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信托官宣被托管!控股股东退市与道德风险

东方财富网

1天前

在此之前,中航信托的控股股东中航产融(600705)刚完成A股退市程序,成为首家主动退市的央企金控平台。

K图 600705_0

4月18日,中航信托一纸公告震动市场——这家背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央企信托公司正式宣布,委托建信信托与国投泰康信托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公告虽强调“债权债务与信托法律关系不变”,但市场普遍将其解读为风险处置的关键转折。

在此之前,中航信托的控股股东中航产融(600705)刚完成A股退市程序,成为首家主动退市的央企金控平台。从“内部员工理财平台停兑”到“外部产品赎回冻结”,从“地产项目违约”到“资金池运作争议”,中航信托的危机已引发投资者信心崩塌的连锁反应。

《财中社》了解到,托管公告发布后,中航信托高管张会芬在内部会议上坦言:“我们现在无法承诺具体兑付时间表,托管组刚进场,许多流程需要磨合,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仍需多方共同研究。”

托管落地:控股股东退市引发的连锁反应

4月18日的公告显示,中航信托与建信信托、国投泰康信托签订《委托服务协议》,受托方将为其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这一模式与2023年中融信托、2024年民生信托的托管方案高度相似,均通过引入国有背景信托公司提升治理效能,但未直接介入债务处置。

此次托管的直接导火索可追溯至中航产融的退市决策。3月28日,中航产融宣布主动撤回A股上市申请,称“经营面临重大不确定性”;4月14日,该退市事项获股东大会通过,仅4天后中航信托即官宣托管。

中航产融2024年半年报曾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中航信托总资产279.1亿元,净资产182.3亿元;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94亿元,净利润9176万元。

投资者兑付危机:从“内部福利”到全面停兑

中航信托的兑付问题早有端倪。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控加剧以及资管新规落地,中航信托的业绩呈现断崖式下滑: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40.10亿元降至2023年的17.95亿元,净利润更从19.81亿元锐减至8387万元。

中航信托2023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公司的信托资产余额为6356.5亿元,固有资产余额203.98亿元。资产质量方面,公司2023年末的不良率为3.33%,不良资产合计达6.01亿元。2023年报还披露,2023年8月23日至10月3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对公司开展了聚焦主业转型发展现场检查,并于2024年1月23日下发了《现场检查意见书》,认定中航信托存在房地产信托、投资类业务、互联网业务、固有业务、营销推介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一篇在小红书上发布的笔记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内容显示,鲸钱包2024年9月6日起正式停止全部服务之前,中航家人的产品8月14日提前到期。这一情况被投资者认为是中航信托的“内部刚兑、外部停兑”。

据了解,鲸钱包最初于2016年推出时,明确面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全体员工,旨在为员工提供安全、稳健的理财服务,防止员工误投高风险外部平台。平台通过内部邮件认证(需公司邮箱)实现员工身份核验,确保平台仅限内部使用。根据2023年后的公开信息,鲸钱包逐渐向外部用户开放,但核心用户仍以中航系员工及关联群体为主。

4月16日,上海中航信托总部发生投资者维权事件,要求全额兑付本息并公开底层资产。4月21日,多名投资者反映“航信宝”等日日投产品赎回申请显示“进行中”却无法完成赎回,100万元以上大额信托产品自2月起全面停兑,且公司未公布兑付方案。

在此期间,中航信托高管张会芬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我不知道后面是否有系统的方案,但是托管组进场,许多流程机制需要磨合,一些大的问题需要共同研究”。对于是否会“走中融的路”,张会芬表示一直在和很多监管部门上级沟通,现在需要大家团结起来勠力同心。

对比中融信托:相似路径下的地产风险困局

中航信托的托管路径与中融信托(2023年9月被托管)高度相似:均引入国有背景信托公司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公告措辞强调“债权债务不变”,但实际处置效果存疑。中融信托被托管后,非标资金池风险未完全化解,部分项目兑付仍拖延超一年。

分析认为,二者地产风险传导机制相似之处首先是项目集中度过高,中航信托地产敞口集中在恒大、融创等暴雷房企,如“天启393号”因恒大广州项目烂尾,底层资产由信托公司被动接盘,形成“自主管理实为兜底”的困局;其次是资金池运作争议,投资者举报称,中航信托通过TOT产品(如“天信系列”)掩盖资金池运作,借新还旧维持表面兑付,最终因流动性枯竭崩盘。

有观点表示,中航信托作为央企系机构,需平衡股东责任与市场化处置之间的关系,其军工背景项目可能涉及更复杂的资产处置流程。此外,中航产融退市后融资能力下降,或加剧风险化解难度。

