024年,浙江省万亿级集群累计达5个,“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规上营收9.19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8.3%。

新华财经上海4月22日电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在前沿赛道,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初创型民企,在全球创新舞台崭露头角;在制造业领域,一些民企在航空制造领域独树一帜;在万亿级产业集群中,民营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串珠成链……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名片”。2024年,浙江民营经济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4%;浙江10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

打头阵,作示范。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大文章中,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图景里,浙江民营企业奋笔疾书,奋楫搏浪。

自主创新“找场景”“转赛道”

创新,是浙江撬动新质生产力的“支点”,也是众多民营企业蓬勃向上的源动力。截至2024年末,浙江715家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逾八成。这些民企不仅在创新研发上舍得投入,更善于以发展的眼光来锻造企业的活力与韧性。

——前沿赛道创新深度求索,用“锤子”找“钉子”。

走进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一台举着“手臂”的轮式机器人正在虚拟空间中四处摸索。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黄晓煌说,公司始终追求更极致的GPU(图形处理器)通用技术,用技术的“锤子”寻找市场的“钉子”,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占比近50%。

DeepSeek、阿里通义千问、群核科技“霸榜”全球开源模型榜单前三,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机器人频频出圈……350.53万户浙江民企队列中,越来越多的初创民企由“跟跑”向“领跑”进化。

——制造业升级向“高”登攀,用“坚持”谋“突破”。

2024年底,浙江西子航空制造有限公司成功承揽C919中机身项目,成为中国商飞C919全国三家供应商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中机身的核心结构包含8000多个零件和12万个标准件,重达3吨,其制造精度直接影响到飞机的整体性能。自2009年以来,西子航空累计投入超10亿元,携手高校、科研院所从零起步,建立了完备的航空零部件制造体系。

公司创始人王水福说:“高端制造很辛苦,但高端路上不拥堵。”

——联动创新无缝对接,用“融合”提“速度”。

近日,甬江实验室“热场材料创新中心”成功突破了碳化硅涂层原子级材料制备技术并实现量产,该产品由“科研平台+创新企业”联手攻克。在宁波,不少实验室与当地企业达成合作,陆续在石墨烯材料、磁性材料等领域攻克了5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近年来,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加速联动企业,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跑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融合接力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看来,时代正赋予浙商新的内涵,“民营企业正在用科技创新的逻辑来推动经济发展。”

“做深做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文章,要抓牢企业主体这一融合的关键。”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三年行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让企业真正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链主引领“聚产业”“兴生态”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吉利汽车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内,每90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作为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链主企业之一,吉利以“超级智能母工厂”为核心,带动周边数百家汽车零配件企业落地生根,形成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2024年,浙江省万亿级集群累计达5个,“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规上营收9.19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8.3%。2024年,浙江省734个集群制造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830.8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19.7%。

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浙江产业版图不断提级增能。

在温州乐清,超1.4万家电气企业星罗棋布,彼此紧密协作,形成了高达85%以上的本地配套化率。生产一个电气产品,在乐清范围内就能找全配件。每一种配件都可在乐清找到多家优质供应商,且方圆不超过50公里。当地龙头民企正泰集团凭借和本地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仅运输成本每年就可节约超千万元。

“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是浙江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浙江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5%,高出规上工业0.3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智能物联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研发比重超5%。

4月9日,浙江全省2025年二季度重大项目开工,5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281亿元,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坚实支撑。其中产业类项目35个,总投资1306亿元。

“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浙江将在更多领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说。

托举共富“探路径”“作示范”

4月初,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内垄上新绿,桃枝叠粉。

2023年,传化集团和杭州萧山区政府以“政企村农”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将谢家、径游、安山三个村组合,得名“谢径安”。自启动建设以来,这片“试验田”吸引了一批科学家、农创客相继落户,乡村活力蓬勃涌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共富路径,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我们坚持科技立村、产业立村,‘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实践抓住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了乡村特色产业,让农业更好地‘牵手’新质生产力。”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

能就业、有风景、富口袋,是绿水青山应有的模样。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的新川村,曾是一个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小山村。后来,村里办了不少企业,老百姓腰包鼓了,但生态环境变差了。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新川村决定走“生态立村、生态富民”的道路。

新川村党委书记、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我们一只脚踩‘刹车’,关停了十多家落后的石矿和高能耗企业,另一只脚踩绿色‘油门’,通过天能和新川的村企共建,引导村里的企业融入新能源产业链。同时,鼓励农民发展休闲旅游、观光民宿,3000多人的村子办起了80家企业,村里的‘强村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近一个亿,村集体收入也有800余万元。”

近年来,吉利集团、正泰集团等浙江龙头民企走进山区县、海岛县,以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探索出科技兴农、生态富民等共富路径。2024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3。

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做强中心镇培育重点村……2025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浙江创造性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战略构想,明确制定了4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目标,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像一颗石子掷入平静的水面,一圈一圈的涟漪扩散开来,最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参与到创新创业创富的大军,并因此更多地分享了‘做大蛋糕’的收益。”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特邀委员刘亭研究员说。

之江潮涌谋“新”局。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才为基石,浙江以民营经济为强劲引擎,共绘城乡共富新图景,以科技创新塑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样板”。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2024年,浙江省万亿级集群累计达5个,“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规上营收9.19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8.3%。