(文章来源:财中社)

在此之前,中航信托的控股股东中航产融(600705)刚完成A股退市程序,成为首家主动退市的央企金控平台。

K图 600705_0

4月18日,中航信托一纸公告震动市场——这家背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央企信托公司正式宣布,委托建信信托与国投泰康信托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公告虽强调“债权债务与信托法律关系不变”,但市场普遍将其解读为风险处置的关键转折。

在此之前,中航信托的控股股东中航产融(600705)刚完成A股退市程序,成为首家主动退市的央企金控平台。从“内部员工理财平台停兑”到“外部产品赎回冻结”,从“地产项目违约”到“资金池运作争议”,中航信托的危机已引发投资者信心崩塌的连锁反应。

《财中社》了解到,托管公告发布后,中航信托高管张会芬在内部会议上坦言:“我们现在无法承诺具体兑付时间表,托管组刚进场,许多流程需要磨合,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仍需多方共同研究。”

托管落地:控股股东退市引发的连锁反应

4月18日的公告显示,中航信托与建信信托、国投泰康信托签订《委托服务协议》,受托方将为其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这一模式与2023年中融信托、2024年民生信托的托管方案高度相似,均通过引入国有背景信托公司提升治理效能,但未直接介入债务处置。

此次托管的直接导火索可追溯至中航产融的退市决策。3月28日,中航产融宣布主动撤回A股上市申请,称“经营面临重大不确定性”;4月14日,该退市事项获股东大会通过,仅4天后中航信托即官宣托管。

中航产融2024年半年报曾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中航信托总资产279.1亿元,净资产182.3亿元;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94亿元,净利润9176万元。

投资者兑付危机:从“内部福利”到全面停兑

中航信托的兑付问题早有端倪。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控加剧以及资管新规落地,中航信托的业绩呈现断崖式下滑: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40.10亿元降至2023年的17.95亿元,净利润更从19.81亿元锐减至8387万元。

中航信托2023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公司的信托资产余额为6356.5亿元,固有资产余额203.98亿元。资产质量方面,公司2023年末的不良率为3.33%,不良资产合计达6.01亿元。2023年报还披露,2023年8月23日至10月3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对公司开展了聚焦主业转型发展现场检查,并于2024年1月23日下发了《现场检查意见书》,认定中航信托存在房地产信托、投资类业务、互联网业务、固有业务、营销推介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一篇在小红书上发布的笔记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内容显示,鲸钱包2024年9月6日起正式停止全部服务之前,中航家人的产品8月14日提前到期。这一情况被投资者认为是中航信托的“内部刚兑、外部停兑”。

据了解,鲸钱包最初于2016年推出时,明确面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全体员工,旨在为员工提供安全、稳健的理财服务,防止员工误投高风险外部平台。平台通过内部邮件认证(需公司邮箱)实现员工身份核验,确保平台仅限内部使用。根据2023年后的公开信息,鲸钱包逐渐向外部用户开放,但核心用户仍以中航系员工及关联群体为主。

4月16日,上海中航信托总部发生投资者维权事件,要求全额兑付本息并公开底层资产。4月21日,多名投资者反映“航信宝”等日日投产品赎回申请显示“进行中”却无法完成赎回,100万元以上大额信托产品自2月起全面停兑,且公司未公布兑付方案。

在此期间,中航信托高管张会芬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我不知道后面是否有系统的方案,但是托管组进场,许多流程机制需要磨合,一些大的问题需要共同研究”。对于是否会“走中融的路”,张会芬表示一直在和很多监管部门上级沟通,现在需要大家团结起来勠力同心。

对比中融信托:相似路径下的地产风险困局

中航信托的托管路径与中融信托(2023年9月被托管)高度相似:均引入国有背景信托公司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公告措辞强调“债权债务不变”,但实际处置效果存疑。中融信托被托管后,非标资金池风险未完全化解,部分项目兑付仍拖延超一年。

分析认为,二者地产风险传导机制相似之处首先是项目集中度过高,中航信托地产敞口集中在恒大、融创等暴雷房企,如“天启393号”因恒大广州项目烂尾,底层资产由信托公司被动接盘,形成“自主管理实为兜底”的困局;其次是资金池运作争议,投资者举报称,中航信托通过TOT产品(如“天信系列”)掩盖资金池运作,借新还旧维持表面兑付,最终因流动性枯竭崩盘。

有观点表示,中航信托作为央企系机构,需平衡股东责任与市场化处置之间的关系,其军工背景项目可能涉及更复杂的资产处置流程。此外,中航产融退市后融资能力下降,或加剧风险化解难度。

(文章来源:财中社)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