新华财经上海4月22日电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在前沿赛道,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初创型民企,在全球创新舞台崭露头角;在制造业领域,一些民企在航空制造领域独树一帜;在万亿级产业集群中,民营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串珠成链……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名片”。2024年,浙江民营经济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4%;浙江10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

打头阵,作示范。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大文章中,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图景里,浙江民营企业奋笔疾书,奋楫搏浪。

自主创新“找场景”“转赛道”

创新,是浙江撬动新质生产力的“支点”,也是众多民营企业蓬勃向上的源动力。截至2024年末,浙江715家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逾八成。这些民企不仅在创新研发上舍得投入,更善于以发展的眼光来锻造企业的活力与韧性。

——前沿赛道创新深度求索,用“锤子”找“钉子”。

走进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一台举着“手臂”的轮式机器人正在虚拟空间中四处摸索。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黄晓煌说,公司始终追求更极致的GPU(图形处理器)通用技术,用技术的“锤子”寻找市场的“钉子”,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占比近50%。

DeepSeek、阿里通义千问、群核科技“霸榜”全球开源模型榜单前三,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机器人频频出圈……350.53万户浙江民企队列中,越来越多的初创民企由“跟跑”向“领跑”进化。

——制造业升级向“高”登攀,用“坚持”谋“突破”。

2024年底,浙江西子航空制造有限公司成功承揽C919中机身项目,成为中国商飞C919全国三家供应商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中机身的核心结构包含8000多个零件和12万个标准件,重达3吨,其制造精度直接影响到飞机的整体性能。自2009年以来,西子航空累计投入超10亿元,携手高校、科研院所从零起步,建立了完备的航空零部件制造体系。

公司创始人王水福说:“高端制造很辛苦,但高端路上不拥堵。”

——联动创新无缝对接,用“融合”提“速度”。

近日,甬江实验室“热场材料创新中心”成功突破了碳化硅涂层原子级材料制备技术并实现量产,该产品由“科研平台+创新企业”联手攻克。在宁波,不少实验室与当地企业达成合作,陆续在石墨烯材料、磁性材料等领域攻克了5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近年来,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加速联动企业,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跑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融合接力赛。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看来,时代正赋予浙商新的内涵,“民营企业正在用科技创新的逻辑来推动经济发展。”

“做深做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文章,要抓牢企业主体这一融合的关键。”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三年行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让企业真正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链主引领“聚产业”“兴生态”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吉利汽车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内,每90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作为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链主企业之一,吉利以“超级智能母工厂”为核心,带动周边数百家汽车零配件企业落地生根,形成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2024年,浙江省万亿级集群累计达5个,“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规上营收9.19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8.3%。2024年,浙江省734个集群制造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830.8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19.7%。

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浙江产业版图不断提级增能。

在温州乐清,超1.4万家电气企业星罗棋布,彼此紧密协作,形成了高达85%以上的本地配套化率。生产一个电气产品,在乐清范围内就能找全配件。每一种配件都可在乐清找到多家优质供应商,且方圆不超过50公里。当地龙头民企正泰集团凭借和本地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仅运输成本每年就可节约超千万元。

“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是浙江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浙江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5%,高出规上工业0.3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智能物联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研发比重超5%。

4月9日,浙江全省2025年二季度重大项目开工,5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281亿元,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坚实支撑。其中产业类项目35个,总投资1306亿元。

“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浙江将在更多领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说。

托举共富“探路径”“作示范”

4月初,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内垄上新绿,桃枝叠粉。

2023年,传化集团和杭州萧山区政府以“政企村农”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将谢家、径游、安山三个村组合,得名“谢径安”。自启动建设以来,这片“试验田”吸引了一批科学家、农创客相继落户,乡村活力蓬勃涌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共富路径,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我们坚持科技立村、产业立村,‘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实践抓住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了乡村特色产业,让农业更好地‘牵手’新质生产力。”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

能就业、有风景、富口袋,是绿水青山应有的模样。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的新川村,曾是一个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小山村。后来,村里办了不少企业,老百姓腰包鼓了,但生态环境变差了。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新川村决定走“生态立村、生态富民”的道路。

新川村党委书记、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我们一只脚踩‘刹车’,关停了十多家落后的石矿和高能耗企业,另一只脚踩绿色‘油门’,通过天能和新川的村企共建,引导村里的企业融入新能源产业链。同时,鼓励农民发展休闲旅游、观光民宿,3000多人的村子办起了80家企业,村里的‘强村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近一个亿,村集体收入也有800余万元。”

近年来,吉利集团、正泰集团等浙江龙头民企走进山区县、海岛县,以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探索出科技兴农、生态富民等共富路径。2024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3。

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做强中心镇培育重点村……2025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浙江创造性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的战略构想,明确制定了4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目标,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像一颗石子掷入平静的水面,一圈一圈的涟漪扩散开来,最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参与到创新创业创富的大军,并因此更多地分享了‘做大蛋糕’的收益。”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特邀委员刘亭研究员说。

之江潮涌谋“新”局。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才为基石,浙江以民营经济为强劲引擎,共绘城乡共富新图景,以科技创新塑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样板”。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